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目目 录录第一节实验法概述 第二节实验法的实施 第三节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掌握实验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实验研究的组成部分、实验设计的构成。熟悉实验的程序与分类。掌握实施实验研究过程中变量的操纵控制和测量。1924年,西方电器公司在芝加哥的霍桑工厂做了一个实验,即著名的霍桑实验。一、霍桑实验的主要阶段霍桑实验共分为以下5个阶段:1.照明实验阶段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案例
2、导入1924年,西方电器公司在芝加哥的霍桑工厂做了一个实验,即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的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当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产品时,产量才急剧下降。研究人员对此结果感到茫然,甚至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2.福利实验阶段福利实验的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
3、,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3.访谈实验阶段后来,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及工作条件等问题做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大出乎意料,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常常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
4、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后,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满得到了发泄,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大大提高。该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4.群体实验阶段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选择了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其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之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也不如实地报告产
5、量。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得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他们还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的原因是他们担心产量提高后,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的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这一试验表明,工人们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梅奥等人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
6、和控制作用。同时,这种群体还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5.态度实验阶段态度实验对两万多人次进行了态度调查,规定实验者必须耐心倾听工人的意见、牢骚,并详细记录,不能反驳和训斥,而且对工人的情况要深表同情。实验结果是工人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因为实验者与工人们的谈话内容缓解了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验得出了人际关系比人为的措施更有力的结论。二、霍桑实验的主要实验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在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以前,西方社会流行的观点是把职工看成“经济人”,梅奥等人以霍桑实验的成果为依据,提出了与“经济人”观点不同的“社会人”的观点,强调金钱并非刺激职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新的刺
7、激重点必须放在社会、心理等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地合作并提高生产率。(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由于人是社会高级动物,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相互联系,共同的社会感情形成了非正式群体。在这种无形的组织里,有着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并且左右着群体里每一位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忽视了非正式组织对职工行为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对生产率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可是,霍桑实验表明,这两者之间
8、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工人的工作态度的端正和工作士气的提高。而士气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度首先体现为人际关系,如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所认可等;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实验法是一种在有控制条件下的可重复的观察。本章将主要介绍实验法的概念、特征和实验的组成部分,实验设计的构成,实验法的程序与分类,实验研究的分类,以及如何对实验变量进行控制和测量。实验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后来逐渐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内,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实践
9、基础。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实验法是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研究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1.实验法的概念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改变或控制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其他变量是否随之发生变化,以确定社会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和其他方法相比,实验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变量的变异量和变异方向,运用一定方法对变异来源加以控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可以对多种变量进行实验。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采取行动;二是观察行动所造成的后果。2.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实验研究是在人为地控制有关条件下进行的,通过把某个或多个特定的因素作
10、为自变量分离出来,对其施以控制(刺激),观察、测量和分析其对因变量的效果。实验通常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实验中,可以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所遇不到的情况,从而扩大研究的范围。实验研究的组成部分 二、实验研究是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三者的关系如图6-1所示。图6-1 实验研究各组或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实验者及其活动实验者作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者借助感觉器官或仪器在实验过程中获取信息、实验者的逻辑思维与理论的分析等。(二)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实验活动的客体。社会调查研究领域实验研究的对象
11、主要是组织现实中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由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管理研究的实验控制更为困难。1.实验者与实验对象存在相互影响由于实验对象是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因此,实验者的特征、态度、行为都会对实验对象起着某种暗示的作用,会影响到实验对象的反应。反过来,实验对象的某种反应可能会强化或弱化实验者对自变量、干扰变量的控制乃至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实验者和实验对象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和客观性。2.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会对实验过程产生影响由于实验对象背景、素质和所处情境的差异,其对待实验的动机、态度、情绪会有所不同,形成了其对实验刺激的反应的差异,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实验伦理由于实验对象是人或群
12、体,对实验刺激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这就要求实验必须是在法律和社会伦理许可的条件下进行。(三)实验手段实验研究中主要的实验手段是与社会活动有关的仪器或设备。实验手段的基本功能是取得信息、传递信息、对信息加工。1.刺激手段刺激手段是指实验者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设计、干预管理活动的有关设备构成、种类、组织、运作方式等方面,对实验对象产生刺激、控制或施加影响。2.观察手段观察手段是指实验者借助影像设备、监测仪器、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的生理、心理反应,以及其态度、行为、倾向等进行观察和测量。3.记录、存储与重现手段这一类手段是指利用记录设备对实验中形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材料,对实验
13、对象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环境条件、表现形态和时空分布等实验结果信息进行存储。4.信息处理与分析手段信息处理与分析手段主要利用计算机,或者结合一些录入、扫描和识别设备,对与实验结果有关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分析。实验设计的构成 三、传统的实验设计涉及三对主要成分: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实验组与控制组,如图6-2所示。图6-2 基本实验设计图(一)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基本上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常来说,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实验刺激),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它是具有两种属性的二分变量。某个变量在某项实验中是自变量,在另一项实验中可能就是因变量。自变量是“因”,因变量是“果”
14、。1.实验变量(自变量)它是由实验者设计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情境或条件因素。自变量可以分为类别(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2.反应变量(因变量)它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实验者需要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因素。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是实验中的关键。除实验者操纵控制而有计划地变化的实验变量之外,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反应变量变化的干扰因素,称为无关变量或干扰变量。它使实验者无法对所得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二)前测与后测在最简单的实验设计中,受试者作为因变量接受测量(前测),然后接受自变量的刺激,之后作为因变量再接受测量(后测)。因变量前后测之间的差异被视为自变量的影响力。(
15、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即改变自变量水平)的那一组对象。控制组也称为对照组,是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刺激(即不改变自变量水平)的一组对象。通过采用控制组,研究者可以发现实验变量本身的影响,反之,则是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利用随机取样或测量配对选择而形成的两个条件相等的样本组,其中一组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即实验组,用GE表示;另外一组将不接受实验因素的作用,只作为比较标准,即控制组,用GC表示。实验基本条件 四、(1)(2)(3)必须建立起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假设。(4)(5)自变量必须能够很好地被“孤立”。自变量(实验变量)必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必须是容易操纵的。实
16、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反复进行。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实验符号 五、实验的基本操作就是研究实验变量对实验对象施加作用之后,实验对象产生怎样的反应变化,从而了解实验因素的作用。为便于实验法的进一步讨论,特规定标准的符号系统来描述实验。通常使用如下符号表示:(1)R表示对每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随机分配样本。(2)G实验对象(测试单元),GE表示实验组,GC表示控制组,RG表示随机化分组。(3)X实验处理,是指实验中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用以表示对实验对象所施加的作用,它既可以代表单个的实验操作,也可以代表一组实验操作。对实验处理的确定涉及两个内容:一是自变量的数目及其具体表现(即如何变化
17、);二是一个实验起码有两种以上不同的处理,即实验组采用的变量和控制组采用的变量。(4)O反应变量的测量结果。(5)C整个实验的结果。不同的时间段可以用Xi和Oi的下标表示。Xi和Oi还可同时以纵向方式表示不同测试单元的测量。例如,如下设计(见图6-3)表明两个实验组分别经过实验处理(X1和X2)的最终设计显示,两个组别的反应变量同时被测量并表示为O1和O2。图6-3 实验设计图例示例该设计包括两个不同组别的测试单元。显示了每一组测试单元在同一时间进行了不同的实验。社会调查中的基本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其自身的程序。本节主要介绍实验法的程序和分类,实验研
18、究的分类。(一)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实验法的程序 一、如同一般的社会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也是遵循从选题开始直到得出研究结论的基本逻辑过程的。对于实验法来说,实验设计和实验的具体操作有着更为详细的工作内容。进行一项实验包括以下步骤:(1)从一个有关因果关系的简单明白的假设开始。(2)根据实验条件决定一种合适的实验设计用来检验假设。(3)决定如何引入实验刺激或如何创造一种引入自变量的背景。(4)制定一种有效的、可信的因变量的测量。(5)建立实验背景,并对实验刺激和因变量测量进行预实验。(6)选取合适的实验对象或个案。(7)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不同的组,并对他们进行详细指导。(8)对所有组中的个案进行因变
19、量的前测。(9)对实验组进行刺激。(10)对所有组中的个案进行因变量的后测。(11)告诉实验对象有关实验的真实目的和原因,询问他们的实际感受,尤其是当实验对象感到在某些方面被欺骗时,这种说明就更为重要。(12)考察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并运用统计方法决定假设是否被证实。(二)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根据实验研究的分析逻辑要求,必须有两组各方面都一致的对象。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为了创造出两组相同的对象,往往采用2种方法:一是配对;二是随机指派。1.配对配对(matching)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然后分别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一般对配对
20、的操作可以通过配额抽样的方法来进行。2.随机指派随机指派(randomization)是指以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三)对自变量的操纵当研究者能够决定他的实验对象将经历什么,或将接受什么处理和安排时,我们就说他能够操纵自变量。然而,许多对社会调查研究者来说十分感兴趣的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个性特征等)通常都不能被操纵,在这种情况下,问卷调查法可能会更加适合。除此之外,研究者还会由于政治、伦理的原因或限制而不能操纵一些变量。(二)实验的种类 1.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严格的实验研究通常在实验室进行,当然也可以在现实工作、生活中进行。一个管理实
21、验可能会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实地实验(field experiment),也可能会是为了具体目的而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的特点如图6-4所示。图6-4 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的特点二者的研究效度、实务问题的发现与成本特征如表6-1所示。2.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实验设计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可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形成两个或多个相同的组,如前测和后测、实验环境的封闭和开放、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操纵等。这样的实验通常称作标准实验。然而,对于社会调查研究来说,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中或心理学中常见的诸如实验室实验那样的十分完备的标准实验的可能性
22、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调查研究者常常无法对实验环境进行高度的控制。上述的各种缺乏一个或多个“条件”或“部分”的实验设计,被称为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从变量分析的角度看,准实验设计可以说处在以相关分析为特征的调查研究与以因果分析为特征的实验研究之间。3.双盲实验双盲实验(doubleblind experiments)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给予了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都不知道,实验刺激是由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这种方法能够排除实验人员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解
23、释的“期待”影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实验研究的种类 三、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实验研究通常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判断性实验判断性实验是指通过实验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否存在,某一种关系是否成立,某个因素是否起作用,着重探讨研究对象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结构。这类实验就是为了解决“有没有”“是不是”这样的问题的。它往往肯定一种事实,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观念,通常是在典型或极端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实验的做法:以相同的自变量变化X分别作用在相同类型但不同个体的对象G1,G2,Gn上,然后进行后测(见图6-5)。图6-5 判断性实验设计如果G属于同一类型、同一性质的对象,行为反应O1,O2,On是指同类型的行为反应
24、,则可判断:(1)如果O1=O2=On,那么可认为X的作用将产生O的效果。(2)如果O1O2On,那么可认为O与X无直接联系。这类实验在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只有对研究对象事先确定了某些因素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是否成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安排其他更深入的研究。2.对比性实验对比性实验是指通过实验对两个不同群体、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进行的差异性比较。这种实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一个是对照组(作为比较标准),另一个是实验组。通过某种实验步骤,以确定实验因素对实验组的影响。通常的做法如图6-6所示。图6-6 对比性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比较O1和O2的差异性(相同或不同
25、)便可知道X所起的作用。3.析因性实验析因性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探讨对某一事件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起主要的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类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结果是已知的,而影响或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因素中特别是主要因素却是未知的、待寻找的。析因性实验通常的做法:把自变量分解为几个因素(XA、XB、XC等),通过固定其中的某些因素(如固定XA和XB),然后依次变化其中的某个因素(如改变XC为XC1、XC2、XC3等),再进行后测(如图6-7所示)。图6-7 析因性实验设计其中,O1、O2和O3属同一类型的行为变化。然后再固定其他因素(如固定XA、XC改变XB),再次考察O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哪一个因素对这种行为
26、变化起主要作用。这类实验可以通过多因素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中的因果联系判定法进行分析处理。实验变量控制和测量中包括对实验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和干扰变量3类变量的控制和测量,实验者应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努力控制和排除无关变量,尽量降低对反应变量测量的误差,以提高实验的效度。实验变量控制和测量的基本内容 一、实验者对三类变量的控制关系可用图6-8表示。图6-8 实验者对三类变量的控制关系 1.对实验变量的有效操纵 对实验变量有效操纵的原则是要有系统的变化,而且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因此,通常在实验设计时选择两个极端值。这两个极端值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2.干扰变量的控制(1)外扰变量(2
27、)中介变量。3.降低测量误差实验中因变量的变化情况是通过测量工具来测定的。测量方法包括心理测验、问卷(包括量表)、测验试题、各种反应仪器等。但是,任何工具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因此设计时就需要合理选择、设计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测验试题设计、评分标准的掌握,反应仪器灵敏度的调整等,都应尽量使误差降到最低限度,以减少测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效度 二、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所谓实验效度是指实验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是衡量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的质量指标。实验效度是由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2部分构成的。1.内部效度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28、是指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即实验设计能否有效地控制变量,以使研究者能够清楚地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如果一个实验设计除了研究者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外,还有其他变量也影响反应变量的变化,使研究者无法正确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则该项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就很差。内部效度要求实验能够回答:实验刺激是否是因变量变化的唯一原因。实验控制是否按要求进行了操作。对有控制组的实验的外部干扰因素的分离要从历程效果、成熟度效果、实验消耗效果3方面进行考虑。要想增加内部效度,可采取的方法有采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根据随机原则为受试者分组、前测加后测等。2.外部效度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论性,即代
29、表性问题,表示实验结果是否适合于推广应用,能否做到对同类事物现象做出解释、预测和控制。如果实验结果只适用于某一范围而不能推广到其他同类事物现象,则表明其外部效度比较差。影响外部效度的主要因素通常有:实验情境的过分人工化;受试对象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选择的特殊性。对实验设计的要求 三、在实验设计时必须达到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能有效地控制实验情境,安排好实验变量,控制其他可能发生影响的干扰因素,保证反应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于实验变量变化所产生的;第二,要考虑到实验研究的结果能否推广应用,能否对同类事物现象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也就是说,在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实验效度。如何控制干扰因素各种干扰
30、因素在不同实验设计中的可控水平如表6-3所示。课课 堂堂讨讨 论论 1.恒定法在实验设计时,为了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实验条件之外,可使其保持恒定。但是,从实验研究的价值来看,使用恒定法后所得的研究结果缺乏普遍的推论性,因而其外部效度是较低的。2.纳入法纳入法是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种干扰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同样安排它做系统的变化,并且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行为反应与这一因素的关系。这样所得的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便可得到提高。3.平衡法将参加实验的受试者用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进行分组,使各组受试者所具备的各种干扰因素机会均等,使其互相平衡而抵消,避免产生系统性的偏差。若实验对象面临着多项实验刺激,则可以将每组内的一半受试者施以某种刺激顺序,而另一半则相反,这样也能够保持平衡。在理论上,这种方法是唯一能有效地控制所有无关变量干扰的方法。4.循环法考虑到实验组个人条件因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在设计时,可使同一实验组接受几种不同的实验处理。这样可以认为受试者个人条件因素对各个实验处理结果的影响机会是均等的,从而排除了干扰。5.双盲法要解决需求特性导致的偏差问题,就要进行双盲实验,让受试者不知道自己会被施以哪一种刺激,所有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只有进行该研究的统计学家知道是如何安排的,从而排除任何隐性偏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