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v31 作物栽培制度v32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v33播种育苗技术v34水肥调节技术v35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v36地膜覆盖栽培技术v37收获防灾技术51 作物栽培制度作物栽培制度v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包括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作、套作、复种等。一、作物布局及品种布局v(一)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和重要性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农户)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及其配置方式。而作物布局想要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那。”作物构成 主要是指各种作物种植的面积比例。在作物栽培中,作物布局主要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2、,饲料绿肥作物等。有时也包括蔬菜、果树等。作物布局范围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即指作物 。也可指 作物、品种的布局作物布局的意义 合理的作物布局,有利于解决作物争地、争肥、争水、争劳力的矛盾。使土地用养结合,实现各种作物持续增产,提高劳动生产率。2.作物布局的依据 (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即作物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程度。作物布局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现因地制宜,即根据生态适应性将相关作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优化的作物布局方案。(2)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因素 自溶性社会需求。即生产者本省对粮食、饲料、燃料、肥源、种子等的需要;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包括定购的商品粮及农副产品、自己出售的商品粮及农产品。我
3、国商品粮比例一般为35,粮食生产应首先满足生产者自给性。(3).社会发展水平。v包括经济、交通、信息、科教等各方面因素。随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作物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尤其是经济作物。3.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v大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三是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v具体原则:(1)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时基本生存的需要。(2)发挥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 应在其生态适宜区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的产业带或产业区。(3)提高经济效益4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v(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v包括自给性和商品性两方面的需求。v自给性可预测
4、性大,商品性风险性大,应尽可能确定长期的销售地区和对象,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以确保市场和经济效益。(2)查明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v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v 自然条件:热量(10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无霜期)。水分条件(降雨及分布,其它水源)。光照(日照时数、辐射量等。)耕地条件(面积、水旱地比)、土壤(土壤类型、质地、肥力、酸碱性)。v社会经济条件:肥料、机械、能源、交通、科技等。v(3)选择适应的作物种类:选择最适应的作物和种类,但不能过分单一,以免增加风险。v(4)确定作物的配置:粮、经、饲比例;春、秋作比例;主导作物、辅助作物比例。v(5)进行可行性鉴定:资源是否能
5、合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合理;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各方面需要是否满足;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可行;科技、生产者素质是否可行;农林牧工商是否协调发展。v(6)保证生产资料供应:二 作物的轮作和连作(一)轮作、连作的概念v轮作:同一块田地上有次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v连作: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也叫重茬(二)轮作的作用与类型v1.作用:(1)均衡利用土壤养分,使土地用养结合。v(2)减轻作物的病虫害为害:如土壤污染性,根系分泌物抑制等。v(3)减少田间杂草为害:稗草(稻田)、莎草(棉田)、野燕麦、看麦娘(麦田)、菟丝子(大豆)等杂
6、草,其生长发育习性、生态条件与伴生作物或寄生作物相似,连作利于杂草孳生。v(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残茬、落叶、根系补充有机质,根系分泌物影响影响其分布 2.轮作类型:(北方)v(1)一年一熟轮作:粮食豆类休闲粮食(东北、西北大部分地区)。v(2)旱地粮食作物轮作或粮经作物复种轮作:一年二熟、二年三熟、三年四熟。v(3)水旱轮作:水稻(3-5)旱作(1-2);一旱一水(年内熟)v(4)绿肥轮作:短期绿肥和粮食作物轮作。(三)连作的危害及连作技术v1连作的必然性:v社会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大宗的粮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的需要。自然资源制约。经济效益(大型农场、机械化程度高地区)v2.连作的危害
7、:土传性病虫害严重;伴生性、寄生性杂草危害;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积累有毒物质,发生自我毒害等。3.连作的技术:v(1)选择耐连作的作物或品种。v根据作物耐连作的程度把作物分为三种:.忌连作的作物:豆类、花生、瓜类、烟草、麻类、向日葵,应间隔24年再种;.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豆科绿肥、薯类作物。可连作1-2年,再间隔12年种植。v.耐长期连作的作物:水稻、麦类、玉米、棉花等,可连作34年或更长。(2)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v烧田熏土,激光处理、高频电磁波辐射处理土壤;v新型高效低毒农药、除草剂等,进行土壤或作物残茬处理;v及时补充养分(农肥、化肥);合理灌溉、冲洗土壤。三、作物的间混
8、套复种(一)复种v1概念:复种是指同一块地上一年内连接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v复种指数:指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也叫种植指数。复种指数的高低实际上表示出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复种指数100%表示有休闲;100有复种、=100表示无复种。v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v休闲:指耕地在一定时间内不耕不种或只耕不种的方式,可分为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两种。v撩荒:指耕地连续两年以上不耕种的方式。2.复种的意义v1.增加作物有效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v2.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面覆盖,保持水土。v3.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使“粮经饲”全面发展。3.复种条
9、件v(1)热量:积温(0或10)、年均温度、无霜期等,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或复种程度高低的首要条件。其大致标准如下:v熟 区 平均气温 10积温 无霜期v1.一年一熟 8 3600 150dv2.两年三熟 812 36005000 150250dv一年两熟 1216v3.一年三熟 1618 5000 250d(2)、水分:v包括降雨量、降雨季节、灌溉量等。v区域 年降雨量(mm)熟制v半干旱区 400500 一年一熟v半湿润区 600(热量高)一年两熟v 800(秦岭南,长江北)稻麦两熟v湿润区 8001000 一年三熟、双季稻v(3)肥力条件: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复种。v(4)劳畜力、机械化条
10、件:4.复种技术v(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西北以小麦为主的地区,麦收后有70-100天的夏闲季可种早熟玉米、荞麦、早熟糜子等。生长季节富裕的地区应选生育期长的品种,否则应选短的品种。v(2)育苗移栽:地膜育苗和温室育苗。v(3)特殊播种:提早播期、地膜覆盖、喷乙烯利催熟等。(二)间、混套作v1.概念v(1)单作(清种):在一块田地上只种一种作物。适合于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v(2)混作(混种):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方式。v(3)间作:在一个生长季节,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v(4)套作(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期行间播种
11、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种与间种区别:前者共生期短后者长;前者利用时间后者利用空间。v(5)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种植的方式,实际是间混套作的总称。2.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v主要利用种间互补和竞争原理。v主要有:(1)空间互补(2)时间互补(3)养分水分互补(4)生物间互补:a.边行优势 b.补偿效应c.对等效应(分泌物相互影响):黑麦对小麦、大麻对大豆、荞麦对玉米、鸡嘴豆对蓖麻均有抑制作用。v缺点:不利于机械化、种、管、收费工,劳动强度大粮油间作间作模式麦玉套作小麦甘蓝复合型林经间作薯豆间作玉米套种平菇玉米蘑菇间作立体种植第二
12、节第二节 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v一、.土壤培肥技术v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气、热4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v培肥土壤的措施:v(一)合理轮作,均衡利用土壤肥力。v(二)施肥养地:1.合理施用化肥,以无机促有机。v 2.深耕增施有机肥,积极培肥地力v(三)秸秆还田v1.类型:va)秸秆粉碎还田;vb)旋耕翻埋还田vc)覆盖栽培还田vd)堆沤腐解还田ve)家畜过腹还田2.秸秆还田注意事项:va.秸秆C/N,C/P比例大,应补施N、P、K,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肥。v b.注意通气(水田)保墒(旱田)。v c.控制施用量 每亩5000KG为
13、宜。v d.有病虫害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先沤堆腐熟。(四)、种植豆科绿肥:v1.绿肥是偏氮的半速效性肥料,直接翻压施用。一般在初花期初荚期效果好。v2.作饲料肥料兼用。二、整地技术v目的: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达到“平、净、松、碎”,使水、肥、气、热状况互相协调,提高土壤有效肥力,为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v1.松碎土壤,增强通透性v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肥料v3.平整地面,为播种移栽创造条件v4.压实土壤,保墒提墒v5.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v土壤耕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调节耕层土壤的松紧度、调节耕层的表面状况和调节耕层内部土壤的位置,从而
14、达到调节耕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的目的。(二)基本耕作措施v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v1.翻耕:a 作用;在于翻土、松土、碎土。v b 方式:全翻垄:180适开荒地;半翻垄:135垄片与地面45适用于一般耕地;分层翻垄:采用复式犁。v c 时期:春耕、伏耕、秋耕v d 效果:伏耕秋耕;早秋耕晚秋耕春耕v e 深度:伏耕宜深、宜早;不带耱;秋耕、春耕宜浅、带耱。v大田深耕:旱地2025cm 水田1520cm;在此范围内黏壤土可深,砂质土宜浅。v2.深松耕: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堆耕层进行全田的或
15、间隔的深位松土。耕深2530cm(最深50cm),适宜于干旱、半干旱、丘陵区。特点:分层与分耕,不乱土层。v3.旋耕:采用旋耕机耕深1012cm松土,碎土、应与翻耕轮换式翻耕的补充。(三)表土耕作措施v表土耕作:又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的基础上采用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作畦、起垄等措施。表土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其目的是破碎土块,平整地表,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良好条件。2.表土耕作的种类v1.耙地:用圆盘耙,钉齿耙,弹齿耙在作物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或出苗前进行的一类浅土层耕作措施。一般在510cm之间,目的在于破除板结。v2.耱
16、地(耢地,擦地):是一种耙地后平土碎土的表土作业。深35cm。目的在于碎土、轻微镇压,保墒,平土作用。土壤潮湿或多雨地区不能用。v3.镇压:作用于表土49cm,保墒,提墒。注意在土壤水分适宜时进行镇压,一般以镇压后表土不结皮,表面有一层薄的干土层最为适宜。水分过多或盐碱地上不能用。v4.作畦:平畦:长1015m,宽24m。一般为播种机宽的倍数。畦埂宽20cm,高15cm。浇水排灌。v5.起垄:提高地温,防风排涝,防止表土板结,改善通气状况。垄宽5070cm,高1520cm不等。(四)少耕和免耕v1.少耕:指在常规耕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方法。此方法有残
17、茬覆盖,蓄水保墒,防水蚀和防风蚀的作用。缺点:杂草危害严重。v2.免耕(零耕法):基本原理,一是用生物措施秸秆覆盖代替土壤耕作;二是用化学措施(除草剂、杀虫剂、农药等)代替土壤耕作的除草作业和埋翻病菌及害虫的作用。少、免耕法优点v优点: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减少风蚀,水蚀,节省劳力,降低成本,争取农时;v缺点:但杂草较多,耕作表层(10cm)富化而下层(1020cm)贫化问题严重。第三节第三节 播种与育苗技术播种与育苗技术v一、播种期的确定v(一)气候条件: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和灾害性天气的出现时段,是确定适宜播种的主要因素之一。v此外,土壤水分也是影响播期主要因素。v北方干旱区应在适期范围内抢墒
18、播种;并根据当地灾害气候出现的时段规律,通过调节播期迟早来避免灾害性天气危害,特别应避免作物对灾害最敏感的时期。v1.春季播种作物:va 早春播:作物发芽最低温度在15。春小麦、春油、马铃薯、亚麻、豌豆等。v b 晚春播或夏播:发芽温度要求稳定在1012,幼苗耐寒力较弱。水稻,玉米、高梁、谷子、大豆、棉花、烟草、甘蔗等。春播从惊蛰(3.57)至谷雨(4.1921);夏播从小满(5.2022)至夏至(6.2122)。v2.秋播作物:生长最低温度24。冬小麦、大麦、油菜、蚕豆、豌豆等。播种范围从白露(9.79)至立冬(11.78)。v(二)栽培制度:v根据当地栽培制度和作物的换茬衔接来确定适宜播期
19、是平衡周年生产、保证各种作物高产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根据前作物收获期决定后代移栽期,根据后作适宜苗龄决定适宜播种期。做到播期,苗期、茬口三对口。v(三)品种特性:冬性强的品种早播;生长期长的品种早播;生育期短的品种播期延迟。v(四)病虫害:调节播种期,错开病虫发生季节。如玉米适期播种,有利于苗期避免地下害虫和后期玉米螟危害。二、播种技术v(一)种子清选与处理v1.种子清选:v一般要求种子纯度96,净度95,发芽率90。其方式有:a 筛选、b 风选、c 液体比重选(清水,泥水,盐水,硫酸铵水),选后应进行清水洗净。2.种子处理:v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各种不同方法的处理,这一过程总称为种子处理,其
20、作用是清除种子吸胀萌发的障碍,以促进胚的生长,缓和逆境的不良影响,提高种子的抗逆性能力。种子处理的方法va 晒种:播前晒12天,可先在水中浸泡再暴晒。vb 石灰水浸种:1石灰水(隔空气杀菌,不要破坏石灰膜),13天。浸后要用清水洗净。vc 药剂浸种:杀菌剂浸种2448h,应用瓷器进行。vd 拌种:如多菌灵(0.20.5)、托布津、富美双等。ve 包衣:采用机械和人工方法,按一定种、药比例把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凝固成一层薄膜。种衣剂化学成分A:活性部分,指对种子和作物起作用的物质,主要为农药,微肥、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等。B:非活性部分,成膜剂,稳定剂,警戒色料等。按种子重量2包衣。v作用:苗
21、期防病,治虫,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节约用种,减少苗期用药。是实现种子标准化和商品化的重要标志。f.温烫浸种5557(两开兑一凉),浸种45h,兼杀菌和浸种两种作用。3.浸种催芽:v作用:创造种子发芽所需要的适宜条件,促进种子播后迅速扎根出苗。v时间:低温时长(23d),高温短(12d);禾谷类可长,豆类则宜短;表面粗造、种皮硬的可长,表面是光滑、种皮较软则宜短。一般612h(小麦,玉米)。v水质水温:水质清洁,每天应换水;水温2535,30 升温每隔45h翻动一次。(二)播种方式(株行配置)v1.撒播:现在在育苗上多采用。如油菜、水稻等,要求整地质量要高。v2.条播:优点是植株分布均匀,覆土
22、深度比较一致,出苗整齐,通风透光较好,便于管理。:小麦、亚麻等密植作物实行窄行,行距1520cm;玉米、棉花等稀植作物实行宽行,行距4575cm。也有实行宽窄行。v3.穴播;(点播)按一定的株行距开穴播种。丘陵山区多用。v4.精量播种:通常用机械播种,将单粒种子按一定距离和深度准确地播入土壤中。要求精细整田,精选种子,防治苗期病害三、育苗移栽v(一)意义:v a 增加复种指数v b 便于培育壮苗 v c 实行集约经营、节约种子v d 保证合理密度和苗全苗壮。(二)育苗方式:v1.湿润育苗:水稻v2.阳畦育苗:苗床选在背风向阳处,苗床四周筑框,筐长7m,宽1.52m,高:前壁3040cm,后壁4
23、560cm,厚30cm。北面设置风障,苗床土肥均匀,地面平整,播后覆膜,夜间加盖草帘保温,出苗后逐渐通风炼苗,是适宜苗龄时移栽。v3.营养钵育苗:肥土7090,去杂质后加入腐熟的堆肥、厩肥2030,以及适量的过磷酸钙和草木灰。营养钵直径67cm,高78cm,每钵2粒。v4.方格育苗:选肥沃的砂质土壤作床地,翻挖12-15cm,去杂质后耙平表层,做成宽120130cm、深1215cm、长度不定的苗床,床间走道 3545cm。用刀划成810cm见方的方格,切深45cm,趁土湿润时。每个方格播种、覆土,其余同营养钵育苗。v5.工厂化育苗(温室育苗):以水稻育苗为多。(三)苗床管理及移栽v1.幼苗:v
24、 a 苗床:苗床温度为2025(35),日揭夜盖;土壤含水量为1720v b 及时间苗、疏苗、定苗、除草。v c 及时防治病虫害。v d 移栽前67天施“送嫁肥水”。v2.苗龄:不同作物不同,根据品种、茬口而定。玉米移栽苗龄2535d。v3.移栽:移栽前按规定株行距及时浇水施肥。移栽时大小苗要分开,少分根,带土(或不带土),栽后也要及时施肥灌水,以促进成活和幼苗生长。第四节第四节 营养调节技术营养调节技术v一、营养元素吸收规律v1.营养元素吸收的选择性:禾本科和棉花N多,如小麦N3.0;P1.25:K3.0/100kg.豆科需P多;烟草、麻类、薯类需K多.v2.营养元素吸收的阶段性:初期吸收量
25、最少,强度小;发育旺期量大而且猛;成熟时逐渐减弱。3.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v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需求在绝对数量上不算多,但需要程度迫切,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影响,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这一时期叫作物的营养临界期。v大多数作物的临界期:P在幼苗期;N在并进期;K在生长快速期。v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需要养分,无论在吸收速度上,还是在绝对数量上都最大,且这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也最高,这一时期称为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v作物最大效率期往往在作物生长的中期。冬小麦在拔节抽穗;玉
26、米在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棉花在开花结铃期。二、施肥技术v(一)施肥原则v1.用养结合 v2.需要原则(选择性,吸收性)v3.经济原则(报酬递减率和最小养分率)(二)施肥量 v施肥量的确定:把土壤植物营养有机结合起来,协调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3方面的关系。在生产中常常采用养分平衡法计算施肥量。养分平衡法:根据作物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来计算。v史坦福(Stanford)公式:v某元素的合理用量(一季作物的吸收总量土壤供应量)肥料中养分的当季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v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产前定肥、定量。其原理是养分平衡原理,由单位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和目
27、标产量等5大参数构成的平衡法计算施肥量。v目标产量施肥量(kg/hm2)(目标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1。目标产量(计划产量)v产量试验:多点试验获得的成对数据而成。v y=a+b x 或 y=x/a+b xv x空白产量(土壤肥力);y目标产量(最高产量);a截距;b斜率v多点空白产量为自变量x,以施肥的最高产量(或最经济产量)为因变等量y。v大面积实践:可用当地前三年在正常气候和耕作条件下的平均产量为基数,综合考虑经过改进施肥方法和提高管理水平后可增产515来假设目标产量。2.作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率:v指作物每生产一单位(1kg,100kg,100
28、0kg)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v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作物地上部分所含养分总量作物的经济产量应用单位3。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v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v校正系数(空白田产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测定值0.15)4。肥料利用率(当季)v某元素当季肥料利用率(施肥区作物含该元素总量空白区作物含该元素总量)(施入肥料中含该元素总量)100(三)肥料种类和施肥适期v1.种类:生产实践中常分为va 有机肥料(农家肥)vb 化学肥料(化肥)vc微生物肥料(菌肥)v2.时期:a 基肥(底肥)播前,移栽前施肥,占总施肥量50以上。v b 种肥 氨水、碳氨、未腐熟的有机肥不
29、能施用。v c 追肥 速效性为主,硫酸铵,尿素,腐熟人粪尿,草木灰等。三、施肥方法v1,全层施肥:通过翻耕埋混于土壤 加速土壤熟化v2.表层施肥:通过灌溉水或中耕培土带入土壤,以N为主。水稻田多采用。v3.集中施肥:沟施、穴施、注射器施肥、果树的环施等。由于N通过脱N作用(氨态N 的挥发、硝态N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容易损失,因此应集中施肥。P在土壤中难移动,应直接施入到根系附近,也应集中施用。v4.根外追肥:多用于微量元素和P、K肥,在经济作物上的应用比禾谷类作物见效快。第五节第五节 水分调节技术水分调节技术v一。水分吸收规律的有关概念:v1蒸腾系数:v作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
30、如:粟、高梁 200400;小麦400600;大豆600900。2作物需水量(蒸发蒸腾量)v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条件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1%,一般不计)之和。一般以某时段或生育时期所消耗的水层深度(mm)或单位面积上的水量(m3/hm2)来表示。3.水分临界期v(表5-6,P-197):作物一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在此期内若水分不足,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影响最大。麦类在孕穗至抽穗;玉米在开花乳熟;豆类在开花结实期。二、节水灌溉v(一)有关概念v1.灌溉制度:人工灌溉补给的灌水方案。包括作物生长期间内灌水时间、灌水次数、
31、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等。v2.灌水定额: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用量。常用“m”表示。3.灌溉定额v单位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的总灌溉水量常用“M”表示(m3/hm2)。vMEPO(WOW+K)。vE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m3/hm2)。vPO全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m3/hm2)。vWO 播种前土壤计划层的原有储水量(m3/hm2)。vW作物生育末期土壤计划层的储水量(m3/hm2)。vK作物全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m3/hm2)。4.节水灌溉v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耗水过程中地损失,优化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耗水量地产
32、量和产值。(二)节水灌溉技术v1.喷灌:优点:a 灌水、喷肥、喷药;b 人为控制水量,可节水3050;c 不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灌溉均匀,减少占地1020;d 调节小气候,提高产量和品质。v缺点:耗能大,投资高,受风影响大。v2.微灌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最节水。v优点:a 节水节能:比普通灌溉节水6070,比喷灌节水1520。v b 灌水均匀:水肥同步,利于作物生长(可调温湿度)。v c 适应性强:操作方便。v缺点:一次性投入大,灌水器容易堵塞。v3.膜上灌技术:改以往的膜侧灌水为膜上灌水,水沿放苗孔和膜旁侧渗入灌溉。可节水4060,并有明显地增产效果。通过调整膜畦首尾的渗水孔
33、数及大小来调整沟畦首尾的灌水量。v4.地下灌水技术:地下透水管灌水;防止表土蒸发,可增产1030(与常规灌溉相比)v5.作物调亏灌溉技术:果树上用,大田也可。在一定时期内主动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使之进行亏水锻炼,达到节水增产。第六节第六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v一、杂草防治技术v(一)、杂草的定义与危害v杂草: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从生态经济角度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凡害大于益的植物都可称为杂草,均属防治对象。v危害:(1)争水、肥、光、空间;(2)携带病虫(中间寄生);(3)影响人畜健康;(4)增加管理成本。(二)杂草的生物学特点v(1)结实多,落籽性强;v(2)
34、传播方式多样;v(3)种子寿命长;v(4)发芽出苗期不一致;v(5)适应性强,可塑性强,抗逆性强;(6)拟态性,与作物伴生。(三)杂草防除方法v农业法:选种,轮作倒茬,合理耕作。v机械法:中耕除草。v化学法:除草剂防治。除草剂的分类:v(1)作用:选择性(2,4-D;敌稗;灭草灵;2钾4氯等)和灭生性(百草枯,草甘膦,五氯酚钠;氯酸钠等。v(2)输导性:输导性(内吸性)和触杀性。(3)方法:土壤处理剂和茎叶处理剂。二、病虫鼠防治技术v(一)预测预报工作:预报为害时期,数量、多少,为害大小、地点和范围。v(二)综合防治技术:v(1)植物检疫;v(2)农业防治;v(3)化学防治;v(4)生物防治;
35、v(5)物理机械防治。三、作物化学调控技术(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v植物生长调节剂泛指那些从外部施加给植物,在低浓度下引起生长发育变化的人工合成或人工提取的化合物。属于农药一类,一般多数低毒,包括4大类:1.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v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特殊作用的物质。v(1.)生长素类;(2.)赤霉素类;(3.)细胞分裂素类;(4.)脱落酸类;(5).乙烯类。v2.植物生长延缓剂:常用的矮壮素、多效唑、比九(B9)、缩节胺等。v3植物生长抑制剂:作用于顶端分生组织区,其作用不但被赤霉素所消除,包括青鲜素、调节剂、三碘苯甲酸和整形素等。v4.其他植物生长调
36、节剂:三十烷醇,亚硫酸氢钠。(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上的应用v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赤霉素10-50l/L,浸种6-12小时。v2.增蘖分根、培育矮壮苗。v3.提供籽粒灌浆,增加粒数和提高粒重:禾谷类作物开花末期或灌浆初期,v4.控制徒长,降低防倒: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v5.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类,延缓剂类:赤霉素、2-4-Dv6.促进成熟:乙烯剂(三)使用时注意事项v1.选择适宜药剂v2.确定适宜施用时期v3.选择适宜浓度、剂量v4.选择适当剂型,让药剂充分溶解或混匀v5.确定适当使用方法:v6.与其它农药和其它调节剂混用:生长素+赤霉素=增效;赤霉素+延缓剂=抵消;增产灵、乙烯
37、剂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v 7.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必须与栽培措施相结合。四、人工控制旺长技术v1.深中耕(切断浮根、松动土壤),禾谷类前期应用,使小蘖死亡。v2.压苗(麦类):镇压、应在拔节前进行毕。v3.晒田(水稻):够苗晒田(分苗末期)。v4.打叶:麦类上部叶;玉米一脚叶;油菜、豆类中基部叶。v5.摘叶(打顶):棉花、蚕豆、菜豆等 在开花期摘去1叶1心部分。v6.整枝:摘除倒枝、芽(棉花、豆类)。第七节第七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v一、地膜覆盖作用地膜覆盖的土壤效应(增温)v原因: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热量消耗;阻碍在地室间的热量交换。v热效应变化特点:v 春播作物,从种到收
38、其增温效果下降;土层加深、增温效果下降;表层(5cm)地温变化:12小时地温最高,以20小时为最大增温时段,晴天增温多、阴天少。覆盖度越大,增温效果越好。膜中间地温最高。东西行向日照时间长,增温效果好于南北行向。显著增温阶段在作物的封垄之前。v(二)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v1.保墒(阻碍水分蒸发)v2.提墒(对土壤深层水分影响)v3.散墒(对农田水分的影响):农田总耗水大而且缺水早。v(三)地膜覆盖其他作用v1.加速土壤营养转化和吸收;2.改善理化性状;3.防止板结、防除杂草(除草率65%);4.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活动。二、膜的选择v膜的种类:普通透明膜、有色膜、特殊膜等,v高压膜(高压
39、低密度,聚乙烯地膜):厚度0.016mm,不易破损。v微膜(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地膜):厚度0.008mm,质量好,成本低。v线性膜(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地膜):与相同,耐、撕裂三、覆盖及管理技术三、覆盖及管理技术v(一)覆膜技术v整地作畦(起垄):干旱区10-15cm高,宽度:70-100cm,覆膜宽55-65cm;、蔬菜瓜类适宜宽,作物类宜窄。v覆膜:整地作畦,覆膜。(二)栽培管理技术v1.施底肥:迟效性,比一般田多30%-50%。v2.直播或移栽:压实,压腰带。v3.灌水施肥:总的量减少,前期控水,后期少量多灌,肥水结合进行最好。v4.防除杂草:封严压实,及时堵洞;菜田可选黑色膜;大田栽培前
40、可用除草剂,数量要少。v5.病虫害防治。四、残膜回收利用四、残膜回收利用v(一)人工清除残膜v(二)机械残膜回收第八节第八节 收获技术收获技术v一、收获期的确定(表5-11、P216)1种子、果实的收获期v禾谷类、豆类、花生、油菜、棉花等作物其生理成熟期即为产品成熟期。禾谷类在蜡熟未期至完成熟期收获;油菜在全田70%-80%植株的角果呈黄绿色收获,大豆等荚果饱满,中下部叶枯落、上部叶和茎秆发黄收获。2.块根、块茎的收获期v甘薯、马铃薯、甜菜等以地上部茎叶停止生长,茎秆变黄,块根(茎)等贮藏器官基本停止膨大,干物重最大时为收获期。3.茎秆、叶片的收获期v甘蔗、烟草、麻类以工艺成熟为收获期。二、收
41、获方法v刈割法:禾谷类、牧草v摘取法:棉花、豆类v掘取法:地下块根,块茎类三、产品处理和种子贮藏1.种子干燥:种子类晒干,扬净;禾谷类12%-13%,油料类8%-10%2.薯类保鲜:收获、贮藏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入室前严格剔除病虫类;注意调节温度,湿度和通水。3.产品初加工:烟草、甜菜、麻类;初步分开加工第九节第九节 灾后应变栽培技术灾后应变栽培技术v一、霜冻后的应变技术v霜冻类型v类型:秋霜冻(早霜冻),;春霜冻(晚霜冻);夏霜冻v危害:秋霜危害秋作物、蔬菜早;春霜危害春作物(小麦、油菜、亚麻等);夏霜危害高寒山区的作物(春小麦等)。v霜冻危害级别一般分为3级:(1)极轻霜冻(叶片,叶尖轻微
42、变冻)(2)中级霜冻(叶片大部分冻枯,部分倒伏)(3)重级霜冻(地上部茎叶几乎全部冻死)。v补救措施v改种其他作物v防止人为加重伤害:防日晒,人为去霜v加强管理:及时浇水,松土提高地质,追肥v分批收获二、雹灾的应变技术v雹灾危害:(1)机械损砸伤(2)冻伤(3)地板结v雹灾评估:(1)1级:豆粒大小v(2)2级:柱状v(3)3级:重雹灾,鸡蛋大小(三)补救措施v1.补种、重播v2.栽培管理:(1)突击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减少烂根,促使新佷长出(2)及时浇灌:多发生在旱季,灾后若有旱相,应及时小水浇灌(炎热中午不宜)(3)适时追肥(4)及时防病虫害(5)合理整枝:棉花、豆类、茄果类作物,选留适当部位和数量的叶数,争取早长果枝和现蕾开花。(6)分批收获三、涝灾后的应变技术(自学)涝灾的危害灾性的评估补救措施v排水v抢收v洗苗、扶苗v补苗v加强管理:追肥:视苗情v出水:排涝(应在夜间排涝)v防治病虫害复习思考题vP224v1、3、4、7、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