辽金都城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180249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金都城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辽金都城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辽金都城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辽金都城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辽金都城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金都城南开大学 劉毅辽代简史 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或称辽国、大辽、契丹,简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传九帝,国祚二百一十年。辽国原名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辽代都城 辽

2、代前后共五个都城。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建有五京。“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辽五京并不是同时建立(或改造)的。上京与中京先后作为都城和政治中心存在,南京、西京、东京则作为陪都存在。四时捺钵 契丹旧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四时捺钵制: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四时捺钵的时间:正月上旬,从冬捺钵营地启行,到达春捺钵地约住60日四月中旬,出发前往夏捺钵营地。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到达目的地,居50天,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转向秋捺钵地。当天气转寒时,则转徙到气温较暖的冬捺钵地“坐冬”。四时捺

3、钵制 地点:春捺钵地主要在长春州的鱼儿泺(今洮儿河下游之月亮泡)、混同江(指今送花江名鸭子河一段),有时在鸳鸯泺(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东南黄旗海);夏捺钵地在永安山(在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东境)或炭山(今河北省沽源县黑龙山之支脉西端);秋捺钵在庆州付虎林(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察哈木伦河源白塔子西北);冬捺钵在广平淀(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四时捺钵制 内容:春捺钵为捕天鹅钩鱼(故有“春水渔猎”之说)及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夏捺钵是避暑,与北、南面大臣议国政,遐日游猎;秋捺钵主要是入山射鹿、虎;冬捺钵是避寒,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并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

4、辽代都城制度 因辽代存在四时捺钵制,辽皇的行在随四时而变,所以有些人认为捺钵既是辽代的政治中心,是辽代的朝廷。故而,辽五京仅作统辖州县之用,相当于地区首府,不能称为辽的都城。不过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辽代是有固定的都城的。皇帝四时转移的捺钵只是随旧俗决定一些重大军国大事的场所,不可能包揽一切日常的行政事务。因此,设定一个固定的政权统治地是整个国家机构运转所必须的。四时捺钵制度与都城的设立无关。上京的兴建既是出于统治以汉人为主的定居人口的需要,也是为进一步扩张而精心选中的根据地。所以,辽上京应当是辽代早期真正意义上的都城。除中京大定府以外,其他几个都城都作为辽代的陪都存在。辽上京 临潢府(今巴林左

5、旗了林东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18年(神册三年)开始兴筑,初名皇都。926年(天显元年)扩建。938年(天显十三年)改称上京,并设立临潢府,为辽代五京之首。辽上京考古工作 清道光二十六年,张穆在踏查巴林左旗山川水系时,重新发现了辽上京城址。之后,先后有曹廷杰、李甚儒、法国人阂宣化和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经考察也认同这一看法。至此,辽上京故城的地理位置基本为学术界所认同,1940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发现了辽上京皇城内瓷窑址和城外的南山窑、白音高洛窑 1944年,我国学者李文信对上京南塔附近火葬墓群进行了勘查,这是中国学者较早的从考古学角度对辽上京城址进行的研究。1954年,汪宇平先生调查并清理了上京附

6、近的白音高洛辽墓。1962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上京皇城进行了重点勘探,并测绘了皇城遗迹平面图和地形图。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了年考古勘查的报告,即辽上京城址勘查报告,这个报告是目前关于辽上京城址考古最为详尽、最为重要的考古资料。1997年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上京进行了试掘,获得了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重要资料。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辽上京城址皇城南门大顺门和大内宫殿区的南北大街进行了试掘,清理出十层路面,路面宽度一米不等。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辽上京皇城和汉城内分别进行了试掘,详细资料未发表。辽上京平面布局 布局平面:略呈“日

7、”字形,由南北两城组成,北为皇城,南为汉城(为汉、渤海、回鹘等族居住区域)。皇城平面呈不规则六边形,宫城位于皇城的中北部。“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考古发现上京城皇城城墙为夯土板筑,一般高出地面6一9米.马面遍布城墙,城门均设瓮城,南部又有汉城作为郭城保护。城市的防御体系较为完善。皇城西南有西山坡建筑群主要由南院、中院和北院三个较大的庭院组成。辽上京城址勘察报告院三个较大的庭院组成。辽上京城址勘察报告认为,中院是建筑的主体部分,南院是皇室服务机构所在地。北院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也许与祭祀活动有关。因此,西山坡建筑群很可能就是太祖时期的宫城所在。皇城中部偏北的一座地势较高的山丘上,

8、考古发现了城垣、道路和较多的建筑基址,辽上京报告将其认定为大内。但朝向不明。辽上京报告推断城中15号台基为“开皇殿”,其左右当是“安德、五莺”两殿址,就是辽史所称的三大殿故址所在,是太宗天显元年扩建上京皇城时依汉制兴建的大内宫城。辽中京 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宁城)辽圣宗于1007年(统和二十三年)开始兴建。1008年(统和二十四年)主体工程竣工。后因地理位置险要、且地近中原,便于与宋朝交往等原因,中京经多次扩建,渐成为我国塞北地区规模最为雄伟的城市。在辽中后期作为都城存在。1122年(天辅六年),中京被金人攻占。辽中京考古发现 1959年,辽中京发掘委员会成立。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两

9、次对辽中京城址进行了正式发掘。1961年,辽中京城址发掘的重要收获发表。1986198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城县博物馆对辽中京大塔基座覆土进行了发掘,并发表了辽中京大塔基座覆土发掘简报一文。辽中京平面布局外城、皇城与宫城三重城相套,仿北宋东京汴梁城而建,却又有契丹民族特色。辽中京外城东西宽约4200米,南北长约3500米,无马面,仅东北角和西北角有角楼残迹。皇城位于外城内正中偏北。城墙东西宽2000米,南北长1500米,设有角楼和马面。宫城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宫城北墙借用了皇城的北墙,东西南三面城墙长1000米。宫城宫城南墙开三门,三门各有一大道通往北部建筑基址。东西两掖门内则各有两重宫

10、殿遗址。在皇城皇城内东西两旁只有一两处大型建筑址,其余地方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地带。据推测,空白地带是作为契丹皇帝的臣僚和戍卫官兵搭设毡帐的区域,道旁筑有的矮墙,将这些空地遮挡起来,防止外人了解毡帐布置情况和人员居住情况。外城外城的北部有寺庙、廊舍、驿馆和官署的遗址。城中有一条宽64米的中央大道,大道两侧各有南北向经路三条,东西向纬路五条,呈中轴对称布局。外城西南隅山坡上有一佛寺遗址称镇国寺,出土佛像、瓷片和钱币等。辽南京 析津府(今北京)辽南京原为隋唐之幽州。大致位置在今北京城宣武门以南,先农坛以西,一直伸张到西南郊外一带。一说今北京城西南为辽南京东北。太宗天显十三年(938年)升为都城,初称幽

11、都府。圣宗于开泰元年(1012年)改称“析津府”。辽南京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辽南京 檀渊之盟后,因地理位置靠近北宋,南京成为了辽王朝重要的军事前哨和辽主频繁“捺钵”之所。后来成为了辽政权重要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辽代南京城在原幽州城的基础上城垣、街巷无大变化,只是把城西南角的子城改建为皇城,在皇城内增添了一些新的衙署,近郊增添了一些皇家园林。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

12、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里坊区分布在子城周围。坊内的一些寺观一直留存到现在,如现在的法源寺即当时的悯忠寺,现在的天宁寺塔即是当时天王寺内之塔。辽东京 辽阳府(今辽阳)918年(神册四年),修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928年(天显三年),迁东丹国民居之,升为南京。938年(天显十三年),改南京为东京,府为辽阳。主要作用:控制渤海人民及土地。农业、商业、采矿冶炼业、制陶及其它手工业十分发达。辽东京 因辽东京压于今辽阳市下,考古发掘工作无法充分开展。城内布局仅见辽史记载:“城名天福,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八门,东曰迎阳,东南曰韶阳

13、,南曰龙原,西南曰显德,西曰大顺,北曰怀远,东北曰安远。宫城在东北隅,高二丈,具敌楼,南为三门,壮以楼观,四隅有角楼,相去各二里。宫墙北有让国皇帝御容殿。大内建二殿,不置宫殡,惟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外城谓之汉城,分南北市,中为看楼,晨集南市,夕集北市。”辽西京 大同府(今山西大同)1044 年(重熙十三年)于今大同城置西京,1048 年(重熙十七年)置大同县附郭。1062年(清宁八年),辽道宗在此建华严寺,并雕刻、铸造历代皇帝石像、铜像。设置原因:辽兴宗打退西夏之后不久,基于云州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为了对付西夏,升云州为西京,治所为大同,主要作用:驻扎兵马、安置他族、征收赋税、边防官

14、署。金代都城金代简史 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传十帝,国祚119年。女真原为辽朝臣属,1114年(天庆四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1115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1153年(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金章宗在位后期由盛转衰。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于1214年(贞祐二年)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1232年(天兴元年),金哀宗在开封被蒙古军围困,逃出开封,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1234年,金国在南

15、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金代都城 金代先后共使用过4个都城,包括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中京大兴府(今北京)、南京(今汴梁)和归德府(今河南商丘)。4个都城依次废立,彼此间并不共存。金上京 上京会宁府,位于今黑龙江阿勒楚喀城南四里白城故址。金上京始建于金太宗天会(11231137)初年,主持上京城修建的是辽朝故吏卢彦伦。金熙宗即位以后,卢彦伦又于天眷元年(1138)、皇统六年(1146)两次扩建金上京城。海陵王迁都(1153年)以后,一度毁上京宫室为耕地。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左右,又陆续修复上京城。但上京已经不作为都城,而成为陪都。金上京考古发现 1884年,学者曹廷杰考证金上京既是今阿勒楚喀

16、城南四里白城故址。吉林通志引也认为拉林至阿勒楚喀之间白城确为金上京。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在1908年也踏查了上京会宁府遗址,肯定了以上看法。至此,上京会宁府位置确定。1923 1924年俄国人托尔马乔夫、1926年鸟居龙藏、1936年阿城师范学院以及1937年我国学者周家璧,曾四次测绘金上京。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金上京门址、城墙、周边墓葬和祭祀遗址等做了一些发掘工作,也出版了部分简报和报告,供相关领域学者研究。金上京平面布局 金上京由彼此相连的南、北二城组成,两城之间共用一墙。有城门6个:南城三,北城三。城门外有瓮城。城周11000米,城墙上有马面83个。南城为皇城,宫城在南城西部,有大型宫

17、殿基址;北城为外城,是工商业居民区。城外有行宫、台榭、园林、皇陵。金上京的城墙和宫殿台基保存比较完好,至今犹存。金上京南、北城制模仿辽上京,同时也吸取了宋沐京的某些特点,如:南城与宫城“回”字相套。金中都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北京西南宣武区与丰台区交界处。海陵王完颜亮于天德三年(1151年)决定扩建辽南京(又名燕京)旧城。贞元元年(1153年)宣布迁都于此,更名为中都。同时迁祖先陵墓至今唐山地区,并拆除上京会宁府。金中都平面布局 金中都有城门十三,城周18690米。较金上京城略大一些。金中都城平面布局呈回字形,从内向外依次是宫城、内城、外城,与汴京完全相同。金中都实行里坊制,共有62坊,可考者有24坊。外城的东北部为工商业区。近郊有行宫、园林,远郊有皇陵和行宫。宫城中路有三大建筑群,自南而北依次是大安殿、仁政殿、昭明殿。大安殿是举行盛典的场所;仁政殿是皇帝平时处理朝政的地方;昭明殿是皇帝的寝宫,皇后所居的地方。金南京与归德府 汴梁汴梁,今河南开封,贞元元年更号南京。汴梁城平面呈皇城、内城、外城三城回字形相套格局。归德府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汴梁作为北宋都城,已有完备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而归德府因作为都城时日甚短,故推测金多沿用前朝宫殿或官署,略加整改,所以这两城的格局改变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辽金都城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