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脑屏障模式图血脑屏障模式图组成组成:连续毛细: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血管内皮、基膜、神经胶质膜。神经胶质膜。功能功能:阻止某些:阻止某些物质进入神经组物质进入神经组织,选择性通过织,选择性通过营养物质和代谢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以维持脑、产物,以维持脑、脊髓内环境的稳脊髓内环境的稳定。定。血脑屏障电镜图血脑屏障电镜图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脑脊髓膜脑脊髓膜急性急性化脓性化脓性炎症炎症 好发季节好发季节:冬春季:冬春季 传染源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呼吸道:呼吸道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10岁的儿童(岁的儿童(6月月-2岁
2、)岁)表现表现:全身中毒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脑膜刺激症状、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症状、颅内高压症状;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特点特点:世界性传染病,常呈周期性流行;:世界性传染病,常呈周期性流行;起病急、传播快、病情变化大。起病急、传播快、病情变化大。预后预后:大多较好。:大多较好。1、病因病因: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2、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大多数不发病;大多数不发病;或局部轻度炎症或局部轻度炎症成为成为带菌者带菌者;机体抵抗力机体抵抗力菌量菌量毒力毒力细菌大量繁殖,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产生内毒素,引起引起菌菌/败血症败血症;约约2-3%机体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抵抗
3、力低下患者病菌到达脑(脊)病菌到达脑(脊)膜,引起膜,引起化脓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双球菌机机体体:解剖、组织学(解剖、组织学(图图)脑膜脑膜 硬膜:紧贴颅骨硬膜:紧贴颅骨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软脑膜:紧贴脑实质软脑膜:紧贴脑实质脊髓膜脊髓膜硬脊膜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软脊膜软脊膜 脑膜模式图(颅部冠状切面)脑膜模式图(颅部冠状切面)脑膜和血管(大脑冠状切面)脑膜和血管(大脑冠状切面)上呼吸道感染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病变:粘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病变:粘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 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多;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多;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4、2.败血症期败血症期:病理变化: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病理变化: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原因:细菌栓塞小血管、原因:细菌栓塞小血管、内毒素损伤血管壁;内毒素损伤血管壁;临床表现:高热、头痛,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刮片细菌刮片细菌(+)、血培养细菌血培养细菌(+)3.脑膜炎症期脑膜炎症期:特点特点:脑脊髓膜急性化脓性炎:脑脊髓膜急性化脓性炎部位部位:可累及蛛网膜、软脑膜各部位,:可累及蛛网膜、软脑膜各部位,尤以大脑顶叶、额叶、基底部最多见。尤以大脑顶叶、额叶、基底部最多见。病变病变:(:(大体、镜下大体、镜下)表现表现:(图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体)流行性脑脊髓
5、膜炎(大体)脑膜血管高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覆盖于渗出物,覆盖于脑沟脑回,以致脑沟脑回,以致结构不清,脑膜结构不清,脑膜浑浊,失去光泽。浑浊,失去光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体)脑膜血管脑膜血管扩张、充血,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沟回渗出物,沟回结构模糊。结构模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镜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镜下)脑膜血管高度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白细扩张充血,白细胞浸润;胞浸润;蛛网膜下腔显蛛网膜下腔显著增宽、充满脓著增宽、充满脓性渗出物;性渗出物;紧靠脑膜
6、浅层紧靠脑膜浅层脑组织轻度病变。脑组织轻度病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镜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镜下)(+)1.1.大多痊愈大多痊愈 2.2.极极少数少数后遗症:后遗症:脑积水脑积水 颅神经麻痹颅神经麻痹 听力、视力障碍,听力、视力障碍,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 颅底部动脉炎颅底部动脉炎 相应部位脑梗死相应部位脑梗死 主要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主要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暴发型脑膜炎球菌性败血症暴发型脑膜炎球菌性败血症 (华(华-佛综合征)佛综合征)特点特点:严重败血症,脑膜炎症状轻。:严重败血症,脑膜炎症状轻。表现表现:皮肤黏膜广泛出血、瘀斑:皮肤黏膜广泛出血、瘀斑(图)(图),周围循环
7、衰竭。周围循环衰竭。机制机制:大量内毒素释放:大量内毒素释放 中毒性休克中毒性休克+DIC。暴发型脑膜脑炎暴发型脑膜脑炎 病理变化:脑膜炎波及脑组织病理变化:脑膜炎波及脑组织 严重脑水肿,颅内压骤升。严重脑水肿,颅内压骤升。临床:临床: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伴惊厥、昏迷。伴惊厥、昏迷。epidemic encephalitis B一、概述一、概述 乙型脑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脑实质脑实质急性变质性炎急性变质性炎;好发人群:好发人群:10岁以下儿童多见;岁以下儿童多见;好发季节:多在夏秋季流行;好发季节:多在夏秋季流行;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
8、;临床表现:高热、嗜睡、抽搐、昏迷等。临床表现:高热、嗜睡、抽搐、昏迷等。1.病因病因:乙型脑炎病毒(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嗜神经性RNA病毒)病毒)2.传染源传染源:乙脑病人、中间宿主家畜、家禽:乙脑病人、中间宿主家畜、家禽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库蚊、伊蚊、按蚊:库蚊、伊蚊、按蚊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经蚊虫(三节吻库蚊)叮咬传播:经蚊虫(三节吻库蚊)叮咬传播 病毒循环规律:动物病毒循环规律:动物-蚊蚊-动物(牛、马、猪等)动物(牛、马、猪等)二、病因、传播途径及发病机制二、病因、传播途径及发病机制带病毒蚊叮人带病毒蚊叮人 入血入血 内皮及内皮及MPS细胞细胞内繁殖内繁殖入血入血病毒血症病毒血症
9、3.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免疫力强、血免疫力强、血-脑屏障功能正常者脑屏障功能正常者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免疫力低下、血免疫力低下、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者脑屏障功能不健全者 侵入侵入CNS致病致病三、三、病理变化病理变化1.1.本质:脑脊髓实质的变质性炎症;本质:脑脊髓实质的变质性炎症;2.2.部位:大脑皮质、基底节、视丘最严重;部位:大脑皮质、基底节、视丘最严重;3.3.肉眼肉眼:软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变宽,脑沟变窄;软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变宽,脑沟变窄;切面脑组织水肿,重者见点状出血、软化灶;切面脑组织水肿,重者见点状出血、软化灶;4.镜下镜下: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脑实质内小脑实
10、质内小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周间隙血,血管周间隙增宽,以淋巴细增宽,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周围间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隙,形成血管套。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细胞肿神经细胞肿胀,尼氏体消失,胀,尼氏体消失,胞质内出现空泡,胞质内出现空泡,核偏位等。重者核偏位等。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神经细胞可发生核固缩、核溶解核固缩、核溶解等坏死的变化。等坏死的变化。在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在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称为胶质细胞围绕,称为神经细胞卫星现象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小胶质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小胶质细胞侵入变性坏
11、死的神经细胞内称为称为嗜神经细胞现象嗜神经细胞现象。卫星现象卫星现象嗜神经细胞现象嗜神经细胞现象 软化灶形成软化灶形成 严重时,发生灶性神经组织液化性坏死,严重时,发生灶性神经组织液化性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浅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形成质地疏松、染色浅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细胞增生 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后者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局灶性增生,后者多位于坏死神经细胞附近或小血管旁,形成多位于坏死神经细胞附近或小血管旁,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小胶质细胞结节。1.1.早期毒血症表现:高热、全身不适等早期毒血症表现:高热、全身不适等2.2.嗜睡、昏迷及颅神经麻痹症状:嗜睡、昏迷及颅神经
12、麻痹症状: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3.3.肢体瘫痪: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肢体瘫痪: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4.4.颅内压升高: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头痛、呕吐头痛、呕吐5.5.脑膜刺激症状:脑膜反应性轻微炎症脑膜刺激症状:脑膜反应性轻微炎症四、四、临床病理联系临床病理联系脑膜炎性充血;脑膜炎性充血;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脓性脓性 渗出物堆积;渗出物堆积;脑脊液量脑脊液量浅层脑实质炎性水肿浅层脑实质炎性水肿流脑流脑 乙脑乙脑乙脑与流脑颅内压增高区别乙脑与流脑颅内压增高区别1.1.痊愈痊愈 大多在急性期后可痊愈,脑部病变逐渐消失大多在急性期后可痊愈,脑部病变逐渐消失.2.2.后遗症:后
13、遗症: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及颅神经麻痹引起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及颅神经麻痹引起吞咽困难、中枢神经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等吞咽困难、中枢神经性面瘫、眼球运动障碍等.3.3.死亡死亡五、预后五、预后流脑与乙脑的区别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流脑流脑 乙脑乙脑病病 因因 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乙脑病毒乙脑病毒传染途径传染途径 呼吸道呼吸道 虫媒介导虫媒介导流行季节流行季节 冬春冬春 夏秋夏秋病变性质病变性质 化脓性炎化脓性炎 变质性炎变质性炎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脑脊髓膜脑脊髓膜 脑实质脑实质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颅内高压症状,颅内高压症状,颅内高压症状,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症状,脑膜刺激症状,神经精神
14、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颅神经麻痹颅神经麻痹 颅神经麻痹颅神经麻痹 流脑流脑 乙脑乙脑脑脊液脑脊液 压力高,压力高,透明微混,透明微混,混浊脓性。混浊脓性。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为主。预预 后后 抗菌治疗,抗菌治疗,预后较差,预后较差,预后好。预后好。常有后遗症。常有后遗症。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内传染病;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内传染病;特点:假膜性肠炎;特点:假膜性肠炎;普通型菌痢病变多局限于结肠;普通型菌痢病变多局限于结肠;好发季节:夏秋季,多见儿童;好发季节:夏秋季,多见儿童;临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临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病因
15、:痢疾杆菌(:痢疾杆菌(G-)福氏福氏 宋内氏宋内氏 内毒素内毒素 鲍氏鲍氏 志贺氏志贺氏内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外毒素 传染源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消化道(粪:消化道(粪-口途径)口途径)发病情况发病情况:夏秋季多见,好发于儿童:夏秋季多见,好发于儿童2.2.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痢疾杆菌痢疾杆菌少部分逃脱胃酸少部分逃脱胃酸在结在结肠内繁殖肠内繁殖直接浸入肠粘膜直接浸入肠粘膜固有层内固有层内繁殖繁殖释放内毒素释放内毒素肠粘膜假膜及溃疡肠粘膜假膜及溃疡形成形成全身毒血症全身毒血症 志贺杆菌志贺杆菌外毒素外毒素水样腹泻水样腹泻二、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病变处肠粘膜发生病变处肠粘膜发生坏死,与渗出的纤维素、坏死,与渗出的纤维素、炎细胞、红细胞及细菌炎细胞、红细胞及细菌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一起形成特征性的假膜。肉眼呈灰白色,易脱落。肉眼呈灰白色,易脱落。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滤泡性肠炎)滤泡性肠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