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论认识论 一、笛卡尔与认识论转向 二、唯理论与经验论 三、知识的预设与怀疑 四、纯粹理性批判 五、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 六、真理的本性开篇问题“庄生晓梦迷蝴蝶”假如有朋友半开玩笑地问你:“你怎么知道自己现在不是在做梦?”你该怎样回答?你将如何向自己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一、笛卡尔与认识论转向一、笛卡尔与认识论转向热爱真理的一个永远不会错的标志就是,相信一个命题不要超过它所基于的证据所能保证的程度。洛克无论我们赞同关于世界的哪种形而上学看法,我们都会碰到一个更为一般的问题,那就是:使信念为真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信念为真,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有的时候,答案似乎是显然(自明)的,但如果“显然”的并不总是真
2、的怎么办?有一门学科正是基于这样一些问题发展起来的,它通常被称为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提示:认识论(epistemology)即对人类知识的本性、起源和正当性的研究。(一)最哲学的哲学真正足以代表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绩的,不是宇宙论或形而上学,而是知识论。知识论是近代哲学的中心,同时也是“最哲学的哲学”。一个学西方哲学的人,如果能够通过知识论这一关,就可以掌握西方哲学的精髓;因为,认真说起来,直到知识论兴起以后,哲学的领域才真正确定。像形上学、道德哲学等等,也都要知识论出现之后,才能成为有严格意义的学科。劳思光从古代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宇宙论者到笛卡尔的时代,哲
3、学家们将“有什么东西存在,和宇宙本质为何”等相关的问题,放在了“对于存在我能知道什么、对于宇宙的本质我能知道什么”等相关问题之前。这就是说,哲学家把考虑存有(being)的问题放在了认识(knowing)的问题之前。概括地说,在笛卡尔以前的哲学中,形而上学比认识论来得优先。罗伯特保罗沃尔夫哲学概论(二)笛卡尔的方法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笛卡尔作为一种方法,他(笛卡尔)决定先把
4、自己所有的信念全部搁置起来,假定它们都是假的,直到某一条信念得到证明为止。笛卡尔怀疑的事情之一就是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假定我现在正在做梦。毕竟,我有时认为自己醒着,但其实还在做梦,难道我就不可能一直在做梦吗?也许不可能。但如果我不能肯定这一点,我就必须对它保持怀疑,因为在我能够证明这个信念必定为真之前,我没有理由完全相信它。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争议:“我思故我在”;“上帝存在”;“上帝不会欺骗我,因此我知道自己终究还是认识了世界的。”(三)认识论转向从笛卡尔开始,我们踏进了一种独立的哲学。这种哲学明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黑格尔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把自
5、己看成是对由科学、道德、文化、艺术或宗教所提出的知识主张加以认可或揭穿的企图。罗蒂笛卡尔的方法是一种探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怀疑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结合的结果推动了众所周知的认识论转向一场哲学的宁静革命。这两种方法强迫哲学家将存有的问题放在一边,直到他们处理了认识的问题。因此等到了由笛卡尔开始的革命循序渐进,古老形式的形而上学就结束了,而新式的认识论取代了“第一哲学”的位置。罗伯特保罗沃尔夫哲学概论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二、经验论与唯理论人若非想着发狂,则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之于感官。培根如果没有我们的理智参加,是不能使我们确知任何事物的。笛卡尔在沉思录第一卷的论证中,(笛卡尔)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
6、第一个是确定性的问题:我应该采取怎样的真理判断标准作为依据来测试各种知识的主张呢?第二个是知识来源的问题:我们若是有任何的认知,我们的认知究竟是根据感官的证据、抽象的推理还是这两者的结合呢?在沉思录出版后的150年中,哲学大部分是在这两项主题上的连串变化。罗伯特保罗沃尔夫哲学概论(一)洛克与经验论这两种东西,即作为感觉对象的外界的、物质的东西,和作为反省对象的我们自己心灵的内部活动,在我看来乃是产生我们全部观念的仅有的来源。洛克经验论拒绝“天赋观念”这一说法,而主张用洛克的话来说“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刚出生时心灵是一块“白板”,后来经验才在它上面写下了我们知识的一般原理和所有
7、细节。经验论者当然也相信理性,但这仅限于计算和逻辑活动(比如数学),而且他们不相信理性对于大的哲学问题能够说出什么重要的东西。本世纪的大多数极端的经验论者甚至认为,除了我们自己语言的结构,理性不能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任何东西。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二)莱布尼茨与唯理论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知识虽然是必要的,但却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知识,因为感觉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像我们在纯粹数学中,特别是在算术和几何学中所见到的那些必然的真理,应该有一些原则不靠举例便可以得到证明,也不依靠感觉的证明 莱布尼茨唯理论相信人的理性可以对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提供最终的解答,而且这些答案都是必然真理,都
8、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过程本身找到不管是受到了上帝的启示,还是“形式”的流溢使然,或是基于我们的心灵结构本身,或是我们的头脑“生而有之”(或“天赋”)。经验也许能为我们提供某些思维材料或者解决问题的线索和契机,但单凭经验本身却无法教给我们任何东西。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真理的类型我的前提是,两个真理不可能相互矛盾,信仰的对象是上帝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启示的真理,理性是诸真理之联结,尤其是那些与信仰相反由人的精神通过自然途径而不藉助信仰的领悟所可能达到的真理之联结。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首先区分了启示的真理和理性的真理,并且认为,两种真理是一致的。理性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推理的真理,一类是事实的真理
9、。推理的真理也叫永恒真理,对这种真理的检验是矛盾律,其必然性是逻辑的、形而上的或几何学的必然性;这种真理不但在这个世界为真,而且,在一切可能世界都是真的。事实的真理也叫实证真理,这种真理基于经验,对它的检验是充足理由律。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李超杰哲学的精神三、知识的预设与怀疑三、知识的预设与怀疑理性总是告诫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确定的东西,凡是能够找到怀疑之处的东西,我都应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显然虚妄的东西一样。笛卡尔像上帝的存在、生活的意义、实在的本性等哲学问题实际上是位于我们所有知识和信念基础处的哲学原理,是我们思维活动的预设,没有它们,我们
10、就无法相信、认识或思考任何东西。类似地,有一条争论已久的哲学原理是,有果必有因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他们都同意,我们所直接知道的(无论是借助理性还是经验)首先就是自己的观念和感觉。不过,这些观念和感觉都“位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世界显然是一个“外在”于我们心灵的“外部”世界。我们会很自然地假设,我们的观念或“表象”对应着世界中的事物。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一点的呢?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一)怀疑论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柏拉图高尔吉亚篇我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假的。所以我们不应当相
11、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皮罗让我们用两条显然合理的陈述重新表述这个假设:(1)存在着一个“外部”世界一个处于我们的信念和经验之外的,不会受我们的想法影响的世界;(2)我们能够直接认识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内容我们的观念、信念、各种经验以及那些所谓的必然真理无论这两条假设看上去有多么合理,把它们放在一起却会导致一个让人无法容忍的结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或至少是永远也不可能确信认识了这个世界。这些关于我们可能根本无法认识世界的怀疑一般被称为怀疑论。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如果有人问:我们对于一切事实所作的推论的本性是什么?适当的答复似
12、乎是,这些推论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如果再问: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理论和结论的基础是什么?这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但是,如果我们再追根到底地问:由经验得来的一切结论的基础是什么?这就包含了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最难以解决和解释。休谟在休谟看来,唯理论者企图寻找自明的原始原则。但是,他们找到的原则是说服不了人的。其实这种原则是找不到的。如果人们的认识全部来源于经验;那么,在经验以外,还有没有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请教于经验,但是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它也不得不沉默。朱德生形上之思(二)休谟问题四、纯粹理性批判四、纯粹理性批判迄今为止,人们假定,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遵照对
13、象;但是,关于对象先天地通过概念来澄清某种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在这一预设下都归于失败了。因此,人们可以尝试一下,如果我们假定对象必须遵照我们的认识,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康德休谟问题已使理性是否有能力从事形而上学这一点成为巨大的疑问。因此,为未来形而上学做奠基的工作,无疑就应是对理性的能力本身进行彻底的考察。康德把这种考察称为“纯粹理性之批判”。王德峰哲学导论(一)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理性必须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的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康德过去根深蒂固的观念是:科学的性质是因它所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
14、,科学的原则、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对象固有的客观性。现在康德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他的设想是,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不仅如此,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人的这种直观能力和概念,都是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按照它们来认识对象即是康德所谓的“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二)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心灵把它的形式和范畴加到我们的经验之上,而在这些形式和范畴中,有一些就是为我们的知识提供预设的(比如“因果性”和“实体”)。因此,这些预设既不是经验事实,也不是“观念的关系”,而是一种被康德称为“先天综合”的新的特殊类型的真理。这些真理
15、之所以是综合的,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同义反复之所以是先天的,是因为它们是与经验无关的。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量:总体性、复多性、单一性量:总体性、复多性、单一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被动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被动样式:必然与偶然、可能与不可能、存在与非存在样式:必然与偶然、可能与不可能、存在与非存在(三)现象界与智思界的二分如果我不同时取消思辨理性对夸大其辞的洞见的这种僭妄,我就连为了我的理性的必要的实践运用而假定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死都不可能。因为思辨理性为了达到这些洞见就必须使用这样一些原理,这些原理由于
16、事实上只及于可能经验的对象,即使把它们用在不能成为经验对象的东西之上,它们也实际上总是将这东西转变成现象,这样就把纯粹理性的一切实践的扩展都宣布为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感性 感性杂多+先天直观形式(时空)=现象 知性 现象+知性范畴=知识(现象界知识)理性 物自体(灵魂、宇宙、上帝)+知性范畴=二律背反(智思界不可知)五、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五、从形而上学到辩证法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认为思维的规定即是事物的基本规定,并且根据这个前提,坚持思想可以认识一切存在,这种形而上学大都以为只须用一些名词概念(谓词),便可得到关于绝对的知识,它既没有考察知性概念
17、的真正内容和价值,也没有考察纯用名言(谓词),去说明绝对的形式是否妥当。黑格尔由亚里士多德规定下来的这门形而上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认识的对象是给定的。即认识对象是既定的、强加于认识的。或者说,主客体的对立被看成是给定的。第二,认识和认识对象是能够直接同一的。似乎认识与认识对象能达到无矛盾的同一。认识就是对对象的直接反映,它完全能穷尽关于对象的真理。第三,认识的结果必然是非此即彼,或者是错的或者是对的。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朱德生形上之思(一)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康德特别要求在求知以前先考察知识的能力。这个要求无疑是不错的不用说,思维的形式诚不应不加考察便遽尔应用,但须
18、知,考察思维形式已经是一种认识历程了。所以,思维形式既是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对象自身的运动。因此可以说,这乃是思维形式考察思维形式自身,故必须由其自身去规定其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种思想活动便叫做思想的“矛盾发展”。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康德虽然否定先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有任何经验的实在性,但仍然认为二元对立是认识活动的出发点。因而陷入了不可知论。黑格尔正确地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首先就表现在客体与对象并不是强加于它的,它的对象是它自己设定的。不过,他也认为这仅仅是思维的特点。朱德生形上之思(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
19、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真正的能动性是人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在批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时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他的感性存在,而是在于他的感性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正是由于这样的能动性,人才从自然界中分化了出来,成了能思维的主体(能把自身和外部自然界当作客体)。当他把自己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时候,他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他在规定外部世界,外部世界
20、也在规定他。人与他的外部世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辩证地统一起来,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朱德生形上之思六、真理的本性六、真理的本性为真理而追求真理是人类在这世界上完美性的一种根本表现,也是一切其他德行的根源。洛克真理能引起痛苦,能使人灰心绝望。然而它,不问内容如何,单单由于是真的,也就能令人深得安慰了,因为:真理毕竟是有的。雅斯贝尔斯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就是“爱智慧”,赫拉克利特则进一步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通往真理之路,曲折而漫长,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真理的脚步。亚里士多德说:“对真理的考察,既困难,又容易,从
21、没有一个人能够把握到它本身,也没一个人毫无所得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李超杰哲学的精神(一)真理的符合论真理是思想和物的符合。亚里士多德真理就是与宇宙真象相符的知识。初看这似乎很简单,初看这似乎很简单,但是细细分析起来,便觉得其中千头万绪,令人如堕五里雾中。例如欲知知识是否与宇宙真象相符,我们就得离开了知识去找宇宙真象,但是当我们离开了知识之后,只应该是一无所知。既然一无所知,那么又怎样去找宇宙真象?假使就在知识里面去找宇宙真象,那么这个宇宙真象又难免受知识的烟云所弥漫。傅统先哲学与人生提示:如果一种真理理论无法对我们怎样或是否认识真理提供帮助,那它又有什么用处呢?正因如此,哲学家们才经常把注
22、意力从一个陈述或信念本身的真转到我们接受它为真的理由。真理本身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所能掌握的只是证据。(二)真理的融贯论正确观念,我理解为单就其自身而不涉及对象来说,就具有真观念的一切特性即内在标志的一种观念。斯宾诺莎融贯论发端于对符合论的反驳,它认为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些相信的理由证据、论证、原理以及我们的各种信念本身真的就意味着最能与我们的经验和信念的整体网络相一致。我们之所以接受一个原理,是因为它能与我们的其他原理相匹配;我们之所以接受一则论证,是因为它源自我们所相信的东西,并且由它所导出的结论我们能够接受;我们之所以能够就证据达成一致,是因为它与我们的假设相合,而且能够形成一幅融贯的图像
23、。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三)真理的实用论真观念是我们所能类化,能使之生效,能确定,能核实的;而假的观念就不能。詹姆士实用论为融贯论补充了一条附加的实践条件,即接受一条陈述或一种信念为真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行动,是否能为未来提供富有成效的出路就是它是否“管用”。比如,也许有一种科学假说并非拥有比其他假说更多的证据,或者并不比其他假说更能为我们的整体信念相协调,但它可能更容易检验,在同一领域能够鼓励更多的实验,或者能够提出其他假说无法提出的各种有趣的可能性。因此,说一种观点是真的,就是说它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有价值和最有前途的解释。但一种观点的价值可能并不仅在于它的科学前
24、景,而且还在于它的社会价值或精神价值比如我们对道德和宗教的看法就是如此。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反思:对福柯而言,真理就是当权者所宣称的那个样子。(四)真理的主观论当真理问题以一种客观的方式提出来时,反思便客观地指向真理,真理是一种与认识者相关的客体当真理问题被主观地提出来时,反思便主观地指向个人关系的本质;如果只有这种关系的方式是在真理之中,那么即使个人偶尔会与非真的东西发生关系,他也在真理之中。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认为在谈论宗教真理时,我们面临着“客观的不确定性”,纯粹的“事实”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真理,一种“我愿意为之生或为之死”的真理。这种真理才是那种使生活有意义的
25、真理。在他看来,这意味着对上帝作出的一种真实承诺。而且它也适用于科学不能为我们提供答案的生活层面,如伦理学或宗教。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五)真理的去蔽论世内存在者成为被揭示的东西,只在第二位意义上才是“真的”。原本就“真”的,亦即进行揭示的,乃是此在。第二位意义上的真说的不是进行揭示的存在(揭示),而是被揭示的存在(被揭示状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并不否定传统的符合说的真理观,他乃是要追问符合是如何内在地可能的。符合的基础在于:陈述或判断之所以成其为真,乃是源于人(“此在”)的揭示、展示。因为人(“此在”)的生存就是要让事物(存在者)的面貌如其所是的样子呈现出来或者说被揭示出来。是人
26、使事物去蔽而显示其本来的意义,是人使事物成其为它之所是。人对物的陈述一方面是人揭示着、显示着物,一方面也是人按照物之所是的那样陈述着物这两个方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张世英哲学导论超越相对主义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蒯因在话语中更好的论证的非强迫之力量占上风。哈贝马斯一方面,哲学家们普遍认为,主观真理是不充分的(比如在科学领域)。如果真有真理存在,那么它一定能为所有人相信和证实另一方面,怀疑论者的论证以及关于真理的两种理论融贯论和实用论已经使哲学家(还有科学家)比以前更加谦逊了不论我们对真理做出什么样的断言,合理性规则仍将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也许会拥有一种强大的洞察力或神秘的眼光,也可能哪一天会突然得到启示或在感情上受到触动,但我们的思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它需要理由,需要说得清楚,需要发展成一套关于这些洞察力、眼光、启示或感情的系统性理解。这就是真理。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