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法论论第1页,共16页。第一节 常人方法论的理论背景第二节 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第三节 常人方法论的发展和影响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2页,共16页。l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与要求:l1、了解常人方法论的来源以及该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l2、掌握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l3、理解常人方法论的发展和影响。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3页,共16页。第十二章第十二章l自孔德以降,主流社会学的发展一直是按照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成长的。现象学社会学则是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理论,是对自然主义社会学的“现象学批判”。l“常人方法论”一词在1954年提出,其包含了加芬克尔的两个理论旨趣:其一,社会学应该面向日常生活,分
2、析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程序和技巧来组织他们的实践行动。其二,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知识与日常知识或常识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第4页,共16页。第一节第一节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一)胡塞尔的现象学首先,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确立了现象学与常人方法论共同研究的基本现象,即对社会世界真实性的认识。其次,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科学世界”、“自然态度”“科学态度”的区分,形成了常人方法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与其对科学理性与常识理性区分的基础。再次,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并将它与“自然态度”一起视为生活世界的构成性特质,从而将常人方法
3、论引领到互动着的个体之间共享的主观世界。第5页,共16页。l(二)舒茨的现象学(二)舒茨的现象学l舒茨是真正的将胡塞尔现象学应用于社会科学对经验世界的研究。舒茨更为直接的为常人方法论提供了研究的主题与理论基础。l舒茨的观点从认识论与哲学上为研究生活世界提出了理论,而常人方法论则试图从经验上对舒茨的研究予以考察和论证。第一节第一节第6页,共16页。l常人方法论的兴起受到20世纪中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语言学转向”,特别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影响。维特根斯坦认为,活动是理解语言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必须在特定情境中才能了解词与句子的意义。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早期常人方法论对行动意义的分析,而且与
4、常人方法论后来发展出的重要分支“谈话分析”之间的关联更为明显。l此外,维特根斯坦对“规则遵循”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加强了社会研究同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的联系,加强了社会科学对于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注。l维特根斯坦之后的日常语言学对语言与行为关系的探讨也影响了常人方法论。第一节第一节语言学与语言哲学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第7页,共16页。l常人方法论通常被认为是微观社会学,它与现代社会学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l(1)与主流的实证社会学的关系;l在许多论题上,常人方法论是以一种“颠倒”的方式与帕森斯理论相关联的,比如社会秩序。l(2)与符号互动论的关系。l常人方法论和符号互动论同样把研究重点放在日常面对面社会
5、互动的微观分析上,都重视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都主张从行动者的立场来解释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关注社会生活的主体性基础,而且对实证主义的不满使它们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第一节第一节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关联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关联第8页,共16页。常人方法论对传统的社会学和帕森斯理论的反思和批判:(1)批判和反思传统社会学,尤其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日益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2)拒斥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和人的形象的假定(3)批判传统社会学的科学主义取向加芬克尔对“霍布斯秩序问题”的解释可以概括为:(1)稳定的、一再出现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益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2)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作
6、为行动的“蓝图”和规定发挥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可描述的”一种工具;(3)社会的“秩序”的基础,如果有的话,也是认知性的,而非规范性的。第二节第二节社会秩序的性质: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社会秩序的性质: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第9页,共16页。l常人方法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普通人看待社会的方式、方法,即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推理实践。其假定人是理性的,日常生活也有秩序和逻辑,但常人使用日常推理而不是科学推理来完成日常生活实践。l常人方法论关于日常推理实践的核心主张:l(1)社会活动是有序的,它们在重要的方面是非随机的、周期性发生的、重复出现的、匿名的、有意义的和连贯的;
7、l(2)这种有序性是可观察的,社会活动不是私事而是公共的,其产生过程是可以目睹和感知的;l(3)这种可观察的有序性是平常的,对胜任地参加那些实践的任何成员来说很容易接近;l(4)这种平常的、可观察的有序性是有取向的,参加者在有序的社会活动中取向于一种互相活动意识;l(5)这种有取向的、平常的、可观察的有序性是理性的,有序的社会活动对那些知道如何去生产和评价它们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l(6)这种理性的、有取向的、平常的、可观察的有序性是可描述的,掌握了自然语言的人可以谈论他们活动的秩序。第二节第二节日常生活及其推理实践日常生活及其推理实践第10页,共16页。第二节第二节日常推理实践的特征:(一)日
8、常实践的可说明性 最基本的假设(二)日常表达的索引性 区分索引性表达和客观性表达(三)日常行动的反身性 行动与说明和场景之间的不可分性,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说明行动也“不能独立于其从社会角度组织起来的运用场合而存在”。常人方法论研究常人方法论研究第11页,共16页。第二节第二节(一)常人方法论的无差异1.类似于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即研究者采用非个人的方法论,不对日常说明的本质做出(道德)判断,而是分析它们如何被用在实践行动中的,发现人们用来提出、理解、接受或拒绝特定说明的方法。2.“知识平等论”,即常识推理与社会学推理的对称性,常人(外人)与专家的平等地位,强调社会学要基于成员的立场
9、、运用成员的方法进行说明。常人方法论的无差异包含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反身性主张:其一是对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反思,涉及对传统社会学朴素性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学作为一种“工作”自身的推理实践的考虑;其二是要求社会学研究必须有助于解释日常实践活动的反身性特征。社会学及其推理实践社会学及其推理实践第12页,共16页。第二节第二节(二)方法论的独特适当性(二)方法论的独特适当性常人方法论虽然使用社会学、人类学、解释学等各种相关学科的经验研究方法,但总是不同程度地对这些方法加以创新,使之成为常人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即根据研究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种现有的研究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第13页,共16页。第二节
10、第二节(三)破坏性实验(三)破坏性实验 破坏性实验的目的即通过打破常规而发现常规:1.通过打破正常生活秩序,观察社会现实如何得以建构或重建的过程,也即正常社会秩序如何得以维持的过程;2.说明社会秩序的构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人们并未觉察自己参与其中;3.说明社会现实是柔性的、脆弱的和容易损坏的。破坏性实验的开展依赖三个条件:(1)情境结构是构造的,以便被研究对象不将之当作实验、游戏、骗局或玩笑;(2)对象没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来重新构造现实情境;(3)对象没有获得帮助以形成新的界定。破坏性实验的四类例示:(1)破坏意义关联的一致性(2)破坏关于地位模式的共同经验(3)破坏对司空见惯的事项的
11、背景理解和“适当”认知。(4)破坏关于真实社会世界中成员资格的常识知识。第14页,共16页。第三节第三节常人方法论比较有影响的亚领域有两个:一是谈话分析;二是工作研究。谈话分析的主要特征:1、谈话分析是经验研究;2、将谈话本身作为研究对象;3、将谈话视为成员的实践活动,强调谈话活动的自我组织过程;4、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工作研究基本遵循常人方法论的方法论准则:一方面涉及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如民族志、谈话分析等;另一方面又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研究策略和方法。常人方法论的发展常人方法论的发展第15页,共16页。第三节第三节1、常人方法学非常强调个人间的微观互动过程,强调对行为者主观意图的理解,并把这种原则应用于经验研究,从而在方法论上发展和充实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它的彻底反思性和批判性也为社会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新的思考角度。1970年代以来,常人方法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派已逐渐被社会学界所接受。2、它的局限性在于缺乏对时间和历史的关注。如果仅仅站在一个似乎“超然”的立场上,指责现有社会分析的缺陷,这是远远不够的。批判和批评应该仅仅是一个开端,真正创造性的工作是清理理论遗产,进行广泛对话。这也便是常人方法学要面临的挑战。常人方法论的影响常人方法论的影响第16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