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以及斜率,倾: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以及斜率,倾斜角和斜率都表明了直线的那些性质?斜角和斜率都表明了直线的那些性质?复习与回顾!都表明了相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2:斜率公式表明:直线的斜率可以通过:斜率公式表明:直线的斜率可以通过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表示,而不用求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表示,而不用求出直线的倾斜角;出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情况平行于x轴由左向右上升垂直于x轴由右向左上升的大小 锐角 直角 钝角;K的范围(,)不存在(,)K的增减性增增*这一些直线是平行的,它们有什么特征。xy02l1l2问题:两条直线的倾斜角相等是否就一定平行?我们可以用直线的斜率来衡量两条直
2、线的平行关系。*xy02l1l2 设直线设直线l l1 1,l l2 2的斜率为的斜率为k k1 1,k k2 2,当直线,当直线l l1 1/l/l2 2,k k1 1,k k2 2,满足,满足什么关系?什么关系?如果直线如果直线l l1 1/l/l2 2,则它们的倾斜角相等,即则它们的倾斜角相等,即 所以所以tantan tantan 即:即:k k1 1=k=k2 2反过来,直线反过来,直线l l1 1,l l2 2不重合,不重合,且且 k k1 1=k=k2 2,tantan tantan ,那么那么由由 ,所以所以l l1 1/l/l2 2。*对于两条不重合直线对于两条不重合直线l
3、l1 1,l l2 2 ,斜率为,斜率为 k k1 1,k k2 2,有有l l1 1/l/l2 2,k k1 1=k=k2 2。如果两条直线重合,结论是否还成立?成立:若重合,k k1 1=k=k2 2综上所述:k k1 1=k=k2 2 l l1 1/l/l2 2或或l l1 1与与l l2 2重合重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若两条直线斜率相等,则两直线平行。若两条直线斜率相等,则两直线平行。若若l l1 1/l/l2 2,则则k k1 1=k=k2 2 若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若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则两直线相交。另一条直线的
4、斜率存在,则两直线相交。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则两直线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则两直线平行。平行。*例1:已知过A(-2,m)和B(m,4)的直线与斜率为-2 的直线平行,则m 的值是()A:-8,B:0,C:2,D:10例2:已知点A(2,3)和B(-4,0),P(-3,1),Q(-1,2),是判断 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yxQPBA0*例2: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B(-2,-1),C(4,2),D(2,3)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说明。由此可见,直线的位置关系与直线的斜率有关。*存在直线存在直线l l1 1 l l2 2,则,则k
5、k1 1与与k k2 2满足什么关系?满足什么关系?两条直线的倾斜角分别是两条直线的倾斜角分别是 1 1,2 2,且,且都不等于都不等于 ,如果,如果l l1 1 l l2 2这时这时 1 1和和 2 2会会不会相等?不会相等?*xl1yl2 1 1 2 2xl1yl2 1 1 2 2xl1yl2 1 1 2 2如下三个图如下三个图 1 1和和 2 2 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系:(1 1)直线)直线l l1 1与与l l2 2的交点在的交点在x x 轴的上方,(轴的上方,(2 2)直线直线l l1 1与与l l2 2的交点在的交点在x x 轴的下方;(轴的下方;(3 3)直线直线l l1 1与
6、与l l2 2的的交点在交点在x x 轴的上。轴的上。*因为因为l l1 1和和l l2 2的斜率为的斜率为k k1 1和和k k2 2,即,即 1 1 90 90。所以所以 2 2 0 0,tan tan 1 1=tan=tan(90 90 +2 2)=-1/=-1/(tan tan 2 2)即即k1=-1/kk1=-1/k2 2,或,或k k1 1k k2 2=-1=-1 。两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则它们互相垂直。*例例4 4:已知点:已知点A A(-6-6,0 0)和)和B B(3 3,6 6),),P P(3 3,6 6
7、),),Q Q(6 6,-6-6),是判断),是判断 直线直线ABAB与与PQ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练习: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2,2+22),B(-2,-2),C(0,2-2 2),D(4,2)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1.所有制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2.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3.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4.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5.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进行抢答。6.总结答案,鼓励表扬。不要求“标准答案”,理解意思就行7.师生总结,生答,师引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