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下第七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虎门销烟单元第三单元课时1学习目标1. 知道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2. 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清楚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条约,感受香港的割让与回归的影响。3. 学习在鸦片战争中民族英雄不甘屈辱、英勇抗争的爱国精神。重点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面对屈辱任何中国人都要奋勇抗争。难点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面对屈辱任何中国人都要奋勇抗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提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2,你知道历史上,鸦片曾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吗?二、观看视频:清朝时期,鸦
2、片带来的危害有多严重?三、导入语: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末期,闭关锁国,腐朽没落;外国列强向我国倾销鸦片,甚至到了被外国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人欺辱落后挨打的境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一段历史?(板书课题: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观看时,了解鸦片在清朝时期对我国的影响。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鸦片的危害以及外国列强倾销鸦片等信息,激发学习欲望。讲授新课话题一:虎门销烟1.播放虎门销烟视频。课件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烧鸦片。 2.思考:主张禁烟的清朝官员叫什么名字,想想他为什么主张禁烟?
3、这次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3.阅读44页活动园资料。4.汇报:从上边的资料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5.如果鸦片长期泛滥下去,将会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6.那时候我们中国人在外国人口中有一个特别难听的代名词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东亚病夫)7.师总结:鸦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已经到了不禁烟不行的地步了,在一些主张禁烟的清朝官员中态度最坚决的就是林则徐。8.阅读相关链接林则徐。话题二:顽强抵抗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怎么能甘心,他们决定发动侵略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面对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中国人民英勇无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课件鸦片战争博物馆图片。搜集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2.阅读
4、角誓与炮台共存亡。3.鸦片战争中,还有许多与侵略者抗争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让我们来一起搜集相关资料。4.小组分享交流: 我了解到鸦片战争中的故事是: 我的感受是:5.师:尽管官兵们如此顽强抵抗,不畏生死,牺牲了很多人,但是鸦片战争还是失败了,说一说是什么原因?话题三:丧权辱国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妥协求和告终,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 海约翰逊战争失败了,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共有13项,书中列举4项, 47页图片。1.为什么说中英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条约?2.条约中要求将中国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从此,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5、会。直到100多年后,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3.播放视频香港回归珍贵资料。4.看了视频有什么感受?5.同桌交流历史的昨天和今天给你留下了哪些思考?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分析危害回答问题。阅读资料链接。搜集资料。阅读。搜集资料,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发表观
6、点。阅读书中条约项。找出不平等的原因。观看视频。谈感受。交流观点。播放视频简单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发散思维引起思考。从资料中的数据加深理解鸦片的危害,为什么禁烟。进一步了解林则徐,感受林则徐身上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感悟英烈们的爱国情怀。了解当时官兵的顽强战斗精神。交流资料,分享感受,学习英雄们的爱国精神。深层次的理解闭关锁国造成科技军事的落后是战争失败的背后原因。感受不平等条约的耻辱。体会不平等的屈辱。了解回归的经历。感受香港回归的喜悦。体会国家在危难时和强大时的不同。拓展活动知识窗邓小平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香港回归祖国,百年的民族耻辱被洗刷,民族的神圣感情再次升华。在收复香港的问题上伟大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政策保证,它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自由阅读了解。了解“一国两制”及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课堂小结虎门销烟壮举是振奋人心的!但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灾难还远远没有截止,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个开始,中华儿女会甘愿一直承受屈辱吗?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了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好奇心,初步树立荣辱观。板书第七课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