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共116页。思考题:思考题:1.现代德育课程有哪些本质特点?如何有效发挥各类德育课程的作用?2.简述现代德育方法的特征,如何提高德育方法的有效性?3.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础?试用具体案例说明如何进行德育学科渗透。4.论述校园生活的德育化改造。5.传统德育评价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第2页,共116页。第一节第一节 德育课程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渠道,是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和载体 第3页,共116页。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与特征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 对课程可以做两点界说:1.课程是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即将一定的教育内容付之实施的形式,
2、而不是教育内容本身。2.课程的要素有三个: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教育活动的设计。第4页,共116页。(一)概念 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是依据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道德要求,对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及学习方式的整体建构。第5页,共116页。德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狭义的德育课程是指以学科教学形态为载体、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的道德价值形成与品德建构过程进行引导的教育活动;广义广义的德育课程则包括一切具有育德作用的教育活动。第6页,共116页。(二)特征 1育德性育德性 德育课程的要旨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德育课程的要旨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特性。德性包长,这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特性。德
3、性包含有知、情、意、行、信诸多要素,因含有知、情、意、行、信诸多要素,因此,德育课程的学习不是单一的知识学此,德育课程的学习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行为学习或情感学习,而是一种整习、行为学习或情感学习,而是一种整合性学习。合性学习。第7页,共116页。2体悟性体悟性 道德教育并非只是灌输道德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道德规范有体验、感悟,成为指导真实生活的道德观念,并在反复践行基础上由观念变成信念。因此,德育课程的教学形态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第8页,共116页。(三)德育课程的变革 传统德育课程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基本上以道德认知学习为主线展开,较少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需
4、要,形成学生的道德感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难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现代德育课程要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课程建构的本质是学生道德主体的形成,第9页,共116页。现代德育课程呈现出四大特征:1生活化生活化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对生活的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基本关系,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第10页,共116页。2自主性自主性 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特点和文化,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来看待,引导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力图让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生长。第1
5、1页,共116页。3整合性整合性 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将情感过程、认知过程与行为过程融合一体,共同完成知情行的整合。调动学生的人格因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让课程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向。第12页,共116页。4括展性括展性 现代德育课程的内涵在传统意义上有了很大拓展,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等。现代课程的实施空间已远远超越了课堂,是课内外融合,建立在充分开发校本资源、社区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基础上的开放性课程。第13页,共116页。二、德育学科课程二、德育学科课程 德育学科课程是专门让学生进行道德价值学习的活动,通过系统地学习社会规范和道
6、德标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课程。第14页,共116页。(一)德育学科课程的设计模式 德育学科课程的设计模式有两种:第15页,共116页。1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传统德育学科课程的设计一般都采用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依据道德伦理学所建立的人伦关系系统,通过“螺旋式”编排方式,以演绎逻辑方式展开。也就是以道德认知为主线,从道德概念的解读到道德观念的理解,到道德行为的导向,典型的学习过程为“揭题明理拓展导行”并依据年级递增,核心概念的内涵逐步加深,外延逐渐扩大。这种课程模式的优势是进行系统的道德认知训练。有利于对课程目标的把握,尤其是道德知识点的落实。但也有
7、明显的不足,容易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足够的情感积淀,将德育课程简化为道德认知课程。第16页,共116页。2综合课程模式综合课程模式综合课程也叫广域课程,现代德育学科课程较多的采用这种模式。综合课程;依据德育的总体目标,按照生活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或通过主题单元,或通过课程模块进行编排,以归纳逻辑方式展开。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体验、情境感受、价值辨析、道德反思,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增长,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以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种课程模式的优点是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第17页,共116页。(二)小学德育学科课程 小学德育学科
8、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我国现行小学开设的德育学科课程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第18页,共116页。1.概述概述 2002年5月,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规定小学设品德与生活(1-2 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两门德育学科课程,并颁布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以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生命成长为基本理念,按主题式单元和归纳思维方式呈现教材。品德与生活属于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课程。改变了传统德育学科的“德目”式编排方式,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板块,以富有生命感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使教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孩子的生
9、活。但课程的实施也带来不小的难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9页,共116页。2目标与内容目标与内容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引导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第20页,共116页。课程总目标为课程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具体包括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分目标。第21页,共116页。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社 区)、祖国、世界等生活的不同领域,引导学生在与自己生活
10、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交互活动中,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第22页,共116页。课程总目标为:课程总目标为: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第23页,共116页。(三)初中德育学科课程 2003 年,教育部规定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采用综合课程的方式编排,作为初中的德育学科课程,并颁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24页,共116页。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
11、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第25页,共116页。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成长中的我”,包括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3个版块。第二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3个版块。第三部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
12、识国情爱我中华4个版块。第26页,共116页。(四)高中德育学科课程 2003 年,教育部颁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为国家设立的高中德育学科课程。第27页,共116页。1.概述概述 思想政治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设置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内容。第28页,共116页。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13、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29页,共116页。三、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三、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 2001 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板块。第30页,共116页。
14、(一一)内涵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是以德育内容来组织实施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以主题形式开展道德与社会问题研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料收集与信息处理,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探究与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并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31页,共116页。(二二)特点特点一是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读书、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从而突出做中学,突出实践出真知。二是探究性,这种课程以真实性任务为引导,突破了传统德
15、育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框束缚,以问题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开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展开的经验课程。三是开放性,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是一种开放性的实践课程。第32页,共116页。(三三)价值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以其实践性,使德育贴近学生,面向实际,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产生真情实感,避免知行脱节;以其研究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研究力,为学生的道德批判性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土壤;以其开放性,使德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使德育走进现实生活。这种课程对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弥补了德育学科课程的局限,从
16、而成为德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33页,共116页。(四四)组织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的四大块内容是统整在一起实施的。首先,要在老师指导下学会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研究课,然后可以独立或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设计。其次,研究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或信息处理,形成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付之实施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技术能力。第三,要注意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第34页,共116页。四、地方与校本德育课程四、地方与校本德育课程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必须充分认识到,地方与校本课程中蕴涵了极其
17、丰富的德育内涵,尤其是要加强地方与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第35页,共116页。(一一)地方德育课程的开地方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与实施 地方课程是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第36页,共116页。1.地方德育课程的功能 地方德育课程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培养家乡情感,并由爱家乡延伸到爱祖国。乡土情结是一个人道德生成的根基。因而,地方德育课程对个体道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力。第37页,共116页。2地方课程的开发(意
18、义)地方德育课程的开发,一是一是要立足于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的研究,地方德育课程是以地域文化为载体而构建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地方德育课程的构建过程也是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过程。二是二是要对各类德育内容进行统整,将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防止艾滋病教育等各类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提高德育的效率。三是三是要避免走学科课程的路子,防止出现过分追求课程逻辑性的倾向。第38页,共116页。3地方课程的实施 地方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在实施中必须注意以实践为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采用考察、参观、调查、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
19、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受到道德教育;必须注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尽量避免过多的课堂讲授,而是通过讨论、对话、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第39页,共116页。(二二)校本德育课程的开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师生共同开发的,具有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德育课程是依据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以学校德育资源的整合为基点,以学校文化的凸显为核心而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第40页,共116页。1.校本德育课程的功能 校本德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心灵与道德发展中极富生命力的活课程,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往
20、往构成学生最重要的精神成长的土壤。校本德育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德育资源上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尤其是满足国家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涉及的德育特殊需要。因而,能够更好地解决德育的适应性与针对性问题。第41页,共116页。2 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要整合学校具有德育意义的一切教育资源,从学校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激动人心的人和事中提炼出学校精神,纵观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梳理出学校师生所追寻的共同价值观,将学校传统、特色活动与现实创新结合起来,打造出学校的文化品牌和办学特色。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要依据本校师生的特点,发挥师生的优势,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第42页,共11
21、6页。3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 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比国家与地方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它既可以每周安排一定课时进行,也可以相对集中进行;既可以全体学生统一参加,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既可以由某一教师执教,也可以由多个教师协同执教。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并赢得社区、家长和社会的支持。第43页,共116页。第二节第二节 学科德育学科德育 学科课程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抓好学科德育,既是实现教书育人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出路。第44页,共116页。一、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与特性一、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与特性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越来
22、越清楚地认识到,仅仅依靠专门的德育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必须利用学科优势,把德育融合到各科教学中去,结合各科教学的特点实施德育。第45页,共116页。(一)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功能(一)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功能 1.学科知识是价值形成的前提 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是发展个体道德理性的基本条件,道德真谛的领悟需要广搏的知识基础。但有知识未必就有道德,道德理性的精髓是一种科学价值观,各科教学为道德理性成熟提供最重要的保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第46页,共116页。2各科教学本身包括诸多价值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3、一是一是内容本身具有道德价值。如社会历史课中的风土人情,语文学科中的自然美与人物美,科学常识课中的生命意识和生态知识等,都孕育着丰富的道德价值。二是二是各科教学过程本身构成一种道德生活场。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围绕教学任务的展开,师生与生生之间会发生多种性质的道德互动,倾听、关注、赞赏、理解、设身处地、竞争与合作等等,都是具有道德意义的课堂行为。第47页,共116页。3真善美的内在统一性 就一般意义而言,科学是求真的过程,艺术是求美的过程,道德是求善的过程。然而,就其本源来说,三者又是统一的。第48页,共116页。(二二)学科德育的特性学科德育的特性 1间接性 所谓间接性,是指学科德
24、育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或载体得以实现,或通中交过内容的升华、融合,或通过过程的道德互动,力戒用贴标签的方式直接“外加”德育。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科学习的生更命性,使学科教学超越双基与能力的范畴,提升到精神、思想、方法、审美的境界。因而,学科德育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德育效能,具有间接性。第49页,共116页。2情感性 情感性首先是指学科德育的实现以情感为中介,实现知识向信念的转化。其次是指通过情感化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道德实践的一体化。第50页,共116页。3随机性 随机性是指学科德育受具体教育情境变化和教育对象个别差异的制约,使得教师对教育时机难
25、以进行预先设计。学科德育蕴含在各科教学之中,不像知识技能目标那样可以明确地显示出来,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操作控制。因而,学科德育在实现方式上具有随机性特点。第51页,共116页。(三)“从学科渗透”到“学科德育”从“学科渗透”到“学科德育”,反映了人们对德育与学科学习之间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随着德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借助于学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既是开发学科教学资源的需要,也是淡化德育痕迹,提高德育艺术性,实现道德内化的有效途径。于是,纷纷强调,德育应当融入学科,并超越学科。第52页,共116页。二、学科特色与德育优势二、学科特色与德育优势功能的发挥功能的发挥 德育需要借助于各学
26、科的途径来实现,但不同的学科在实现德育价值上又各具特色。利用学科优势功能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实现德育无痕的完美境界。第53页,共116页。(一)人文学科凸显德育的精神性 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第54页,共116页。(二二)自然学科凸显德育自然学科凸显德育的神圣性的神圣性 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说过,“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别人钦佩与崇敬的容量”。道德起源于对规则的尊重,道德神圣感与敬畏感是一个人德性成长的摇篮,会引导人终身向善。第55页,共116页。(三三)艺术学科凸显德育艺术学科凸显德育的享用性的享用性 艺术学科是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
27、界。审美是一种自由性境界,具有摆脱感官局限和超越现实功利的特性,给人的心灵提供更广阔更充分的自由,具有极大的精神愉悦性,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变化。第56页,共116页。三、各科教学过程中的道三、各科教学过程中的道德生活德生活 现代道德教育强调回归生活,淡化教育痕迹,实施途径由过去主要依靠独立的、专门性德育课程,转向利用学科优势、校园文化与班级生活,以及社区和家庭资源。学科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应当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第57页,共116页。(一)教学中的民主与尊重民主与尊重是当代德育的重要命题,教学中的民主与尊重包括三层意思:首先首先,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民主
28、与尊重的氛围,教师对所有的学生给予同样的注意和同样积极的反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有恐惧、自卑,而是充满着自信、自尊,教学民主和尊重才可能实现。其次其次,是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民主和尊重,教师没有偏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民主参与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享受尊重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他们真正是教学的主体,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需要。第三第三,是指把民主与尊重作为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唤起学生的民主意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善,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宽容待人,从而
29、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第58页,共116页。(二)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交往过程;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有两类,即竞争与合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来组织教学。第59页,共116页。要使教学成为一种良性道德场,教师必须运用多种交往策略,构建一个健康积极的开放性交往空间。第60页,共116页。首先,要培育一种文明宽松的交往氛围,使每一个学生找到一种安全感与尊重感;其次,在教学过程的人际交往中,适当关注交往技能,如致歉、致谢、求助、赞赏、理解等,这本身就是德育的具体内容;第三,教学过程应当是开放性的,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
30、习,在生成性的体验式学习中,实现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整合建构;第四,鼓励学生学会赞赏,为别人的成功而鼓掌,为别人的高兴而喝彩,体验同伴同乐是最大的快乐。第61页,共116页。(三)教学中的精神愉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是一种深刻的喜悦的情绪体验,可以从学生的言语活动或各种非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如表情、动作、姿势以及表现出来的活力等。第62页,共116页。一般来说,学习上的愉悦主要有:发现、明白及寻找新事物时的喜悦;学会待人处事,肯定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时的愉快;找到有创意的想法、主意、方法时的快乐;全身心投入一个活动或计划,而且对该活动甚感兴趣;通过互相合作,使群体获得成功,被大家所认同时的快乐
31、。显然,这些愉悦都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能够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精神资源。第63页,共116页。第三节第三节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 方法,方法,是指人们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把握现实,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第64页,共116页。一、道德学习的本质和特点(一)道德学习的本质 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而展开的价值学习,社会道德通过学习,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因此,道德学习是社会价值内化与个体品德建构过程的统一。第65页,共116页。(二)道德学习的特点道德学习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生成性生成性 道德学习过程是师生协同活动,创造道德情境
32、、体验道德生活、建构道德整合结构的活动。道德学习虽然不排除间接学习,但需要直接学习的经验基础,体验学习是一种直接学习,必然带有发现学习的特点,具有生成性。所谓生成,是一个“未完成态”,是一种“进行时”。道德学习是在真实的道德实践与师生的现实互动中展开的,品德建构水平有赖于这种互动的深度和广度。生成性反映了道德学习过程的“非直接传递”、“不可控性”以及道德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第66页,共116页。2整合性整合性 道德学习是知情行的整合学习,是主客体关系经验的习得,是关于社会规范的认知经验、行为经验与相一致的情感经验的整合学习过程。从内容上来说,它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学习三种基本
33、类型的学习。第67页,共116页。所谓认知学习所谓认知学习,指规范意义与内容的学习,获得规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认知能力。所谓情感学习所谓情感学习,指形成与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与需要状态。行为学习行为学习指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一定的行为方式,并形成动力定型。第68页,共116页。3情感性情感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当一个学生还不能体验某句话的情感时,千万不要让他学会说这句话。第69页,共116页。4道德学习道德学习 道德学习作为一种“独特色调”和“主观感受”,带有强烈的个别化特征。正如审美是一种主观精神活动,根据审美的相对自由性特征,审美是应该有
34、个性的。只有对人的差异性与个别性的尊重,才能获得教育过程中的自由与解放。情感体验也同样如此是一个精细的独特的精神过程,重在触动个体的内心世界,它往往是悄然无声的,更适合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长期的、细致的教育方式。第70页,共116页。二、道德学习的主要方法二、道德学习的主要方法(一一)体验感悟体验感悟 体验感悟的基本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觉知、理解。体验感悟的基本心理过程是感受、体验、觉知、理解。这是一个直接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直接学习的过程。德育重感受、重体验,是将教育影响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从感受到体验,进而到体悟。因此,体验与灌输有着本质区别。过程中,从内心产生惊羡、激动与感叹时,
35、德育也就开始产生效果了。体验感悟需要创造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心理活动达到一定的能量。第71页,共116页。(二二)情境感受情境感受 情境感受情境感受,是以情绪情感要素为操作切入口,通过创设情境直接剌激感官,激发情感,产生觉知体悟的一种学习过程。情境有多种分类,包括艺术情境、人为情境与现实情境等。第72页,共116页。1.艺术情景 艺术情境主要指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如绘画、音乐、照片、录像、电影或多媒体等构建一种有道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第73页,共116页。2.认为情景 人为情境指模拟真实生活而创设的仿真性环境。对于学生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向
36、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可以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实施。第74页,共116页。3现实情景 现实情境指以真实生活经历为背景,用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照片和数据,呈现真实的社会实态,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探索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第75页,共116页。(三三)实践明理实践明理首先首先,道德知识本身是一种实践智慧,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规范“显性化”,产生现实的力量,使个体明确道德规范。其次其次,学生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增强个体的道德动机,巩固道德发展的需要,直至最终形成品德的内在驱力。第三第三,道德实践活动是个体完善自我调节机制,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道德具
37、有实践性特征,离开道德实践活动,便无法在真实意义上学习道德。第76页,共116页。实践明理以行为要素为操作切入口,通过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并在对行为后效进行反馈评析的基础上,明晰道德规范的一种学习过程。第77页,共116页。(四四)价值辨析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价值辨析以道德认知要素为操作切入口,以生活中具有争议的道德意义事件为导人,通过开放性的道德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分析,价值论证,激活学生价值意识、实践道德推理技能,积累道德选择经验,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价值评判与选择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性成熟。第78页,共116页。价值辨析的核心价值辨析的核心是提出适合学生的价值问题,
38、引导价值讨论,在认知碰撞中体悟价值观,形成价值信念。教师要留心生活、关注社会,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有道德意义的随机事件,从中引出价值讨论。第79页,共116页。运用价值辨析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有道德意义的事件或学生道德关系中的“热点”问题暴露出来,引人价值观讨论,如竞争与合作,幸福生活面面观、友谊与金钱等等;二是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不加任何暗示,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行为意向;三是分析各种行为方式背后的价值系统与需要层次,让学生了解行为方式与价值信念之间的关系,认识工具性价值观与终极性价值观的区别。从而增强行为的价值意识的自觉性,提高
39、价值抉择能力。第80页,共116页。(五五)道德反思道德反思 道德反思道德反思是以自我意识为操作核心,通过调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多种因素,发展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以促进自律精神,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学习过程。道德反思注重反省、内察、体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理性思考,反躬自检,以求道德提升。道德反思可以与传统的榜样示范教育相结合。第81页,共116页。三、德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三、德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一)给传统德育方法注入时代精神给传统德育方法注入时代精神(二二)多种德育方法组合运用多种德育方法组合运用(三三)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第82页,共116页。第四节第
40、四节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第83页,共116页。一、校园显性文化一、校园显性文化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其中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舍建筑、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等。第84页,共116页。(一一)校园建筑的德育价值校园建筑的德育价值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物理空间中进行,如教室、体育馆、阅览室等等,当学生在这些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中学习、活动时,实际上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第85页,共116页。1.学校建筑是学校物化环境中产生暗示效应
41、的“主件”校园建筑的直接功能校园建筑的直接功能是为了维持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与此同时,校园建筑也借助于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节奏、质感、色彩等语言表达其精神意义,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着暗示教育。因此,有人说建筑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史书”。第86页,共116页。2必须重视校园建筑的教育价值 校园建筑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着德育。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校园建筑时充分考虑它的教育价值,通过“让每一面墙壁说话”,使校园建筑真正成为激发个体德育成长的内在潜能。第87页,共116页。(二二)校园仪式的德育价值校园仪式的德育价值 在校园中,经常会举行一些仪式,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等
42、。这些校园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其自身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言教价值。第88页,共116页。1.仪式的精神内核是社会秩序 社会学家认为,仪式行为是社会秩序的展演,是社会通过对自身的反省建构文关系的手段,对社会结构的巩固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中国自古注重通过各丰仪式活动达到良好的道德教化功效。同时,仪式活动也是增强一个群体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它巩固了群体的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基础”。仪式活动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却蕴涵着一种力量。第89页,共116页。2仪式活动要旨 仪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人文活动,进行仪式活动时,每个人做什么、
43、说什么都有一套规定,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特定的程序做特定的事,所有参与者的动作都紧密地配合。有时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展开,有时是无声与有声相结合,传递着某种精神或意义。第90页,共116页。仪式活动要对参与者发生影响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是参与者必须对仪式程序娴熟自如,做起来才不至于生硬;二是二是参与者必须有诚心和敬意。第91页,共116页。3仪式活动的心理功能(1)使道德精神神圣化以典礼形式,营造特殊氛围,提升精神境界,产生超越现实之感。(2)将道德观念外显化。(3)使道德理念习俗化。第92页,共116页。4校园仪式构建 校园仪式构建要注意两点校园仪式构建要注意两点:首先首先,在内容上要反映学
44、校的独特精神与教育理念。其次其次,在形式上要借助音乐、诗歌、散文、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激情实感。第93页,共116页。二、校园隐性文化二、校园隐性文化 在校园中,还存在着一个无形的环境,如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等,也同样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积淀,成为极具教育意义的隐性文化。第94页,共116页。(一一)校园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1班级是精神成长的摇篮菲利普W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有三个重要的隐性文化因素:(1)“群体”,内部充满着各种规则、规定,个体必须学会延迟满足、克制欲望、中断活动才能适应它。(2)“表扬”,即教师的反馈与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集体的价值取向。(3
45、)“权力”指班级中的社会组织结构与 差距,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开始。2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第95页,共116页。(二)校园精神生活(二)校园精神生活 什么是校园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赋予这样的含义,“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如此多方面的,以至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立性”。第96页,共116页。(三三)书香校园书香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书香校园”,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激励学生读好书,在阅读生动感人、充满人情美的道德文选或文学作品中,激发对真善美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假丑恶的憎恨感。在人类优秀
46、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熏陶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那么,德育就会实现“不教之教”的境界。第97页,共116页。三、学生文化三、学生文化 如果我们从学校德育的对象来进行划分,还可以将学校文化分成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众所周知,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那么,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也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文化。第98页,共116页。(一一)尊重学生权利尊重学生权利(二二)尊重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第99页,共116页。第五节第五节 德育评价德育评价 一、概述一、概述(一一)德育评价的内涵德育评价的内涵 德育评价则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德育评价则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用科学可
47、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德育状态与品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德育状态与品德建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德建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第100页,共116页。(二二)德育评价的功能德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强化功能 4调节功能第101页,共116页。(三三)现代德育评价的特点现代德育评价的特点 1.生态性 2发展性 3主体性第102页,共116页。(四四)德育评价的策略德育评价的策略 1.多主体评价策略 2多种方式整合策略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策略第103页,共116页。二、德育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二、德育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学校德育评价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
48、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评价;二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第104页,共116页。(一)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评价 设计学生品德评定的具体指标时设计学生品德评定的具体指标时,首先首先,应依据品德结构系统论,以动机系统与行为系统为两大内容;其次其次,依据品德结构元素论,将动机与行为两大系统分解为知、情、行、意等心理要素;再次再次,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心理维度作进一步分解。第105页,共116页。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规范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它涉及道德概念及道德观的形成,关系到道德信念的产生,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等。道德认识维度的评价认识维度的评价,以正确性、深刻性为指标。第106
49、页,共116页。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明了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倾向。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克服困难,自觉调控行为履行道德规范,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活动。第107页,共116页。(二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 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校或班级的德育工作及其成效作出评判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四个方面:最主要的是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德育课程质量评价;二是二是学校德育活动质量评价;三是三是德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四是四是德育工作者素质评价。第108页,共116页。首先首先,制订德育工作评价指标时,必须充分领会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有关法令的精神
50、,依据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及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其次,充分考虑德育工作评价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导向、规范、反馈的功能,积极汲取各校德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协调好“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和“按社会要求培养人”的关系。第三第三,从评价工作的自身要求出发,指标必须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第109页,共116页。(三三)德育评价的方法德育评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行为观察法 3情景测验法情景测验法第110页,共116页。三、发展性德育评价三、发展性德育评价(一一)发展性德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德育评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