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江苏省镇江市 201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试题 第 I卷 选择题( 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让百姓有田有宅,有劳动时间,有物质保障。这反映出孟子主张( ) A. “兼爱 ”“非攻 ” B. 实行 “法治 ” C. “无为而治 ” D. “仁政 ”治国 【答案】 D 【解析】题干孟子的 “统治者要让百姓有田有宅,有劳动时间,有物质保障 ”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这反映出孟子主张 “仁政 ”治国。故 D符合题意; “兼爱 ”“非攻 ”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故 A不符合 题意;实行 “法治 ”是法家韩
2、非的思想主张,故 B不符合题意; “无为而治 ”是道教的思想,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故 C不符合题意。故选 D。 2.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功绩是( ) A. 统一全国 B. 统一文字 C. 实行分封 D. 建立郡县 【答案】 A 【解析】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的意思是 “秦始皇扫灭六国 , 虎视天下 ,( 这样的气势 ) 是何等英雄啊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 230年至公元前 221年 , 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 建立起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此可见,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功绩是统一
3、全国。故 A符合题意;统一文字 、 建立郡县是秦始皇的功绩,与李白的诗句不符。故 BD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 C不符合题意。故选 A。 3.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 “它便于在全球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它 ”指的是( )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 B 【解析】依据题干的 “选拔人才 ”可知是一种考试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由此可知
4、,科举制便于在全球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故 B符合题意;分封制 、 郡县制 、 行省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 B。 4. 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 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应是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的 处。故 C符合题意; 和 处的地点都在北宋境内,故 AB不符合题意; 处是西夏的都城,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
5、5. 马克思说: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此论断评价的是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 ) 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禁止对外贸易 C. 加强思想控制 D. 拒绝西方殖民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 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使清朝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由此可知,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 评价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 A符合题意;禁止对外贸易的说法错误,因为清朝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 B不符合题意;加强
6、思想控制与题干的 “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 ”不符。故 C不符合题意;拒绝西方殖民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题干材料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 国的首要条件 ”,认识 “与外界隔绝 ”指的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6. 下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南京 B. 上海 C. 厦门 D. 虎门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39年 6月 3日,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挑起鸦片战争。故 D符
7、合题意; ABC与题干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符,故选 D。 7. 清末某官员说: “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 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 ”这里的 “战争 ”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说的 “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 ”指的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由此可知,题干的 “战争 ”指甲午中日战争。故 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李鸿章无
8、关,故 AB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题干信息不符,故 D不符 合题意。故选 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认识 “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 ”评价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军队的全军覆没 。 8.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 “近采(学习)日本治体 十年而图霸定矣。 ”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的( ) A. 君主立宪制 B. 民主共和制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C. 天皇专制 D. 封建专制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学习日本治体,当时的日本政体是君主立宪
9、制。故 A符合题意;民主共和制 、 天皇专制 、 封建专制与当时日本的政体不符。故 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9. 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 A. 资本主义 B. 封建制度 C. 封建帝制 D. 帝国主义 【答案】 C 【解析】依据清帝退位诏书的 “宣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2年 2月 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 爱新觉罗 溥仪,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夏历 ),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清帝退位诏书 ,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故 C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帝国主
10、义和清帝退位诏书无关,故 AD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故 B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在土地改革中废除的。 10. “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 ”上述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会宁会师 D. 井冈山会师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 1928年 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冈山,同毛泽【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这
11、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由此可见,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井冈山会师。故 D符合题意;南昌起义 、 秋收起义发生在 “朱德来会毛泽东 ”之前,故 AB不符合题意;会宁会师是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故 C不符合题意。故选 D。 11. 1940年 8月 20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发出了破袭正太路的命令,一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攻击战拉开了序幕。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 A. 平型 关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武汉会战 【答案】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 1940年 8月,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百团大战是抗日期间,中国
12、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B项符合题意 ; 平型关战役发生在 1937年,故 A不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发生在 1938年,故 C不符合题意;武汉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 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B。 12. 观察下列战争态势图,在这场战役中被和平解放的 城市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神速动作,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张家口的分割包围,截断了国民党从海上南撤和西逃的通道,之后,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和各方面的推动下,北平国民党军总司令傅作义
13、率领部队接受改编 ,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图中 处是【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北平,故 C项符合题意;图中 处是张家口,故 A不符合题意;图中 处是保安,故 B不符合题意;图中 处是天津,故 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C。 点睛:解题的第一 步是认识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是北平。第二步是知道图中的图中 处是张家口, 处是保安, 处是北平, 处是天津 。 13. 刘少奇在某次政协会议上指出: “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 ”“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而且不允许做的。 ”被刘少奇称为 “大宪章 ”的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土地改革法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的 “刘少奇在某次政协会议上指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9年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由此可知,被刘少奇称为 “大宪章 ”的是共同纲领。故 B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颁布的,故 A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颁布的。故 C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