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陶器、瓷器和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教学重点:1. 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出示课题)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
2、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
3、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今天我们主要从陶器、瓷器和青铜器来进行欣赏和了解一、1、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
4、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
5、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2. 陶器的造型: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炊 器:有罐、鼎、鬲等;饮 器:杯、角、觚(gu)、 (gui)等;食 器:有碗、钵盘等;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
6、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3. 彩陶艺术: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 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
7、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 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 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介绍人面鱼纹盆)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介绍舞蹈纹盆)二、2. 瓷器的发
8、展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
9、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
10、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
11、而得名。“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三、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
12、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1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2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
13、、钺(yue)、矛、剑、镞(zu)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
14、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
15、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录象:曾侯乙编钟)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