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六国国论论苏苏 洵洵学习目标:1、疏通文字,整体把握课文。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文史是一家文史是一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评)历史有关。如:(评)历史有关。如: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过秦论过秦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项羽之死项羽之死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这样的好文章。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这样的好文章。六六 国国 论论 (宋(宋 苏洵)苏洵)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 苏洵(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始发愤,读诗书读诗
2、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人,人称“老苏老苏”,与儿子,与儿子“大苏大苏”(苏轼苏轼)、“小苏小苏”(苏辙苏辙)并称并称“三苏三苏”后人有诗称赞: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峨嵋共比高”。二、解题v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六国论”在这里是一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六国破灭之论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3、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因此本文为史论,即评论历因此本文为史论,即评论历史的议论文。史的议论文。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秦秦强强楚楚大大齐齐富富秦国秦国韩、魏、楚韩、魏、楚齐、燕、赵齐、燕、赵(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前290年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北及上庸予秦。前。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年魏割温予秦。前前273年年魏割南阳予秦。魏割南阳予秦。(2)秦灭六国时间表)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前230年灭韩年灭韩 前前225年灭魏年灭魏 前前223年灭楚年灭楚 前前222年灭赵、灭燕年灭赵、灭燕 前前221年灭齐年灭齐(3)、六国抗秦大事年
4、表、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
5、,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
6、马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肉;“张飞蜀都卖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
7、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秦秦强楚强楚大大 齐齐富富合纵合纵-苏秦苏秦 连横连横-张仪张仪(请同学根据历(请同学根据历史、文学知识讲史、文学知识讲述)述)读课文,给下面的重点字词注音读课文,给下面的重点字词注音六国互丧赂秦暴霜露抱薪救火邯郸殆尽下咽胜负之数或未易量snglpxnhn dndiynshling为 国者无使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积
8、威之所劫 wiwi草草芥芥ji洎洎j v1、六国破灭,非六国破灭,非兵兵不利,战不不利,战不善善,弊,弊在赂秦。赂秦而在赂秦。赂秦而力力亏,破灭之亏,破灭之道道也。也。或或曰:曰:“六国六国互丧互丧,率率赂秦耶?赂秦耶?”曰:曰:“不赂者不赂者以以赂者丧,赂者丧,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故曰。故曰弊在赂秦弊在赂秦也!也!”v兵:兵器兵:兵器v善:擅长。善:擅长。v道:原因道:原因v或:有的人,不定代词或:有的人,不定代词v率:全,都,副词率:全,都,副词v以:因为,表因果介词以:因为,表因果介词v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因为”v完:保全,形做
9、动完:保全,形做动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人会问: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六国接连灭亡,全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大概因为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
10、在贿赂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秦国。六国破灭,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弊在赂l l秦。赂秦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也。或曰:六国互丧,丧,率率赂秦耶?曰: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故曰:弊在赂。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也。一、第一段(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和分一、第一段(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论点分别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分论点v 2、秦、秦以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11、,大则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得城,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其实百倍;诸侯百倍;诸侯之所之所亡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固不在战矣。不在战矣。v以:凭借,介词以:凭借,介词v得:得到得:得到v其实:古今异义,古:它的实际数量,其实:古今异义,古:它的实际数量,今:事实上,表转折副词今:事实上,表转折副词v亡:丧失、丢失,动词亡:丧失、丢失,动词v固:本来,副词固:本来,副词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侯的贿赂),(不外(接受诸侯的贿赂)
12、,(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比较,它实际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多到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欲望最大的,就是六国诸侯国欲望最大的,就是六国诸侯祸患最大的,(这样,)祸患最大的,(这样,)本来本来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秦以攻取之外,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
13、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得,与战胜而得者,者,其实其实百倍;百倍;诸侯之所亡,与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之所大患,固固不不在战矣。在战矣。v 思思厥厥先先祖父祖父,暴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举以(之)予人予人,如弃草如弃草芥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兵又至矣。然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v厥:相当厥:相
14、当“其其”v祖父:祖辈和父辈祖父:祖辈和父辈v暴:同暴:同“曝曝”。暴露,动词。暴露,动词 v举:全,副词举:全,副词v以:把,拿,介词以:把,拿,介词 v兵:军队兵:军队v厌:通厌:通“餍餍”,满足,满足 v(诸侯)(诸侯)奉之奉之弥弥繁,繁,(秦)(秦)侵之愈急。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至于颠覆,理理固固宜然。古人云:宜然。古人云:“以以地地事事秦,秦,犹犹抱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此言得得之。之。v弥弥:越越v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果,译为“
15、以至于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今:表另提一事v颠覆:古颠覆:古国家灭亡,今国家灭亡,今政权的反复政权的反复 以:用以:用,连词,连词 事:侍奉,动词事:侍奉,动词 得:适宜,得当,形容词得:适宜,得当,形容词想想想想他们的他们的(死去的)(死去的)祖祖辈父辈辈父辈,冒着冒着寒霜雨露,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土地却不很土地。子孙对土地却不很爱惜,爱惜,全全把它送给别人,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睡一夜安稳觉。
16、(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境一看,二天)起来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秦国的军队又来了。又来了。思思厥厥先先祖父祖父,暴暴霜露,斩荆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之不甚惜,举举以予人,以予人,如弃如弃草芥草芥。今日割。今日割五城,明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视四境,而秦秦兵兵又至矣。又至矣。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永远没有满足满足。(诸侯)。(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送给秦国的土地越越多,秦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
17、战争,谁强谁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清清楚楚了。以至于以至于全部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抱柴救火,柴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这话说对了。然则诸侯之地有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暴秦之欲无厌厌,奉之,奉之弥弥繁,繁,侵之侵之愈愈急。故不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矣。至于至于颠覆,颠覆,理理固固宜然。古人宜然。古人云:云:“以地事秦,以地事秦,犹犹抱薪救火抱薪救火,薪,薪不尽,火不灭。不尽,火不
18、灭。”此言得之。此言得之。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战胜而得战胜而得受贿所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战败而亡贿赂所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创业之艰割地之易割地之易 地有限地有限欲无厌欲无厌 薪不尽薪不尽火不灭火不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数量上数量上(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程度上程度上(对比、事实论(对比、事实论证)证)道理(引用论证)道理(引用论证)翻译第三段,积累字词翻译第三段,积累字词 齐人未尝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五国迁灭,何哉?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嬴而不助五国也。
19、五国既丧既丧,齐亦不,齐亦不免免矣。燕矣。燕赵之君,赵之君,始始有远略,有远略,v终:最终,终于,副词终:最终,终于,副词 v继:随着继:随着v与:亲附、动词与:亲附、动词 v既:已经既:已经v丧:灭亡丧:灭亡v免:幸免免:幸免v始:起初,副词始:起初,副词翻译第三段,积累字词翻译第三段,积累字词 能守能守其其土,土,义义不赂秦。不赂秦。是故是故燕虽小国燕虽小国而而后后亡亡,斯斯用用兵兵之效也。至丹之效也。至丹以以荆卿荆卿为为计,计,始始速速祸焉。祸焉。v其:他们的其:他们的v义:坚持正义,名做动义:坚持正义,名做动 v是故:是故:因此因此 v而:连词,这里表示转折。可翻译为而:连词,这里表示
20、转折。可翻译为“却却”、“但是但是却却”。v亡:灭亡亡:灭亡 v斯斯:这:这 v兵:武力、战争兵:武力、战争 v以:用以:用。介词。介词 v 为:作为,动词为:作为,动词 v 始:才,副词始:才,副词v速:招致,形做动速:招致,形做动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着五国着五国灭亡灭亡了,为什么呢?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交好而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已经灭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起初有长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的国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21、土,坚持正义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不贿赂秦国。因为这个缘故因为这个缘故燕虽然是个小国,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这就是用兵抗秦却最后被灭,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计策,才招致才招致了(灭亡的)祸了(灭亡的)祸患。患。齐人未尝赂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终继五国迁迁灭,灭,何哉?何哉?与与嬴而不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助五国也。五国既既丧,齐亦不免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矣。燕赵之君,始始有远略,能守有远略,能守其土,其土,义义不赂秦。不赂秦。是故是故燕虽小国而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后亡,斯用
22、兵之效也。至丹以荆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卿为计,始速始速祸祸焉。焉。v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再,李牧连李牧连却却之。之。洎牧以谗诛洎牧以谗诛,邯郸,邯郸为为郡,惜其用郡,惜其用武而不武而不终终也。且燕赵处秦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革灭殆尽之尽之际际可谓可谓智智力力孤危,战败而亡,孤危,战败而亡,诚诚不不得得已。已。v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v再:古再:古两次两次 ,今,今又一次又一次 v却:动词使动用法,使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退却 v洎:等到洎:等到v以:因为以:因为v洎牧以谗诛:
23、被动句,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诛诛”杀。表示被动杀。表示被动v为:成为为:成为v终:坚持到底,动词终:坚持到底,动词v革灭革灭:灭亡灭亡v殆:几乎殆:几乎v智力:古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v 诚:确实诚:确实 v得:能够得:能够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秦国两次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将)李牧接连打退打退秦国进攻。秦国进攻。等到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的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变成时候,(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郡,可
24、惜赵国用武(秦国的)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他们的)智谋和力量智谋和力量都很单都很单薄,战败了因而亡国,薄,战败了因而亡国,确实确实是是不得已的事。不得已的事。赵尝五战于秦,二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赵者再再,李牧李牧连连却却之。之。洎洎牧以谗诛,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赵处秦革灭殆革灭殆尽尽之之际,可谓际,可谓智力智力孤危,孤危,战败而亡,战败而亡
25、,诚诚不得不得已。已。向使向使三国各三国各爱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刺客不行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数,存,存亡之亡之理理,当当与秦相较,与秦相较,或或未未易量易量。向使:假使以前。向使:假使以前。行:去行:去 数、理:命运数、理:命运 当:通当:通“倘倘”,如果,如果 或:或许或:或许 易:轻易易:轻易 量:估量量:估量假使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燕国的)刺客不去不去(刺秦(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活着,那
26、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命运,假若假若与秦国相比,与秦国相比,也许也许还不还不容容易易判断呢。判断呢。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齐人勿附于秦,刺客客不行不行,良将犹在,良将犹在,则胜负之则胜负之数数,存亡,存亡之理,之理,当当与秦相较,与秦相较,或或未未易易量。量。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齐齐 与嬴不助五国与嬴不助五国燕燕以荆为计速祸以荆为计速祸赵赵 诛良将,用武不终诛良将,用武不终盖失强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能独完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勿附于秦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刺客不行
27、良将良将犹在犹在(假设论证)(假设论证)翻译第四段,积累字词翻译第四段,积累字词 呜呼!(六国)呜呼!(六国)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以事秦之心,事秦之心,礼礼天下之奇才,天下之奇才,并并力力西向西向,则,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下咽也。也。v以:用,介词以:用,介词 v礼:礼:礼遇,名作动礼遇,名作动v并:合并:合v下:向下?吞下?名作动。下:向下?吞下?名作动。v咽:吞咽。咽:吞咽。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v第一层(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v第二层(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翻译第四段,积累字词翻译第
28、四段,积累字词 悲夫!有如此之悲夫!有如此之势势,而而为为秦人积威之秦人积威之所所劫劫,日日削削月月割,割,以以趋于亡。趋于亡。为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积威之所劫哉!v势:形势势:形势 v而,却。而,却。v为为所所:固定的被动句,:固定的被动句,“为为”表被动表被动v劫,胁迫,劫持。劫,胁迫,劫持。v日、月: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日、月: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v以,连词以,连词 表结果表结果 以致以致v为:治理,动词为:治理,动词v无:无通毋,读无:无通毋,读 ,不,不要,不,不要唉!(如果六国诸侯)用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分封天天下的
29、谋臣,用侍奉秦国的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心来礼遇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心合力地向西向西(对付秦(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吞食六国都咽不下了。人吞食六国都咽不下了。真可悲叹啊!有这样有利真可悲叹啊!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的形势,却被被秦国积久的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因而走向灭亡。月月割地,因而走向灭亡。治理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被他国的积威胁迫啊!他国的积威胁迫啊!呜呼!以赂秦之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臣,以事秦之心,礼礼天下之奇才,天下之奇才,并力并力
30、西西向,则吾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下咽咽也。悲夫!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有如此之势,而为为秦人积威之所秦人积威之所劫劫,日日削削月月割,割,以趋于亡。以趋于亡。为为国国者无使者无使为为积威之积威之所劫哉!所劫哉!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由此得出怎样的历史教训?由此得出怎样的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第五段,积累字词v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其势势弱于秦弱于秦,而而犹犹有可有可以以不赂而胜之之不赂而胜之之势势。苟以苟以天下之大,天下之大,下下而从而从六国破亡之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是又在六国,是又在六国下下矣。
31、矣。v势:势力、力量势:势力、力量v而:却而:却v以:凭借以:凭借v苟:如果苟:如果v以:凭借以:凭借v下:指在六国之后。下:指在六国之后。v而:却而:却v从:跟随从:跟随v故事:古故事:古前例,今前例,今真实或虚构的有情节有人物的事真实或虚构的有情节有人物的事v其势弱于秦:介宾短语后置句,其势于秦弱其势弱于秦:介宾短语后置句,其势于秦弱 六国和秦国都是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虽然比比秦国弱,可是秦国弱,可是还有还有可以可以用不赂秦的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的国家,跟随跟随六国灭六国灭亡的老路亡
32、的老路(旧事),(旧事),这这就是又在六国的下就是又在六国的下面了!面了!夫夫六国与秦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皆诸侯,其势弱弱于于秦,而犹秦,而犹有有可以可以不赂而不赂而胜之之势。胜之之势。苟苟以天下之大,以天下之大,而而从从六国破亡六国破亡之之故事故事,是是又又在六国下矣。在六国下矣。第三部分(第4、5段):作出结论。v第一层(4):总结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v第二层(5):讽谏北宋王朝,宋朝富有天下,但是却像六国一样贿赂强敌,此破灭之道也。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
33、,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年给辽“岁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
34、安。要奋起抵御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弊弊 在在 赂赂 秦秦赂赂 秦秦 力力 亏亏不赂者以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丧数量数量上上程度程度上上道理道理上上齐亡之事齐亡之事实实燕亡之教燕亡之教训训赵亡之悲赵亡之悲剧剧(总(总 分)分)(第一段)(第一段)(总分)(总分)(第二段)(第二段)(总分)(总分)(第三段)(第三段)(过渡)(过渡)(分总)(分总)为国者无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之所劫哉(第四段)(第四段)(引古)(引古)(递(递 进)进)毋从六国破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亡之故事(第五段)(第五段)(讽今)(讽今)(并(并 列)列)引证法,引证法,引用古
35、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服力。例证法,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此外还用了假设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论论 证证 方方 法法“古人云:古人云:”引证法引证法加强论证说服力加强论证说服力六国灭亡史实六国灭亡史实例证法例证法证明观点正确性证明观点正确性秦与六国、六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国之间的对比对比法对比法证明破灭必然性证明破灭必然性假设法假设
36、法向使三国向使三国进一步回扣论点进一步回扣论点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
37、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文言知识点归纳归纳一归纳一: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C、至于颠覆D、始速祸焉E、后秦击赵者再归纳一
38、:古今异义归纳一:古今异义、可谓智力、刺客不行G、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暴暴霜露霜露、暴秦之欲无、暴秦之欲无厌厌、当当与秦相较与秦相较 D、无无使为积威之所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劫哉!通通“曝曝”。读。读p,晒,引申为晒,引申为“暴露暴露”,意为,意为“冒着冒着”通通“餍餍”。读。读yn,满足满足。通通“倘倘”,读,读“tng”,如果如果归纳二:通假字归纳二:通假字无通无通毋,读毋,读 ,不,不要不,不要、不能独、不能独完完、以地、以地事事秦秦、义义不赂秦不赂秦、日日割割月月削削、李牧连、李牧连却却之之 事,名词事,名词 用作动词:用作动词:侍奉侍奉义,名词用作动词: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坚持正
39、义日、月,名词作状语:日、月,名词作状语:日日、月月日日、月月完,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却,动词使动用法,使使-退却;击退。退却;击退。归纳三:词类活用归纳三:词类活用(1)六国破灭,)六国破灭,非非兵不利,战不善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 (3)有如此之势,而)有如此之势,而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洎牧以以谗诛谗诛(5)举以)举以(之)(之)予人予人(6)至丹以荆卿)至丹以荆卿(刺秦)(刺秦)为计为计(7)赵尝五战)赵尝五战于秦于秦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
40、句,省略动宾词组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判断句归纳四:特殊句式归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判断句归纳五:一词多义归纳五:一词多义非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于秦相较,或未易量不是错误,不对没不有人有时,偶或有的,有的或许,也许 诸侯之所诸侯之所亡亡,与战败所,与战败所亡亡者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亡 以荆卿以荆卿为为计计 邯郸邯郸为为郡郡 而而
41、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为国者无使为国者无使为-六国破六国破灭灭 薪不尽,火不薪不尽,火不灭灭丧失,丢失,动词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被,介词治理,动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熄灭,动词归纳五:一词多义归纳五:一词多义 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并力西向向 而秦而秦兵兵又至矣又至矣 斯用斯用兵兵之效也之效也 以地事秦,以地事秦,犹犹抱薪救火抱薪救火 良将良将犹犹在在 如果,连词如果,连词去,动词去,动词名词,军队名词,军队名词,军事、战争名词,军事、战争动词,好象动词,好象副词,还副词
42、,还归纳五:一词多义归纳五:一词多义 较秦之所较秦之所得得 此言此言得得之之 诚不诚不得得已已 暴秦之暴秦之欲欲无厌无厌 则秦之所大则秦之所大欲欲 暴暴霜露霜露 暴暴秦之欲无厌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欲望,名词通通“曝曝”暴露,显露,动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归纳五:一词多义归纳五:一词多义六国论中的“以”字归纳,解决下用法!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如弃草芥5.以地事秦,犹抱
43、薪救火6.至丹以荆卿为计.7.洎牧以谗诛8.不赂者以赂者丧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11.苟以天下之大1.因为 介词2.凭借 介词3.才 连词4.来 连词5.用 连词6.用 介词7.因为 介词8.因为 介词(与1重复)9.连词 表结果 以致10.可:可以.以:凭借11.介词 凭借阅读讨论阅读讨论 阅读苏辙的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和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杜牧的、杜牧的阿房宫赋阿房宫赋、苏洵的、苏洵的六六国论国论作一比较。作一比较。苏洵的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是一篇政议
44、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是一篇政议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贾谊的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过秦秦”的角度立意,提出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杜牧的杜牧的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秦爱纷奢”而
45、亡国的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蹈秦亡之覆辙。苏辙的苏辙的六国论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重要性。12 以(一)介词 v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v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v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
46、璧之下。(石钟山记)v士大夫(因自恃身份)始终不愿深夜停船在峭壁下(探索石钟山的名字由来)v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v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v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v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v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12 以(一)介词 v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v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v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付乡党送还乡里(的朋辈中)v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v以八月十三斩于市。v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v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v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v果然我在未时到家,可是你在
47、辰时断了气 12 以(一)介词 v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v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v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v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v(阉党)突然遭我们郡的乡亲这样猛烈的一次抗击,就不敢再株连(治罪)无辜了v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v楚怀王不辨忠奸,外事被张仪所欺骗,内帷被郑袖所迷惑v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v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v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v其他的船按照次序一起前进v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v以一当十(成语)夜以继日(成
48、语)秋以为期(诗经氓)12 以(二)连词。v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v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v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v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v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以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v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v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v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v樊哙侧着盾牌一撞v 各各竦立以听。(促织)v每个人都恭敬地站着听 12 以(二)连词。v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
49、致”等。v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v请立太子做王,(以此)断了秦人原本的打算(扣押赵王来威胁赵国的打算v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v应当去寻找几顷田地,在伊、颍河边上,度过我的余年,教导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v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v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12 以(二)连词。v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v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v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而败亡v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
50、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v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v诸侯各国因魏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v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v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v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12 以(三)助词 v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v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v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v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给与赵国 v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v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v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v例:逆以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