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荷塘月色朱自清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游踪;3、探讨作者的精神世界学习目标(1900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佩弦,号秋实秋实,籍贯浙江绍兴,著名诗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名篇:散文名篇:背影匆匆春背影匆匆春桨声里的秦淮河桨声里的秦淮河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
2、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本文写于19271927年年7 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
3、大地的时候。朱自清认为:地的时候。朱自清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心地过日子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
4、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xi p du wng m nio nuxi p du wng m nio nu煤煤屑屑路路 幽幽僻僻 踱踱着着 蓊蓊郁郁 弥弥望望 袅娜袅娜 s b qin yun zho lin js b qin yun zho lin j 羞羞涩涩 斑斑驳驳 倩倩影影 媛媛女女 棹棹 敛裾敛裾 fn zhu sho x hn wnfn zhu sho x hn wn梵梵婀玲婀玲 点点缀缀 树树梢梢 空空隙隙 酣酣眠眠 宛宛然然课文字词课文字词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整体把握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
5、由。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荷塘美丽的景色。荷塘美丽的景色。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景物。荷塘四周的景物。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第1 1段段 第第2 2段段 第第3 3段段 第第4 4段段 第第5 5段段 第第6 6段段 第第7-107-10段段 写作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夜赏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3段):去荷塘路上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第四部分(第7-10段):月下遐思情景情起首句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是,是“立片言以居要
6、,乃一篇之警策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的“文眼文眼”,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荷塘”与与“月色月色”。因为。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塘。这个“文眼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的基调。问题探究所谓所谓“文眼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在散文创作中,有“文眼”一说。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1.结合提示,勾勒“我”行踪。并思考这篇
7、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突出特点。2.作者心里为何不宁静?为何写江南采莲?读课文完成作者行踪:家门穿小径至荷塘回到家中(形成一个圆形结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同样是一个圆形结构)本文的文章其是行踪和情感双线推进的、互相交织的。明线:游踪明线:游踪 (外结构)外结构)文章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暗线:情感(内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目标作者写景的句子集中在那几个段落?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给大家读一读,并作出赏析
8、。提示: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鉴赏写景段落三个方面:u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反复等代、反复等u写景角度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侧、动高低、远近、虚实、正侧、动静(结合)静(结合)u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数词等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弥望弥望 田田田田 出水很高出水很高零星点缀零星点缀缕缕缕缕颤动颤动看不见的看不见的比喻拟人、比喻通感比喻、拟人脉脉及及远远由由近近而而下下由由上上动动静静月下的荷塘月下的荷塘幽雅宁静幽雅宁静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
9、觉、听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式。通感就是移觉。通感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歌声似的。【例子例子】嗅觉转为听觉嗅觉转为听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视觉转为听觉月光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比喻比喻比
10、喻;视觉比喻;视觉化听觉化听觉朦胧优雅朦胧优雅月影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比喻比喻实虚实虚正面正面描写描写侧面侧面烘托烘托泻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准确地写出了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上,将其光辉照耀着荷塘。浮轻飘柔美,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一个水汽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突出朦胧美。泻、浮泻、浮课文解析杨柳树梢树缝树上水里远远近近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高高低低 阴阴的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乍看像烟雾般远山远山灯光灯光蝉声蝉声蛙声蛙声整体的风光整体的风光由远及近、视听结合、由远及近、视听结合、点面结合点面结合 绘声绘形的叠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绘声绘形的叠
11、词运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音乐的节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而且使文章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如如“曲曲折曲曲折折折”的荷塘、的荷塘、“田田田田”的荷叶、的荷叶、“亭亭亭亭”的荷花、的荷花、“缕缕缕缕”的清香、的清香、“脉脉脉脉”的流水、的流水、“高高低低高高低低”的绿叶、的绿叶、“隐隐隐隐约约约约”的远山的远山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一连串的叠词,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嗅觉,使人如见其形,如听其声,如闻其香,非仔细品味不足以体会其妙处。而长句和短句的交错,造成参差错落不足以体会其妙处。而长句和短句的交错,造成参差错
12、落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的美,这些使本文的语言有了一种灵动的美,就像音乐一样,高低起伏,宛转悠扬。样,高低起伏,宛转悠扬。作者为什么会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没有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梦。写 作 特 色1 1、圆合型结构、圆合型结构2 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巧妙运用动词巧妙运用动词3 3、情景交融、情景交融主题思想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以及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