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际贸易新理论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180295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PPT 页数:199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国际贸易新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第五章-国际贸易新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第五章-国际贸易新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第五章-国际贸易新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第五章-国际贸易新理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存在性理论存在性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二战后,国际商品市场出现了新气象:n产业内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产业内国际贸易快速发展;n要素禀赋相同的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要素禀赋相同的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量大大增加;n产业领先地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快速转移。产业领先地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快速转移。上述现象无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满足新时

2、代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发展。表5-1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贸易的起因贸易的模式传统贸易理论静态技术差异资源禀赋差异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新贸易理论动态技术差异(动态比较优势)不同的需求偏好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新贸易理论产生n在传统贸易理论上的改变:假设条件分析框架n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贴近现实,强调可操作性;动态分析,多角度探索等。传统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异分析n理论假设前提有所创新:消费者偏好、市场结构因素、企业规模收益因素、技术进步因素等。n产生新的研究结论: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等。n理论的现实解释

3、功能得到提升。n贸易政策方面有所发展。第一节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 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n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也称规模收益递增理论,由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赫尔普曼(Helpman Elhanan)在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年)一书中提出。n其论点是:规模报酬递增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n所谓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换句话说,在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小于

4、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的比例。n规模报酬与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密切相关。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增加一单位的某种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产量。它描述的是其他投入不变时产出对于单一投入增加的反应。根据产量变化的程度,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三种: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总产量可变要素投入量递增不变递减O一、规模报酬的有关定义

5、n在规模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总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这就意味着平均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因此,规模经济被定义为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美国经济学家林德特认为,规模经济是“所有投入按某种既定的百分比扩大,所导致的平均成本降低的百分比。或者用相对的语言来讲,当所有投入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下降时,就存在规模经济。(林德特:国际经济学,P11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二、规模报酬的分类规模报酬(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n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

6、加,企业就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能,更好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提高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的利用率,从而使分摊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少,进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n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为大企业,多集中在汽车、钢铁、飞机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内部规模经济的出现,是由于具体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企业内部分工造成的。规模巨大而复杂的生产设备的使用、高度的劳动分工和完善的管理、大量的科研和开发活动、巨量材料的买卖等,都只是对那些已在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才是可能的和经济的。n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

7、业的规模相关。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源泉有很多,主要来源于行业内数量的增加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n由于同行业的增加和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交通运输、通讯设备、金融机构、自然资源、水利能源等生产要素,从而促使企业在运输、信息收集和扩散、知识积累和分享、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成本的降低。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北京的“中关村电脑城”、广州天河电脑一条街、佛山的陶瓷生产、广州大学城等。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外部规模经济)存在四大好处:n生产设备供应的专门化n共同生产要素供应的市场化(劳动力)n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产生技术溢出n政府的政策红利n规模报酬递增为国际贸

8、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分工和贸易会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使产业达到更大的国际规模而获利,而参加分工和贸易的双方均获其利。此外,规模报酬递增,尤其是内部规模报酬递增会破坏完全竞争,导致独占和倾销,也会发生国际贸易。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具体地说,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n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

9、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已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ll)。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士的钟表业。“船小好掉头”Pattern of Trade国际贸易的格局取决于哪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率先达到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推动的国际分工有两种实现的形式。n一是先起步并发展较快的国家最先实现规模经济(自发);n一是两个起步相同的国家为避免资源的浪费,互相协调,分别发展两种产品的生产。图5-1 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模型图5-2 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基础设施(

10、硬件和软件)信息和人才的外溢效应知识积累和竞争效应行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规模经规模经济济规模报酬不规模报酬不变变规模不经规模不经济济O成成本本产量产量企业产量与收益曲线企业产量与收益曲线产量产量O收益收益规模经规模经济济规模不经规模不经济济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是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该理论博采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热门课题之一。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也有人称之为双向贸易或

11、重叠贸易,至今学术界对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也末形成统一的界定。目前,国内对产业内贸易概念的阐述主要有以下类型:(一)现象描述型界定产业内贸易又称双向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产品的行为。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相同或相似产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相同的产品。(二)统计分类型界定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产品。在这里,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3位数都相同的商品,也就是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三)性能替代型界定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在需求或

12、供给方面有替代关系的产品之间的国际交换。(四)要素密集型界定产业内贸易指一国进口和出口要素密集度相同的产品。(五)综合归纳型界定产业内贸易指同一产业的产品同时输出和输入的活动。产业内部范畴的贸易产品属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同一类产品,即这一类产品相互具有相当程度的消费替代性、相当接近的技术密集度和相当程度的生产替代性。图解ChinaUSAClothRiceClothRiceInter-sector TradeIntra-sector Trade表5-2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初级产品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鲜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草2类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4类动植物油、油脂和

13、蜡工业制成品5类未列名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6类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和运输设备8类杂项产品其他9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表5-3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Crude productsCrude products0 0Food and live AnimalsFood and live Animals1 1Beverages and TobaccoBeverages and Tobacco2 2Crude material,Inedible,except Crude material,Inedible,except Fuel

14、sFuels3 3Mineral fuels,Lubricants,and Mineral fuels,Lubricants,and related materialsrelated materials4 4Animal and Vegetable Oils,Fats and Animal and Vegetable Oils,Fats and WaxesWaxesManufactured Manufactured productsproducts5 5Chemicals and Rerated productsChemicals and Rerated products6 6Manufact

15、ured goods classifled chiefly Manufactured goods classifled chiefly by materialby material7 7Machinery and Transpot equipmentMachinery and Transpot equipment8 8Miscellaneous manufactured articlesMiscellaneous manufactured articleselsewhereelsewhere9 9Commodities&Transactions not Commodities&Transact

16、ions not classified elsewhereclassified elsewhere表5-4 美国的产业内贸易Examples:U.S.exports and imports,1995(in Billions of Dollars)CategoryExportImportsAutos60.5124.5Computers 39.656.4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19.815.3paper14.512.9Chemicals43.025.5steel5.816.1Machine tools5.26.6Electrical generating machi

17、nery23.024.1Meat products6.63.9Vegetables and fruits7.92.42010年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及指数(单位:亿美元)商品名称出口金额进口金额GLI机电产品9334.36603.10.83高新技术产品4924.14126.70.91集成电路292.51569.90.3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306.9186.60.76农产品488.7719.00.81液晶显示板264.6467.80.72钢材368.2201.10.7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770.5177.20.37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1639.5292.80.30原油01351.50二、产业

18、内贸易理论的形成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中呈现出以下明显倾向:第一,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并大于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第二,同类产品在一国内进出口的数量(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第三,由于产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导致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形成,正是起源于对发达国家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并逐步推展到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等其他有关问题的研究,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n阶段问题的提出与统计推断时期最早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是沃顿(P.J.Vordoorn)(又译为佛丹恩),他在考察“比荷卢经济同盟”成立后的贸易状况时,发现了这种不同于以往H-O模型的贸易形式的存在(1960)。他的统计分析表明,与集团内

19、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之内,而不是在异种贸易类型之间,而且交易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迈凯利(M.Michaely)(1962)在研究36个国家五大类商品的国际贸易商品集中度和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时,通过对进出口差异指数计算,也得出类似结论: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明显的相似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巴拉萨(B.Balassa)(1966)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的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也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发生在SITC的商品组,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并将其之为“产业内贸易”,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这种国际贸易新内容的关注及不断探究。林德尔(S.B.Linder)(1

20、961)的偏好相似理论、波斯纳(M.V.Posner)(1961)的技术差距理论及弗农(R.Vernon)(1966)的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等也对产业内贸易的存在进行了论证。阶段理论的创立与实证检验时期对二战后贸易新格局所进行的大量经验性研究推进了理论研究的进展。n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1975)在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及测度一书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系统性的研究,被视为产业内贸易研究的“里程碑”。n迪克西特(A.K.Dixit)和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1977)在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中,克服了在一般均衡模型中

21、研究内生递增规模经济的技术问题,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贸易和产业政策提供了分析工具,因而也导致产业内贸易进入了对市场结构进行研究的理论探讨阶段(D-S模型)。阶段多元化研究与理论拓展时期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并从不同的角度加阐述,80年代陆续建立起来的模型则描述了产业内贸易的许多新内容。主要理论模型有:n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ian Model)(克鲁格曼模型,Krugman Model)。克鲁格曼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从模型上证

22、明了在产品具有水平差异性并在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也能展开贸易,并且这种贸易能够增加两国的福利。兰卡斯特模型(Lancaster Model)。兰卡斯特提出的基于简单的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则是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的惟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他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的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的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可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Neo-Heckscher-Ohlin Model)(弗尔维模型,Falvey Model)。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要素禀赋

23、理论。尽管其无法直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存在,但许多学者仍不希望放弃该理论体系。弗尔维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定前提的调整,将产品特性或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构建了“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可称之为“新要素比例学说”。从而使H-O模型成为了对产业内贸易的一种理论解释,并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及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同时揭示了产业间的贸易和产业内的贸易。相互倾销模型(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Brand-Krugman Model)。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现象,布兰德和克鲁格曼构建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间由于寡头垄断的互相作用可以导致贸易在没有任何通常动因的情况

24、下出现,从而对产业内贸易这个标准新古典贸易理论未能很好解释的现象提供了可能的解释。此外,赫尔普曼(E.Helpman)、埃西尔(W.Ethier)、格林纳威(D.Greenaway)等人也提出了有用的模型。三、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或表现(一)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或相同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说产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的贸易形式,通常都属于产业间贸易,但由于这类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或生产区位不同或制造时间不同,故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形成原因)大体包括以下情况:边境的大

25、宗产品贸易(运输费用及自然资源的地域性的存在)产品的季节性(产品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的不一致)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相互倾销(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又称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指的是产品不能完全替代,但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产品。产品差异可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型号、材料构成、色彩及商标牌号、包装装潢、广告、售前售后服务、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方面。差异产品及其贸易可分为三种:u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指由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烟草、服装及化妆品等行业普遍存着这类差异。原因: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及产业内专业化(intra-i

26、ndustry specialization)u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差异。原因:产品的生命周期u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指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原因:收入差异引起 格鲁贝尔认为,与产业内贸易有关的差异产品有三种类型,它们适用不同的理论解释。第一种是完全替代但生产要素投入不同的产品,如尼龙毛线与羊毛毛线,这种产业内贸易可以用H-O学说解释;第二种是生产要素投入极为相似但不大能替代使用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关联产品,如石油产品中的柴油、汽油、润滑油(机油)、煤油等,也可以用H-O理论解释;n第三种是完全能够替代、功能极为相似、生产要素投

27、入也几乎一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仅存在款式、质量或功能的细微差异。这些产品的贸易大量发生在工业国之间,形成竞争性贸易,是H-O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只能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四、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一)巴拉萨指数净出口在多大程度上被进口所抵消。计算公式:MjXjMjXjAj(二)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他们认为,巴拉萨指数至少存在两大不足:一是该指数只是一个简单算术平均数,不能反映出每个产业的权重;二是该指数没有考虑贸易不平衡对该指数的影响。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产业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出口贸易差额后的余额部分。他们给出了至今仍为众人引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用以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

28、。其计算公式如下:MjXjMjXjLjG1即1减去巴拉萨指数。其中,G-Lj为产业内贸易指数,Xj为特定产业的出口贸易额,Mj为特定产业的进口贸易额。很显然,0G-Lj1,若Xj=Mj,则G-Lj=1,即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若Xj=0或Mj=0,则G-Lj=0,表示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不存在产业内贸易。以每个产业进出口值占总进出口值的比重作为权重,对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得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XjmiijijmiijijijmiijMXMXMXLjG111/)(n其中i为j国的产业数,其他符号的涵义基本同于上式。G-Lj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当G-L

29、j等于0时,表示j国该产业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G-Lj值越大,表示j国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G-Lj等于1时,表示j国该产业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n但是,上述公式只能反映进出口平衡时,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如果进口和出口不相等,该公式就无法成立。因此,它无法很好地表示一个国家或产业在贸易不平衡时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而贸易不平衡在缺乏强有力宏观调控条件下又是时有发生的。当产业或国家存在较大贸易顺差或逆差时,该指标反映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将偏低。鉴于此,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又提出了一个修正公式:ninininiMiXiMiXiMiXiLjG1111)()()(n相比之后可以发现,在分母中减除贸易失

30、衡的部分后,贸易失衡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扭曲就可以得到有效修正。所以,调整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j能够更加合理地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能在一定程度明确地将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区分开,同时还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产业内贸易贸易水平的变动。但是它也只是考虑了一国总的贸易顺差(或逆差)对计算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具体某个产业的顺差(或逆差)对总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此外,它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调整后的G-Lj指数部分消除了贸易失衡造成的影响,更适合于研究整体产业内贸易,而计量具体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G-Lj指数无法反映一个国家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无法准确反

31、映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n最后,该指数可以用来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的程度高低,但却未表明在一国的贸易流中,有多少贸易流是产业内贸易,有多少是产业间贸易;也不能区分一国的产业中,哪些是属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哪些是属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例题:利用格鲁拜尔和劳埃德指数计算产业内贸例题:利用格鲁拜尔和劳埃德指数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易指数(某一产业或产品群)某一产业或产品群)n某国某国20012001年纺织服装出口年纺织服装出口100100亿美元,同时进亿美元,同时进口纺织服装口纺织服装4040亿美元,试测算该国本该国本年亿美元,试测算该国本该国本年度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度纺织

32、服装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n解:B B1 1(/)1 1(10010040/10040/1004040)1 1(60/14060/140)0.57利用格鲁拜尔和劳埃德指数利用格鲁拜尔和劳埃德指数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各产业或产品群)各产业或产品群)产业或产品群出口()进口()贸易差额 产业内贸易指数BA4030100.86B8040400.67C1060500.29D707001.00E200601400.46 4002602400.64(二)阿奎诺指数(AQ指数)针对G-L指数的不足,1978年,阿奎诺(A.Aquino)提出了一个试图校正该指数的测算指标,即AQ指数。他认为贸

33、易不平衡发生在各个具体产业之中,一个国家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是由各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加权所得,如果低估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必然低估了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所以消除计量误差首先应该调整每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而不仅仅只是像G-L方法中表示的那样,通过减去总体的贸易差额以消除贸易不平衡。因此,AQ指数分别考虑了每一个产业的顺差和逆差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出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阿奎诺假设总贸易失衡对所有产业的影响是相同的,其计算公式如下:1002/11)()()(2/1)(2/1)(2/1iiijijiijijjiijijiieijeijijijj

34、iijijieijieijiijiijijeijeijiijiijijeijeijMMXXQMXMXMXQMXMXMMXMMXMXXXA:,A该指标变为经整理AQ的值介于0到1之间,如果所有产业在总进口和总出口中的权重一样,则AQ=1,则完全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如果进口和出口集中在不同的产业(产品)上时,则AQ趋于0,则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尽管阿奎诺计量法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运用G-L指标时因贸易不平衡造成的计量偏误,但该指标在修正贸易失衡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公式假定所有的贸易不平衡在各产业中按比例分布,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阿奎诺计量法忽视了周期和其他因素对一国整体贸易收支的影

35、响;最后,阿奎诺指标的提出虽然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由于存在的问题较多,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三)其他学者的指数对于贸易失衡的认识,赫尔普曼(Helpman,1987)指出,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量偏差根源于现实的贸易现象,统计上的简单调整是无济于事的。这无疑否定了调整后的G-L指数和阿奎诺指数。在理论界不断有学者探索新的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方法,以求更完美地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如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1983)、埃穆克森(Ramkishen,1995)等。n伯格斯特朗德指数尽管G-L指标在衡量单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时有效,但在衡量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时却存在明显不足,它无法

36、对两国双边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进行衡量。因此伯格斯特朗德公式尝试使用新的方法考察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该公式的如下:1KjiKijKjiKijKijXXXXGKijjjjiiiKijXXMXXMXX2)(2)(21KjiiiijjjKjiXXMXXMXX2)(2)(21拉穆克森指数为了克服因贸易失衡造成的计量偏差,埃穆克森(Ramkisen,1995)在研究新加坡同日本、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时,尝试了另一种计量方法。其计算公式为:iiiiiiiXMXMMXD2),min(2),min(进而推出所有产业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ininiiiiiBMXMXD11五、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及主

37、要制约因素涉及面较广,经济学家主要是从产品差异性、规模报酬递增和偏好相似(需求重叠)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理论说明。(一)同类产品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即产品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可以分为物质差异、形象差异、售后服务差异和消费者心中认定的差异。在每一个产业部门内部,由于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牌号、设计、装潢等的不同,每种产品在其中每一方面都有细微差异,从而形成无数种差异的产品系列。在每一个产业部门内部,由于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牌号、设计、装潢等的不同,每种产品在其中每一方面都有细微差异,从而形成无数种差异的产品系列。每一产业内部的系列产品常产自不同的国家,而消费多样性造成的市场需求多

38、样化,使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相互需求,从而产生国际贸易。具体而言,产品差异的成因可以概括如下:质量或设计方面的原因;信息闭塞或不完整的原因;由销售推销行为,特别是广告、促销和服务引起的牌号、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差异;同类企业地理位置的差异。由于产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从水平差异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消费者偏好即需求的多样化;从垂直差异产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需求的差异;从技术差异产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二)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产业内贸易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部门内,各国将各自专注于该产业部门的某些差异产品的发展

39、,再相互交换(即开展产业内贸易)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求。一国的企业可通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取得规模节约的经济效果,其成本随着产量的增长而递减,使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竞争力。规模经济优势要成为贸易利益来源需要三个前提:产业内的产品存在着广泛的有差异的产品系列;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异质产品间具有垄断竞争性;产品的生产收益可随着规模扩大而递增。(三)经济发展水平n异质性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推动,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六、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与产业间贸易比较)贸易基础不同。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产业间贸易的基础是要素禀赋差

40、异导致的比较优势差异。贸易流向的确定不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以贸易前同种商品的国际价格差异来确定;产业内贸易的流向事先是不确定的。贸易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产业内贸易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所有的要素都可能从中获益贸易与要素流动间的关系不同。在产业间贸易中,商品流动(贸易)与要素流动是一种替代关系;在产业内贸易中,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是一种互补关系。贸易基础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贸易流向可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来确定具体流向很难确定收入分配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降低稀有要素的报酬所有要素都

41、可能从中获益要素流动替代关系互补关系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主要西方国家产业内贸易状况主要西方国家产业内贸易状况19591959196419641980198019851985法国法国4545606082828282荷兰荷兰5555585876767878英国英国3232404081818181德国德国3939424265656666美国美国4040404062626060日本日本1717212121212525澳大澳大利亚利亚14141717/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n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n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n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

42、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产品产品差异差异性性 各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约束和科学技术的差距,各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约束和科学技术的差距,必须进行某些差别化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必须进行某些差别化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因此,每一产业内部的系列产品常产自不经济利益。因此,每一产业内部的系列产品常产自不同的国家。而消费多样化造成的市场需求多样化,使同的国家。而消费多样化造成的市场需求多样化,使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互需求,从而产生贸易。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互需求,从而产生贸易。规模经济或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增与不完全竞争竞争 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部门内,

43、各国将各自专于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部门内,各国将各自专于该产业部门的某些差异产品的发展,再相互交换该产业部门的某些差异产品的发展,再相互交换(即开即开展产业内贸易展产业内贸易)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求。国家间的要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求。国家间的要素禀赋愈相似,愈可能生产更多相同类型的产品,因素禀赋愈相似,愈可能生产更多相同类型的产品,因而它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量将愈大。而它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量将愈大。偏好偏好相似相似 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它们之间的分工大多是部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它们之间的分工大多是部门内产品内分工。它们收入水平相近,消费结构大体门内产品内分工。它们收入水平相近,消费结

44、构大体相同,对对方的产品形成广泛的相互需求,所以发达相同,对对方的产品形成广泛的相互需求,所以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量大。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y Gap Theoryn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heoryImitation theory),由美国经济学家),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首创,1961年在牛津经济论丛10月号上发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提出这一理论。n观点观点: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

45、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有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贸易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创新国取得技术优势创新国取得技术优势创新国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创新国出口技术领先产品技术外流,他国模仿技术外流,他国模仿他国自行生产,创新国出口下降他国自行生产,创新国出口下降他国规模生产,创新国进口产品他国规模生产,创新国进口产品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或称创或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新与模仿理论。主要论点:技

46、术的进步或创新,能使同等的生产主要论点:技术的进步或创新,能使同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获得更大的产出量,从而改变各国的要素投入量获得更大的产出量,从而改变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进而影响各国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禀赋比率,进而影响各国的比较优势,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理论解释理论解释QTt2t3t0A国的生产国的生产t1A国出口国出口B国进口国进口B国出口国出口A国进口国进口B国的生产国的生产需求滞后需求滞后反应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模仿滞后主要观点n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各国对技术的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情况很不一致。技术革新领先的国家发展出一种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流程时,这项技

47、术国外尚未掌握,因而产生了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技术革新领先的国家就有可能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但是,其他国家迟早会掌握这种技术,从而消灭了(这项技术的)技术差距。2009年主要经济体研发投入及占GDP的比重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 as a percentage of GDP 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占GDP比重(%)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世界7.286.596.586.586.596.52高收入国家7.926.846.776.786.806.71中等收入国家4.245.485.785.

48、825.905.95中国3.707.397.777.697.747.75中国香港7.025.235.214.925.014.74印度3.603.804.575.235.145.61日本8.596.576.626.817.057.17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韩国6.847.757.507.167.027.07美国9.557.607.587.567.517.46巴西5.185.766.095.935.805.78法国6.395.955.955.986.035.74德国6.066.096.186.336.416.24俄罗斯3.514.654.694.414.254

49、.12英国8.107.387.057.227.126.85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拨款(1999-2009年;亿元;现价)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及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4-2009年;亿元;%)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制造业的比重技术差距论图解技术差距论图解QT0T1T2T3A国的生产A国的出口 B国的进口B国的生产B国的出口A国的进口4231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需求滞后Termsn需求滞后: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进国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n反应滞后: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n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

50、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n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时滞反应滞后n若后进国自行生产效益不大,反应时滞就长,创新国可以长期保持出口优势。因此,反应时滞取决于:规模效益;贸易壁垒;后进国收入水平和市场大小掌握滞后取决于:n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n后进国的国内需求强度;nR&D经费;n技术基础;n生产条件结论 n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n模仿国的优势在于低工资水平。第四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弗农(Remond Vern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五章-国际贸易新理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