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

上传人(卖家):yingzi 文档编号:345588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班级 姓名 座号 一、记叙文的要素和线索1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 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2.记叙文的文章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1)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以一事为线索的。有以一物为线索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有以某一问题为线索。等等。如何

2、找线索:第一,从结构层次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安排结构的线索;第二,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或事物;第三,注意文章的标题。以背影为例,分析文章的线索时首先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文章写的是我四次见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是望父买橘子,刻画背影;第三次是父子分手,细别背影;第四次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所以这篇课文的线索就是父亲的背影。二、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1、抒情 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A、直接抒情。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

3、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议论 A、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B、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

4、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C、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3、说明 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4、描写A、直接描写(又称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又称间接描写)B、白描和细节描写白描就是简单勾勒,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用简洁的文字,朴实的语言,寥寥几笔,勾勒出鲜明的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文章中具有深刻含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从事物的细

5、微处和人物神态动作的微妙中再现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时的描写。C、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等的刻画。动作描写。即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突出其精神思想,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就是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人物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心理描写。就是指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思考、梦境和幻觉等内心活动。神态描写。就是指对人物脸上神情的刻画。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生活、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

6、地点、条件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描写。还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三、几种常见描写作用及答题格式:A、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D、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

7、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E、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四、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法 【作用】条理清楚,脉络分明。2、倒叙法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3、插叙法 【作用】 丰富内容,深化主旨,曲折有致。4、补叙法【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

8、,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五、记叙文的表现方法: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对比;3、联想;4、想象;5、象征;6抑扬;7、照应;8、托物言志;9、借景抒情:10、正侧描写相结合;11、虚实结合;12、托物言志;13、直抒胸臆;14、融情于景;15、动静结合;16、用典;17、设置悬念;18、首尾呼应;19、开门见山;20、卒章显志;等等。六、四种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A、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象征:a.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

9、现力。C、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D、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E、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总之使用类似的词“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来表达。七、记叙文中修辞手法运用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

10、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1)明喻 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2)暗喻 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3)借喻 只出现喻体,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博喻 把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强调特征,增强气势)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化平面为立体,激发读者联想。2.比拟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方法。例:蜡炬成灰泪始干。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

11、的修辞方法。例: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作用: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拟人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了;拟物则常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生动具体)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感情更鲜明。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扩大夸张)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缩小夸张)4.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作用: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12、。5.排比 排比必须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用于说理,论述透彻;用于抒情,明快流畅;用于叙述,层次清晰;用于描写,细腻深刻。)6.设问 设问一般是采取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突出某些内容。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于标题,突出主题;强调观点,启发思考;描写心理,渲染气氛;加强语势,烘托感情。)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7.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

13、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作用: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利,更富启发,语气更确定,印象更深刻,感情更强烈。例: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作用:便于吟诵,便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结构整齐匀称,有建筑美。例:满招损,谦受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9.反语 使用语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表示讽刺嘲弄。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感情色彩和战斗性。例: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10.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

14、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作用:突出思想,加强语气,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结构上:间隔重复起到前后、首尾的呼应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其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例: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11.对比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说理透彻,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内涵丰富,感情深刻。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2.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

15、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作用: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突出、生动、具体;引发读者联想,揭示出人和物的特征。(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例: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13.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联系,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风趣婉转,余味不尽。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正大集团宣传语) 14.互文指相邻句中词语相互补充,将这些词语连结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

16、:文字简洁,语句生动;加强语气,丰富联想。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昏睡的生活,比死更可悲;愚昧的日子,比猪更肮脏。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格式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情感排比增强语势,加强感情表现了,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对比突出形象,印象深刻和对比鲜明,有力地突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反复、夸张突出形象,印象深刻突出了(强调了) (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使文章有起伏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八、词语题型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

17、时间,表范围等)1、某词能否去掉,为什么?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该词词义C、结合词语的词性与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D、去掉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2、某个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词语词性和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

18、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A、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不能,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原因:这些词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C、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4、品味关键词A、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B、分析词语的词性或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拟声词)C

19、、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即词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如“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D、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与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如“表现”“批判”“讽刺”“赞扬”)九、句子题型1、品味句子品味句子,即分析句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

20、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2、句子作用A、内容上(表层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B、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前后照应、卒章点题、引发思考等)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3、赏析句子赏析句子时应该把品味句子和句子作用两方面的内容合在一块进行解答,即从句子内容上、结构上、运用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回答。4、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或否B、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

21、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十、段落问题1、段落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A、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B、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C、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

22、烘托心情等作用。D、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2、赏析段落A、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B、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C、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D、结构第一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结尾议论性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十一、文章题目题型1、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党含义,既要写出标题的

23、浅层意思,及标题的字面意义,还要写出标题的深层意思,及标题的象征意义、与标题有关的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等。2、题目作用(分析标题的作用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1)概括内容;(2)揭示主题;(3)提示线索3、品味题目A内容上B主题上(结合主旨)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参考答案:记叙文1. 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

24、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阅读训练】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

25、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

26、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

27、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商业、管理、HR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考记叙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训练.doc)为本站会员(yingzi)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