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庖丁解牛庄子你了解你了解庄子庄子吗?吗?这些故事分别是:这些故事分别是:濠梁观鱼濠梁观鱼庄周梦蝶庄周梦蝶鲲鹏图南鲲鹏图南运斤成风运斤成风 而这些故事的作而这些故事的作者就是:者就是:庄子庄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莫、盖、道、因、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意思。2、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3、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
2、体会寓言的多义性。庄子其人: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庄子其书:解解 题题庖:厨师。如:越俎代庖丁:厨师的名字。解牛:剖开、分割。分解牛的肢体。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课文朗诵 听朗读并思考:每段的主要内容?听朗读并思考:每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第二段:文惠君的称赞。第三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第四段:文惠君“得养生焉”。文言字词梳理文言字词梳理 庖丁庖丁为为文文惠君解牛。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履,膝之所膝之所踦踦,砉砉然然向向然,然,奏奏刀刀騞騞然,莫不然,莫不中中音:合于音:合于桑林桑林之舞,之舞,乃乃中中经首经首之之会
3、会。文惠君曰:文惠君曰:“嘻,善哉!技嘻,善哉!技盖盖至此乎?至此乎?”庖丁庖丁释刀对曰: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臣之所好者者道道也也;进进乎技矣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神遇而不以目视,而不以目视,官知官知止止而而神欲神欲行。依乎行。依乎天理天理,批批大大郤郤,导导大大窾窾,因因其其固然固然,技经肯綮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之未尝,而况大軱軱乎乎!良庖!良庖岁岁更更刀,割也;刀,割也;族族庖庖月月更刀,更刀,折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
4、,而刀刃若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新发于于硎硎。彼节者有。彼节者有间间,而刀刃者,而刀刃者无厚无厚;以无厚入有间,;以无厚入有间,恢恢恢恢乎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虽然,每至于每至于族族,吾吾见其难见其难为为,怵然为怵然为戒戒,视视为为止,行止,行为为迟迟。动刀甚微,。动刀甚微,謋謋然已解,如土然已解,如土委委地。提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踌躇满志;善善刀而藏之。刀而藏之。”文惠君曰: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养生焉。焉。”通假字通假字1.砉然向然 2.技盖
5、至此乎 3.批大郤 4.善刀而藏之向,通“响”,发出声音盖,通“盍”,何,怎样郤,通“隙”,空隙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疑难句子翻译:疑难句子翻译: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所踦。2.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疑难句子翻译疑难句子翻译: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结构疑难句子翻译疑难句子翻译:2.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者,也,判断句。】我所爱好
6、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了。【“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从没有拿刀碰触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助词,提前宾语疑难句子翻译疑难句子翻译: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疑难句子翻译疑难句子翻译: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以=以是,【于硎】发,)疑难句子翻译疑难句子翻译: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每当碰到(筋骨)交错集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解,就警惕地提高戒备,视力因为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到一点,动作因为它而缓慢下来。【“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1.依(依照)乎天理 2.因(依照)其固然 3.虽然,每至于族
7、 古义:天然结构。今义:常指天然的道理。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连词,与“但是”等呼应,表转折。1.1.庖丁庖丁为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解牛 2.2.吾见其难吾见其难为为,怵然,怵然为为戒戒3.3.视视为为止,行止,行为为迟迟4.4.提刀而立,提刀而立,为为之四顾,之四顾,为为之踌躇满志之踌躇满志(介词:替、给)介词:替、给)(都是动词。前一个:解;(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后一个:作为)(两个(两个“为为”同义,都是介词:同义,都是介词:因为)因为)(两个(两个“为为”同义,都是
8、介词:因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文言实词表示同意的应答词通“缮”,修治,擦拭众,一般的丛聚,集结之处技盖至此乎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而况大軱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疑问语气词,呢。相当于“于”,可不译。相当于“于”,可不译。表疑问语气,呢。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文言虚词2.然奏刀騞然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象声词词尾。副词词尾,表“的样子”。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3于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4.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而况大軱乎 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介词,引出对象。介词,从。介词,
9、对于。介词,引出对象。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研读分析,赏析解牛之技研读分析,赏析解牛之技【思考】1.你觉得“庖丁解牛”的场面是一种什么场面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解牛的真实场景必定十分血腥污秽,为何不描绘解牛的实况呢?对实况避而不谈,是为了强调解牛过程之流畅优美,从而突出庖丁技艺出神入化。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盖”通“盍”)至此乎?”3.在这里用文惠君这句话,庄子想要达到什么写作目的?侧面烘托研读分析,探究高超之音研读分析,探究高超之音 1.研读第3自然段,思考: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
10、界的?(1 1)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技”上,而是把上,而是把“道道”(解牛的规(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律)作为实践的目标。“臣之所好者,道也。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乎技矣。”(2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律。“依乎天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因其固然。”(3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从来不骄谨慎小心,尊重规律;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从来不骄傲大意。傲大意。“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11、,行为迟,动刀甚微。迟,动刀甚微。”2.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第一境界:(三年内)第一境界:(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所见无非全牛也”。(不懂规律)(不懂规律)第二境界:(三年后)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目无全牛)。(懂得规律)(懂得规律)第三境界:(十九年后)第三境界:(十九年后)“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因其固然”。(运用规律)(运用规律)3.探讨:本段中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良庖
12、岁更刀良庖岁更刀”“”“割割”;“族庖月更刀族庖月更刀”“”“折折”;“臣之刀十九臣之刀十九年年”“”“刃若新发于硎刃若新发于硎”“”“解解”。将良庖、族庖和自己不同的用刀方法进行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庖丁之刀将良庖、族庖和自己不同的用刀方法进行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庖丁之刀用了十九年,却刀刃犹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时用了十九年,却刀刃犹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时的的“以无厚入有间以无厚入有间”,避开,避开“技经肯綮技经肯綮”和大的骨头,和大的骨头,“每至于族每至于族”时不莽干。时不莽干。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对比三者不同的
13、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有道”和和“无道无道”的不同,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强调解牛要悟“道道”、循、循“道道”而行的重要,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都是而行的重要,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都是先果后因。先果后因。4.探讨:庖丁遇到“族”时是怎么做到的?庖丁遇到“族”时,深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尊重规律,因为他知道“族”是筋骨交错的地方,是难解之处,成功解牛后,庖丁才表现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表情。联系生活,领悟解牛之道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养生之道”,解牛之,解牛之道和这种道和这种“养生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之道有什么联系?“
14、庖丁解牛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明确: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伤害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
15、养亲、尽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周生活于战国中期,宋囯蒙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新旧交替时代,七雄争霸,战争频繁,人民不得安生。统治者昏聩而又残忍,视黎民如草芥。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不适应,极为不满,可是又无可奈何,因而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他身上表现得很突出。庄子对这个黑暗现实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但他又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合理那就让它自然流行。而要在这样的世界保全自己,那就只有避开可能对自己有害的矛盾来求自保。七、课后作业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阐明儒
16、道的不同理想追求。补充:“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追求入世,注重为人处事的学习和自我约束,讲求为君王效力,表现人自身的价值,儒家追求入世,注重为人处事的学习和自我约束,讲求为君王效力,表现人自身的价值,理想社会是阶级分明,礼法严谨的状态。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理想社会是阶级分明,礼法严谨的状态。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和弟子的谈话,四位弟子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志向四位弟子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志向,但孔子唯独但孔子唯独“与
17、点与点”,因为曾点的话给人们,因为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与点”!比如齐桓晋!比如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所以孟子在较系统地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所以孟子在文中特别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
18、彩的小农经济文中特别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的画面。社会的画面。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孔孟很不相同。道家追求出世,社会上消极避世,理想社会是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孔孟很不相同。道家追求出世,社会上消极避世,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家理想的社会制度,治国者信奉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实行顺其自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家理想的社会制度,治国者信奉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实行顺其自然。庖丁解牛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中,这个故事中,“因其固然因其固然”不仅仅只是解牛的经验,刃不仅仅只是解牛的经验,刃”“”“动刀甚微动刀甚微”等也不只等也不只是描写解牛的动作;它告诉我们,养生乃至治理国家,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是描写解牛的动作;它告诉我们,养生乃至治理国家,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方能踌躇满志。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方能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