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三课时)志陈涉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陶渊明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你的志向是什么?你的志向是什么?具体探究 从前两节课,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围绕从前两节课,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围绕“志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第一段(从开头到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第二段(从“
2、子路率尔对曰子路率尔对曰”到到“吾与点也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第三段(从“三子者出三子者出”到结束):到结束):写孔子评志写孔子评志。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并懂得义理。子路(仲由)子路(仲由)志志:v侧重强国侧重强国志向梳理治理一个小国,三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礼乐教化,还难办到。冉有(求)冉有(求)志志:侧重富民侧重富民志向梳理能在诸侯举行祭祀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或会盟时担任一个“
3、小小相相”。公西华(赤)公西华(赤)志志:v侧重以礼治邦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梳理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岁的成上春衣,和五六个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曾曾皙(点)(点)志志:v春游图春游图志向梳理探究课文1.教学民主侍坐 呻之 鼓瑟2.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耐心解惑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孔子志志:吾与点也吾与点也志向梳理(一)三子之撰(一)三子之撰子
4、路:侧重强国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冉有:侧重富民公西赤:侧重以礼治邦公西赤:侧重以礼治邦(二)曾皙之志(二)曾皙之志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盛世愿景盛世愿景礼乐仪式礼乐仪式志向梳理资料一: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
5、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内涵探究资料二:确定在社会动荡、国运浮沉的春秋时期的文言文文本写作时间,对于其内容的理解与推想是非常必要的;孔子生平经历过多个阶段,每个阶段不仅其身边的弟子有所不同,其个人经历处境也大相径庭,确定了侍坐章的时代,就能助推对四子言志和孔子看法的理解。通过几个条件的分析来推断时间段。其一:此时,四子均已拜入孔子门下。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仲由小孔子九岁,是四人中最年长、辈分最高的;曾点的确切年龄没有记载在古籍上,但作为曾参
6、之父,还是有迹可循的:载曾参比孔子年轻46岁,则曾点应当大约小孔子16至26岁,约20岁,年纪在四人中排第二;另两人,冉求小孔子29岁,公西赤小孔子42岁,为其中最年少的。则按照年龄推断,取孔子55岁于前497年离开家乡鲁国周游列国游说为节点,本文的故事应当发生于此后。内涵探究 其二:四子仍跟随孔子身边学习。四人中间,一直担任季氏家臣的冉求,于前492年离开孔子回鲁国任季氏宰。则本文应发生于此前。其三:“如或知尔”的假设,说明了此时四子尚未被各国君主所知。陈一平(2018)在对本文的分析中指出,最符合条件的年份应当是孔子57岁上下,公元前495年左右。此时的孔子虽然在卫国受到了国君良好的待遇,
7、提供稳定的教学环境,但他政治上得不到重用,为此还多次出走卫国追求贤君。另有一说,考虑到公西赤的年龄,本文应当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后失望反鲁之后,即子65岁之后。两说共同承认的是:孔子均于政治失意之岁际发生这场谈话。内涵探究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内涵探究赞赏赞赏-理想社会说:理想社会说:该说在所有说法中最为流行,认为孔子说赞成曾点,是因为曾点描述的理想,即是礼记 礼运中孔子叙述的大同理想社会的缩影,切恰地符合孔子的志向。此处“与
8、”为,表赞成、赞赏。该说另有两个要旨类同的变体:方骥龄认为,“浴乎沂”为去除旧垢的过程,是袚褉(克己)仪式的场景,克己复礼,曾点深中孔子的“礼乐之道”,因而也是赞誉他。章太炎认为,“浴乎沂”是祭祀前的净身仪式,“春服”指的是祭祀礼服,“风乎舞雩”实际是“讽乎舞雩”、吟诵诗经,“咏而归”应为“咏而馈”,即呈上贡品。他认为曾点所述为一套古“礼”,因而曾点的理想是恢复礼制,亦深得孔子之心。叹与叹与-时运不济说:时运不济说:钱穆为该说的主要创立者,他说:“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
9、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即,曾点描述的是恬淡退隐的生活,与当时正处政治失意不受重用的孔子心境相符合,因而孔子长叹一声说“对啊!”时运不济,曾点感受到了,不再说前面三者的壮志雄心;时运不济,孔子感受到了,因之短暂萌生退意;二者相知,于此时一声长叹而已。伤憾伤憾-少不思酬说:少不思酬说:文康儿女英雄传有提及,认为“与”是一处反语,为伤心话,对正处在大有所为年龄的曾点,却不思为国为邦以酬知之伤憾与不满。他对曾点的理解,同样是描述了隐居闲居的自由生活,远离时代纷争,但结论就很不一样了。随堂练笔请结合文中孔子与四子的志向,以“2500年前的中国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作文,写出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