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第三章 人格、道德发展与教育人格、道德发展与教育第1页,共47页。什么是人格与道德发展什么是人格与道德发展 人格与道德发展是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人格与道德发展是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掌握道德规范,从而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过程。掌握道德规范,从而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过程。道德发展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第2页,共47页。第一节第一节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埃里克森(Eric Erikson 19021979)生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为丹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
2、为丹麦籍。麦籍。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重视社会文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重视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化对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3页,共47页。(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性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阶埃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性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发展上特定的目标、任务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个阶段都有发展上特定的目标、任务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个阶段相互依从,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实现要依赖于早期各阶段发段相互依从,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实现要依赖于早期各阶段发展任务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
3、一个展任务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性危机(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性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每一发)。每一发展危机的解决对于后继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展危机的解决对于后继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第4页,共47页。(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阶段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5岁)岁)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获得安全感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获得安全感阶段阶段2:自主对怀疑与羞怯(:自主对怀疑与羞怯(1.53岁)岁)主要发展任务就是独立做事情或自主行动
4、,形成自信心、自主性主要发展任务就是独立做事情或自主行动,形成自信心、自主性。第5页,共47页。阶段阶段3:主动对内疚(:主动对内疚(36岁)岁)发展的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性,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发展的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性,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的活动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的活动 阶段阶段4:勤奋对自卑(:勤奋对自卑(611岁)岁)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胜任感和勤奋感的发展。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胜任感和勤奋感的发展。第6页,共47页。阶段阶段5: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118岁)岁)青少年不仅要考虑清楚青少年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怎样的人我怎样的人”、还
5、要考虑、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我将成为怎样的人人”。认同社会责任与保持自我独立的协调。认同社会责任与保持自我独立的协调。阶段阶段6:亲密对孤独(:亲密对孤独(1835岁)岁)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学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无私地奉献爱心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学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无私地奉献爱心和得到回报,相反,则不会以有益的方式与人交往和得到回报,相反,则不会以有益的方式与人交往第7页,共47页。阶段阶段7:繁殖对停滞(:繁殖对停滞(3565岁)岁)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个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下一代成长的关心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个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下一代成长的关心上,而不是自我关注。发展
6、顺利的个体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上,而不是自我关注。发展顺利的个体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阶段阶段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65岁以后)岁以后)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美感。自我完美感。第8页,共47页。二、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发展二、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发展(一)自我同一性发展(一)自我同一性发展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第9页,共4
7、7页。玛西亚(玛西亚(J.Marcia)的自我同一性地位理论)的自我同一性地位理论1.同一性迷乱(同一性迷乱(identity diffusion)最低的发展状态,缺乏对一系列内在价值与目标的遵从与承诺,最低的发展状态,缺乏对一系列内在价值与目标的遵从与承诺,也缺乏对于未来的探索或者对未来的探索非常肤浅。也缺乏对于未来的探索或者对未来的探索非常肤浅。2.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诺而不做探索。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诺而不做探索。第10页,共47页。3.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是指延缓做出有
8、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人际上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人际上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4.同一性获得(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表明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出在一段时期的探索后表明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出在一段时期的探索后(延缓)一套承担责任承诺得到整合(延缓)一套承担责任承诺得到整合。第11页,共47页。(二)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二)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经由经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评)是经由经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评价,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
9、、性格、外表及各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价,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外表及各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不断分化,自我概念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不断分化,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也在不断地增加。成分要素也在不断地增加。第12页,共47页。自尊(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评价、感受和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情感,感受和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情感,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10、。的和有价值的。儿童很小的时候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但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儿童很小的时候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但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自尊下降,自我概念也变得更加现实。进入青少年期以后,自自尊下降,自我概念也变得更加现实。进入青少年期以后,自尊水平仍继续下降,尤其是女生。主要原因可能与身体形象及尊水平仍继续下降,尤其是女生。主要原因可能与身体形象及其他与青春期相关的问题有关。其他与青春期相关的问题有关。第13页,共47页。三、社会性发展三、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描述了与他人交往、互动方面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社会性发展描述了与他人交往、互动方面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社会观点采择、同伴交往与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
11、。在社会观点采择、同伴交往与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一)社会观点采择(一)社会观点采择观点采择(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能力。第14页,共47页。观点采择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应对困难的社会情境、观点采择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应对困难的社会情境、移情水平也高,受同伴的欢迎与接纳。而观点采择能力差的儿童移情水平也高,受同伴的欢迎与接纳。而观点采择能力差的儿童青少年容易把别人的意图理解为敌意,因而常常导致攻击行为与青少年容易把别人的意图理解为敌意,因而常常导致攻击行为与反社会行为,在伤害他人时也没有内疚感。反
12、社会行为,在伤害他人时也没有内疚感。第15页,共47页。塞尔曼(塞尔曼(R.Selman)曾研究提出,观点采择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或水)曾研究提出,观点采择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或水平。平。0水平:未分化或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儿童不能够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与内心水平:未分化或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儿童不能够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与内心感受,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也有他们的观点。感受,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也有他们的观点。水平:分化的、主观的观点采择。儿童意识到人们能有与自己不同的水平:分化的、主观的观点采择。儿童意识到人们能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认为这是由于接受的信息不同造成
13、的。如果接受的信息一样,观点,但认为这是由于接受的信息不同造成的。如果接受的信息一样,观点就一样。观点就一样。第16页,共47页。水平:反省的、第二人的或互惠的观点采择。儿童能够以第二水平:反省的、第二人的或互惠的观点采择。儿童能够以第二人的观点或反省的观点看待他人,知道别人有别人的想法,自己人的观点或反省的观点看待他人,知道别人有别人的想法,自己有自己的感受。即使接受的信息相同,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也会发有自己的感受。即使接受的信息相同,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也会发生冲突。儿童能够认识到别人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能生冲突。儿童能够认识到别人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能够预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
14、。但此水平的儿童不能够同时考虑够预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但此水平的儿童不能够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自己与他人的观点。第17页,共47页。水平:第三人的、相互的观点采择。儿童青少年能够从第三水平:第三人的、相互的观点采择。儿童青少年能够从第三人的角色来看待他人与自己,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人的角色来看待他人与自己,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够看到人际互动以及互动对彼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够看到人际互动以及互动对彼此的影响。此的影响。水平:社会的、深层的观点采择。青少年开始能够理解个体在水平:社会的、深层的观点采择。青少年开始能够理解个体在某一问题上
15、的看法和观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社会群体中某一问题上的看法和观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社会群体中的主要观点对个体的看法和观点有重要影响。的主要观点对个体的看法和观点有重要影响。第18页,共47页。(二)同伴关系与友谊(二)同伴关系与友谊同伴关系(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
16、作用。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儿童青少年能够检验自己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儿童青少年能够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观点。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观点。同伴互动经历促进了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同伴互动经历促进了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儿童青少年习得了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儿童青少年习得了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第19页,共47页。同伴关系中友谊是第一个重要的层面。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同同伴关系中友谊是第一个重要的层面。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同伴关系与依恋关系,友谊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意味着更加忠伴关系与依恋关系,友谊带有更多的感情色
17、彩,意味着更加忠诚、坦率而无须顾虑是否应充当社会所接受的角色。因此一对诚、坦率而无须顾虑是否应充当社会所接受的角色。因此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非常重要。一的友谊关系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非常重要。第20页,共47页。塞尔曼提出儿童的友谊发展有五个阶段:塞尔曼提出儿童的友谊发展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3-7岁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第二阶段(4-9岁岁):单向帮助阶段。: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第四阶段第四阶段(9-15岁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18、。:亲密的共享阶段。第五阶段第五阶段(12岁开始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小学高年级与中: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小学高年级与中学生阶段是儿童青少年友谊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阶段是儿童青少年友谊发展的重要时期。第21页,共47页。(三)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三)社会性问题的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解决(social problem solving)能力指采用有利于所)能力指采用有利于所有人的方式解决冲突的能力,与观点采择间存在密切联系。有人的方式解决冲突的能力,与观点采择间存在密切联系。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强的青少年,和他人冲突少,有更多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强的青少年,和他人冲突少,有更多的
19、朋友,组织团体工作也更有效。朋友,组织团体工作也更有效。第22页,共47页。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的发展道德的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皮亚杰把儿童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道德认知和判断看作是皮亚杰把儿童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道德认知和判断看作是道德品质的核心。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不是来自生物成道德品质的核心。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不是来自生物成熟,也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而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熟,也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而是儿童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其所理解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其所理解的经验不断建构来实现的
20、。的经验不断建构来实现的。第23页,共47页。(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公正观皮亚杰是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公正观念等方面,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的。念等方面,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的。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5-13岁的儿童玩弹子游戏,问:岁的儿童玩弹子游戏,问:“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规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这些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吗?”第24页,共47页。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年幼儿童往往根据
21、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儿童则能够根据行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儿童则能够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对偶故事:对偶故事:第25页,共47页。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 7岁前的儿童认为听话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按自己意愿行事岁前的儿童认为听话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是坏的行为。分不清服从和公正的区别。就是坏的行为。分
22、不清服从和公正的区别。10岁左右的儿童认为平等岁左右的儿童认为平等 的行为就是公正的。的行为就是公正的。13岁左右的青少年已能用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岁左右的青少年已能用公道不公道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第26页,共47页。4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在儿童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在儿童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结结果表明果表明:年幼儿童认为犯了过错,遭到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年幼儿童认为犯了过错,遭到成人惩罚是理所当然的。所犯错误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可以无关,惩罚就是为了的。所犯错误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可以无关,惩罚就是为了抵罪。
23、年长儿童认识到,抵罪。年长儿童认识到,犯过错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有着密犯过错的内容与惩罚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例如,损坏了别切的关系。有效的惩罚应该是报应性惩罚。例如,损坏了别人东西,应该用赔偿来惩罚。人东西,应该用赔偿来惩罚。第27页,共47页。(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研究事实,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皮亚杰根据研究事实,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渐进更替,体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四个阶段的渐进更替,体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1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 5-65-6岁以前的儿童
24、,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能接受规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处于无规则阶段,他们虽然已能接受规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于他的行动还不具则,但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于他的行动还不具有约束力。有约束力。第28页,共47页。2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8岁的儿童绝对地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岁的儿童绝对地顺从权威,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他们把规则看作是固遵守的,遵从权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他们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因而处于他律道德水平。定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因而处于他律道德水平。第29页,共
25、47页。3 3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 9-109-10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岁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规则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性特征,这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性特征,这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意味着儿童开始进入自律道德水平。第30页,共47页。4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进人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
26、年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岁以后进人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心、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心、关心来对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第31页,共47页。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前道德向他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前道德向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再到道德自律再到道德自律(autonomous morality)发展。年幼儿童处于一个前道德水平;发展。年幼儿童处于一个前道德水平;5、6岁至岁至10岁岁左右的儿童道德
27、判断属于他律道德,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左右的儿童道德判断属于他律道德,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是一种的尊重准则的倾向,是一种“道德实在论道德实在论”。10岁左右儿童的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第32页,共47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科尔伯格 (L.Kohlberg)(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段论是
28、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提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33页,共47页。(一)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一)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推理的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发展。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发展。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儿童青少年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儿童青少年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
29、:一是遵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第34页,共47页。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测试了十几个国家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测试了十几个国家6、7岁到岁到21岁的被试。岁的被试。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平,前习俗水平(410岁),习俗水平(岁),习俗水平(1013岁)和后习俗水平岁)和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岁以上),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
30、的道德阶段。,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第35页,共47页。水平一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惩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惩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和惩罚与服从取向和 相对功利
31、取向。相对功利取向。第36页,共47页。阶段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反之,一种行为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反之,一种行为即使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末被觉察或未受惩罚那就不是错误即使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末被觉察或未受惩罚那就不是错误的。的。第37页,共47页。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在作有关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在作有关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
32、互惠性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遵守规则的结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造成他们能获得积极的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果造成他们能获得积极的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第38页,共47页。水平二水平二:习俗水平习俗水平(conventionaI Ievel)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的认可、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
33、会准则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会准则和习俗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和习俗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2个阶段: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和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遵守法规取向。取向。第39页,共47页。阶段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在本阶段,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在本阶段,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够取悦他人。个人愿意按照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希望够取悦他人。个人愿意按照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希望通过通过“做一个好人
34、做一个好人”来寻求认可。来寻求认可。第40页,共47页。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在本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在本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根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根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人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威,尽个人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第41页,共47页。水平三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I)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
35、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与社会契约取向与普遍伦理取向。普遍伦理取向。第42页,共47页。阶段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在处于本阶段的个人眼中,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在处于本阶段的个人眼中,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
36、以改变的。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法律以牺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法律以牺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更多关注个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更多关注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第43页,共47页。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处于本阶段的个人,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个人良心办处于本阶段的个人,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个人良心办事。这些原则如公正、平等、人的价值等,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事。这些原则如公正、平等、人的价值等,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律令。法律条文如果与这些基本原则相冲
37、突,就不应遵守,因的道德律令。法律条文如果与这些基本原则相冲突,就不应遵守,因为为“公正高于法律公正高于法律”。第44页,共47页。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理论提出后,一些后续的研究支持科尔伯格的理论观科尔伯格理论提出后,一些后续的研究支持科尔伯格的理论观点,也有一些研究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中卡点,也有一些研究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中卡.吉利吉利根(根(C.Gilligan)认为:科尔伯格研究主要以男孩为被试,在)认为:科尔伯格研究主要以男孩为被试,在被试取样上有一定局限性。吉利根认为男性基于个人权利与规被试取样上有一定局限性。
38、吉利根认为男性基于个人权利与规则作出的道德判断,而女性基于对人类关心与关怀作出道德判则作出的道德判断,而女性基于对人类关心与关怀作出道德判断。断。第45页,共47页。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 道德观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标准上,男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第46页,共47页。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阶段阶段1: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自我: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是关心的唯一目标。阶段阶段2:自我牺牲阶段,出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自我牺牲阶段,出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阶段阶段3:非暴力道德阶段,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来解决自私和对他:非暴力道德阶段,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来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责任之间的冲突。人责任之间的冲突。第47页,共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