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验室管理制度1、仪器设备管理制度1.1仪器设备购置(调拨)及验收安置制度(1) 仪器设备购置(调拨)凡属固定资产的,由专人写出申请报告报领导审批,购入后应立即办理组固手续。(2) 仪器设备到货后使用部门应立即组织使用、保管员进行验收,必须在付款前完成各项验收。(3) 仪器设备验收必须由两人以上进行,首先检查包装情况是否完好。 (4)开箱时应尽量小心,不得损坏包装或箱内物品,并将包装暂时保存好,不得丢失,以便后用。 (5)开箱后详细检查整机、附件、技术资料等是否齐全,然后检查使用电源是否符合标准,通电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合格后挂上相应标识,同时办理入帐等手续。 (6)凡是需要计量检定的仪器,需交
2、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后交付使用。 (7)不能正常工作或技术性能指标不合格者,附件不齐全或损坏者,技术资料(包括出厂合格证、说明书、图纸)不齐全或没有者,验收员可拒收并立即通知财务部门拒付款。 (8)仪器设备经验收合格后,由技术负责人签收交保管人,如验收不合格,不准使用并办理退货手续。 1.2仪器设备建档管理制度 (1)建档由资料管理员统一保管,其他人员需查阅,应办理借阅手续,阅后应及时归还,一般不超过10天; (2)仪器设备说明书一律归档,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技术指标等项摘抄、复印作为明细手册可操作细则; (3)凡是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图纸、履历、计量等有关资料都应存档。仪器设备技术档案未经批准,
3、不得外借; (4)设备档案应妥善保管,任何人借出不得损坏丢失,否则应追究责任,并予以赔偿; 1.3仪器设备流转与维护保养制度 (1)仪器设备采用专管共用的使用管理制度; (2)仪器设备保管人员由技术负责人指定,使用人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应征得保管人同意并填写使用记录,使用前后,保管人员和使用人员应共同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定状态并办理交接手续; (3)保管人员应负责所管仪器设备的清洁、卫生、清洗、换油,长期不用的电子仪器每隔一个月应通电一次,通电时间不少于30分钟; 1.4仪器设备日常使用及标识管理制度 (1) 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熟悉操作方法,确认
4、合格后方可上机工作; (2)操作人员在使用前必须了解仪器设备现有技术状态是否正常,检验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工作电压是否符合要求,然后方可通电使用; (3)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认真及时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书写清楚、详细、规格统一; (4)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机,不得带病运转; (5)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应保持现状,由使用操作人员详细填写故障损坏原因记录,送维修部门维修,不得擅自拆卸; (6)经维修的仪器设备正常工作后,应由计量部门重新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7)仪器设备维修后,要记录维修情况履历表,交资料保管员存档; (8)合格:仪器设备
5、经过计量检定,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应挂合格标志; (9) 准用:凡在用仪器设备某个指标不合格,而其主要技术指标合格,且不影响正常使用、不影响检测质量的以及不作为定量的仪器设备应挂准用标志; (10)停用:凡主要技术指标不合格,且影响检测质量的或停用的仪器设备及故障待修的仪器设备应挂停用标志; (11)仪器设备的标志由计量管理人员根据计量检定结果粘贴,其他人员不得擅自更改; 1.5仪器设备周期检定及溯源制度 (1)由计量部门对所用仪器设备按实际情况制定出周期检定计划并建立计量器具检定一览表,检定后给以“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明显标志; (2)仪器设备在检定期内损坏,修复后必须
6、重新计量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3)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按该仪器设备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执行,无检定规程的可按仪器设备说明书等技术文件提供的检定方法和周期进行,一般不超过一年。仪器设备在周期内使用中出现失准或可疑情况时,应会同有关人员共同商讨处理。向外单位借用的精密仪器设备,本单位一时无法检定的,可以对原检定报告进行分析认可; (4)检定后的仪器设备(包括合格证)交使用部门使用,检定证书存档; (5)计量用标准器具必须定期送至国家或上一级计量单位检定,超过检定期的标准计量器及仪器设备不准使用,计量人员和使用人员应相互制约。 2、样品管理制度 2.1取样人员或外来委托人员将样品送至试验室时均应
7、填写试验委托单,样品管理员在接收样品时,应查看样品状态,如样品的外观、包装、规格、型号等级等,并清点样品,认真检查样品及其附件资料的完整性,检查样品的性质和状态是否适宜于所检项目,确认无误后,按规定编号作好标识; 2.2试验员接收样品时,应按照试验检测标准规定对样品封样状态、取样数量、规格型号等检查验收,不符合要求的不准用于试验,同时要求取样人补充或重新取样; 2.3试验前需要进行加工的样品应严格按标准方法进行加工和制样,搬运试样时防止破坏或损毁,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2.4样品室的环境及设施应符合样品的存放条件,如温度、湿度、防水、防盗要求等; 2.5样品室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样品分类存放,标识
8、清楚、帐物一致,样品丢失或混淆不清必须追查原因,按质量事故处理; 2.6已检验过的样品,检测人员应在样品标识卡或其包装袋上写上“已检”字样和检测时间; 2.7留取样品应按规定要求经技术负责人或试验室主任同意后处理;破坏性检测项目一般不保留试验后样品,若检验方法有规定或有其它特殊要求时例外,非破坏性检测项目留存样品在该项目检测报告发出7天后,无异常时可以处理,水泥、外掺料等试样经过试验检验后均需留样保存,保存期一般不少于三个月。2.8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以防样品的损坏。3、 试验检测记录管理制度 3.1试验人员在进行试验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相关试验记录,做到数据真实、准确,不得随意涂改和过后补填。
9、 3.2原始记录按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填写,按统一的编号规则编号,记录填写内容完整齐全、字迹清晰,书写一律采用碳素钢笔或签字笔,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或红色笔。 3.3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如有记错时,应对错误数据划“=”道横线,将正确的数据写在上方,并加盖更改人印章,更改印章每张记录不应超过两处;原始记录空白地方应划上斜杠以示资料完整,原始记录的有效数字应严格按规程修约与保留。 3.4应记录使用主要仪器的型号、编号、量程等,对有温、湿度要求的检测项目应记录测试过程的温度、湿度。 3.5原始记录应注明试验检测时所采用的标准号,必须有试验、计算、复核人签署姓名,不得漏签或代签。 3.6原始记录必须复核
10、,复核的主要内容有: 采用的检测标准和评定标准是否正确,选用仪器精度或量程是否恰当; 记录数据是否准确,计算数据是否正确,保留有效位数和数字修约是否符合规范; 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用语是否准确、规范; 填写项目及签名、日期是否完整。 3.7原始记录完成后应及时出具试验报告并交资料员归档管理,不得影响试验检测的时效性。 3.8试验过程中如果遇到停电、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报告试验室负责人,检修后重新试验,并在试验记录中注明。 4、报告审核签发管理制度 4.1试验检测报告是工程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也是工程竣工验收必备资料,试验检测报告要准确、清晰、明确、客观。 4.2报告按规定表格填写,
11、并统一编号。 4.3评定依据要充分,结论做到文字简练,准确明晰;对于没有涉及的项目空白处要用斜线划掉,打印好的各类试验报告不得进行人工涂改。 4.4报告要严格履行签字手续,试验、复核、技术负责人要分别签字,严禁一人代签。报告须加盖试验检测专用章、计量认证章方能生效。 4.5特种材料及工程实体检测报告,应加封面和必要的说明,并加盖骑缝章。 4.6报告应及时提交,除对试验周期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一般项目试验室应于接受委托后的48小时内,出具报告。4.7建立报告发放登记台帐,写明报告名称、发放份数、发放人、领取人、领取日期,发放人、领取人要签字确认。5、试验检测环境管理制度 5.1试样制作应符合相应
12、规范要求; 5.2样品储存应做到防潮、防盗、防损坏,避免样品变质、损坏及丢失; 5.3依据GB50080-2002,混凝土室温度控制在205,需要模拟施工条件下所用混凝土时,所用原材料的温度宜与施工现场保持一致; 5.4标准养护室温度控制在202,湿度95%; 5.5水泥室温度控制在202,湿度50%,水泥试件标准养护箱温度控制在201,湿度90%; 5.6力学室温度一般控制在1035,对于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温度控制在205; 5.7化学室温度控制在202。 6、安全与环保管理制度 6.1试验室应制定“安全操作守则”,建立防火、防毒、防盗、安全用电制度,加强对人员的安全教育,经常检查安全操作
13、情况,及时消除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6.2工作间要设置消防器材,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和剧毒、放射性有害物品等应有隔离防护措施,指定专人妥善保管; 6.3对试验人员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对操作、保管、维护放射性仪器和有毒等环境下工作人员,项目部应按规定给予补偿; 6.4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使用完毕要立即切断电源、水源; 6.5高温加热试验严格按规程要求升温和降温,不得违规操作,在试验期间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操作室; 6.6与试验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试验室。易发生试件崩溅的试验项目,机械旁边严禁站人; 6.7试验过程中仪器设备如有异常情况,应马上停机检查处
14、理后方能重新开始工作,并在仪器设备使用维护记录中注明; 6.8试验机构应做好防盗工作,加强办公电脑、文件、资料的保管工作,下班后关闭所有门窗,防止仪器设备和重要试验资料丢失; 6.9按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要求,认真做好工作间、办公及生活区域的环境管理工作,特别是试验弃碴和化学废液的处理要按有关规定办理。 7、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7.1档案资料管理分为外部和内部资料。外部资料包括业主、监理站、集团公司等上级机构下发的需要严格执行的或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作用的通知、文件及相关条文通属资料归档范围;内部资料包括试验、各种施工规范、验标、施工图纸及参考资料; 7.2档案资料管理设有专门的资料存
15、放柜,按台位、每片梁为一个单位工程,对资料进行收集、分类、核对、记录、整理、存放、归档工作; 7.3设定专人定期备份电子记录,除备份在计算机硬盘之外还应定期备份在光盘或移动硬盘中,并分类登记、标示清楚、妥善存放防止丢失损坏; 7.4对归档文件的借阅要严格执行资料借阅制度,对于涉及重大问题、机密的文档,必须有领导批示才能借阅; 7.5借阅资料要及时归还,阅览时严禁在图纸上涂写、修改,保证图纸的干净,整洁,对于掉页,或缺页、破损的地方要及时修补; 7.6简单的查阅必须在资料室内完成,原件不得带走。需要带走的,可带走复印件,带走原件必须要领导批示; 7.7无论是查阅还是借阅都必须做好登记,外单位需查
16、看资料必须得到主管领导批示,查阅必须在资料室,在资料管理员在场的情况下完成,一般资料不外借;7.8档案资料的取出或存放必须有资料管理员亲自执行,防止资料的存放方式被打乱。8、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审核及发放制度 8.1混凝土配合比审核签发人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并经铁路工程试验检测专业培训合格。 8.2配合比在审核时应检查配合比各原材料的厂家、规格型号以及全项检测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设计要求。 8.3应认真审核配合比各原材料的用量以及混凝土各项检测的力学和耐久性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规范、设计要求。 8.4应认真审核配合比记录、报告是否签字齐全,其中包括监理见证签字。
17、8.5各种配合比应建立试验台账和发放签字台账,发放台账应包括领取人和领取日期。 9、试验检测事故分析制度 9.1凡属下列情况之一为检测事故: (1)试验时弄错单位来样 (2)加工试样时,弄错规格以至无法弥补 (3)试验时未及时读数或未填写原始记录而得不到试验结果 (4)不按标准方法或制作非标准样品测试,又未事先协商拟定试验方法的 (5)试验前损坏、丢失试样 (6)计算错误而发出检验报告 (7)书写检验报告不清楚,结论不明确 (8)试验检验报告发错单位; 9.2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如停电、停机等)制止事故继续发展,保护现场,不得随意变动现场情况; 9.3测试人员应立即向技术负责人汇报
18、,及时填写事故报告单,不许隐瞒不报,不做不适当的处理; 9.4事故发生后,最晚不超过24小时应向主管部门汇报; 9.5视事故的性质和损失大小,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检查现场,分析事故原因,追查事故责任者; 9.6为杜绝事故的再次发生,预防措施应切实有效,试验室技术负责人应经常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对重大事故,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有关人员讨论,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 9.7坚持以防为主,加强安全教育; 9.8如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应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安全质量监督部门及其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10、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当检测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品时,应做如下工作: 10.1封存试验样品,以备查; 10.2通
19、知物机部、安质部及施工现场,暂停该样品代表的材料使用; 10.3向试验室主任报告; 10.4试验室主任组织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取样人、检测人员分析不合格原因,是否取样具有代表性,还是样品已经损坏,或者是样品所代表的材料有质量问题; 10.5应重新取双倍试样进行复检; 10.6复检合格应通知物机部、安质部及施工现场继续使用,若不合格应立即报告总工,并通知物机部、安质部停止发料,并立即作出不合格标识; 10.7当产品生产厂家对检测结果有异议时,可进行见证取样后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仲裁检验,并做好留样工作,对水泥、外加剂、外掺料可取复检样品进行仲裁检验; 10.8经检测不合格的材料由物机部门
20、负责退货,经降级使用的材料需经监理审批同意后方可使用; 10.9应建立不合格品台帐,详细记录不合格品的名称、生产厂家(产地)、供应商、规格型号、进场数量、进场日期、不合格指标、处置情况等。 11、信息化管理制度 11.1试验室主任全面负责本单位工地试验室信息化管理工作; 11.2试验室应配备一名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年以上试验检测工作经历的人员来担任信息化管理员,具体实施本标段的信息化工作: (1)填报本试验室人员、设备等基本信息,对试验室基本信息的变动情况进行管理; (2)及时填报本试验室人工采集的试验检测数据; (3)对管段实时采集的试验检测数据进行监控,对不合格数据进行跟踪处理; (4)对管段的试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每周提交分析及问题处理报告; (5)对管段内试验室及试验人员变更、违规行为信用等级扣分记录等信息进行管理; 11.3 按要求配备软、硬件设施,确保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11.4 应保持高度的防计算机病毒意识,进入计算机和网络所有软件资源,必须经过有效的病毒检查和处理,确认无毒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任何来历不明的软件; 11.5不得向无关人员透漏上网用户名、权限组织划分原则、保密资源性质等可能导致泄密信息的提示信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