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2蚌埠市水游城学校五年级体育与健康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体育五年级第二学期人教版篮球单元组织方式团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移动:侧身跑、变速跑、变向跑第六章2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第六章3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第六章4单手肩上投篮(以右手为例)第六章5发展篮球活动能力的练习与游戏第六章6投篮比准第六章7传抢球游戏、运球抢球游戏第六章8半场 3v3 篮球比赛第六章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课程标 准)中属于“水平三运动技能篮球”项目。教学中,
2、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和能力。能够说出所学小篮球基本技术的动作名称及术语,了解小篮球运动的基础知识,了解其锻炼价值及简单的比赛规则;初步掌握和巩固小篮球的基本技术,并能够在篮球游戏及比赛中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体能;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小篮球的练习、游戏及比赛,体验小篮球活动的乐趣,表现出 承受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及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优良品质。3(二)教材分析1.篮球教材内容价值小篮球运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对小篮球运动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锻炼身体,促进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平衡等身体索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内脏器
3、官功能:通过篮球活动和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机敏、果断、顽强等心理品质和团 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尊重竞争对手、勇于承担责任、服从裁判的良好体育 道德精神。2.篮球教材的设计思路根据五、六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本册教材小篮球的教材内容以传、接球 和运球、投篮等几项基本技术为重点,以各种小篮球能力练习和篮球游戏为辅;以完整技术教学为主,单个动作为辅,将小篮球能力练习、小篮球游戏与小篮球 的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力和技术均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加强篮球规 则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及规则在活动中、比赛中灵 活运用。这里编写的小篮球内容,只是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教师
4、还应根据课标 的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使用。3.篮球教材搭配建议小篮球教学的目的是用篮球运动的形式和手段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因此,水平三阶段教材内容的选编,在水平二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力争将篮球运动的综 合性、游戏性、对抗性、竞争性和集体性等特点融合在教学之中。(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较强的创新与自学能力。但学生组织纪律性欠缺,与他人合作方面有一定困难,部分同学存在体质较弱、运动技术 较差的现象。但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平时活泼、好动,心理素 质较好,好胜心强,敢于表现。所以本课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学 习方法,希望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
5、内容。4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一)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技术的学习,能在游戏和比赛中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了解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形成对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2.通过篮球活动,发展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休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 展;3.在篮球游戏和比赛中,形成自尊、自信,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提 高社会适应能力。(二)课时学习目标课时课时目标第 1 课时1.体会篮球移动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步掌握侧身跑、变速跑、变向跑的基本动作要领。3.培养学生团结意识、进取精神和果敢品质。第 2 课时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
6、水平。2.让 75%的学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10%的学生能做出较好动作。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 3 课时1.建立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性。2.初步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与支配能力。3.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学习的集体主义精神。第 4 课时1.了解和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2.提高准确运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能力3.通过技术学练,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体育道德第 5 课时1.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力量等素质。3.
7、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 主义精神。第 6 课时1.掌握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2.通过游戏和比赛,基本掌握所学技能的运用方法。3培养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竞争意识第 7 课时1.通过游戏和比赛,进一步掌握所学技、战术的运用方法与时机。2.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竞争意识。3.增强在篮球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第 8 课时1.通过教学比赛,能够运用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等基本技术。2.发展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休素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3.在比赛中,自尊自信,与同伴合作、友好相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三)单元作业目标1
8、 通过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技术的作业练习,增强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能在游戏和比赛中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促进参与篮球运动锻炼的行为;2通过作业练习,发展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休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 发展;3在练习中,形成自尊、自信,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提高社会适应 能力。(四)课时作业目标课时作业目标作业类型作业功能第 1 课时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移动基本技术动作。2.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等素质。3.培养学生运用移动技术的能力。技能类体能类课后复习第 2 课时1.提升学生传接球能力,熟练掌握胸前传接球动作。2.提高在实战中运用胸前传接球技术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观
9、察和判断能力。技能类课后复习第 3 课时1.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技术动作,提升动作熟练度。2.提高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成功率。3.磨练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运球时的注意力。技能类课后复习第 4 课时1.提升单手肩上投篮的熟练程度,掌握投篮的技术动作。2.提高学生在投篮时控制球的能力。3.发展学生协调性。技能类体能类课后复习第 5 课时1.通过球性练习和游戏,掌握控制球的能力。2.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发展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3.提高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技能类体能类课后复习第 6 课时1.通过教学比赛,提高投篮命中率。2.通过投篮比赛练习,发展力量、协调、灵敏等身体 素 质
10、。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对抗中正确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技能类体能类课后复习第 7 课时1.复习巩固移动、运球、传接球、投篮等技术动作。2.发展学生对篮球的运用能力与创造能力。3.通过体育游戏练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技能类体能类课后复习第 8 课时1.通过篮球比赛,熟悉比赛规则,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2.通过篮球比赛,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3.培养学生对篮球知识的运用与创造能力。知识类体能类技能类课后复习6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1.分析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2.制订单元学习和作业目标;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设定问题任务、评价标准和方式设计。五、课时作业第 1 课时1.作业内容
11、练习 1:直线侧身跑动作方法:侧身跑时,头部和上体向来球的方向扭转,同时侧肩,脚尖朝跑动方向。既要观察场上的情况、又不影响跑动速度。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30 米/组,共 4 组。注意事项:内侧腿微屈,外侧脚掌内侧蹬地。练习 2:变方向跑动作方法:变向跑时(以左侧变向为例),最后一步是右脚落地,脚尖向左转,迅速屈膝,上体向左转,右脚用力蹬地,同时左脚向左前方快速迈出,身体重心迅 速前移,右脚快速用力蹬地向前迈出,两臂迅速摆动。变向跑的前三步要快速、敏 捷。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30 米/组,共 4 组。注意事项:蹬地有力,重心移动快,左脚上步快。7练习 3:变速跑动作方法:
12、突然加速时,用脚掌短促有力地蹬地,重心迅速前移,加快跑动 的频率,手臂相应地摆动;突然减速时,步幅稍大,适当降低重心,上体抬起,脚 前掌用力抵住地面,减缓重心的前移,从而降低跑速。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50 米/组,共 4 组。注意事项:速度变化突然,快慢衔接紧密。练习 4:亲子练习:模仿跑动作方法:两脚平行站立,两腿弯曲,上体稍前倾,两臂侧伸。开始后,原地小碎步,亲子面对面,家长迅速移动触摸标志物,学生迅速出发触摸同一方向标志物,连续进行,可交换。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2 分钟/组,共 4 组。注意事项:在跑动时,充分利用学过的内容,动作正确,连贯。保持身体重心和 专注力
13、。2.时间要求:20 分钟。83.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1.变速跑、侧身跑、变方向跑、横向滑步的规范性。2.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动作正确,动作熟练,速度快动作正确,动作较连贯,速度较快动作较正确,动作不连贯,速度较慢:动作较正确,动作不连贯,速度慢团自评互评团师评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学生通过自主学练了解变速跑、侧身跑、变方向跑、横向滑步等基本动作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巩 固课上所学内容,塑造终身体育意识第 2 课时1.作业内容练习 1:原地徒手传接球动作练习动作方法
14、:学生将接球技术分解成“伸臂迎球-触球缓冲”两个环节进行体会练习;将传球技术分解成“伸臂-翻腕-拨球”三个环节进行体会练习。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20 个/组,共 4 组。注意事项:注意身体姿态,保持核心稳定。9练习 2:两人面对面传接球练习动作方法:加深对传接球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巩固正确的传、接球技术。持球,距墙3-4 米站立,向墙上传球,然后接从墙上反弹回来的球。练习建议:注意场地安全,次数和强度因人而异,30 次/组,共 4 组。注意事项:到空旷场地,注意安全。练习 3:亲子传接球练习动作方法: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传、接球技术动作。家长与学生两人一组,相距3-5米,中间放置一个圆圈
15、(使球穿过圆圈),面向对方(或侧向对方)站立,进行传、接球练习。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20 次/组,共 4 组。注意事项:穿接球动作与脚步协调配合,接球时跨步迎球。2.时间要求:30 分钟103.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1.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2.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动作正确,动作熟练,传球准确接球稳健动作正确,动作较连贯,传球较准确接 球较稳健。动作较正确,动作不连贯,传球不太准 确接球不太稳健。动作较正确,动作不连贯 传球不准 确接球不稳健。团自评互评团师评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学生通过与家长的配合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16、动作的能力,了解传球动作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巩固课上所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塑造终身体育意识。第 3 课时1.作业内容练习 1:徒手基本动作练习动作方法:双脚开立,重心下沉,徒手做变向跨步动作。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20 个/组,共 4 组。11注意事项:变向是重心下沉,侧身、探肩、跨步。练习 2:有球练习动作方法:体前放置一个标志桶,运球变向过标志桶,然后恢复,以此类 推。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10 次/组,共 4 组。注意事项:注意上下肢协调发力。练习 3:亲子练习动作方法:使用体前变向换手运
17、球的技术动作,两人对向练习。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10 次/组,共 4 组。注意事项:动作协调,两人同时变向。2.时间要求:20 分钟。3.评价设计12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2.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动作正确,动作熟练,成功率高动作正确,动作较连贯,成功率较高动作较正确,动作不连贯,成功率一般动作较正确,动作不连贯成功率不高团自评互评团师评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学生通过与家长的配合提高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技术动作,了解变向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
18、等身体素质;巩固课上 所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塑造终身体育意识。第 4 课时1.作业内容练习 1:徒手手型练习动作方法:原地站立,进行徒手投篮练习,徒手做快速蹬地,伸臂动作,并要求碰 到一定高度的标志物。13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10 个/组,共 4 组。注意事项:投篮时,发力顺序的连贯。练习 2:两人面对面投篮练习动作方法:掌握正确的投篮手法,学生与家长面对面在距离3米处原地持球,练习 时,可根据能力调节距离。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10 次/组,共 4 组。注意事项:上、下肢协调用力。练习 3:亲子练习: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方法:一人持圈,学生投篮穿过圆圈,一人捡球传回
19、给学生。当球顺利穿过圆圈时可提升高度,增加投篮的难度。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10 次/组,共 4 组。注意事项:拨球动作连贯,用力适度。2.时间要求:20 分钟。143.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1.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的连贯性2.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动作正确,动作熟练,命中率高动作正确,动作较连贯,命中率较高动作较正确,动作不连贯,命中率一般动作较正确,动作不连贯命中率不高团自评互评团师评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学生通过自主学练提高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了解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价值,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
20、、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巩固课上所学内容,营 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塑造终身体育意识。第 5 课时1.作业内容练习 1:熟悉球性的练习动作方法:球性练习时采用手指弹拨球,腰间绕球,胯下八字绕球,地滚球胯下 八字绕球。练习时,双脚前后开立,降低重心保持膝关节弯曲,上体稍向前,保持重心。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单手运球 30个/组,共4组。注意事项:注意动作正确。15练习 2:趣味运球练习动作方法:趣味运球练习时可不采用常规练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兴趣为主,如:同时拍双球练习,交替拍双球练习,双球换手运球等。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30 秒/组,共 4 组。注意事项:注意动作难度不要过大
21、。练习 3:亲子篮球游戏动作方法:两人同时运球,保护自己球的同时去破坏对方的球,先被破坏的为输,或规定一个区域,球或人先出界的,也为输。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注意事项:选择合适场地,注意安全2.时间要求:20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1.学习行为和能力表现动作正确,运球熟练,无失误,积极主动参与团自评2.球性练习的稳定性动作正确,动作较连贯,失误次数较少,运球速度较快互评团师评3.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动作正确,动作不连贯,失误次数较多动作正确,动作不连贯,失误次数多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学生通过练习熟悉球性和游戏,提高单
22、侧手的运球能力和单侧手运球的稳定性,解放运球时的视野;营造良 好的亲子关系,进而巩固课上所学内容,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力量等身体素质,塑造终身体育意识。16第 6 课时1.作业内容练习 1:小篮筐投篮练习动作方法:先用小篮筐进行投篮练习,适当降低难度,提高成功率,有利于 增加孩子自信心,和对篮球的兴趣。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10 个/组,共 4 组。注意事项:注意投篮。练习 2:投篮比准动作方法:面对小篮筐进行投篮练习,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蹬地发力,顶肘、伸 臂、压弯、拨指完成投篮。投篮时,设置标志物,投进可到下一标志物投篮,先 完成的获胜。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5个/组
23、,共 4 组。注意事项:蹬地发力,护球手不参与发力,投篮时保持身体的稳定性。2.时间要求:25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动作正确,动作连贯,速度快,投篮手型 和 发力顺序正确,命中率高。1.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动作正确,动作连贯,速度快,投篮手型和 发力顺序正确,命中率中等。团自评2.投篮的发力顺序和手型:动作正确,动作较连贯,速度较快,投篮 手 型和发力顺序正确,命中率较低。互评团师评3.投篮的命中率动作基本正确,投篮动作不连贯,命中率低。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学生通过自主学练了解投篮基本动作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价值,培养学生自
24、主学习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塑造终身体育意识。第7 课时1.作业内容练习 1:传抢游戏1718游戏方法:家长传球,学生积极的抢截,活动范围在一定范围内。传球失误给对方 加1 分,抢截到球加 1 分,抢球跑两步以上给对方加 1 分,可以运球 1 次,在规定时 间内以积分多少计算胜负,双方互换角色。游戏建议:得分较少的小组可以进行俯卧撑或者高抬腿等动作。注意事项:注意场地空旷,保障安全。练习 2:运球抢球游戏游戏方法:在空旷范围内一人运球移动,学生抢球家长运球移动或一名同学运球移动,30 秒内抢到球的获胜。游戏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30 秒/组
25、,共 4 组。注意事项:注意抢球动作不犯规。练习 3:“跟我学”游戏游 戏方法:学生做各种动作,家长立即模仿,学生的动作依据上课所学进行。游戏建议:次数和难度要因人而异。注意事项:动作标准,学生注意观察家长所做动作。2.时间要求:15 分钟。193.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1.运球、传接球动作规范性2.换手运球的稳定性3.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动作连贯,手型发力顺序正确,抢球无犯规动作动作连贯,手型发力顺序正确,抢球有犯规动作动作较连贯,手型发力顺序基本正确,抢球犯规 动作较少动作不连贯,手型和发力顺序不正确,抢球犯 规动作较多团自评互评团师评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
26、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通过各种游戏提高手脚协调配合、脚步移动和行进间控制球能力,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与抢断球能力,培养 积极拼抢的精神。通过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进而巩固课上所学 内容,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力量等身体素质,塑造终身体育意识。第 8 课时1.作业内容练习1:观看篮球半场 3 V 3 篮球比赛技术视频,简述在比赛中运动员需要运用 哪些篮球基本技术,你印象最深刻的技术是什么,以及在篮球运动中突破、掩护的运用价值练习 2:一人挡拆一人借掩护运球突破20动作方法:练习时,一人运球,等待队员上前做掩护。掩护时,掩护队员跑到同伴 的防守者前、后或侧面,保持适当距离(要符
27、合规则要求),两脚开立,膝微屈,两臂屈 肘于胸前,上体稍前倾,扩大掩护面积。待掩护队员站实时,突破队员借掩护快速突破。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15 次/组,共 4 组。注意事项:注意掩护时机,保持核心稳定,避免在掩护过程中出现大幅度身体晃动。练习 3:突破后传球给挡拆后顺下动作方法:练习时,当突破队员顺利突破时,掩护队员迅速顺下做抢板或接球准备。突破队员做好传球、进攻准备。掩护队员要时刻观察突破队员的运动路线及运动意识,及时调整进攻策略。练习建议: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15 次/组,共 4 组。注意事项:注意身体姿态,保持核心稳定,避免在顺下过程中错过突破的最佳时机。2.时间要求:15
28、 分钟。3.评价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1.简述掩护、挡拆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价值2.专项练习动作规范3.运球的稳定性4.突破的合理性5.动作技能的协调性身体姿态协调,运球熟练,突破时机准确,运球速度快。手法正确,动作较连贯,突破时机合理,运球速度较快。手法较正确,动作不连贯,突破时机较 合理。手法较正确,动作不连贯,突破时机 不合理。团自评互评团师评21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课作业围绕本节课的作业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进行设计,学生通过自主学练了解运球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运用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练习熟悉球性,提高借掩护的突破能力,解放运球时的视野;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而巩固课上所学
29、内容,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速度等身体素质,塑造终身体育意识。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1.单手肩上投篮评价方法:罚球线后每人罚球 10 次,计命中率。评价标准: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进步达标投中 5 个球以上投中 4-5 个球投中 2-3 个球投中 0-1 个球技评整 个 动 作 完 成好,全身用力协调,出手动作、投篮弧度正确,球的落点集中。整个动作完成较好,全身用力比较协调,出手动作、投篮弧度比较正确,球的落点比较集中。整个动作基本能 完成,全身用力基本 正确,出手动作、投 篮弧度基本正确,球的。落点分散整 个 动 作 基 本 完成,全身用力出手动作、投篮弧度、某方面有问
30、题球 的落点分散。2.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评价方法:从一侧中线与边线交点处开始,运球快速跑向球篮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如投篮不中须补投中篮),然后,运球到另一侧中线和边线交点处后,迅速运球折回 到篮下投篮,投中后运球返回出发点,以所需时间确定成绩。22练习图形:评价标准: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进步达标男生17及以上18-1920-2121以上女生19及以上20-2122-2323以上技评整个动作完成正确并且协调流畅,运球、上篮动作无违例现象。这动作完全正确并且比较协调,运球、上篮动作基本无违例现象。整个动作基本能完成,运球、上篮动作有时有违例现象。运球或上篮动作不能完成,运球、上篮经常违例3.篮球运
31、球评价方法:受试者在起点线后持球站立,听到出发口令后,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单 手运球依次过杆。发令员发令后开表计时,受试者与球均返回起终点线时停表。每名 受试者测两次,记录其中成绩最好一次。练习图形:5米米3 米33 米3 米3 米23起(终)点3 米7 米3 米20 米受试者标杆评价标准: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进步技评持球手法正确,熟悉球性能控制好球;运球速度快,动作连贯,无违例现象。持球手法较正确,能控制好球;运球速度较快,动作较连贯;基本无违例 现象。手法较正确,不能控制好球;运球速度较慢;有时有违例现象。手法较正确,不能控制好球;运球速度慢,并出现失误,常违例。得分1009896949290
32、87男98102108115123132136女124127132138145152159得分84817875726966男141147155162168178187女171811962121823243得分63605040302010男2021222233245262278女25927528229230331633(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类型对应单元作业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完成时间了解理解应用1实践1易选编30 分钟2实践1、2中等选编3实践1、2中等选编1知识备份(根据实际情况删减)一、身体素养本文的身体素养一词是对英文 Physical Literacy 的翻译,是以怀特海德
33、玛格丽特(Whitehead Margaret)1993 年提出的 Physical Literacy 学术概念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怀特海德、国际身体素养协会和加拿大身体素养共识所共用的概念:“使人重视并负责任地终身参加身体活动所需要的动机、自信、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PhysicalLiteracy 有两种翻译,即身体素养和体育素养,笔者使用身体素养并不是不赞同使用体育素养称谓学者的观点,而在于以下原因。第一,体育素养的概念在国内最早出现于素质教育改革时代,已经出现多年,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对于后发的 Physical Literacy概念而言,有一些有相似之处,所以国内
34、有一些学者采用“体育素养”去对照、翻译PhysialLiteracy概念。但笔者认为,如果将两个不同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适用对象的概念进行对应,则很难形成一个具有一致的哲学基础,对外独立、对内平衡的新概念,这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发展并无益处。第二,身体素养一词能更好反映PhysicalLiteracy 这一概念的哲学根源性,彰显了具身身体的本体性,以及其在人类建立认知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广泛适用性。第三,身体素养这个称谓不存在“传统概念”的问题,身体素养从一开始就是 Physical Literacy 引入国内过程中而出现的新概念,具有翻译对象的唯一性和确切性,避免了混淆,这可能反倒有助于人们来理
35、解这个新的概念。因此,本研究使用身体素养这个词来涵盖国内的 PhysicalLiteracy 相关研究。IPLA.Defining Physical LiteracyEB/OL.2017-07-01.https:/www.physical-literacy.org.uk/defining-physical-literacy/二、身体 观 及其维度(一)身体观预论身体观,先论身体。长期以来,身体多指向人或动物各生理组织结构的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 37整体,即血肉之躯,其在人文社会学领域往往处于被遮蔽的状态。随着哲学的“身体转向”,身体研究开始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现象学等
36、领域交叉和重合,这也是本研究的身体观得以展开的向度。身体是人在世的存在形式,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单纯的肉体,而是其体现了个人的、生物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因素的融合体,也正是身体的这种精神性、表征性特征,使得各种抽象的问题会通过身体予以展现,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身体将抽象问题进行场景化和具体化。身体观即对身体的认识和看法,其体现的是身体在观者视野中的呈现方式。“与观者志趣好恶相关联,带有强烈的价值意向群体性的政治、伦理,或个体性的精神修养。同时,观还深蓄着生存论意涵,成为人与万象互动网络中,人对万象的表达、形塑和人的自我表达、形塑。”因此,对于身体之“观”的研究,将不止于观到什么、如何观、为何观,更
37、是要关注身体研究的思维向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时代语境下人们对身体的内在特征和本质内容的意识、认知作为讨论重点,从而得以进一步探索身体观演变的历史规律和发展方向,在“历史现场”中实现“认识你自己”的最终目标。(二)身体观维度划分的原因及依据正如布莱恩特纳(1984)所言:“身体或许固定确凿,但却是最难把握、最充满虚幻最具隐喻色彩始终遥不可及的东西。”的确,身体总是以一种无处不在,却又众说纷纭、难以把握的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身体主题研究的兴起,身体的界定开始不断出现,但不同的学术规 周与沉身体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关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3
38、 Turner B S.The body and SocietyM.Oxford:Blackwell,1984:8.划界定身体的方式却是彼此对立,赋予身体的角色也是相互排斥的。“或被当成多种特性/身份/认同的建构因素,.或被认作多种治理微观权力的接受体,或被视为克服身与心、自然与文化等标志着传统“二元对立”思想的载体,乃至一切体验的生理场所。”可见,身体作为符号极具可塑性,但这也加剧了身体的模博士学位论文38糊性。因此,在进行研究时,国内外的学者们往往将身体分为几个面向或维度具体展开。比如,杜威为了消解传统的二元论身体,通过三个相互贯通的维度来解释人类现实,“这三个维度显示了自然事物之间日益复
39、杂紧密的互动关系”,即“物质的身心的精神的。”奥尼尔的“身体五态”则是社会态身体、世界态身体、政治态身体、医疗态身体和消费态身体。让克鲁德考夫曼从性的角度,将女性的身体分为平常性的身体、色情的身体及审美的身体三种。国内学者亦是如此,如黄俊杰的身体三个面向: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的身体和作为政治权利展现场所的身体;周与沉的四维身体:文化身体、医学身体、道德身体和政治身体;燕连福的三维身体:作为表达主体的身体、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和作为哲学本体的身体。由于牵涉到中西哲学在学校体育这个场域长达数千年的连续性和复杂性,在前人身体维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就学校体育身体观的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40、,即:作为表达的身体,作为体育教育的身体和作为个体与社会结构中介的身体。三维身体观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身体现象学研究关于具身身体的层次理论、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关于身体的技术现象学思想,以及克里斯希林(ChrisShilling)肉身实在论思想。当然,并不是说三个维度是完全分隔的,实际上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和影响。如此划分是因为:第一,这三个维度较好地反映了身体现象学框架下具身身体的三个层次,即身体确定性、技能和文化;而在讨论个体的自我形塑与社会活动(结构)之间的互动时,又可以跳出行动导向、社会建构主义和结构化理论的单一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局限。第二,涵盖了学校体育场域内身
41、体观的关键主题和以往身体观研究的主要维度和面向,能够较好地体现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且三个维度在数千年的学校体育场域下存在着较为稳定的连续性,可以产生对话。第三,这三个维度与身体素养理念关于身体的地位、功能与价值方面的研究也有着较好的联系和对应,使我国学校体育与身体素养理念之间的比较、融合成为可能,也成为理解、解释身体素养的三个重要维度。(三)身体观的三个维度1、作为表达的身体作为表达的身体即身体的确切“形状”与内在能力,是关于身体是什么的基本看法,包括身体的构成,身心关系,身体的哲学地位,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身体思维(如果有)的模式等。可以说,作为表达的身体关注的
42、是某个时段所言的“身体”所代表的定义、概念和机制,它是其他身体观产生和存在的来源。作为表达的身体,主要是针对我国学校体育场域下“身体”概念的不断变化,在传统中国哲学中,国人所谓的身体是具有主体性的,而在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是客体的存在,意识才是主体。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观,吴光明的“身体思维”、国内学者陈立胜关注的“身体思维范式”以及李再林的“身体哲学”逐步构建了我国学界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体主体地位论。而对于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再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创建了一种“灵肉分离”的二元论,而后,笛卡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思”本身,并把“在”的本质归结为“思”,造成了西方传统哲学里的身体缺场,
43、身体成为机器和认识的对象,后来,现象学对于身体的主体性转变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因此,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的“身体”到底表达的什么含义,这是首先需要阐明的,因为它是我们得以进行体育教学、得以与社会发生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2、作为体育教育的身体学校体育是基于身体活动的“技能”习得行为,它理所当然地属于体育教育的范畴,也自然可以从教育学及教育史的维度加以思考。其结果影响我们和世界博士学位论文40的意向关系,不仅扩展我们的身体能力,也使世界获得新的意义。首先,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的“身体”。如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学校体育的作用,如何使自然的原始身体成为受教育后的理想身体,探讨学校体育对身体的塑造过程。其次,作
44、为教育哲学与教育技术的身体。如教育中如何思考身体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借助“身体”实现教育设想(制度设计、评价方式等)。最后,作为教育具体内容的身体,如通过体育项目、游戏、武术、军事训练等方式发展身体。3、作为个体与社会结构中介的身体这个维度即身体的文化(广义)属性,将国家、权力、族群、文化等身体社会学广泛的主题统一以一种社会结构的方式进行展开。不管是福柯的权力还是特埃利亚斯的社会约束,关注的都是个体身体对一种社会结构(权力、政治、经济、国族、学科等广泛社会结构因素)的接受,是一种社会对人的化约。梅洛庞蒂拒绝接受说将身体完全看成客观对象,在他看来,具身身体构成了人得以积极主动生存于世的载体,而这个
45、载体则通过在情境中的意向性,发展出对社会的导向,而不是反过来,被社会(结构)所治理。梅洛庞蒂及其其他现象学家重新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身体作为自我是社会的源泉这一意涵之中,是一种人对社会的化约。其实,身体既是社会的生产性因素,又是社会结构的接受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以进行简单化约的,然而由于身体研究的复杂和丰富,这种身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是难以取得足够共识的。学校体育形态下的身体具有怎样的社会性?作为个体的身体,在顺从与反抗、共性与个性之间,能够体现怎样的相互关系或者说张力?所幸,在我国学校体育这个“稳定”的领域中,我们得以对身体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赋予了时间考量、效率考量、伦理考量的细致观察和推理
46、,并可能得以探讨在学校体育形态下的身体如何成为社会多维构成过程的中介,以及身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下而导致的实际影响。三、身体观与学校体育、身体素养的关系虽然国际上身体素养在概念界定和实践路径上存在差异,但有一点却是有着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 41国际共识的,那就是身体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体育。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在关于体育教育的国际立场声明中明确提出身体素养是学校体育的结果,是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取得成就必不可少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身体素养是高质量学校体育(QPE)的核心原则,高质量学校体育应能使儿童和青少年具备身体素养,并应在整个过程中提供优质教育。我国学校体育历
47、史悠久,新文化教育、军国民教育、民主主义教育到后来的体质教育、运动技术教育、达标教育等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倾向都曾在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国内的学校体育开展。不同的思想、文化扩大了学校体育的内涵,但同时也模糊了其具体开展。而如今,身体素养无疑为学校体育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具有一致性哲学基础的行动框架。怀特海德认为,身体素养理念与学校体育没有竞争关系,相反,它对这一领域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身体素养为所有参与促进身体活动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用一个声音说话,阐明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进一步为每个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理由,使他们有机会发展这种能力。然而,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以及欧美发达国家学
48、校体育所流行的身体素养理念,两者诞生于不同的话语体系,植根于各自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舆情之中,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在身体素养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重要指导思想的背景下,倘若直接或仅仅从命题类知识层面,如概念定义、结构框架、指标数值等,或者从具体操作层面,如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进行分析,那将是一种教条式的“现象比附”,难免陷入零散化与碎片化的境地。所幸,当代西方哲学从意识哲学开始了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理论转向,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安身方可立命”的中国传统哲学,并得以以身体观为切入点,实现“两个谱系”在更深程度上的比较、融合成为可能。学校体育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身体教育,而身体素养则是
49、诞生于学校体育的一种新的身体教育理念,身体是两者毋庸置疑的核心。因此,将研究聚焦于身体,或者说如何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待身体,循着“思想理念身体观学校体育”的脉络考察学校体育身体观转捩的内在规律,就成为比较、融合两者,以及以身体素养理念来探索我国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合适且必要的视角。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J.人文杂志,2005(02):28-31.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43第 一章 章 历史追溯: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的发展演变校内的体育与校外的体育(包括军中)在目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差异,这一点自古使然,因此不能混为一谈,比如说,蹴鞠作为操练步兵的有效手段
50、曾经风行汉唐军营,但这个项目几乎从来没有出现在同时代学校体育中;而大众体育或者群众体育由于千差万别,使得提炼身体观缺乏同质性的基础。由此可见,需要在体育身体观前再加一个限定,故本文在对历史脉络中体育身体观的探寻将集中关注学校之内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定性的体育教育。另一方面,清末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将“体操课”纳入教学内容,标志着我国正式设置体育课之始。从此,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第一次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这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但若以此就判定之前数千年历史中的学校里不存在正规体育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源远流长,几乎自学校的出现便开始了,只不过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学校体育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