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六国论【北宋】苏洵【北宋】苏洵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四川眉州眉山人。嘉祐集。苏辙: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栾城集。苏轼: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东坡七集东坡易传。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解题:解题: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六国论,即:,即:六国破灭之论。六国破灭之论。属于史论。
2、属于史论。学习任务1:1.聆听名家朗诵六国论,标注字音、停顿、节奏、语气,适当批注。2.聆听改编版歌曲六国论,强化体验认识。聆听朗诵:央视主持人朗诵六国论音乐:六国论改编歌曲【bilibili平台】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不能“各爱其人”,导致六国灭亡、秦国族灭。那么,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不赂者以赂者丧。阅读初体验:六国破灭,非六国破灭,非兵兵不利不利 ,战战不善,不善,弊弊在在赂秦赂秦。赂秦而力亏,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灭之道也。或或曰:六国曰:六国互丧互丧,率率赂秦耶?曰:赂秦耶?曰:不赂
3、者不赂者以赂者丧,以赂者丧,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故曰:弊在赂秦也。武器征战弊病这里指向秦国割地求和。有人说相继灭亡全部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因为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学习任务2:探究:“弊在赂秦”是本文中心观点,但是六国中有的国家并未向秦国割地求和,为何最终也灭亡了?请借助文本信息,加以解释。“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终原因依然是“弊在赂秦”。事例1:燕赵之君,“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事例2:赵尝五战于秦,“李牧连却之”。猜测1: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秦秦以攻取以攻取之外,之外,小小则获则获邑邑,大
4、大则得城。则得城。较较秦之所得,与战胜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而得者,其实其实百倍;诸侯之所百倍;诸侯之所亡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固不在战矣。思不在战矣。思厥厥先祖父,先祖父,暴暴霜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予人,如弃人,如弃草芥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而秦兵兵又至矣。又至矣。形形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5、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县邑县邑把把比较比较贿赂获得的土地,实际贿赂获得的土地,实际丧失,丢失丧失,丢失本来本来相当于其,指他们的相当于其,指他们的通通“曝曝”给给小草小草军队军队 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判矣。至于颠覆,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固宜然。古人云:。古人云:“以地以地事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此言得之得之。既然这样,那么既然这样,那么送;代秦国送;代秦国确定确定以致、以至于以致、以至于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按照道理本来就
6、应该这样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侍奉侍奉适和适和代指上面的道理代指上面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齐人未尝赂秦,终继继五国迁灭,何哉?五国迁灭,何哉?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国既丧,齐亦不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义不赂秦。不赂秦。是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燕虽小国而后亡,斯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速祸焉。祸焉。赵尝五战赵尝五战于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再,李牧连,李牧连却却之。洎牧以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谗诛,邯郸为郡,惜其其用武而不用武而不终
7、终也。也。随着随着亲附亲附幸免幸免名作动,坚守正义名作动,坚守正义因此因此这这招致招致与与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使使退却退却代指赵国代指赵国坚持到底坚持到底且燕赵处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革灭殆尽之际,可谓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孤危,战败而亡,战败而亡,诚诚不得不得已。已。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行,良将犹在,良将犹在,则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量。革除;灭亡;完成革除;灭亡;完成况且况且燕赵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燕赵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
8、候智谋和力智谋和力量,单薄危险量,单薄危险确实确实从前如果从前如果动身、出发动身、出发通通“倘倘”t”tngng,假如、如果,假如、如果估量估量学习任务3:探析六国论与阿房宫赋的不同点。【文体特征、文章立意、写作手法、写作构思等角度】探析2篇文本相似性(1 1)评论内容:)评论内容:都涉及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一史实。(2 2)写作意图:)写作意图:都是为了借古讽今,规劝帝王。(3 3)论证方法:论证方法:都引用典故、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4 4)语言运用:)语言运用:都是整散结合,都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探析2篇文本差异性(1)文体特征: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
9、赋。(2)文章立意:六国论讽喻对契丹、西夏不当的供奉;阿房宫赋讽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3)写作构思: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结论。六国论先提出观点,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天下天下之奇才,并力之奇才,并力西向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悲夫!有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日削月割日削月割,以以趋趋于于亡。为国者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礼遇礼遇向西(对付秦国)向西(对付秦国)可悲啊!可悲啊!挟持
10、挟持每天削弱,每天割地每天削弱,每天割地以至于;到以至于;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之势。之势。苟苟以天下之大,以天下之大,下下而而从从六国破亡之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是是又在六又在六国下矣。国下矣。如果如果秦国秦国降低身份降低身份跟从跟从旧事;前例旧事;前例这这资料链接: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
11、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学习任务4: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那么,在苏洵的六国论中,苏洵有没有给出保存国家、兴盛国家的策略?2.阅读拓展有关“六国破灭”的文章,联读思考。苏洵提出了2条有价值的治国方略:(1)以重金激励人才,以诚心礼敬人才;【内政】(2)“并力西向”,即加强六国之间的团结,建立同盟;【外交】联读文本,“六国破灭”的新的认知 阅读历代有关“六国破灭”的文章,小组合作交流,(1)梳
12、理3篇文本中的表达观点,写一则文学短评,不少于200字;(2)随后尝试提出自己有关“六国破灭”的观点,做好记录。多文本阅读,联读思考:多文本阅读,联读思考:(1)贾谊过秦论:“从散约败”“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2)苏辙六国论:“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清代李祯六国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欺诈、威胁,自取灭亡。呈现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