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国论六国论苏洵苏洵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的思想。2 2、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3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4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壹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苏洵苏洵(1009 10661009 1066),字明允,眉州眉),字明允,眉州
2、眉山(山(今属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苏辙均以文学著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称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均被,均被列入列入“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苏洵苏洵2727岁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皆不中。不中。宋仁宗嘉祐元年(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1056),苏洵率),苏洵率子苏轼子苏轼、苏辙到汴京,、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的文章献给了宋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仁宗,名声大噪。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太常因革礼,书,书成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
3、寺丞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作者简介当年苏老泉,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辛勤为第一。一门父子三词客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千古文章八大家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学习学习课时练课时练106、107页页助读资助读资料中的料中的本课本课相关内容。相关内容。(了解(了解作者作者、写作、写作背景背景
4、及相关及相关文学常识文学常识)2分分钟钟检测检测 1、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与其子苏轼、苏辙辙 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均被列,均被列入入“”。2、作者生活的北宋时期,宋王朝虽经济比较富庶作者生活的北宋时期,宋王朝虽经济比较富庶,但统治但统治者者 ,军事上,军事上 ,面对外敌,面对外敌 。作为正直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作为正直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王朝的“为国者为国者”被辽、西夏等强敌积被辽、西夏等强敌积威所劫威所劫,,以财资敌来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以财资敌来换取一时苟安,苏洵内心郁结忧思不尽,于是借六国旧事思不
5、尽,于是借六国旧事 ,写下了这篇名文。写下了这篇名文。3、论、论,一种论文体裁,以一种论文体裁,以 为主为主,特点是特点是 。一般。一般为两种为两种: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 ;史论,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 。六国论是后一种六国论是后一种北宋文学家“三苏”唐宋八大家重文轻武屡战屡败空前软弱以物赂敌针砭当下论证 善于说理对时政的见解和主张诵读体文率()赂秦耶 互丧()思厥()暴()霜露与()嬴 小则获邑()殆()尽 洎()牧日削()月割 当()与秦相较sngsngjujuppyyyydidij j shu
6、ishui xuxutngtng题解论论六国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散文文体,以,以论证为主论证为主,其特点,其特点是是善于说理善于说理,一般有两种,即,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政论文和和史论文史论文。政论文政论文主要
7、用于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史论文主要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六国论”在这里既是一个在这里既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倒装的动宾词组”,也是一,也是一个个“省略式短语省略式短语”。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六国论论中的中的“六国六国”即除秦以外的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齐、楚、燕、韩、赵、魏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落后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经济和军,经
8、济和军事实事实都强都强起来;起来;原本强原本强的六国却因循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守旧,经济和军事实益益衰落衰落。韩 赵 魏 楚 燕 齐 秦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地。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这就是所谓“合纵合纵”。但他。但他们各有们各有的打算,的打算,所以这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外交上,秦采取秦采取“连横连横”这这有针对有针对性的性的远交近攻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
9、略。在秦国强侵略。在秦国强的军事和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三国也相继灭亡。背景背景”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经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侵略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采取妥协的办朝廷采取妥协的办法法,以财赂敌以财赂敌,求得苟安。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求得苟安。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并未换到和平并未换到和平,最终使最终使国家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的本质是样的。国家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的本质是样的。苏洵主张坚
10、决抗敌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反对妥协投降,于是写下了这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篇六国论。以以“六国破灭之道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后事之师”。叁深入研读,仔细品味思考1.是谁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2.为什么要论六国灭亡的原因?3.他是如何论证的?翻译、分析第一段 六国六国破灭破灭,非,非兵兵不不利利 ,战战不不善善,弊弊在在赂秦赂秦。赂秦。赂秦而而力力亏,破灭亏,破灭之道之道也。也。或曰或曰:六国:六国互丧互丧,率率赂秦赂秦耶耶?曰:不赂?曰:不赂者者以以赂赂者者丧,
11、丧,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故曰:弊在赂秦也。破灭:破灭:灭亡灭亡兵:兵:兵器、武器兵器、武器利:利:锋利锋利战:战:动词,打仗、作战动词,打仗、作战善:善:形容词,好形容词,好弊:弊:弊病弊病赂秦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赂赂,赠送财物。赠送财物。而:而:连词,就连词,就之:之:助词、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也。”道:道:原因原因 判断句判断句或曰:或曰:有人说。有人说。或:或:不定代词,有不定代词,有的人。的人。互丧:互丧:相继灭亡相继灭亡率:率:全都、一概全都、一概耶:耶:助词,表疑问,吗助词,表疑
12、问,吗者:者:.的国家的国家完:完:形形动动 保全保全以:以:介词,因为介词,因为盖:盖:因为因为“弊在赂秦也。弊在赂秦也。”判断句判断句翻译翻译第一段第一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第一段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弊在赂秦总分总因果论证翻译、分析第二段 合作探究第二段,解决以下问题1.准确翻译第二段2.找出该段的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3.该段这一段主要论证了哪个观点?4.为了论证这一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秦秦以攻取以攻取之之外,外,小则小则获邑,获邑,大大则得城。较秦则得城。较秦之之所得所得,与与战胜战胜而而得得者者,其实其实百倍;诸侯百倍;诸侯之之所
13、所亡亡,与战败,与战败而而亡者,亡者,其实其实亦百倍。则秦亦百倍。则秦之之所大欲所大欲,诸侯,诸侯之之所大患,所大患,固固不在战矣。不在战矣。以:以:介词,用、凭介词,用、凭以攻取:以攻取:用攻战(的方用攻战(的方法)取得法)取得小、大:小、大:形形名,小的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方面、大的方面 则:则:连词,就连词,就所得:所得:所得到的土地所得到的土地其:其:代词,贿赂获得的代词,贿赂获得的土地土地 实:实:实际实际其实:其实:古:它的实际数目古:它的实际数目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实际情况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所大欲: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最想要的东西。大:最大:
14、最患:患:担心担心 固:固:本来本来亡:亡:动词,丧失、丢失动词,丧失、丢失翻译翻译第二段第二段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
15、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不在于战争。思厥先祖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霜露,斩荆棘,斩荆棘,以以有有尺寸之尺寸之地。子孙地。子孙视视之之不甚惜,不甚惜,举举以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然后得一夕得一夕安寝安寝。起视四境,。起视四境,而而秦兵又至矣。秦兵又至矣。思思:回想回想厥厥:相当于相当于“其其”他或他们他或他们 先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厥先祖父: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他们的祖辈父辈。祖父:祖父:今:父亲的今:父亲的父亲父亲 暴(暴(pp)霜露)霜露:暴露在暴露在霜露霜露之中,意思是冒之中,意
16、思是冒着霜露着霜露 。和下句。和下句“斩荆棘斩荆棘”连起来,形容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创业的艰苦。暴:同曝暴:同曝以以:连词,相当于连词,相当于“而而”才才尺寸尺寸:比喻面积小比喻面积小 之:之:助词,的助词,的视视:动词,看待、对待动词,看待、对待之之:代词,代代词,代“尺寸之地尺寸之地”甚甚:副词,很、非常副词,很、非常举举:动词,拿、用动词,拿、用以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目的来然然:代词,这样代词,这样安寝安寝:安稳熟睡安稳熟睡而而:连连词,表转折词,表转折却却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
17、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拿来送给别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十座城,这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看四周觉。(可是第二天)起来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却又来了。边境,秦国的军队却又来了。翻译翻译第二段第二段韩魏楚以地赂秦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大事年表韩割武遂予秦。前29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80 年魏割温予秦。前275年魏割南阳予秦。前273年 然则然则诸侯诸侯之之地有限,地有限,暴暴秦秦之之欲无欲无厌厌,奉奉之之弥繁弥繁,侵,侵之之愈愈急。故不战
18、急。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矣。至于。至于颠覆颠覆,理,理固宜固宜然然。然则然则:既然这样既然这样之之:助词,的助词,的暴暴:形容词,凶残形容词,凶残之之:助词,的助词,的厌厌:满足满足奉奉:送送 之:之:代秦国代秦国弥、愈:弥、愈:副词,越、更副词,越、更繁:形容词,多繁:形容词,多之:之:赂秦各国赂秦各国判:判:决定,确定决定,确定矣:矣:助词,表感叹,了助词,表感叹,了至于:至于:以致、以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颠覆:灭亡、覆灭灭亡、覆灭固:固:本来本来 ;宜:宜:动词,应该动词,应该 ;然然:代词,这样:代词,这样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凶残秦国的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
19、地有限,凶残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欲望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以至于(赂秦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以至于(赂秦各国)全部覆亡,道理上本来应该这样。各国)全部覆亡,道理上本来应该这样。翻译翻译第二段第二段 古人云:古人云:“以以地地事事秦,犹抱秦,犹抱薪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灭。”此言此言得之得之。“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出自于史记这句话出自
20、于史记魏世家魏世家和战国策和战国策魏魏策策以以:连词,用连词,用事事:动词,侍奉动词,侍奉薪薪:柴草柴草得:得:适宜、得当适宜、得当之:之:代上面说的道理代上面说的道理古人说: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灭。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这话说对了话说对了。翻译翻译第二段第二段举例论证第二段主要论证了哪个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
21、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诸侯:诸侯:战败所失战败所失赂所失赂所失得土地难得土地难献土地易献土地易矛盾:矛盾:地有限地有限欲无厌欲无厌结果:结果:奉繁奉繁侵急侵急对比论证 本段中将哪些进行了对比秦:秦:攻取所得攻取所得受赂所得受赂所得态度:态度:一夕安寝
22、一夕安寝秦兵又至秦兵又至处境:处境:固不固不在战在战不战强弱不战强弱胜负已判胜负已判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分析第三段 合作探究第三段,解决以下问题1.准确翻译第三段2.找出该段的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3.该段这一段主要论述哪几个国家,论证了哪个观点?4.为了论证这一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1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2速祸焉未尝:不曾,没有。终:最后。继:随着、跟随。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与
23、:亲附,亲近。既:已经。免:幸免。始1:副词,开始、起初。义:名动,坚持正义。是故:表示结果,因此、所以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斯:指示代词,这。效:功效。以为:把作为始2:副词,才“也”表判断“卿”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用于君主对臣的称谓,也可以表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尝:曾经。再:两次。却:使动,使退却。洎:及,等到。以:介词,因为。谗:小人的坏话。诛:被杀死。终:形动,坚持到最后。且:况且(表递进)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
24、要。际:时候。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古今异义)诚:的确,确实。状后,赵尝于秦五战被动句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前269年年前前257年年前前247年年前前233年年前前232年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统一全国。第三段主要论述哪几个国家,论证了哪个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假设论证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
25、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翻译、分析第四、五段 合作探究第四、五段,解决以下问题1.准确翻译第四、五段2.找出两段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3.第四段为六国设计了图存之道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2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1国者无使为2积威之所劫哉!以:介词,用。封:封赏事:名动,侍奉。礼:名动,礼待。并力:合力,戮力。下咽:下:名动,吞下。吞下去。势:优势。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日、月:名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为1:治理。无:通“勿”,不要使:让为2:表被动被动句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评论六国灭亡评论六国灭亡表层表层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规劝北宋统治者放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弃屈辱求和的方针里层里层“鸣呼鸣呼以趋于亡以趋于亡”“为国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之所劫哉”明指:
27、六国的统治者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一语双关第四段为六国设计了图存之道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用谋臣礼贤下士六国联合假设论证文本解析:第五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夫:夫:句首发语词句首发语词势势1 1:势力势力而而1 1:却却可以:可以:可以凭借可以凭借势势2 2:形势形势苟:苟:如果如果以:以:凭借凭借下:下:动词,采取下策动词,采取下策而而2 2:表顺承表顺承故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古今异义,旧事是
28、:是:这这第五段讲了什么内容?第五段讲了什么内容?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古古今今六国与秦:六国与秦:诸侯诸侯北宋北宋:天下之大:天下之大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在六国之下在六国之下对比对比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明比:明比:“六国六国”“秦秦”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但六国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暗比:暗比:“宋朝宋朝”“契丹、西夏契丹、西夏”作者所处的宋代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
29、等外患骚扰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之的可能。肆总结全文,联系生活 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弊弊 在在 赂赂 秦秦赂赂 秦秦 力力
30、亏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数量上程度上程度上道理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赵亡之悲剧(总(总 分)分)(第一、二段第一、二段)(总分)(总分)(第三段)(第三段)(总分)(总分)(第四段)(第四段)(过渡)(过渡)(分总)(分总)为国者无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之所劫哉(第五段)(第五段)(引古)(引古)(递(递 进)进)毋从六国破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亡之故事(第六段)(讽今)(第六段)(讽今)(并(并 列)列)结构: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正确、清晰、整齐、均
31、衡、对称、美观。语言:语言: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 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国中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
32、“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具有现实意义的。六国论六国论在在论证上论证上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特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采用递进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方法多样:对比、引用、比喻、举例、假设论证;借古讽今,委婉含蓄的结尾;语言态度鲜明,“暴秦之欲无厌”,一个“暴”字表明对秦国的厌恶。比较阅读六国论六国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相同点相同点评论的
33、内容评论的内容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目的引述史料引述史料,带有夸张带有夸张,评论国家灭亡的评论国家灭亡的原因原因。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对作者所处朝代对帝王进行规劝。对作者所处朝代对帝王进行规劝。比较阅读六国论六国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不同点不同点文体文体文章立意文章立意结构结构六国论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是文赋。是文赋。六国论六国论讽喻对契丹、西夏不当的供奉;讽喻对契丹、西夏不当的供奉;阿房宫赋阿房宫赋讽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讽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描写史实、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描写史实、的基础上进行
34、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六国论直接提出观点,直接提出观点,用史实作论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据论证论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苏洵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为苏洵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为“赂秦赂秦”,通过学习课文结通过学习课文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合已有的历史知识,你认为苏洵的论点站得住脚吗你认为苏洵的论点站得住脚吗?我认为苏洵的论据我认为苏洵的论据站得住脚站得住脚。韩、魏、楚三国在强秦的进攻下。韩、魏、楚三国在强秦的进攻下,不是积极不是积极抵抗抵抗,而是割地求和而是割地求和,
35、一个封建国家没有了土地一个封建国家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人民也就没有了人民,也就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战斗力战斗力,苏洵在文中对这三个国家灭亡的原因分析得非常恰当苏洵在文中对这三个国家灭亡的原因分析得非常恰当“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也”,所以说苏洵的论点是站得住脚的。所以说苏洵的论点是站得住脚的。我认为苏洵仅仅把六国破灭的原因归结为我认为苏洵仅仅把六国破灭的原因归结为“赂秦赂秦”不合适不合适。历史上。历史上,六六国曾经建立合纵联盟对抗秦国国曾经建立合纵联盟对抗秦国,但是六国君主中了秦国挑拨离间的诡计但是六国君主中了秦国挑拨离间的诡计,六国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而
36、不能不同心协力而不能不同心协力,不能不能“合纵合纵”联合抗秦。再有联合抗秦。再有,六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六国灭亡,势所必然。势所必
37、然。伍夯实基础,巩固知识根据意思,填写名句。根据意思,填写名句。(1 1)六国论六国论中,作者用中,作者用“_,_ _”两句对两句对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观点“弊在赂秦弊在赂秦”进行了解释。进行了解释。(2 2)六国论六国论中的中的“_,_”两句,运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3 3)苏洵在)苏洵在六国论六国论中列举齐、赵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中列举齐、赵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赵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_。(4 4)六国论六国论中用
38、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 _。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也以地事秦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犹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用武而不终也用武而不终也举以予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如弃草芥 六国对秦国的妥协退让,相当于饮鸩止渴,在自己要自己的命。历史上六国对秦国的妥协退让,相当于饮鸩止渴,在自己要自己的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因为对入侵的国家采取妥协而能够保全的,一味退让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因为对入侵的国家采取妥协而能够保全的,一味退让获得不了尊严,更多的是丧权辱国,甚至灭国。得不了尊严,更多的是丧权辱国,甚至灭国
39、。回顾我国的近代史,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奴役我们的人民,回顾我国的近代史,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奴役我们的人民,而我们的清政府北洋政府,都是采取牺牲部分利益,一味的退让妥协,还签而我们的清政府北洋政府,都是采取牺牲部分利益,一味的退让妥协,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甚至在一战的巴黎和会现场,作为战胜国的,甚至在一战的巴黎和会现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连争取自己利益的实力都没有。中国,却连争取自己利益的实力都没有。再看看我们现代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军事力量的世界领先,再看看我们现代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军事力量的世界领先,这些都让我们这
40、个东方雄狮不再软弱,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我们在国际社这些都让我们这个东方雄狮不再软弱,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我们在国际社会上才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轻视我们。会上才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轻视我们。国家的尊重和独立需要靠自身的发展,那人与人之间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国家的尊重和独立需要靠自身的发展,那人与人之间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样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样需要个人的努力。一味的妥协退让,换不来尊严与独立。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要努力一味的妥协退让,换不来尊严与独立。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要努力追一匹千里马,潜心养好千里马需要的草料,再快的千里马,终究会来到你追一匹千
41、里马,潜心养好千里马需要的草料,再快的千里马,终究会来到你的身边。的身边。“暴”通“曝”,冒着“厌厌”通通“餍餍”,满足,满足(1)暴暴霜露,斩荆棘霜露,斩荆棘 _ (2)暴秦之欲无暴秦之欲无 厌厌 _ 名词名词,兵器,兵器,武器武器 名词,军队名词,军队名词,战争名词,战争(1)兵兵 非非 兵兵不利不利 而秦而秦 兵兵又至矣又至矣 斯用斯用 兵兵之效也之效也 动词,通动词,通“曝曝”,暴露,冒着,暴露,冒着形容词,残暴,凶恶形容词,残暴,凶恶动词,侍奉动词,侍奉名词,事情名词,事情(4)暴暴 暴暴霜露,斩荆棘霜露,斩荆棘 暴暴秦之欲无厌秦之欲无厌(5)事事 以地以地 事事秦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
4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事 动词,像,好像动词,像,好像副词,还副词,还代词,它,指代秦军代词,它,指代秦军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6)犹犹 以地事秦,以地事秦,犹犹抱薪救火抱薪救火 良将良将 犹犹在在 (7)之之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之 较秦较秦 之之所得,与战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胜而得者 连词,因为连词,因为介词,用介词,用连词,表顺承,才连词,表顺承,才(8)以以 不赂者不赂者以以赂者丧赂者丧 秦秦 以以攻取之外攻取之外 暴霜露,斩荆棘,暴霜露,斩荆棘,以以有尺寸之地有尺寸之地 那实际情况那实际情况到到(1)至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古义:_
43、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达到某种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程度 (2)其实其实亦百倍亦百倍 古义:古义:_ 今义:事实上,实在的今义:事实上,实在的 祖辈和父辈祖辈和父辈智慧和力量智慧和力量前例,旧事前例,旧事却:动词作使动,使退却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3)日日削削月月割,以趋于亡割,以趋于亡 (4)以事秦之心以事秦之心 礼礼天下之奇才天下之奇才 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也 _(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 也也 _ 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3)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 _(4)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为为积威之积威之所所劫哉劫哉 _ (5)赵尝五战赵尝五战于秦于秦 _(6)其势弱其势弱于秦于秦 _(7)苟以天下之苟以天下之大大 _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