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氟醚的临床研究及进展沧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马亚利常用吸入麻醉药常用吸入麻醉药乙醚、氧化亚氮、氟烷、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乙醚、氧化亚氮、氟烷、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的比较 苏醒 维持 诱导吸 入静 脉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的比较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的比较静脉麻醉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无明确的麻醉深度指标无明确的麻醉深度指标MACMAC精确反应麻醉深度精确反应麻醉深度个体差异大个体差异大个体差异小个体差异小基本无镇痛作用基本无镇痛作用有镇痛作用有镇痛作用无肌松作用无肌松作用有肌松作用有肌松作用术中可能知晓术中可能知晓无知晓无知晓操作可控性差操作可控性差操作简单、可控
2、性好操作简单、可控性好代谢较复杂,有活性代谢较复杂,有活性基本不代谢基本不代谢起效快、诱导迅速、无兴奋期起效快、诱导迅速、无兴奋期起效慢、诱导过程有兴奋起效慢、诱导过程有兴奋术后恶心发生率低术后恶心发生率低术后恶心多见术后恶心多见所需设备简单所需设备简单需要一定复杂的设备需要一定复杂的设备无环境污染无环境污染有一定的环境污染有一定的环境污染 七氟醚是一种较新的吸人麻醉药,1968年由Regan合成,1971年Willin等最先报道并于1975年对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毒理学进行了评价,1992年始用于日本,1995年经美国FDA批准在美国上市。与其他吸人麻醉药相比,其优点是诱导迅速、刺激性小、
3、溶解度低与较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并且吸收和清除迅速,缺点是遇碱石灰不稳定。Sevoflurane的发展历史1968 七氟醚首次合成1975 完成动物试验1981 完成人体试验1990 首先在日本上市1995 在欧洲和美国上市2005 在中国上市新吸入性全麻药七氟醚 王丛妙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9:10(1)-42-46 七氟醚麻醉后尿葡萄糖醛酸六氟异丙醇的排泄 倪家骧 张立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3:13(1)-14-16七氟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颅脑手术的初步观察 杨锡馨 林建东福建医学院学报-1993:27(4)-354-355 七氟醚化学名为氟甲基一异丙基醚。为无色透明、有香味
4、无刺激性的挥发性液体,分子量为20005,沸点586C,在空气与氧气中不燃烧、不爆炸,在氧气中浓度达到11vo 时方具有可燃性(此浓度已远高于麻醉浓度,无临床意义)。血气分配系数为063,较现有的任何其它吸人性全麻药更为理想,油气分配系数为42,在同类麻醉药中为最低者。在脂肪乳及各组分中,挥发性麻醉药分配系数的次序为:氟烷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 与碱石灰接触可产生5种分解产物(P Ps):P 为氟甲基二氟乙烯醚;P2氟甲基氧二氟乙醚;P3氟甲基氧三氟乙醚;P4和P5是同一结构顺式和反式。七氟醚性质稳定,易于保管,气温14。C,在琥珀色带有聚乙稀盖的瓶子里可存放一年,各项性能指标保持不变。由于
5、麻醉回路中七氟醚降解产物的浓度与钠石灰中的温度有直接关系,并随新鲜气流的增加而降低。当气体低流量较低时,机体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与钠石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热能,钠石灰温度的升高使七氟醚降解产物增加,故临床麻醉建议采用高流量,现专家介绍使用钠石灰是安全的。七氟醚的主要优点n溶解度(B/G 分配系数)低n诱导和苏醒比较迅速,使用方便n呼吸道刺激小,适合吸入诱导n心血管功能稳定,适合高浓度吸入n对脑血管几乎没有作用n器官保护作用心脏、肺、脑和肝脏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 临床上吸入麻醉诱导不如静脉诱导普遍,这是因为过去的吸入麻醉药物刺激性大、起效慢,有时还会出现兴奋现象。临床广泛使用异丙酚进行诱导,但
6、是七氟醚的药理学特点表明其可以成为麻醉诱导的另一较优选择。一口气 法(肺活量法)诱导n4L储气袋n预充回路4560 秒n指导病人充分呼气屏气 麻醉机回路预充七氟醚 研究发现患者以一次肺活量吸入8%七氟醚,意识消失速度与异丙酚相当或更快。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七氟醚组58512.1秒,MicheallL6将5O位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诱导组和硫贲妥钠诱导组,前者以一次肺活量吸人8%七氟醚,混合N2O(4 Lmin)和02(2 Lmin),然后每lOs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直到睫毛反射消失;后者以一次肺活量吸人N2O(4Lmin)和02(2 Lmin),然后每lOs静脉注射硫贲妥钠直到睫毛反射消失。结果显示睫毛反
7、射消失的时间七氟醚组(419s109s)和硫贲妥钠(445s132s)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一次肺活量吸人8%七氟醚和 N2O(4 Lmin)和O2(2 Lmin)是有效的麻醉诱导方法KodakaC 指出七氟醚导致意识消失不受性别影响潮气量 法诱导n标准呼吸回路n无需预充回路n吸入 8%七氟醚(新鲜气体流量6 8 L/min)n正常通气(平静呼吸)或深呼吸均可潮气量法 操作要点n首先告诉病人气体是有机溶剂的味道n病人或麻醉医师持面罩n面罩紧贴面部n新鲜气流6 8 L(纯氧或O2-N2O 混合气体)n8%Sevofluranen鼓励病人做平静呼吸或深呼吸n确定病人已经入睡(睫毛反射消失)End-T
8、idal Sevoflurane Concentration for Tracheal Extubation and Skin Incision in Children We studied 40(20 in each group)pediatric patients,ASA physical status I,ranging in age from 2 to 8 yr,scheduled for general anesthesia minimum alveolar anesthetic concentrations for skin incision(MAC)was 2.22%MACEX
9、and ED95,values of sevoflurane were 1.64%and 1.87%,Nopatient in the current study had laryngospasm.The awakening time were 5.9.7+3.7 min,麻醉维持中使用七氟醚是常用的方法,其较低的血气分配系数(O63)使麻醉深度可控且可预测麻醉苏醒时间。一般麻醉维持浓度为2-3%,若术中需要短时加大吸人麻醉药浓度,七氟醚与异氟醚相比,对血流动力学和儿茶酚胺的变化影响明显要小。全身麻醉苏醒阶段的要求n安全性恢复正常的呼吸节律和幅度咽喉部保护性反射的恢复避免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
10、症n舒适性n快速性缩短转台时间避免苏醒期间体动、咳嗽等MACawake0.192.69 m mg/mlPropofol*0.340.62%Sevoflurane0.342.5%Desflurane0.380.49%Isoflurane0.550.41%Halothane0.6468%Nitrous oxideMACawake/MACMACawakeAnesthetics*ChortkoffBS,Eger EI,et al.AnesthAnalg,1995;81:737-743 小儿七氟醚麻醉后最常见的问题是苏醒期躁动,而苏醒期躁动又与术后非适应性行为改变有关。年长儿多见可给予镇痛药。注意事项注
11、意事项 麻醉维持过程中,增加七氟烷的浓度麻醉维持过程中,增加七氟烷的浓度可造成血压剂量依赖性降低。麻醉过深可可造成血压剂量依赖性降低。麻醉过深可导致血压过分降低,这种情况可通过降低导致血压过分降低,这种情况可通过降低吸入七氟烷的浓度来调整。在离开恢复室吸入七氟烷的浓度来调整。在离开恢复室之前应仔细评估其全身麻醉的恢复情况。之前应仔细评估其全身麻醉的恢复情况。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七氟烷与二氧化碳吸收剂直接接触可产生少量的七氟烷与二氧化碳吸收剂直接接触可产生少量的化合物化合物A(A(五氟异丙烯甲氟醚五氟异丙烯甲氟醚PIFE)PIFE)和痕迹量的化合物和痕迹量的化合物B(B(五氟甲氧基异丙烯甲氟醚五氟
12、甲氧基异丙烯甲氟醚PMFE)PMFE)。化合物化合物A A浓度随罐内温度、麻醉剂浓度的增加而浓度随罐内温度、麻醉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气体流速的减小而增加;与氢氧化钡石灰反增加;随气体流速的减小而增加;与氢氧化钡石灰反应比与钠石灰反应增加更明显。应比与钠石灰反应增加更明显。七氟醚吸入全麻行气管异物取出术 无痛人流 对循环系统影响的研究 七氟醚不会损害左心室舒张功能,而异丙酚会导致轻度的损伤。药物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Garcia将72名接受冠脉搭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术前吸人4%七氟醚lO min)和安慰剂组(空气氧气混合气体),结果发现术后一年心脏
13、事件的发生七氟醚组(3%)明显较安慰剂组低(17)(P一0O38),七氟醚组患者动脉活检显示血小板一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显著减少(PO019),过氧化氢酶表达显著增加(P=O001),提示七氟醚预处理可能对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有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一些前蛋白和抗保护蛋白表达的改变有关。对于冠状动脉缺血的病人,不论接受心脏或非心脏手术,七氟醚可能对心肌都有保护作用。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 患者使用七氟醚后苏醒快,进行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的时间较早,有利于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七氟醚的血管扩张作用较异氟醚弱,在临床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尽管对脑血管扩张作用较弱,却有研究证实七氟醚减低大脑动态自主调节功能,但不影响调节的范围。七氟醚能否安全地用于癫痫患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肥胖病人 与其他吸人麻醉药物相比,七氟醚的低脂溶性、快速一致的苏醒特点使其成为肥胖病人的较好选择 七氟醚与异氟醚均可能影响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七氟醚较异氟醚恢复更快。联合使用七氟醚、非去极化肌松药时,七氟醚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抑制效应。结论七氟醚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肌松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在受体水平增加拮抗剂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