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节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不同时间全力运动疲劳产生的特点不同时间全力运动疲劳产生的特点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 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肌肉疲劳控制链肌肉疲劳控制链观点:观点:运动过程中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三维空间(能量消(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奋性改变)关系改关系改变所致变所致能量过度消耗和代谢物堆能量过度消耗和代谢物堆积所造成的内环境紊乱积所造成的内环境紊乱 发生部位发生部位起:大脑起:大脑至:脊髓运动至:脊髓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发生部
2、位发生部位起:神经肌起:神经肌肉接点肉接点至:骨骼肌至:骨骼肌收缩蛋白收缩蛋白大脑中大脑中ATPATP浓度明显降低,浓度明显降低,ADP/ATPADP/ATP比值增大,比值增大,r-r-氨基丁酸水平升高,导致抑制的发展。氨基丁酸水平升高,导致抑制的发展。血浆游离色氨酸增加,脑中色氨酸浓度增加,血浆游离色氨酸增加,脑中色氨酸浓度增加,5-HT5-HT含量升高对大脑皮层抑制加强。含量升高对大脑皮层抑制加强。脑中脑中NHNH3 3含量增加,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产物含量增加,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产物流失,流失,ATPATP合成速率降低,出现疲劳症状。合成速率降低,出现疲劳症状。乙酰胆碱释放量和接点部位递质
3、的堆积,引乙酰胆碱释放量和接点部位递质的堆积,引起神经肌肉极度的兴奋传递障碍。起神经肌肉极度的兴奋传递障碍。运动性机械牵拉和化学因素使肌细胞膜损伤运动性机械牵拉和化学因素使肌细胞膜损伤或通透性暂时增大,影响细胞膜的功能。或通透性暂时增大,影响细胞膜的功能。运动引起肌质网释放运动引起肌质网释放CaCa2+2+量减少,和量减少,和/或肌质或肌质网对网对CaCa2+2+的摄取量减少,制约肌动蛋白肌的摄取量减少,制约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力下降。球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力下降。代谢因素代谢因素 (1)能)能源物质消源物质消耗耗(2)代谢)代谢产物堆积产物堆积 CPCP储量的减少使储
4、量的减少使1010秒内运动的最大秒内运动的最大输出功率、力量下降。输出功率、力量下降。糖原的大量消耗可使长时间运动做糖原的大量消耗可使长时间运动做功能离降低,同时还会引起血糖水平低功能离降低,同时还会引起血糖水平低下,引发中枢疲劳。下,引发中枢疲劳。三、不同时间全力运动疲劳产生的特点三、不同时间全力运动疲劳产生的特点第二节第二节 运动后恢复的生物化学运动后恢复的生物化学 恢复期的某一时段,会出现被消耗的恢复期的某一时段,会出现被消耗的能源物质超过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为能源物质超过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为超量超量。2 2运动后恢复期物质恢复的异时性原理运动后恢复期物质恢复的异时性原理3.3.代
5、偿性恢复特点代偿性恢复特点 物质的物质的运动员训练水平有关运动员训练水平有关(一)磷酸原磷酸原恢复恢复的规律的规律(一)(一)原恢复的规律原恢复的规律 在训练中当原恢复的规律应用原恢复的规律应用(二)训练期糖原(二)训练期糖原的规律的规律人体内最大肌糖原合成速率仅是最大糖原分解速率的1%。所以,运动后肌糖原采用高糖膳食与运动配合以导致肌糖原储备增加的方法,称为糖原负荷法。(二)训练期糖原(二)训练期糖原的规律的规律为了加速糖原耐力运动后要注意要注意运动后2要注意食用高糖膳食。膳食中糖类物质应占总热量需要量的70%。3030秒全力运动后乳酸秒全力运动后乳酸的半时反应的半时反应为为6060秒;秒;
6、1 1分全力运动后,半时反应约为分全力运动后,半时反应约为3 34 4分分钟;钟;最大乳酸生成的成组最大乳酸生成的成组4 4100100米跑后,血米跑后,血乳酸乳酸半时反应为半时反应为1515分钟左右,分钟左右,低强度运动的活动性休息比静止性休息低强度运动的活动性休息比静止性休息有助于乳酸的有助于乳酸的 活动比静坐和静卧方式乳酸活动比静坐和静卧方式乳酸的的活动时血液活动时血液循环较快,输送至肌肉中的氧气较静坐时循环较快,输送至肌肉中的氧气较静坐时多,肌肉中代谢水平也较高,有利于乳酸多,肌肉中代谢水平也较高,有利于乳酸氧化氧化 训练课后进行慢跑或增加一些如按摩、热水浴、食训练课后进行慢跑或增加一些如按摩、热水浴、食用碱性食品等恢复性措施,可加快血乳酸恢复。用碱性食品等恢复性措施,可加快血乳酸恢复。作业题作业题1 1、何谓运动性疲劳?中枢疲劳、外周疲劳、何谓运动性疲劳?中枢疲劳、外周疲劳主要有什么生化特点?主要有什么生化特点?2 2、试述磷酸原、肌糖原的恢复特点及影响、试述磷酸原、肌糖原的恢复特点及影响肌糖原恢复的因素。肌糖原恢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