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统领禁军。959年,世宗病故,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为周恭帝。960年,他谎称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侵,请求出师北上御敌。赵匡胤兵至陈桥驿,部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因他曾出任归德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故国号称“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即宋太祖。太祖960976太宗976997真宗9971022仁宗10221063英宗10631067神宗10681085哲宗10851100徽宗11001125 钦宗11251127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汉唐,而北宋则在一开始,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汉唐是在农民起义后建立起的王朝,统治者注意
2、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课标内容要求:课标内容要求:(1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宋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使“富者有弥望之
3、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土地集中趋势加速土地集中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增加农民失去土地增加阶级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激化: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起义具有重要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加强君权杯酒释兵权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
4、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宋太宗灭北汉后,曾两度出动大军征辽,发动高梁河之战与雍熙之战,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都失败后改为以守代攻的战略。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的激化: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1.知
5、道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知道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了解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了解北宋积贫积弱局面。2.2.知道庆历新政的夭折。知道庆历新政的夭折。重点重点 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地租、高利贷和赋役负担繁重战事连年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各地农民起
6、义不断发生,社会动荡,威胁北宋统治(2)原因:(1)表现:2.民族矛盾激化 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1)表现: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朋党之争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实质: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边患)(2)原因: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枢密院(三衙)侍卫马军司殿前司侍卫步军司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使参知政事中央地方:(1)军事: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实行更戍制.(2)行政:派文臣任地方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3)经济:设转运使管理财政。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措施军事:行政:经济: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割据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2)影响杯
7、酒释兵权 分割统、调兵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更戍制分割中央机构权力 派文臣任地方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设三司 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1.形成原因 加强专制集权制度带来的弊端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冗官A 官僚机构重叠;B 科举取士越来越多;C “恩荫”法泛滥 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加重了财政负担 影响:原因:冗兵A 对辽、西夏战争的需要;B 为稳定统治,采取“荒年募兵”政策C 军队战斗力低下所以扩充军队D 防止地方割据。原因:影响:军费开支过大冗费A 冗兵、冗官;B 每年送给西夏、辽大量岁币;C 土地兼并严重,富豪隐瞒土地,收入锐减原因:影响:A 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B 百姓负担沉重,加深社
8、会矛盾2.“三冗”澶渊之盟:1004澶渊之战,1005签约议和内容: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评价:对北宋是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和政府的财政困难。但它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3.积贫积弱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上疏 战争赔款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分
9、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集中行政权集军权更戍法集中财政权养官强化专制集权制度,加强统治,但也存在弊端(3)根本原因:为强化专制集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集军权、更戍法,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同时扩充军队数量,使得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下降,行政效率低下、地方物质基础薄弱,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出现积弱局面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积贫局面2.积贫积弱(1)积弱原因:(2)积贫原因:强化专制集权加强统治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曾任枢密院枢密使,积极主张对辽、西夏用兵,整顿北宋吏治。失败后与欧阳修等被贬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10、,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3.时间:1043(宋仁宗庆历年)2.目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4.主观因素:宋仁宗、范仲淹、富弼等5.核心主题:以整顿吏治为中心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 严格恩荫制 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 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6.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遭到反对,仅一年多便失败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仍尖锐、积贫积弱局面未改变)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措施“太猛”“更张无渐”思想动员不足,
11、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农民无获明显好处关键原因:没有找到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没有涉及关键问题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强弱的对比;改革的措施、策略与用人等是否得当。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任地方官时了解民间疾苦,体现他一定的 才干。仁宗时他入朝主张变法,但未被接受。直到年轻的宋神宗即位后,才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一.起用王安石1.王安石上书言事书2.原因:社会矛盾仍然尖锐;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王安石提出
12、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3.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言事书中“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改革决心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
13、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民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 1069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推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推行新法。变法主要围绕新法。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二.富国之法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2.措施:(1)青苗法(2)农田水利法(3)免役法(募役法)(4)市易法(5)方田均税法(6)均输法3.作用:(积极)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局限)强制借贷,利
14、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1)青苗法目的: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盘剥,增加财政收入内容:作用:局限性:出现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2)农田水利法(成效最大)目的:内容:作用:通过“治水土”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3)免役法(募役法)类似于唐朝时期的“庸”目的:内容:作用: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徭役负担,保证农时局限性:后来免役钱强制征收,对贫困人家是沉重负担(4)市易法目的: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作用: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物价和促进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
15、收入(5)方田均税法目的: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内容:作用: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6)均输法原因:内容:作用: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还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宋中期“积弱”局面,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兵无常将、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个几步就落在了地上
16、,“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三.强兵之法1.目的: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2.措施: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精简军队3.作用:节省军费 提高宋军战斗力保甲法目的:内容:作用: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既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治安、御外、节支保马法原因:内容:作用:节省政府开支,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提高目的:改变宋朝步兵作战的不利地位,发展骑兵,提高官府饲养战马的质量和
17、数量(3)将兵法原因:内容:作用: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目的:改变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战斗力低下状况(4)设军器监原因:内容:作用: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目的:改变北宋武器生产和管理混乱的状况神臂弓。一种单兵操作的弩,其威力之大,为弓弩之冠,在460米的射程内,可以穿透两层铠甲鳞片。宋代火箭宋代习武图 四.取士之法为变法服务1.目的:选拔人才,充实改革力量,为变法制造舆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2.具体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3.作用:培养专门人才 使低级官吏和下层士大夫得到发挥才干的机会改革科举制度内容:作用:使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目的:
18、选拔有用人才,解决冗官问题整顿太学内容:作用:健全学校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目的:使学校成为变法的舆论工具惟才用人内容:作用: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目的:为变法服务第第3 3课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材料:文彦博曰:“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祖宗以来,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王安石曰:“朝廷但求害民者去之,有何不可?万事颓堕如西晋之风,兹益乱也。”文彦博:认为应以静重为先,不要轻易变革祖宗之法宋神宗:认识到祖宗之法也有弊端,允
19、许小有改变王安石:坚决去除害民之法,否则有西晋灭亡之险流民图流民图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神宗哭诉: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材料: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支持动摇4.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最终被废除了变法失败的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利益,遭激烈反对宋神宗变法态度
20、的动摇及其去世变法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王安石对自己变法的评价: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变法后的景象国富民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歌舞升平、太平盛世)A 赋税徭役繁
21、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B 辽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三、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善:(1)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局面有所改善;(2)限制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缓和阶级矛盾;(3)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弊端: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有些措施加重人民负担。富国之法作用和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水利工程的修建利于灌溉和防洪;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税收增加;清丈出大量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有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强制借贷;利息
22、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贫苦人的沉重负担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之法作用和主要成效保甲法设置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精简军队加强了对人民控制,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兵农合一,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训练费用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主要表现: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2.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有明显提高,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改观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
23、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加以评论。思路提示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四、评价目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1.性质:是统治阶级为解决社会危机,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
24、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3.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变法过程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从背景从背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目的、目的
25、(根本、直接目根本、直接目的的)、性质、性质(实质实质)、动力、动力(支持者支持者)、阻力、对象、阻力、对象(针对哪针对哪部分人的利益部分人的利益)、个人命运及结局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个人命运及结局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2.不同点: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根本目的:商-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商-成功,对后世影响
26、大 王-最终失败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得到王权的支持;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范围: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1.相同点:3.认识:(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要把各种改革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分析当时历史条件与要求,以及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改革的成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4)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
27、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注意用人。中国古代改革的性质与类型奴隶主维护统治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关于中国古代的改革1.我国古代的改革可分为哪些类型?2.我国古代的改革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都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1 1、衡量一次进步改革的标准、衡量一次进步改革的标准(1)(1)改革是否顺应改革是否顺应历史
28、潮流;历史潮流;(2)(2)是否符合是否符合人民愿望人民愿望;(3)(3)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2 2、改革成功的条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最高权、改革成功的条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最高权力与改革内容、政策策略与步骤、个人素质力与改革内容、政策策略与步骤、个人素质(1)(1)改革是否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和社会进步;(2)(2)实事求是,符合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本国国情;(3)(3)改革是否得到改革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支持,符合民生。,符合民生。(4)(4)要有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强有力的领导,贯彻,贯彻改革措施改革措施
29、;(5)(5)改革要注重策略,措施合理,改革要注重策略,措施合理,用人得当用人得当。(6)(6)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坚定地进行改革改革者坚定地进行改革;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背景目的: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相同点不同点中心内容: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变法危机 三大矛盾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
30、造成农民起义不断。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三冗”危机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
31、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一大背景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1、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2、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3、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4、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冗兵”的形成91万126万116万北宋政府为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幕兵
32、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二十万人,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一百四十万人之多。项目收入收入总额支出总额军费开支比例钱3682254133170630994014730绢帛874553572556407422768102粮26943575304727082317022380草29396113292504692498046480年代军队总数(万)百分比宋太祖建国初年(960967)22100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37.8180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66.6330宋太宗天禧年间(10171021)91.2416宋太宗庆历年间(10411048)125.9580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
33、8)116.2530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1267712677万余万余贯贯所出无余所出无余1318613186万余万余贯贯 冗费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年代 收入(贯)支出(贯)lO2l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1065年1l613万余13186万余“冗费”的形成史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种观点: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
34、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著名的改革家。列宁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梁启超王荆公史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另外几种观点:依照当时情况,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钱穆国史大纲下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甘二史札记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