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课题 测量平均速度单元第一章第4节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过程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难点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察图片中几种物体的运动情况
2、思考: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小艇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怎样测量小艇的平均速度呢?引入新课,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仔细观察,回想体会。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引起学生兴趣。讲授新课1、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由此图片过渡到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怎样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呢?(2)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
3、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刻度值测出SAC的长,同时测出小 车从A滑到C所经历的时间t,用 算出速度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A、秒表的使用方法:针对实物讲解机械秒表(或电子秒表)的使用方法。B、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直接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AB段的时间是:t2 tB,AC段的时间是:t1 tCC、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正确的方法是:先测出AB段所用的时间,再测出AC段所用的时间,BC段所用的时间是:t3
4、 tC tB实验中应记录和计算哪些数据?S1、S2、tB 、tC、 t1 、t2 、V1、V2 、V3(4)进行实验注意事项:安装实验置时,斜面的倾角要尽量小,小车运动的起止距离要适当大;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开始释放;测量时间要尽量与小车运动和停止的时间同步,读数要规范准确,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实验步骤: 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 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 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将小车重新放到顶点,重复测量两次,记入表格。 将金属片移
5、到斜面中部,再测量三次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 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 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 整理回收器材。记录表格:进行实验:先播放动画,学生观看,再由老师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老师老师巡视指导。(5)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小车在不同的路段,平均速度不同,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 v1 v3)。 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可算出小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小车在任意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都小于最末端速度。 各小组的测量值不同:不是误差。其原因是:一
6、是斜面倾角不同,快慢不一;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减小误差的方法:A、 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 过小 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2、扩展性实验简单介绍: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测距、利用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2、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及合作精神。设计表格,认真计算。观看视频,思考测量速度的其它方法同时试着分析计算机上的速度-时间图像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及合作精神。通过测量计算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扩展学生思维课堂小结板书1、测量“斜面上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原理与器材;方法步骤;误差分析与注意点。2、实验的改进和扩展光电计时、气垫导轨;超声波测距,超声波测速,计算机测量、显示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