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言文课内外词汇对比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2022新高考卷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伐魏”与“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两句中的“将”字的含义不同。B.“魏王闻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的含义不同。C.“告之曰”与“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两句中的“告”字的含义相同。D.“子为寡人谋”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句中的“为”字的含义相同。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B.“夜见孟尝君”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两句中的“夜”字含义不同。C.“秦且攻魏”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D.“孟
5、尝君之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得闻乎”意思是能讲给我听听吗?“闻”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余”,即赵王。B.“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与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中的“兵”含义相同。C.“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与“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于”用法和意义相同。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不同。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愿
6、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中的“许诺”含义相同。D.“岁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丰熟。“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尚未许也”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B.“臣效便计于王”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
7、义相同。C.“王不用臣之忠计”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D.“魏王折节割地”中的“折节”意思是魏王主动改变志节、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B.“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C.“文愿借兵以救魏”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D.“燕王尚未许也”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
8、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许”字含义不同。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效便计于王”与“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B.“文请行矣”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C.“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D.“秦必去矣”与“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必”字含义不同。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国之半与秦”与“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B
9、.“秦必去矣”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C.“秦已去魏”与“已矣乎!”(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D.“魏王悉韩、魏之兵”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同。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国之利也”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利”字含义不同。B.“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C.“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与“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0、”(口技)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D.“燕不救魏”与“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两句中的“不”字含义不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请行矣”与“于是公子请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请”字含义不同。 B.“又西借秦兵”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两句中的“西”字含义相同。 C.“王且何利?”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何”字含义相同。 D.“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两句中的“乎”字含义不同。 11【答案】C【解析】C项,前者的意思是“有什么”,后者是动词,
11、通“呵”,意思是“问,盘问,诘问”。A项,前者是“请求”“恳请”的意思,后者是“邀请”的意思。B项,二者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向西”。其共同特征是结构相同,都是“西+动词”结构。D项,前者是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翻译为“呢”;后者是用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道里”的含义相同。 B.“寡人听子”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两句中的“听”字的含义不同。 C.“乃为之起兵八万”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两
12、句中的“乃”字的含义不同。 D.“以从田文”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的含义不同。 12【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然”的意思。A项,二者的意思是“路上行程、路程”。B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听到”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跟随”的意思,后者古同“纵”,南北方向,也指合纵的盟约。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为之起兵八万”与“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起”字的含义相同。B.“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的含
13、义相同。C.“魏王大说曰”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两句中的“说”字的含义不同。D.“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两句中的“且”字的含义相同。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恐”与“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恐”字的含义不同。B.“割地请降于魏”与“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请”字的含义相同。C.“归燕、赵之兵”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邶风静女)两句中的“归”字的含义不同。D.“而封田文”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
14、的“封”字的含义不同。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赵王曰”与“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谓”字的含义相同。B.“文愿借兵以救魏”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的含义不同。C.“愿大王救之”与“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愿”字的含义相同。D.“国之半”为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国之半”翻译为“半个魏国”。附:参考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前者译为“成为赵国的屏障”;后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动。2.【答
15、案】C【解析】C项,前者是“告诉”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A项,前者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将军”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二者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3.【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将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动作“攻”即将发生;后者是“将近”的意思,后面跟表示时间的名词。A项,前者是“听说”的意思,后者是“听见”的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在夜里”,后者是“夜晚”的意思;D项,二者含义都是动词“到”的意思。4.【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C项
16、正确,符合结构“形容词+介词(于)”,“于”表示比较。D项,前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者意思是“是用来的”。5.【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6【答案】B【解析】A项,二者都是副词,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动作行为仍在继续。B项,前者是“贡献、进献”的意思,后者是“效果、功效”的意思;C项,前者是“使用、采纳”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7【答案】C【解析】B项,二者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之行”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C项,前者是目的连词
17、,连结两个动词,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译为“因为”“由于”。D项,前者是动词“答应”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期望”的意思。8【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行为”的意思。A项,前者是介词“对、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词“比”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测。D项,前者是副词“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设连词“倘偌,假如”的意思。9【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副词“已经”或“之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停止”“算了吧”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动词“给予”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引申为“撤军”。后者是“相距、距离”的意思。D项,
18、前者做动词,根据语境翻译为“率领所有的”,后者是副词,全部,全都的意思。10【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连词,连结动词“出”和“望”,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所以这里“而”表示顺承,翻译为“就”。后者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翻译为“可是”。A项,前者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快、迅猛”的意思。C项,二者都表示假设关系,翻译为“即使”。D项,前者是否定副词,暗示前后句为否定的假设关系。后者通“否”,根据语境,翻译为“不从师”11【答案】C【解析】C项,前者的意思是“有什么”,后者是动词,通“呵”,意思是“问,盘问,诘问”。A项,前者是“请求”“恳请”的意思,后者是“邀请”的意思。B
19、项,二者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向西”。其共同特征是结构相同,都是“西+动词”结构。D项,前者是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翻译为“呢”;后者是用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12【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然”的意思。A项,二者的意思是“路上行程、路程”。B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听到”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跟随”的意思,后者古同“纵”,南北方向,也指合纵的盟约。13【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派遣”的意思,后者是“起义,起事”的意思。B项,二者都是“运输、输送”的意思。C项,前者通“悦”,“高兴”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叙说”的意
20、思。D项,二者都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翻译为“而且”。14【答案】B【解析】B项,前者动词“请求”的意思,“向魏国割地求和”;后者是副词,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A项,前者意思是“恐惧、害怕”;后者是“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的意思。C项,前者是“归还”的意思;后者通“馈”,“赠送”的意思。D项,前者是“加封”的意思,后者是“疆域,分界”的意思。15【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代词,代指魏国;后者是动词“到、往”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对说”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D项正确。【参考译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
21、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
22、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