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左傳第五冊第一課授課大綱題解說明作者介紹結構賞析修辭列舉字詞解析課後習題延伸學習相關補充題解題解說明說明回大綱回大綱1.本文題解內容本文題解內容2.左傳左傳與與春秋春秋的關係的關係 3.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一事在一事在春春 秋秋經中的原文經中的原文4.城濮之戰補充城濮之戰補充回授課大綱回授課大綱1.本文題解內容本文題解內容出處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西元前六三年),標題為後人所訂。內容記秦、晉合兵圍鄭,鄭大夫燭之武隻身赴秦,巧言說服秦穆公退兵之事。本事之前因 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楚國戰敗,晉國因而稱霸諸侯。鄭國本是與晉國同姓的諸侯,但在此役中曾
2、出兵助楚,再加上先前晉文公流亡在外時,受過鄭文公的冷落,因而有此次聯秦圍鄭的軍事行動。本事之結果 文中原本危在旦夕的小國,因一人之言,不費一兵一卒,而化險為夷的情節頗具戲劇性。本文之特色燭之武慨然應命,洞悉國際現勢,善 用外交辭令,使兩大強國聯兵同來,分兵而去的形象尤令人印象深刻。左傳敘事生動,語言簡練,本文堪為代表。1.本文題解內容本文題解內容回題解說明回題解說明2.左傳左傳與與春秋春秋的關係的關係春秋之名(1)春秋本是先秦時代史書的泛稱,並非專名,留傳 至今而內容比較完整的,只有魯國春秋一部。(2)春秋之所以名為春秋,是因為春秋代表四時,所謂四時皆備,取春秋生殺之義,寓王者之大權。春秋的編
3、年與內容(1)春秋編年順序是根據周王室東遷後魯國十二位諸侯的次序,按年月順序編列。(2)春秋內容包括各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以及重要的自然現象。2.左傳左傳與與春秋春秋的關係的關係春秋的創作動機 史記 十二諸侯年表序: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簡單地說,就是孔子基於義不訕上,智不危身之理,以微言(隱微之言)寄託大義(褒貶之義),而依據魯史記而作春秋。2.左傳左傳與與春秋春秋的關係的關係春秋記事的缺失春秋記事太過於簡約,而且字句涵義過於隱微,以致於讀者難以從經文中明辨史事原委,於是
4、有人為春秋經文作逐字逐句的注解或說明,以發揮其微言大義,即為傳。2.左傳左傳與與春秋春秋的關係的關係春秋的傳據漢書藝文志所載,為春秋作傳的有五家:左氏傳三十卷(簡稱左傳),公羊傳十一卷,穀梁傳十一卷,鄒氏傳十一卷,夾氏傳十一卷。只有前三家存留至今,合稱春秋三傳,並列於十三經。左傳左傳的出現,就是為了補正的出現,就是為了補正春秋春秋在記事方面在記事方面的缺失的缺失,也就是說左丘明欲論輯本事而為之作傳,來闡明夫子(孔子)不以空言立說。回題解說明回題解說明3.燭之武退秦師一事在春秋經中的原文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齊。秋,魏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衛侯鄭歸于衛。晉人、秦人圍鄭。介人侵蕭。冬,天王使宰周
5、公來聘。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回題解說明回題解說明4.城濮之戰城濮之戰 魯僖公二十八年(西元前632年),楚、晉兩國為爭奪中 原盟主之位,分別 率同著盟軍在城濮(近山東省濮縣南臨濮集)交戰。本次戰役,楚軍加上陳、蔡等國的盟軍,共11萬人,數量上有著明顯優勢,而晉軍在對陣之初,即以為報答昔日晉文公在流亡時,楚國接納和禮遇之恩為理由而退避三舍,但其真正目的,卻是要誘敵深入。戰役的結果,在楚軍過於輕敵的前提下,加上晉軍成功運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於是晉國聯軍大敗楚國聯軍,不僅使楚國喪失爭奪霸主之機會,更讓晉國以此做為秦晉聯軍圍鄭的藉口之一。回題解說明回題解說明作者介紹作者介紹回大綱回大綱左丘明左傳左傳的
6、基本的基本 介紹介紹左傳左傳的重要性的重要性左傳左傳與與春秋春秋的比較的比較回授課大綱回授課大綱左傳的異稱1.春秋左氏傳(表示此書只是解春秋經的傳)2.左氏春秋(表示此書獨立成書,只是沿用春秋經的編年體例)。左傳的作者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太史左丘明所撰。左丘明生平已不可考,當與孔子同時。史記與漢書藝文志都認為左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釋春秋經而作。此說在唐代以前多被視為定論,但後代學者卻有不同看法。據近人楊伯峻及趙光賢的考證,左傳應成於戰國時期,而它的作者,至今仍難以確考。左傳左傳的基本介紹的基本介紹左傳的體例左傳全書編年記事編年記事左傳的成書史記 十二諸侯年表序載: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
7、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孔子據魯史而作春秋,左丘明以孔子寓大義左丘明以孔子寓大義於微言,辭旨隱晦,因此廣採群史,為之作傳,於微言,辭旨隱晦,因此廣採群史,為之作傳,以明以明春秋春秋本事。本事。左傳內容的時與地範圍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各國之事。起自魯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歷十二公,共二百五十五年。左傳左傳的基本介紹的基本介紹回作者介紹回作者介紹史學方面1.為春秋三傳之一,內容豐富詳盡其記事詳密,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依據,更是研究春秋時代歷史的重要
8、史書。2.以編纂方法言,左傳廣泛援引各國官方史書的內容,並酌採民間軼聞資料,加以取捨運用,成為歷史散文的奠基之作。尤其擅長戰爭描寫。左傳左傳的重要性的重要性史學方面3.就體例言:左傳上承春秋,共同開創編年體史學之先河,與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共同成 為兩千多年歷史撰者的兩大體例。4.就思想言:左傳反映了此特定時代的思想變革 與發展情況,是研究古代思想史的第一手重要資料。5.影響:為司馬遷撰寫史記重要的參考資料。左傳左傳的重要性的重要性文學方面1.能以簡鍊的語言描繪複雜多樣的歷史事件及人物,為先秦歷史散文之佳構,極富文學價值。2.對後世文學,影響極為深遠。後代文學家受其影響的包括:司馬遷、韓愈、柳宗
9、元、方苞左傳左傳的重要性的重要性回作者介紹回作者介紹春秋春秋左傳左傳作者孔子據魯國史記而作春秋。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太史左丘明所撰。成書動機孔子基於義不訕上,智不危身之理,以微言(隱微之言)寄託大義(褒貶之義)左丘明以孔子寓大左丘明以孔子寓大義於微言,辭旨隱義於微言,辭旨隱晦,因此廣採群史,晦,因此廣採群史,為之作傳,以明春為之作傳,以明春秋本事。秋本事。左傳與春秋的比較左傳與春秋的比較春秋左傳體裁全書編年記事,內容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各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以及重要的自然現象。記載時間起迄上起魯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四五五年),歷十二公,共二百四十二年。起自魯隱公元
10、年(西元前七二二年),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歷十二公,共二百五十五年。左傳左傳與與春秋春秋的比較的比較回題解說明回題解說明結構賞析結構賞析回大綱回大綱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段落主旨說明段落主旨說明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構分析表的結構分析表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的危機與處理的危機與處理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賞析賞析回授課大綱回授課大綱第二段:轉寫鄭國內部情況,鄭國危在旦夕,君臣卻苦無對策,最後則靠燭之武應允說退秦君來解套。本段以君臣捐棄前嫌,同舟共濟,來凸顯鄭國危急存亡的情勢,更與晉、秦聯軍動機不同形成一強烈對比。燭之武夜縋入秦營而能不被晉軍察覺,則回應前段二軍駐地不
11、同的記述。第三段:為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過程,是全文之重點。燭之武先說亡鄭對秦國無益,卻壯大晉國實力;再極言捨鄭之無害,甚至對秦國有利。又以且推進一步,利用晉、秦過去的史實恩怨,強調晉國之忘恩負義;最後再暗示晉國的貪婪無厭。接連的利害分析,正若當頭棒喝,驚醒只惦著擴大自我勢力,忘卻強敵因此坐大的秦穆公。第一段:交代當時情勢、戰爭原由。文章雖然凸顯晉、秦聯軍氣勢洶洶,但由晉、秦兩軍駐紮地點的不同,則留下秦出兵並非為己,此為解決晉、鄭之間宿怨的伏筆,更為後文發展作鋪墊。燭之武退秦師第四段:燭之武成功說服秦穆公,致使文章情節急轉直下,鄭國非但渡過難關,還得到秦軍的協防,留下晉軍不得不撤兵的尾聲。秦國雖
12、然背棄與晉國之盟約,但因晉文公之理性應變,兩國並無反目成仇。燭之武退秦師第五段:文章情節持續急轉彎,晉軍成為孤軍,更要面對協防鄭國之秦軍,最後由於晉文公之理性分析,下令撤軍而讓鄭國免於滅國。回結構賞析回結構賞析燭之武退秦師起因與形勢鄭國的應變燭之武的遊說策略與論點事件的結果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形勢:晉軍 函陵,秦軍氾南。認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 之過。結果-燭之武許之,夜縋 而出。說之以害亡鄭陪鄰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 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許之以利舍鄭利秦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 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引據史實晉背秦義且君嘗為晉君賜 矣,許君焦
13、、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說之以害引據史實夫晉,何厭 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 秦,將焉取之?秦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晉國子犯 請擊之。晉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結果-亦去之佚之狐向鄭伯獻策: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向鄭伯辭謝: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鄭伯被拒後的反應勸迫: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回結構賞析回結構賞析燭之武退秦師的危機與處理 燭之武退秦師危機與處理危機秦晉圍鄭處理鄭伯使燭之武說秦伯燭之武說秦伯策略結果引咎自責曉之以害策略結果燭之武應允示弱(鄭既知
14、亡矣)說利害行離間秦與鄭盟,助鄭防守,退師晉師亦退回結構賞析回結構賞析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賞析賞析1.本文結構十分嚴謹:第一、二段為起局,第四、五段為結局,中間一段則為全文重心之處,全文呈現一種對襯之美。2.藉由前後對比與上下文意的承接,使得全文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頗有一氣呵成之妙。3.燭之武的說辭雖只有短短百餘字,卻委婉曲折,層層進逼,以一連串不可否定之事實精準抓住秦穆公的心理。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賞析賞析4.文中燭之武八次提及君字,此種為秦著想的態度,更增強說辭的感染力。5.其正反透徹的條理剖析,清晰流暢的遣辭用字,不卑不亢,充分展現外交辭令精簡曲達、婉轉有致的力道。回結構賞析回結
15、構賞析修辭列舉修辭列舉設問設問映襯、誇飾、倒映襯、誇飾、倒裝、頂真裝、頂真 轉品轉品謙敬謙敬婉曲婉曲回授課大綱回授課大綱設問設問-激問激問(1)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答案在反面:不應亡鄭以陪鄰(2)夫晉,何厭之有?答案在反面:晉國貪求無饜(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答案在反面:晉國一定會闕秦而取其 利回修辭列舉回修辭列舉修辭法課內例句映襯-對襯(1)鄰之厚,君之薄也(2)闕秦以利晉誇飾朝濟而夕設版焉 倒裝夫晉,何厭之有?何有厭哉?頂針(真)(1)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2)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映襯映襯-對襯、誇飾、倒裝、頂真對襯、誇飾、倒裝、頂真回修辭
16、列舉回修辭列舉修辭法課內例句轉品(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名詞轉動詞用。駐紮。(2)越國以鄙遠。名詞轉動詞用。把當作邊邑。(3)越國以鄙遠。形容詞轉名詞用。遠地。(4)又欲肆其西封。動詞轉名詞用。疆域。轉品轉品回修辭列舉回修辭列舉修辭法課內例句謙敬謙稱 是寡人之過也。寡德之人。諸侯自稱的謙詞。敬稱敢以煩執事。原指君王左右辦事的人。此實指秦伯。不直言秦伯而曰執事,用以表示尊敬。表謙副語敢以煩執事。表示冒昧請求的謙詞。謙敬謙敬回修辭列舉回修辭列舉婉曲婉曲定義說話或寫作時,不直接講本意,只用委婉閃爍的言詞,曲折地烘托或暗示出本意來,稱為婉曲。分類分有:曲折、微辭、吞吐、含蓄(黃永武字句鍛鍊法)例句臣
17、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本課)婉轉表達出不獲重用的不滿。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民主並不是一群會投票的驢(陳之藩哲學家皇帝)意謂專家專家遵循固定模式思考、行動,有如狗有如狗,欠缺自己 的見解。婉轉表達諷刺專家無廣博的人文素養。民主並非只民主並非只是選舉投票是選舉投票而已,婉轉表達人民必須具備人文素養、有思考力、理性認知,才能是國家真正的主人。婉曲婉曲例句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尚有小宛詩人之意(顧炎武廉恥)含蓄地指責媚滿的漢人。周幽王時政教失常,所以士大夫作詩譏刺,並戒慎自勉;顧炎武稱讚顏之推有小宛詩人深自警惕之意,藉以曲折地指責媚滿的漢人。生孩六月,慈父見
18、背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含蓄地指出父親過世與母親改嫁之事。不說母親改嫁,而說舅奪母志,使文意委婉曲折。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衣帶日已緩(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含蓄地表達因思念而無心飽暖,使得衣帶日漸寬鬆,正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之意。回修辭列舉回修辭列舉字詞解析字詞解析回大綱回大綱本課之字的用法比較本課之字的用法比較亡字的用法比較亡字的用法比較微字的用法比較微字的用法比較與字的用法比較與字的用法比較舍字的用法比較舍字的用法比較封字的用法比較封字的用法比較回授課大綱回授課大綱本課之字的用法比較本課之字的用法比較代詞,代稱人、事、物。1.公從之?(指代佚
19、之狐的話)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代疆土)3.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代鄭)4.子犯請擊之。(代秦軍)5.因人之力而敝之。(代秦伯)6.亦去之。(代鄭)助詞,相當於白話文的1.是寡人之過也。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詞,無意義。a.佚之狐。b.臣之壯也,猶不如人。c.君之所知也。d.鄰之厚,君之薄也。e.行李之往來。回字詞解析回字詞解析字義例句滅亡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本課)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訓儉示康)喪失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六國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過秦論)外出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亡字的用法比較亡字的
20、用法比較字義例句逃亡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賈誼過秦論)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鴻門宴)忘()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出師表)無()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亡字的用法比較亡字的用法比較回字詞解析回字詞解析字義詞性例句衰微、沒落形容詞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廉恥)天下分裂,而唐室因以微矣(蘇軾教戰守策)卑下、身份低賤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陳情表)人微言輕、出身微賤細小、微小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指喻)隱約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留侯論)精妙幽深春秋之微言大義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書 大禹謨)輕微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庖丁解牛)微字的用法比較微字的用法比較字義詞性例
21、句非,無。常用於假設句動詞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本課)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暗中、祕密地副詞微行,入古寺(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引入,微指左公處。(同上)微字的用法比較微字的用法比較回字詞解析回字詞解析與字的用法比較與字的用法比較字義詞性例句親附動詞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讚許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 述而)支助、協助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參加昔者,仲尼與於蜡賓(大同與小康)等待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 陽貨)同舉選賢與能(大同與小康)親附名詞失其所與,不知(本課)類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回字詞解析回字詞解析舍字的用法比較舍字的用
22、法比較字義詞性例句止息動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子罕)棄、放過通捨字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本課)便舍船,從口入(陶潛桃花源記)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 雍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 告子上)蓋房子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三十里名詞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房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潛桃花源記)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與微之書)回字詞解析回字詞解析封字的用法比較封字的用法比較字義詞性例句開闢疆土動詞既東封鄭(本課)分封土地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六國論)限制固步自封封賞爵位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 魏公子傳)聚土築墳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
23、(禮記 樂記)天子築壇祭天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 地數)封閉、密閉籍吏民,封府庫(史記 鴻門宴)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名詞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疆界又欲肆其西封(本課)回字詞解析回字詞解析回授課大綱回授課大綱課後習題課後習題基礎測驗基礎測驗進階練習一進階練習一進階練習二進階練習二1.下列中文字的注音,何者正確?下列中文字的注音,何者正確?(A)若不闕秦:若不闕秦:(B)越國越國以鄙遠:以鄙遠:(C)共其乏困:共其乏困:(D)亡鄭以陪鄰:亡鄭以陪鄰:基礎測驗基礎測驗(C)(A)。(B)。(D)。2下列中的注音,寫成國字
24、後,何下列中的注音,寫成國字後,何者兩兩相同?者兩兩相同?(A)之狐之狐左忠左忠毅公毅公事事 (B)朝朝而夕設而夕設版焉緩不版焉緩不急急 (C)夜夜而出搖搖欲而出搖搖欲 (D)又欲又欲其西封其西封是而非是而非(B)(A)佚軼。佚軼。(B)濟。濟。(C)縋墜。縋墜。(D)肆似。肆似。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中舍字之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句中舍字之意,與下列何者相同?意,與下列何者相同?(A)二者不可得兼,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B)南北百里,東西南北百里,東西一舍一舍 (C)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流水周於舍下,飛泉
25、落於簷間於簷間 (D)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A)(A)放棄;棄置。(B)三十里。(C)房舍。(D)築房舍。4子犯請晉文公發兵截擊秦軍,晉文公說:子犯請晉文公發兵截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下列有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下列有關微夫人之力一句的解釋,何者正關微夫人之力一句的解釋,何者正確?確?(A)微意為微薄微意為微薄 (B)夫夫人之夫音人之夫音 (C)夫人指燭夫人指燭之武之武 (D)寫出了晉文公感恩之心寫出了晉文公感恩之心(D)(A)無;沒有。(B)。(C)秦穆公。5下列關於下列關於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所使用的一文中所使用的修辭說明,何者正確?修辭
26、說明,何者正確?(A)辭曰:臣之壯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採用婉曲修辭,表達燭之武內心的怨意採用婉曲修辭,表達燭之武內心的怨意 (B)焉用亡鄭以陪鄰焉用亡鄭以陪鄰提出問題讓秦君思考提出問題讓秦君思考該如何抉擇,為設問修辭中的疑問該如何抉擇,為設問修辭中的疑問 (C)鄰之厚,君之薄也鄰之厚,君之薄也鄰之厚就如同君鄰之厚就如同君之薄,為譬喻修辭之薄,為譬喻修辭 (D)使杞子、逢孫、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楊孫戍之連續運用三個人名,為類疊連續運用三個人名,為類疊修辭修辭(A)(A)婉曲為不直講本意,只用委婉閃爍的言詞,曲折地烘托或暗示本意來的修辭
27、方式。(B)激問。(C)厚與薄形成映襯。(D)類疊指的是接連或隔離,重複使用同一個字、詞、語、句。本處沒有使用。6下列關於下列關於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敘一文的敘述述,何者,何者錯誤錯誤?(A)無禮於晉,且貳無禮於晉,且貳於楚是秦主張伐鄭的前因於楚是秦主張伐鄭的前因 (B)第三段第三段燭之武說服秦伯的過程,是最精彩的高燭之武說服秦伯的過程,是最精彩的高潮潮 (C)鄭國內部同舟共濟的精神,與秦、鄭國內部同舟共濟的精神,與秦、晉之動機不一形成強烈對比晉之動機不一形成強烈對比 (D)末段晉末段晉文公之言,反映出一個強國之君的自我文公之言,反映出一個強國之君的自我期許期許(A)(A)此事為晉、
28、鄭之間的恩怨,與秦國並無關。又,秦晉伐鄭並非由秦國主導。(B)7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燭之武利用一文中,燭之武利用哪些論點說服秦穆公退兵?哪些論點說服秦穆公退兵?(甲甲)亡鄭對亡鄭對於秦國沒有實質效益;於秦國沒有實質效益;(乙乙)願割焦、瑕願割焦、瑕二地與秦為東封;二地與秦為東封;(丙丙)晉文公胸懷霸主晉文公胸懷霸主之志;之志;(丁丁)晉人忘恩且貪得無厭;晉人忘恩且貪得無厭;(戊戊)舍舍鄭對秦國無害而另有價值。鄭對秦國無害而另有價值。(A)(甲甲)(乙乙)(丙丙)(B)(甲甲)(丁丁)(戊戊)(C)(乙乙)(丙丙)(丁丁)(D)(乙乙)(丁丁)(戊戊)8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情勢瞬息萬
29、變。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情勢瞬息萬變。由由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文中,便可看出晉、文中,便可看出晉、秦、鄭三國間的情勢變化。下列段落說秦、鄭三國間的情勢變化。下列段落說明,何者明,何者不符合不符合文中所述?文中所述?(A)第第一段一段晉秦聯軍,氣勢洶洶晉秦聯軍,氣勢洶洶(B)第第二 段二 段 鄭 國 危 在 旦 夕,君 臣 無 策鄭 國 危 在 旦 夕,君 臣 無 策(C)第四段第四段秦晉反目成仇,秦鄭化敵秦晉反目成仇,秦鄭化敵為友為友(D)第五段第五段晉人失其所與,晉人失其所與,反成孤軍反成孤軍(C)9燭之武為何能在秦晉二強國的夾攻之燭之武為何能在秦晉二強國的夾攻之下,獲得外交上的勝利?下
30、,獲得外交上的勝利?(A)巧取巧取豪奪,言詞犀利豪奪,言詞犀利(B)導之以德,威導之以德,威之以武之以武(C)舌燦蓮花,阿諛奉承舌燦蓮花,阿諛奉承(D)洞悉衝突,分析利害洞悉衝突,分析利害(D)(B)10下列關於下列關於左傳左傳一書的敘述,何一書的敘述,何者正確?者正確?(A)相傳為孔子據魯史而相傳為孔子據魯史而作,左丘明廣採群史以增補之作,左丘明廣採群史以增補之(B)又名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左氏傳、傳、左氏春秋左氏春秋,為十三經之一為十三經之一(C)全書採紀傳體,全書採紀傳體,以魯國人物為中心,旁及他國史事以魯國人物為中心,旁及他國史事(D)內容豐富,擅長地理形勢描寫,影內容豐富,擅長地理形勢描
31、寫,影響後代地理志發展響後代地理志發展(A)相傳為左丘明以孔子作春秋乃寓大義於微言,故廣採群史為春秋作傳,以明其本事。(C)全書編年記事,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各國之事。(D)擅長戰爭描寫,能以簡鍊語言描繪人事,對後世史學與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回課後習題回課後習題進階練習一進階練習一 燭之武說服秦穆公時,分別採用說之燭之武說服秦穆公時,分別採用說之以害、許之以利、引據史實以害、許之以利、引據史實三個策略,由四個不同的角度來剖析利三個策略,由四個不同的角度來剖析利害,使得秦穆公不僅言聽而且計害,使得秦穆公不僅言聽而且計從。請試著從課文中整理出這四個重從。請試著從課文中整理出這四個重點,並指出其各
32、採用何種策略。點,並指出其各採用何種策略。重點課文策略1亡鄭陪鄰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說之以害2舍鄭利秦3晉背秦義4闕秦利晉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許之以利引據史實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說之以害回課後習題回課後習題進階練習二進階練習二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文字簡潔明暢,然各段內容亦有成語可相對應。請閱讀下列文句,並由參考選項中選取與之涵義相應的成語代號,填入()之中。參考選項(A)遠水救不了近火(B)覆巢之下無完卵(C)置之死地而後生(D)
33、得隴望蜀(E)縱橫捭闔(F)背信忘義1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文公暗示燭之武()的道理。2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以退為進,正是()的道理。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顯示出()的邊境危機。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 所知也。掀起秦國對晉國()的舊恨。5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點出了晉國()的野心。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一語點破強國之間的矛盾,正是說客()的專長。BCAFDE(A)遠水救不了近火(B)覆巢之下無完卵(C)置之死地而後生(D)得隴望蜀(E)縱橫捭闔(F)背信忘義(A)比喻緩不濟急(B)比喻整體毀滅,個體也不能倖存(C)形容置身於無退路的境地,
34、勢必能 拚死向前,求得生存(D)比喻貪心不足,務求多得(E)指靈活運用分化或拉攏的手段(F)不守信用,沒有道義參考選項看成語釋義回課後習題回課後習題延伸學習延伸學習1.春秋春秋三傳比較三傳比較2.史書的分類史書的分類3.先秦史書比較先秦史書比較4.出自於出自於左傳左傳的相關成語介紹的相關成語介紹回授課大綱回授課大綱書書名名作者作者紀錄時間紀錄時間 性性質質內容內容鄭玄鄭玄 評評范寧范寧 評評注疏注疏左傳相傳左丘明作隱公元年到哀公二十七年,計255年古文經多敘史事,少講義例善於禮豔而富,其失也誣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公羊傳公羊高述,公羊壽及胡母子敬纂錄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計242年(同於春秋)今
35、文經多釋義例,少記史事善於讖辯而裁,其失也俗何休注,徐彥疏穀梁傳穀梁赤多釋義例,少記史事善於經清而婉,其失也短范寧注,楊士勛疏春秋三傳比較 回延伸學習回延伸學習類別類別區別區別舉例舉例備註備註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主史記、漢書、臺灣通史1.廿五史皆屬紀傳體2.史記為正史之祖編年體以年代先後為綱春秋、左傳、資治通鑑春秋為編年體史書之祖史書的分類史書的分類 類別類別區別區別舉例舉例備註備註紀事本末體以事件本末為綱通鑑記事本末紀事本末體以一段史事為一篇,藉以補足紀傳體與編年體對於史事之切割國別史以國家為主戰國策、國語1.分國記載2.國語為國別史之祖記言體以言為主尚書、國語史書的分類史書的分類 回延伸學習
36、回延伸學習書名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作者集體創作左丘明左丘明作者不可考;劉向編異稱 書 、書經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 國 策 、國事、事語、修 書 、長書、短長體例紀事本末體之濫觴(今置經部)編年體國別體國別體內容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史事與政事記事為主記言為主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地位最早史書散文之祖解釋春秋國別史之祖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先秦史書比較先秦史書比較回延伸學習回延伸學習出自於出自於左傳左傳的相關成語介紹的相關成語介紹:怙惡不悛怙惡不悛左傳隱公六年左傳隱公六年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于陳,。往歲,鄭伯請成于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
37、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能乎?怙惡不悛怙惡不悛: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悛:音,悔改之意。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用來指人作惡多端,不肯悔改。左傳隱公六年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
38、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陳侯)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但陳桓公(陳侯)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
39、惡不可滋長。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出自於出自於左傳左傳的相關成語介紹的相關成語介紹:一鼓作氣一鼓作氣左傳莊公十年左傳莊公十年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既克,公問其
40、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靡,故逐之。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勇往直前,才能一舉成事。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兵攻魯。魯莊公和曹劌(兵攻魯。魯莊公和曹劌()共)共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魯莊公將擊鼓準備進擊,曹劌阻勺。魯莊公將擊鼓準備進擊,曹劌阻止說:不可以。等到齊軍敲過了止說:不可以。等到齊軍敲過了
41、三通鼓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三通鼓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魯軍戰鼓一響,激起了士兵攻了!魯軍戰鼓一響,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這時魯莊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這時魯莊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
42、軍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殆盡了!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
43、以我們才能打敗敵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追擊。出自於出自於左傳左傳的相關成語介紹的相關成語介紹:尾大不掉尾大不掉左傳昭公十一年左傳昭公十一年王曰:國有大城,何如?對曰:王曰:國有大城,何如?對曰:鄭京、鄭京、櫟實殺曼伯,宋蕭、亳實殺子游,齊渠丘實殺無櫟實殺曼
44、伯,宋蕭、亳實殺子游,齊渠丘實殺無知,衛蒲、戚實出獻公。若由是觀之,則害於國。知,衛蒲、戚實出獻公。若由是觀之,則害於國。末大必折,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君所知也。尾大不掉尾大不掉:指尾巴過大就不易擺動。尾巴是肢體的末梢,理應受到肢體的控制,如今卻因為尾巴長得過大,使得肢體控制不易,難以擺動,於是古人就用這種情形來比喻下屬的勢力強大,使得在上者難以駕馭。亦用來比喻事物因輕重關係倒置,形成難以控制的局面。左傳昭公十一年左傳昭公十一年中,楚靈王問申無宇說中,楚靈王問申無宇說國都有高大的城牆,怎麼樣?申無宇舉國都有高大的城牆,怎麼樣?申無宇舉了鄭國曼伯、宋國子游、齊國無知、衛國獻公了
45、鄭國曼伯、宋國子游、齊國無知、衛國獻公四人為例,指出他們都是因為大城首長的權力四人為例,指出他們都是因為大城首長的權力太大,中央無法控制,最後叛變,因而遭到殺太大,中央無法控制,最後叛變,因而遭到殺害或被迫出逃。所以他認為害或被迫出逃。所以他認為如果從這四個如果從這四個人的例子看來,有大城市對國家是有害的。樹人的例子看來,有大城市對國家是有害的。樹枝太粗就會折斷,尾巴太大就擺動不易,大王枝太粗就會折斷,尾巴太大就擺動不易,大王您應該明白這道理。您應該明白這道理。出自於出自於左傳左傳的相關成語介紹的相關成語介紹:甚囂塵上甚囂塵上左傳成公十六年左傳成公十六年 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
46、于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後。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王後。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于中軍矣。曰:合謀也。吏也。皆聚于中軍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徹幕張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矣。曰:將發命也。甚囂,甚囂,且且塵上塵上矣。矣。曰:將塞井夷竈而為行也。曰:將塞井夷竈而為行也。甚囂塵上甚囂塵上:原來是指晉軍作戰前的準備情況。後來甚囂塵上被用來形容傳聞四起,議論紛紛。亦用來指極為猖狂、囂張。據據左傳成公十六年左傳成公十六年載,春秋時,魯成公十載,春秋時,魯成公十六年,楚出兵援救鄭,和晉軍在鄢陵遭遇。楚軍六年,楚出兵援救鄭
47、,和晉軍在鄢陵遭遇。楚軍趁著清晨開拔到晉軍營前,並且部署好陣勢。楚趁著清晨開拔到晉軍營前,並且部署好陣勢。楚共王登上巢車察看晉軍的情況,太宰伯州犁陪在共王登上巢車察看晉軍的情況,太宰伯州犁陪在身後負責解說各種徵候。其中有提到騁而左右、身後負責解說各種徵候。其中有提到騁而左右、張幕、徹幕,都是指楚共王所觀察到的動靜,而張幕、徹幕,都是指楚共王所觀察到的動靜,而召軍吏也、虔卜於先君也、將發命也,則是太宰召軍吏也、虔卜於先君也、將發命也,則是太宰伯州犁在解說各項動靜所代表的軍事徵候。最後伯州犁在解說各項動靜所代表的軍事徵候。最後楚共王說:晉軍甚囂且塵上矣。也就是說:楚共王說:晉軍甚囂且塵上矣。也就是
48、說:晉軍營裡喧譁嘈雜,塵沙飛揚。伯州犁解釋晉軍營裡喧譁嘈雜,塵沙飛揚。伯州犁解釋說:這是晉軍正在填滿水井,鏟平爐灶的徵候,說:這是晉軍正在填滿水井,鏟平爐灶的徵候,代表他們即將行動。代表他們即將行動。出自於出自於左傳左傳的相關成語介紹的相關成語介紹:食言而肥食言而肥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於五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於五梧。梧。公宴於五梧,武伯為祝,惡郭重,公宴於五梧,武伯為祝,惡郭重,曰:何肥也?季孫曰:請飲彘也!曰:何肥也?季孫曰:請飲彘也!又謂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又謂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能無肥乎?。食言而肥食言而肥:
49、原來是哀公指責季康子和孟武伯經常失信,而說他們把太多說出來的話又吃下去,怎麼能不肥呢?後來食言而肥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說話不守信用。據據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載,春秋魯哀公二十載,春秋魯哀公二十五年六月,魯哀公從越國回來,與前來五梧迎接五年六月,魯哀公從越國回來,與前來五梧迎接他的大夫季康子、孟武伯會合,並且設宴飲酒,他的大夫季康子、孟武伯會合,並且設宴飲酒,由孟武伯代表向哀公敬酒祝壽。孟武伯十分厭惡由孟武伯代表向哀公敬酒祝壽。孟武伯十分厭惡為哀公御車的寵臣郭重,在宴席上就問他:你為哀公御車的寵臣郭重,在宴席上就問他:你為什麼這麼肥胖?當下季康子認為孟武伯說話為什麼這麼肥
50、胖?當下季康子認為孟武伯說話失當,要罰他飲酒。而哀公則是因為季康子和孟失當,要罰他飲酒。而哀公則是因為季康子和孟武伯時常失信於他,於是指桑罵槐地說:是食武伯時常失信於他,於是指桑罵槐地說: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言多矣,能無肥乎?出自於出自於左傳左傳的相關成語介紹的相關成語介紹:數典忘祖數典忘祖左傳昭公十五年左傳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為介。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為介。文文伯揖籍談,對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伯揖籍談,對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於王。晉居深山,戎狄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於王。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