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PT内容可自行编辑颅脑影像诊断主讲:XX XX 颅脑影像诊断颅脑影像诊断第一章 检查方法第二章 颅脑CT检查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第四章 正常颅脑MRI表现1、颅骨平片2、脑血管造影3、CT4、MRI第一章 检查方法1、颅骨平片:简单、经济;适用于骨折、先天畸形、颅骨疾病。正常头颅正侧位片第一章 检查方法颅骨转移瘤(乳腺癌)1、颅骨平片2、脑血管造影3、CT4、MRI第一章 检查方法2、脑血管造影:DSA颈内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 脑血管病变诊断 介入放射学 第一章 检查方法1、颅骨平片2、脑血管造影3、CT4、MRI第一章 检查方法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3、CT 第一章 检查方法颅内肿瘤感染
2、炎症先天发育异常1、颅骨平片2、脑血管造影3、CT4、MRI第一章 检查方法4、MRI:多方位、多参数成像、MRA。肿瘤定位、显示颅底、后颅窝病变及颅内小 病灶显示优于CT。但急性期脑出血及钙化不如CT。第一章 检查方法颅脑影像诊断第一章 检查方法第二章 颅脑CT检查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第四章 正常颅脑MRI表现1、检查方法:平扫:基线为外眦外耳孔连线。层厚10mm 层距10mm 第二章 颅脑CT检查增强检查: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碘海醇等。目的:提高病变显示率。鉴别诊断。(一)检查方法:第二章 颅脑CT检查(二)正常颅脑轴位CT表现正常颅脑大体解剖:1
3、.颅骨及空腔(副鼻窦、乳突)。2.脑实质:大脑、脑干、小脑。3.脑室系统:侧脑室、三、四脑室。4.蛛网膜下腔第二章 颅脑CT检查1.颅骨及空腔 颅骨:颅顶、颅底部。空腔:副鼻窦、乳突。(二)正常颅脑轴位CT表现正常颅脑大体解剖第二章 颅脑CT检查2.脑实质大脑、小脑、脑干(二)正常颅脑轴位CT表现正常颅脑大体解剖第二章 颅脑CT检查 3.脑室系统 侧脑室:包括体部、三角部及前角、后角、颞角,两侧对称。三脑室:四脑室:(二)正常颅脑轴位CT表现正常颅脑大体解剖第二章 颅脑CT检查4.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脑池。脑池: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桥脑小脑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纵裂池。(二)正常
4、颅脑轴位CT表现正常颅脑大体解剖第二章 颅脑CT检查(二)正常颅脑轴位CT表现基线上:2cm 第四脑室。3cm 鞍上池、环池。4cm 第三脑室、四叠体池。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外侧裂池。第二章 颅脑CT检查2cm四脑室3cm鞍上池环池4cm三脑室四叠体池5cm侧脑室前角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大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外侧裂池三脑室5cm豆状核:苍白球(内)、壳核(外)基底节区:尾状核、豆状核6cm侧脑室体部颅脑影像诊断第一章 检查方法第二章 颅脑CT检查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第四章 正常颅脑MRI表现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 平扫表现 1、直
5、接征象(1)高密度影:血肿、钙化、脑膜瘤。(2)低密度影:炎症、梗塞灶、水肿、囊肿。(3)等密度影:部分肿瘤、部份硬膜下血肿。(4)混杂密度影:恶性胶质瘤。左侧丘脑出血破入左侧脑室出血区呈高密度灶 多发脑脓肿 右额叶、右枕叶见类圆形低密度灶。左额叶脑梗死左额叶见扇形密度均匀减低区,左侧脑室受压变扁。右侧等密度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脑灰质密度相等,右侧脑沟消失,侧脑室变窄。右顶叶胶质瘤并出血 右顶叶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周围有指套状低密度水肿。2、间接征象(1)病灶周围水肿:肿瘤周围 血肿周围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 2、间接征象(2)占位效应:脑池、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健侧移位。负占位效应:
6、脑沟、脑池、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向患侧移位。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 右额区脑膜瘤 右侧侧脑室受压移位左侧大脑发育不全 2、间接征象(3)脑积水:颅咽管瘤突入鞍上池、三脑室,侧脑室明显扩张,周围有片状低密度渗出。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 2、间接征象(4)骨质改变:A、颅骨增生、破坏:脑膜瘤。B、蝶鞍扩大:垂体瘤。C、内听道扩大:听神经瘤。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额区脑膜瘤颅骨骨质破坏额区脑膜瘤颅骨骨质增生颅脑影像诊断第一章 检查方法第二章 颅脑CT检查第三章 颅脑基本病变CT表现第四章 正常颅脑MRI表现第四章 正常颅脑MRI表现正常头颅组织MRI信号特点:白质灰质 脑脊液 脂肪T
7、1WI 白灰黑白 T2WI 黑灰白白脑膜血管骨皮质骨髓 T1WI 黑黑黑白T2WI黑黑黑灰(白)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第一章 颅骨损伤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第一章 颅骨损伤 颅骨损伤包括颅骨骨折和颅缝分离。颅脑外伤 CT在诊断颅骨骨折时有以下优点:可精确测量凹陷性骨折的深度。可准确发现粉碎性骨折的骨碎片的范围、数目、大小、位置情况。发现并发颅骨内外的血肿。易发现颅底骨折。可发现平片不易看见的间接征象。CT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骨折线、缝分离。间接征象:颅内积气、窦腔积液。CT诊断第
8、一章 颅骨损伤凹陷性骨折颅内积气颅内积气第一章 颅骨损伤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血肿积聚在硬膜外腔的血肿,由于颅骨内膜和硬脑膜融为一体,所以硬膜外血肿也就是颅板下骨内膜外血肿。病理和临床表现 85%的患者伴发颅骨骨折。多位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70-80%的患者为颞骨外伤致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破裂出血,因此血肿多位于颞区,也可见于顶枕区。血肿范围局限,呈双透镜形。硬膜外血肿多为单发,成人较多见,儿童少见(可能因儿童的脑膜中动脉与颅骨尚未紧密靠拢,不易撕裂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昏迷清醒再昏迷。第
9、二章 硬膜外血肿影像学表现 平片:可显示骨折,骨折线通过血管沟则提示其下方或附近可能有血肿。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CT表现 常位于颅骨骨折部位,特别是骨折通过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的区域。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透镜状高密度区,偶尔也见半月形,CT值为40100HU,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多均匀。占位效应常较轻。一般不跨越颅缝,如果骨折跨越颅缝,则硬膜外血肿可超越颅缝。上矢状窦、枕窦和横窦损伤的硬膜外血肿,需冠状面扫描。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血肿内低密度影为正在出血未凝固的血液 硬膜外血肿多为急性,有的患者因为血肿小,CT检查时已为亚急性或慢性期。多为静脉源性硬膜外血肿。表现为略高密度、等密度、
10、混杂密度影。其变化过程为血肿外周先为低密度,逐渐向中心推移,最后整个血肿为低密度。88.03.2888.04.1588.05.18自行吸收左枕硬膜外血肿CT平扫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伴随征象脑水肿 (血肿压迫静脉)脑梗塞 (血肿压迫动脉或血管痉挛)颅内积气 (骨折引起开放颅)脑挫伤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CT平扫CT平扫MRI表现 梭形,边界锐利急性期:T1W等信号;T2W 低信号。亚急性和慢性期:T1W和T2W均为高信号。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头部在运动中受伤所致对冲伤更具意义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发生部位与时间部位: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11、时间:急性 亚急性 4-慢性 2 慢性早期 24 慢性中期 12 慢性后期 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第一章 颅骨损伤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与硬脑膜连接薄弱,因此硬膜下血肿范围广,形状呈新月形或细带状。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症状的早晚,可分为三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指3天内发生的血肿。常因脑挫裂伤直接造成皮层动脉分支或静脉的断裂。出血量不大,但预后较差。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4天至3周,出血来自皮层撕裂小血管。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于伤后3周以后,中老年
12、人常见。常因脑萎缩造成皮层桥静脉悬跨于皮层表面与静脉窦之间,很容易出血。硬膜下血肿影像学表现 1、平片表现:可无异常;在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颅内钙斑的移位。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2、CT表现: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内):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可跨越颅缝。50%的病人可合并脑挫裂伤,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脑疝亦较常见。额底及颞底部的血肿因部分容积效应而显示不满意,需作冠状或矢状扫描。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占位效应(术前和术后对比)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向慢性发展的阶段,其形态和密度呈多样性,可为新月形、半月形,高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或(个别)低
13、密度。2、CT表现:三、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以后):慢性期第一周多为混杂密度、等密度。外伤12月中期为双凸形混杂密度、等密度。两个月以后为新月形低密度。2、CT表现: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 根据典型的CT表现及临床症状,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不难,但等密度的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极易漏诊,以下征象可提示硬膜下血肿存在:单侧脑沟、脑裂变窄,消失。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而脑内未见异常。白质挤压征。移位不明显而临床症状重应考虑两侧硬膜下血肿。对于移位不明显的患者可行增强扫描或MRI检查。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平扫平扫增强扫描增强扫描MRI表现:1.急性硬膜下血肿 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
14、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高铁血红蛋白和溶血使T1缩短,T2延长。T1W和T2W均为高信号。MRI表现: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3.慢性硬膜下血肿 高铁血红蛋白变成血红素。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MRI表现: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MRI矢状面T1加权示右额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信号影。冠状面T2加权示血肿呈高信号影。第一章 颅骨损伤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第三章 硬膜下血肿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 硬膜下水瘤又称硬膜下积液,是外伤后硬膜下腔出现的脑脊液积聚。
15、病理:一定有外伤所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不能双向流通或形成活瓣。或者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后蛛 网膜裂口被血块或水肿阻塞而形成液体滞留。CT表现:硬膜下水瘤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水样(CT值约为7)低密度影。以双侧额区多见,常深入前纵裂池。硬膜下水瘤可因并发出血而成为硬膜下血肿。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4 days later10 days later脑内损伤1.脑内血肿 脑内血肿为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的,多为对冲性脑挫伤所致。CT对新鲜血肿的显示率为100%。脑内血肿的常见部位是额叶和颞叶。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 CT表现 脑内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肿块,CT值为40-100Hu周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带环绕而显得锐利、
16、清晰,周围可合并脑挫裂伤。可见程度不等的占位征象。直径2cm为血肿,直径2cm为出血点。发生在大脑深部或靠近脑室的血肿可破入脑室形成脑脊液血液平面或脑室铸形。血肿如靠近脑表、正中裂、外侧裂可破入蛛网膜下腔而密度增高。有的外伤性血肿可在48h后延迟出现,预后差。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水肿带脑内血肿破入脑室11234552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及脑池脑内血肿破入脑池(蛛血)2.脑挫裂伤 是指在一钝性外力的作用下造成局部或大部脑组织的静脉淤血、脑水肿、脑肿胀、坏死、液化及散在多发性小灶性出血。脑内损伤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CT表现 脑挫裂伤的典型表现为:脑实质低密度水肿区内出现多发、散在的点状高密度出血灶。把其比
17、作撒盐和胡椒面(salt and pepper)改变。第四章 硬膜下水瘤男性,21岁,车祸外伤1天。CT诊断:左枕叶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CT平扫脑内血肿破入脑室CT平扫颅骨骨折伴脑挫裂伤CT平扫 脑动脉瘤 血管畸形 脑血管意外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闭塞第二部分:脑血管疾病第一章 颅内动脉瘤第二章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第三章 脑梗塞第四章 腔隙性脑梗塞脑血管疾病第五章 脑出血第一章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发生于任何年龄,1/3在2040岁,1/2以上在40岁以后发病。90%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其中以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分叉部发生率最高。CT
18、、MRI可显示部分动脉瘤,血管造影是黄金诊断标准。F/65 颅内动脉瘤破裂平扫及增强扫描3D重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脉瘤好发部位90%起自颈内动脉系统,其中前交通动脉30-35%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及附近颈内动脉30-35%,10%起自椎基底动脉系统,其中其起始部占5%。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因:颈内动脉起始部及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原因:颈内动脉起始部及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颈内动脉起始部及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
19、:左大脑中动脉动脉动脉瘤 肝硬化,头痛7天,男3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右大脑中动脉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右大脑中动脉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右大脑中动脉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左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左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右椎基动脉动脉动脉瘤继发性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原因:左后交通及颈内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左后交通及颈内 动脉动脉瘤破裂 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未破裂动眼神经麻痹原因:左后交通及颈内动脉动脉瘤压迫所致第一章 颅内动脉瘤第二章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第三章 脑梗塞第四章 腔隙性脑梗塞脑血管疾病第五章 脑出血第二章
20、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颅内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先天发育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和形态畸变。以大脑中动脉系统发生率最高。次为大脑前动脉,主要累及皮质。也可见于侧脑室、硬脑膜、软脑膜、脑干、小脑幕上占7093。畸形血管呈粗细不等的团块状,其中有血管极度扩张、扭曲,管壁薄,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血管造影表现1、显示畸形血管。2、供养动脉和引流静脉异常粗大伴局部循环加快。3、盗血现象。4、血肿的征象。第二章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 女性,20岁,右侧肢体肌力下降10小时。体检:神清,右侧上肢肌力级,下肢肌力级。脑血管造影:左顶叶见大量异常血管影,迂曲成团,与乙状窦相通 CT平扫:左
21、顶叶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直径2.5cm,境界清,边缘为高密度出血影,CT值65HU,中央为管状稍高密度影,CT值43HU,并与肿块后缘迂曲状梢高密度影相连。肿块前缘可见少量片状水样低密度水肿影,CT值25HU。增强扫描:出血区未见强化,稍高密度影显著强化,CT值达125HU。左顶叶动静脉畸形并出血 第一章 颅内动脉瘤第二章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第三章 脑梗塞第四章 腔隙性脑梗塞脑血管疾病第五章 脑出血第三章 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的大或中等管径的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引起的血供区脑组织坏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
22、者。CT表现1、梗塞发病后24小时内多为阴性。2、大部分病例在24小时后见低密度灶,部位、形态与闭塞的血管有关。3、梗塞后215天,组织坏死和细胞水肿达顶峰,密度更低,较均匀,边界清楚,可出现脑水肿和占位征象。脑水肿的出现率2070,一般在梗塞后3周基本消退。第三章 脑梗塞4、梗塞后23周,梗塞灶可呈等密度,不易分辨。是因为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使组织密度增大所致-模糊效应。5、梗塞后45周,梗塞灶的密度与脑脊液相似。邻近的脑组织萎缩。6、增强扫描:56天出现强化;23周发生率最高,强化最明显。持续1月或更久。CT表现第三章 脑梗塞 左额颞顶叶脑梗塞。CT扫描左额颞顶叶大片低密度灶,其范围
23、相当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中线结构略向右偏移。右放射冠见一腔隙样梗塞灶。CT增强示低密度区呈脑回状强化。MRI检查 在梗塞后6小时由于细胞毒性水肿,梗塞区含水量增加。使用DWI技术即可显示,表现为扇形或楔形长T1长T2信号。MRI与CT诊断价值比较:1.早期脑梗塞MRI能显示。2.MRI可显示小病灶(8mm)。3.MRI显示幕下脑梗塞优于CT。第三章 脑梗塞 左颞顶叶脑梗塞(超急性期,发病4小时):T1加权示左颞顶叶皮层下区略低信号影。同一层面T2加权示左颞顶叶病灶呈高信号影。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塞呈高信号影。脑梗死第三章 脑梗塞左额颞脑梗塞MRT1WIMRT2WI MRFLAIR出血性脑梗
24、塞MRFLAIRMRT2WIMRT1WIMRT1WIMRT2WIGd-DTPA MRT1WI第一章 颅内动脉瘤第二章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第三章 脑梗塞第四章 腔隙性脑梗塞脑血管疾病第五章 脑出血第四章 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穿通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腔隙灶直径约515mm。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于基底节区和丘脑。CT和MRI表现CT:平扫基底节区类圆形低密度灶,515mm。可多发。增 强扫描3天1周呈斑片状强化。MRI:更敏感,呈长T1长T2信号。第四章 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MRT1WIMRT2WI
25、MRFLAIR第一章 颅内动脉瘤第二章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第三章 脑梗塞第四章 腔隙性脑梗塞脑血管疾病第五章 脑出血第五章 脑出血 指脑实质内出血。原因:1.损伤,见外伤 2.非损伤性:高血压,动脉硬化、AVM,动脉瘤破裂肿瘤出 血,全身出血性疾病等。CT表现 1、平扫:出血本身造成的高密度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CT值5080HU血肿周围常有低密度环影。常见于丘脑、基底节区出血较多时有占位效应,可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第五章 脑出血2、CT可随访脑出血的动态变化:24小时内,高密度 数天内,边缘不清 34周,等密度 23月,等低密度,可持续36月。血肿周围的水肿:开始:薄层水肿带 2周
26、内:水肿带增厚 23周:水肿达高峰 3周后:开始消退 1个月:基本消失。第五章 脑出血 3、增强。多数不需增强。鉴别诊断时可用表现为环状增强,梗塞后35周时出现率最高。原因:早期可能是血脑屏障破坏,晚期可能是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形成。第五章 脑出血CT平扫MRI检查 (1)急性早期(出血 24h内):这时血肿内的红细胞尚完整,先为液体,后逐渐凝集成血块,血肿周围有水肿。因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血红蛋白无顺磁作用,而去氧血红蛋白其本身有顺磁作用,使T1缩短,但因水分子不能接近铁分子,T1时间长。因此在T1加权像血肿为等信号强度。T2时间有轻度缩短,T2加权像血肿呈稍低于脑组织信号强度,但难于和正常
27、组织分别。血肿周围水肿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较高信号。第五章 脑出血 (2)急性期(出血后1天-3天):此时血肿内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主要为去氧血红蛋白,为顺磁物质,但去氧血红蛋白仍在完整红细胞内。因此,T1加权像血肿仍为等信号,T2时间缩短比急性早期明显,故T2加权像为较低信号。血肿周围水肿信号改变和急性早期相同。第五章 脑出血 (3)亚急性期(出血后3天-2周):此期血肿内的红细胞逐渐溶解,去氧血红蛋白也随之相继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有明显的顺磁作用,使T1时间缩短,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由周围向中心发展的高信号强度影像。此时如血肿中心部血红蛋白未完全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时,
28、此时T2仍缩短,故血肿中心T2加权像上仍呈低信号强度像。当红细胞溶解,高铁血红蛋白进入细胞外液中时,引起T2时间延长,则T2加权像为高信号强度。此期血肿周围的水肿仍存在。第五章 脑出血 (4)慢性期(出血2周后):此期血肿内正铁血红蛋向进一步氧化变性,变为血色素原。血色素原是一种非顺磁性物质,使T1时间加长,此外,此时期由于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将血肿边缘的正铁血红蛋白等吞噬后转变为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血肿周围。含铁血黄素也是长T1物质。因此,慢性期血肿随时间推移,T1加权像信号较亚急性期逐渐降低,最后与脑脊液信号相同。T2加权像仍见血肿呈高信号强度,而血肿周围含铁血黄素增多,故可见血肿周围低信号强
29、度含铁血黄素环带,水肿消失。第五章 脑出血MRT1WIMRT2WIMRFLAIRMRT1WIMRT2WIMRFLAIR(一)脑肿瘤 以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等较常见 影像检查目的:确定肿瘤的存在与否,明确定位、定量、定性 诊断,检查技术以CT、MRI为主要检查。第五章 脑出血1、星形细胞瘤 最常见,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1)病理与临床 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发生于小脑。按肿瘤分化程度分为 四级:I、级肿瘤边缘清楚,肿瘤血管较成熟;、级肿瘤呈 弥漫浸润性生长,轮廓不规则,血管丰富分化不良第五章 脑出血2)CT表现 级肿瘤通常呈低密度灶,边缘清楚,占位效应轻,无或轻度
30、强化 -级肿瘤呈高、低混杂密度囊性肿块,可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明显。多呈不规则环状伴壁结节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第五章 脑出血3)MRI表现 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其信号越不均匀,囊壁和壁结节强化越明显第五章 脑出血级星形细胞瘤平扫级星形细胞瘤增强增强T1WIT2WI平扫增强T1WIT2WI脑干胶质瘤T2WIT1WI小脑蚓部星形细胞瘤增强2、脑膜瘤 1)病理与临床 多发于中年女性,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及大脑镰、小脑幕等部位。少数位于脑室。肿瘤包膜完整
31、,血供丰富,常有钙化,少有出血、坏死、囊变第五章 脑出血2)CT表现 平扫呈等或略高密度肿块,常见斑点状钙化,多以广基底与 硬膜相连,类圆形,边缘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静脉窦受压、可出现明显水肿。颅板受侵犯可见骨质增生或破坏,增强扫描肿 瘤呈均匀性显著强化第五章 脑出血多发脑膜瘤3)MRI表现 T1WI及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呈均一性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形成“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第五章 脑出血脑膜尾征放大图:四脑室脑膜瘤放大图:3、转移瘤 1)病理与临床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多见于顶枕区,也可见于小脑和脑干。原发病灶多为肺Ca、乳腺Ca、前列腺Ca、肾癌等。常多发,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32、,瘤周水肿明显。第五章 脑出血2)CT表现 脑内单发或多发结节,位于皮髓质交界,呈低或等密度,出血时密度增高。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后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可有壁结节3)MRI表现 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表现与CT相似,更敏感的发现小的转移瘤。第五章 脑出血椎管肿瘤髓内肿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胶质瘤系常见 占椎管肿瘤1015。髓外硬膜下肿瘤:常见神经鞘瘤、脊膜瘤。髓外硬膜外肿瘤:常见转移瘤、淋巴瘤。第五章 脑出血1、星形细胞瘤MRI诊断要点:病变段脊髓梭形肿胀,由于肿瘤过度生长常发生中心坏死。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范围大,周围水肿明显。增强后病灶
33、多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与周围脊髓实质分界不清,肿瘤及其上、下的脊髓易囊变坏死。第五章 脑出血髓内胶质瘤髓内胶质瘤2、室管膜瘤 MRI诊断要点:(1)脊髓局限性增粗,T1WI为略低信号,伴发髓内肿瘤性囊肿时可呈更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但信号常不均匀。颈段病变可向上延伸到延髓。(2)增强扫描肿瘤呈圆柱状或腊肠状强化,边界相对清楚。(3)脊髓肿胀使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或闭塞。(4)继发性脊髓空洞形成。(5)室管膜瘤可发生蛛网膜下腔种植转移。第五章 脑出血髓外硬膜下肿瘤(1)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病理上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的主要成分均是Schwann细胞和纤 维母细胞,两者组织结构相仿,
34、常混合存在,区别困难。一般在病理上,若病变单发者为神经鞘瘤,多发者为神经纤维瘤。第五章 脑出血1、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MRI表现为:T1WI瘤体可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瘤内有囊变或出血时,其信号不均匀;肿瘤生长在神经根部,有完整的包膜,质硬,常为卵圆形,有时为结节状;增强后不均匀结节状强化或环状强化;部分神经纤维瘤可穿破硬脊膜,经椎间孔到脊柱旁,形成中间较细,两端较大的哑铃状。第五章 脑出血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多发)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2、脊膜瘤:多发生于硬脊膜,有时也生长于蛛网膜或软脊膜,与邻近的脊膜粘连。MRI表现:脊膜瘤以胸段多见,脊髓
35、受压变形,并向对侧移位;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而肿瘤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病灶较局限,边缘光滑清楚,坏死囊变少;肿瘤信号在T1WI和T2WI上均接近脊髓信号,信号也较均匀;增强后呈均匀一致强化;肿瘤有广基底与脊膜相连,可出现脊膜增厚和强化。第五章 脑出血脊膜瘤脊髓外肿瘤1、转移瘤:MRI诊断要点:(1)脊髓外肿瘤形态常不规则,T1WI上呈低或略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影。增强后,肿瘤常呈中等度强化,瘤体与脊髓之间可见线状低信号硬膜影,硬膜外脂肪影消失。(2)肿块向内压迫脊膜囊,造成邻近蛛网膜下腔的变窄,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第五章 脑出血(3)伴有椎体和附件的骨质破坏,肿块向外生长,可有椎旁软组 织肿块。(4)转移性肿瘤常有原发瘤的病史,病情发展快。(5)颅内肿瘤经脑脊液种植转移到椎管内以多发结 节灶为常见。第五章 脑出血转移瘤脊髓外肿瘤2、淋巴瘤 MRI诊断要点:椎管内正常高信号的硬膜外脂肪消失,肿瘤紧贴椎管内侧壁,多呈长条状或片状,肿瘤环绕硬脊膜生长使脊膜囊向心性狭窄,部分肿瘤环绕神经根有向椎间孔方向蔓延倾向。增强扫描肿瘤可有轻、中度强化。第五章 脑出血谢谢聆听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