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韩愈韩愈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
2、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居,一直守墓六年。子贡结庐守墓子贡结庐守墓 知识卡片:尊师典故知识卡片:尊师典故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一、能掌握第三,四重要文言一、能掌握第三,四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 的意义和的意义和 用法;翻译重要用法;翻译重要句子句子。二、能把握二、能把握师说师说的的论证艺术论证艺术。研读研读 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师郯子、苌弘、师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老聃。郯子之徒之徒,其贤不,其贤不及及孔子。孔子曰: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行,则必有我
3、师。”是故弟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必不如不如师,师师,师不必不必贤贤于于弟子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攻,如是如是而已而已。圣人无圣人无常师常师。孔子。孔子师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郯子之徒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三人行行,则则必有我师。必有我师。”是故是故弟子弟子不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不如师,师不必贤于于弟子,弟子,闻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攻,如,如是是而已。而已。常师常师:固定的老师固定的老师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为师。之徒之徒:之:之:这些;这些;徒:徒:类,
4、辈类,辈;之徒:;之徒:这些这些人人行行:走。走。是故是故:因此,所以。因此,所以。不必不必:不一定。不一定。师不必贤师不必贤于于弟子:状语后置句。弟子:状语后置句。于于:介词,比。介词,比。闻道闻道:懂得道理懂得道理专攻专攻:专门研究专门研究 是:是:这这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因此学生不一定不
5、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如此罢了。第三段参考译文第三段主要内容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孔子事例孔子事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襄、老聃。孔子曰:孔子曰:“三人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则必有我师。”证明观点证明观点“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存也。”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
6、证中心论点。文章内容探究文章内容探究 1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圣人无常师。2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举例论证。3.3.韩愈眼中的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研读研读 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皆通习之,不拘于于时,学时,学于于余。
7、余余。余嘉嘉其能行其能行古道,作古道,作师说师说以贻以贻之。之。李氏子蟠,年十七,好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六,六艺经传皆艺经传皆通通习习之之,不,不拘于时拘于时,学,学于于余。余嘉其能余。余嘉其能行行古古道道,作师说,作师说以贻以贻之。之。古文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通通:普遍普遍之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拘:拘:约束;约束;于:于:介词,可译为介词,可译为“被被”。时时:时俗时俗 行:遵行,推介;道:行:遵行,推介;道:风尚、风尚、风气风气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来”。贻贻:赠送赠送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李家的孩子
8、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风尚、风气(从师)的风尚、风气.,写这篇,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师说来赠送他。第四段参考译文第四段参考译文第四段主要内容思考题思考题1、交代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交代写作缘由的句子是?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师说以贻之。以贻之。结构图示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
9、师者,所以传道、师者,所以传道受受业解惑也。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或师焉,或不不焉。焉。通假字通假字受,通受,通“授授”,传授,传授不,通不,通“否否”,指不从师学习,指不从师学习古今异义字古今异义字1、古之、古之学者学者 必有师必有师 古古:求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小学小学而大遗而大遗 古古:小的方面学习:小的方面学习 今今:小学学校教育:小学学校教育3、今之、今之众人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古:普通人:普通人 今今:很多人:很多人4、吾、吾从而从而师之师之 古古:是两个词,动词:是两个词,动词“从从”和连词和连词“而而
10、”今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吾从而、吾从而师师之孔子之孔子师师郯子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以为师)为师)2、于其身也,则、于其身也,则耻耻师焉不师焉不耻耻相师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以为耻)为耻)3、其、其下下圣人也亦远矣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低于),低于)文言句式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师师者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2、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句读之不知,惑之之不解。不解。3、被动句、被动句不拘不拘于于时时
11、4、介宾后置句、介宾后置句而耻学而耻学于师于师。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六艺经六艺经传传皆通习之皆通习之师道之不师道之不传传有久矣有久矣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流传,动词)(流传,动词)师者,师者,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传道受业解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所以为愚为愚所以所以(表示表示“用来用来的的”,“的凭借的凭借”)(表示(表示“的原因的原因”)课文中出现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课文中出现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师师”1 1、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作(作“老师老师”讲)讲)2 2、巫医乐、巫医乐师师百工之人百工之人(作(作
12、“专门技艺人专门技艺人”讲)讲)3 3、孔子师郯子、孔子师郯子师师襄襄(作(作“姓姓”讲)讲)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名词,有三种情况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1、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学习、效法”讲)3、或师焉,或不焉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从师”讲)5、吾从而师之(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1 1、择师而教、择师而教之之(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他们他们”)2 2、郯子、郯子之之徒徒3 3、巫医乐师百工、巫医乐师百工之之人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
13、系,相当(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相当于于“这类这类”、“这些这些”)“之”课文中出现次,它的用法如下:课文中出现次,它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作代词,有两种情况1 1、古、古之之学者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的”)2 2、师道、师道之之不复,可知矣不复,可知矣(放在(放在主谓之间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3 3、句读、句读之之不知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4 4、六艺经传,皆通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凑足音节音节,无意义)无
14、意义)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1 1、君将哀而生、君将哀而生之之乎乎(作(作代词代词,指代自己),指代自己)2 2、蚓无爪牙、蚓无爪牙之之利利(作(作助词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表示定语后置)3 3、吾欲、吾欲之之南海南海(作(作动词动词,“到到”、“往往”)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生乎吾前,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他)惑而不从师,惑而不从师,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那些)2、复指,作主语、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其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出
15、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作兼语 余嘉余嘉其其能行古道(他)能行古道(他)作定语作定语 夫庸知夫庸知其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其”课文中出现次,用法如下:课文中出现次,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作代词,有四种情况1、表猜测、表猜测 其其皆出于此乎皆出于此乎(大概)(大概)2、表反问、表反问其其可怪也欤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加强反问语气)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师道之不师道之不传传也久矣也久矣所以所以传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六艺经传传 皆通习之皆通习之朔气朔气传传金柝金柝舍相如广成舍相如广成传传舍舍动词,流传动词,流传动
16、词,传授动词,传授名词,经书名词,经书动词,传送动词,传送名词,客舍名词,客舍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1)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课堂练习其皆出其皆出于于此乎此乎拜送书拜送书于于庭庭学学于于余余(耻学耻学于于师师)于于其身也其身也师不必贤师不必贤于于弟子弟子不拘不拘于于时时介词,从介词,从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向介词,向介词,对,介词,对,介词,比介词,比介词,被介词,被有碑仆有碑仆道道吾师吾师道道也也师师道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不传也久矣策之不以其策之不以其道道何可胜何可胜道道也哉也哉道道相似也相似也名词,道路名词,道路名词,道理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风尚名词,规律名词,规律动词,说动词,说名词,道德学问名词,道德学问课堂练习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