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第七章 现代课程现代课程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 现代课程的本质现代课程的本质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 现代课程的结构现代课程的结构 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 和目标和目标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第一节第一节现代课程的本质现代课程的本质 一、一、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一)课程即学问和学
2、科(一)课程即学问和学科(二)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二)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比彻姆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比彻姆( (G.A.Beauchamp)G.A.Beauchamp) (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代表人物:博比特代表人物:博比特( (F.BobbittF.Bobbitt) )、加涅加涅(R.M.Gagne)(R.M.Gagne)、波范、波范( (W.J.PophamW.J.Popham) )和约翰逊和约翰逊( (M.Johnson)M.Johnson) (四)课程即学习经验四)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美国
3、课程学者多尔代表人物:美国课程学者多尔(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代表人物: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克克( (M.SkilbeckM.Skilbeck) )、劳顿、劳顿(D.Lawton)(D.Lawton),巴西教育家弗雷杰巴西教育家弗雷杰( (P.FreireP.Freire) ) 二、现代课程的本质与特点二、现代课程的本质与特点本质本质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4、,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育性经验体系。 客体性客体性 目的性目的性 经验性经验性 教育性教育性 系统性系统性特特点点 第二节第二节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突出伦理政治突出伦理政治孔子:孔子:“复礼复礼” 适应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英国学者斯宾英国学者斯宾塞塞( (Spenser)Spenser): “什么知识最有价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值” ” , “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 强调个人发展强调个人发展智力训练说,智力训练说,人格发展说,协调发展说人格
5、发展说,协调发展说 重视全人发展重视全人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价值取向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2.2.全人发展课程价值取向的新特点全人发展课程价值取向的新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二、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二、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一)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一)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矛盾冲突与
6、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矛盾冲突“科学崇拜科学崇拜” ” “工具理性工具理性” ” “能力本能力本位位”、“行行为目标为目标” 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 “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 ”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二)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二)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三)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三)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科学科学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人文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1.1.生态主义课程思潮给当代课程生态主义课程思潮给当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启示发展的重要启示 2.回归生活世界
7、的课程生态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从从本质意义上说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自然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muddling through) 忠实(忠实(fidelityfidelity) 相互调适相互调适( mutual adaptation mutual adaptation ) 缔造(缔造(enactmentenactment)四、缔造取向的
8、课程实施观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新课程实施的几种取向 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实现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 把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把课程发展作为教师发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改革课堂教学策略注意:注意: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还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还意味着意味着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课程三级管理模式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学校课程) 六、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六、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发展性课程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评价功能、目的的改变,即要改变原功能、目的的改变,即要改变原来
9、过于重视选拔功能,而忽视它来过于重视选拔功能,而忽视它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价值,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价值,使课程评价指向于学生成长、教使课程评价指向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进步。师发展和学校进步。第三节第三节 现代课程的结构现代课程的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理念或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是课程理念或课程目标的制度化存在方式,是课程价值的制度化存在方式,是课程价值的物化形态。的物化形态。概念概念一、课程结构的内涵一、课程结构的内涵 如果把课程比作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如果把课程比作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就像人的思想和灵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就像人的思想和灵魂,而课程结构则是人的骨骼,
10、如果没魂,而课程结构则是人的骨骼,如果没有骨骼的支撑和支持,那人的思想和灵有骨骼的支撑和支持,那人的思想和灵魂就无所依附。魂就无所依附。 所以,课程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所以,课程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为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和支持。和支持。理解理解首先是取舍首先是取舍,即依据一定的课程理,即依据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对课程类型、课程念和课程目标,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者特定活动方式进行取舍。内容或者特定活动方式进行取舍。 课程结构的内在机制课程结构的内在机制其次是先后其次是先后,即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即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课程类
11、型、课的规律和特点,根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者活动方式的性质,把课程内容或者活动方式的性质,把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者活动方式在程类型、课程内容或者活动方式在时间或空间上进行安排的方式时间或空间上进行安排的方式。最后是比例,最后是比例,即以定量的方式调整即以定量的方式调整课程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课程结构是为了给课程课程结构是为了给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和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和支持,通过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支持,通过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活动方式等课程要素进行取舍,或活动方式等课程要素进行取舍,最终所表现出来的即是各要素之
12、间最终所表现出来的即是各要素之间的先后和比例关系的先后和比例关系。 从其产生或存在的理由来看,从其产生或存在的理由来看,它具有它具有目的性目的性,即为了实现课程,即为了实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理念和课程目标; 从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在变从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它具有一定的动不居的社会中,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稳定性;二、课程结构的特点二、课程结构的特点 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看,它在不同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看,它在不同层面和范围内有不同的表现,具有层面和范围内有不同的表现,具有层次性层次性; 从其内部要素的构成来看,它的各从其内部要素的构成来看,它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个要
13、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具有具有整体性整体性。 外部矛盾外部矛盾指的是课程结构与外在的社会指的是课程结构与外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性,它又表现为两个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性,它又表现为两个方面:方面: 课程结构不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课程结构不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变化;课程结构没有及时吸纳社会发展的新课程结构没有及时吸纳社会发展的新成果,致使课程内容陈旧等。成果,致使课程内容陈旧等。三、课程结构的优化三、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结构中的矛盾课程结构中的矛盾 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指课程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指课程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它又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的冲突,它又表现为三个层次,即: 课程类型
14、之间的冲突;课程类型之间的冲突; 课程门类之间的冲突;课程门类之间的冲突; 概念、通则、技能和情感等课程要概念、通则、技能和情感等课程要素之间的冲突。素之间的冲突。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结构的优化应从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入手加应从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入手加以解决。以解决。 从从理论层面理论层面加强对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加强对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的检讨,厘清课程结构优化的价值标念的检讨,厘清课程结构优化的价值标准。准。 从从实践层面实践层面关注对课程结构内部构关注对课程结构内部构成要素的研究,确立课程结构优化成要素的研究,确立课程结构优化的事实标准。的事实标准。 从从制度层面制度层面营造课程结构实
15、施所需营造课程结构实施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确保理想的课程结要的制度环境,确保理想的课程结构在实践中获得生命力。构在实践中获得生命力。第四节第四节 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一、现代课程资源的类型一、现代课程资源的类型 一是著名课程专家泰勒根据其课程一是著名课程专家泰勒根据其课程设计的程序,把课程资源分为四种设计的程序,把课程资源分为四种类型,即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类型,即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以及制定评估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以及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方案的资源。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 二是在二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试行)
16、中把课程资源分为三种:中把课程资源分为三种: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息化课程资源。 三是研究者综合运用多种参照标准,三是研究者综合运用多种参照标准,把课程资源细化为多种类型。把课程资源细化为多种类型。 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 社会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 文化资源文化资源 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本书的划分方法本书的划分方法二、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二、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一)需求导向策略(一)需求导向策略 首先是对需求之客观性、首先是对需求之客观性、真实性要有正确把握。真实性要有正确把握。 其次是对需求之情境性和其次是对需求
17、之情境性和个体性要有充分考虑。个体性要有充分考虑。 最后是对需求之理想性、最后是对需求之理想性、发展性要有深刻理解。发展性要有深刻理解。 运用需求导向的前提运用需求导向的前提 根据特性之不同主体,根据特性之不同主体,我们可以把特性分为:我们可以把特性分为:(二)增强特性策略(二)增强特性策略 地方教育的特性地方教育的特性 学校教育的特性学校教育的特性 课程自身的特性课程自身的特性 教师自身的特性等教师自身的特性等 目的的地方指向性目的的地方指向性 资源的地方依赖性资源的地方依赖性 方法的地方特色性方法的地方特色性 (三)因地制宜策略(三)因地制宜策略 专家专家 教师教师 教育行政工作者教育行政
18、工作者 学生学生 家长家长 社区人员等社区人员等全员包括全员包括(四)全员参与策略(四)全员参与策略第五节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外部与内部两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外部与内部两个维度来概括:个维度来概括: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程的影响;程的影响;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位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系
19、产生全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 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能力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能力 自我更新能力自我更新能力 个性化的决策能力个性化的决策能力 社会合作能力以及反馈速度社会合作能力以及反馈速度 价值反省与承担责任的能力价值反省与承担责任的能力(1 1)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集中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具有其特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具有其特殊性,它分为四类:殊性,它分
20、为四类: 事实知识事实知识(knowknowwhatwhat) 原理规律知识(原理规律知识(knowknowwhywhy) 技能知识(技能知识(knowknowhowhow) 人力知识(人力知识(knowknowwhowho) (2 2)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调以人为本,重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反思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反思教学。教学。 (3 3)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观的影响)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观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需要由选拔
21、式评价向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需要由选拔式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发展性评价转变。(4 4)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观的影响)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观的影响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致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致使素质教育的实效并不明显使素质教育的实效并不明显。(二)我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我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在学生发展上强调全面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学生发展上强调全面性与个性的结合 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重视国际
22、理解的教育重视国际理解的教育(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基(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发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发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课程内容存在着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繁、难、偏、旧”的状况;的状况;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映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自身发展完
23、善的需要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 学生死记硬背与题海训练的状况学生死记硬背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普遍存在;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别、选拔功能;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总体目标(一)总体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
24、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25、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一代新人。(二)具体目标(二)具体目标(1 1)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
26、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4)改变课程
27、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改变课程管理过
28、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适应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一)课程目标的创新(一)课程目标的创新 价值取向的创新价值取向的创新 表述方式的创新表述方式的创新 具体内容的创新具体内容的创新(二)课程结构的创新(二)课程结构的创新 新课程的均衡性新课程的均衡性 新课程的综合性新课程的综合性 新课程的选择性新课程的选择性(三)课程标准的创新(三)课程标准的创新 指导思想的创新指导思想的创新 表述方式的创新表述方式的创新 价值取向的创新价值取向的
29、创新(四)教学方式的创新(四)教学方式的创新 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提倡合作学习提倡合作学习 关注体验性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 走向自主创新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五)课程评价的创新(五)课程评价的创新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理模式 。(六)课程政策的创新(六)课程政策的创新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望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望(一)复归课程的文化品性,重(一)复归课程的文化品性,重建新的课程观建新的课程观(二)形成崭新的课程文化哲学(
30、二)形成崭新的课程文化哲学理念理念第一,培养人的个性以及理解、合作与第一,培养人的个性以及理解、合作与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第二,培养全球意识,协调人、自然与第二,培养全球意识,协调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旨趣。文化的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旨趣。第三,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向教第三,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育本质回归的必由之路。第四,培育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增加第四,培育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增加社会的文化含量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诉社会的文化含量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诉求。求。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指的是文化的内在结构及指的
31、是文化的内在结构及其特征的稳定状态。新课程改革力其特征的稳定状态。新课程改革力图打破单一、僵化、封闭的文化模图打破单一、僵化、封闭的文化模式,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建式,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建立一种新的课程文化模式,即营造立一种新的课程文化模式,即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模式。模式。概念 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发性。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发性。 所谓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所谓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 所谓探究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所谓探究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 现代课程的本质与特点。现
32、代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现代课程设计的取向。现代课程设计的取向。 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 现代课程实施的策略。现代课程实施的策略。赶快赶快行动行动吧吧!参考书籍参考书籍 顾明远: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教育大辞典第1 1卷卷,上,上海教育出版社海教育出版社19901990年版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985年版年版 靳玉乐:靳玉乐:现代课程论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学出版社19951995年版年版 李子建、黄显华: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19961996年版年版 瞿葆奎: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学文集,人民教,人民教育出版社育出版社19881988年版年版 郭颖颐著,雷颐译: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江苏人民出版社版社19891989年版年版 谢谢教学合作谢谢教学合作祝:学业进步祝:学业进步 生活愉快生活愉快 下次再会!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