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说韩愈韩愈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1、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景、“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及及“说说的文体知识。的文体知识。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有关文体一、有关文体“说说”(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所学马说马说,然后明确。,然后明确。)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论说文体,属
2、,属议论文议论文范围,重在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说”,古义为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陈述和解说,所以,所以“师说师说”可理解为可理解为“解解说从师的道理说从师的道理。”二、知人论世二、知人论世 韩愈(一韩愈(一8 8)字退之字退之,唐,唐代著名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哲学家,河阳(今,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称他为韩昌黎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他
3、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晚年任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吏部”。死后。死后谥谥“文文”,故又称,故又称“韩文公韩文公”。他。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与柳宗元齐名,并称并称“韩柳韩柳”。苏苏轼称他为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明人列他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
4、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华艳丽文风浮华艳丽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那样“言之有物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言之有物之有物”的古文也要的古文也要“师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惟陈言之务去”。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经过这次古文运
5、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文的基础。古文运动古文运动 “八代八代”指的是指的是东汉东汉、魏魏、晋晋、宋宋、齐齐、梁梁、陈陈、隋隋,这几个朝代正是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八代”,即很长时间即很长时间。“衰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一个“衰衰”字,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
6、是很准确的。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古文运动文运动,主张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
7、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中作了“文起八文起八代之衰代之衰”的千古赞誉。的千古赞誉。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802),是,是针对门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耻学于师”的坏风气的坏风气写的写的。自魏。自魏文帝曹丕
8、实行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尊“家法家法”而鄙而鄙“从从师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改以官爵的高。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普遍存在着从师着从师“位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则足羞,官盛
9、则近谀”的心理。韩愈的心理。韩愈反对这反对这种错种错误的观念,广招弟子,提出以误的观念,广招弟子,提出以“道道”为师,为师,“道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三、写作背景三、写作背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乡试乡试会试会试殿试殿试秋闱,各地,三年,举人,秋闱,各地,三年,举人,解元解元。春闱,京城贡院,三年,春闱,京城贡院,三年,贡士,贡士,会元会元。朝廷,三年朝廷,三年三甲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状元榜眼探花)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出身(传胪)(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写作背景 由魏晋氏
10、以下,人益不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有,辄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犯笑侮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抗颜而为师,世果而为师,世果群群怪聚骂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研读第一段受通授,受通授,传授传授转折转折连词连词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它们它们动词,成为动词,成为求学的人求学的人用来用来的的疑难疑难道:儒家思想道:儒家思想业:儒家经典业:儒家经典承接承接连词连词状后状
11、后状后状后以之为师以之为师学习学习取独取独无论无论存在的地方存在的地方表反问,表反问,哪里哪里知道、知道、懂得懂得本来本来1、研习课文第一段、研习课文第一段 本文的题目是本文的题目是“师说师说”,那么针对,那么针对“从师从师”的问题韩愈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的问题韩愈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用原句话回答并翻译)(用原句话回答并翻译)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的论证方法?明确:明确:第一第一层,层,先先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第二第二层,层,再再从正面概论从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教师的职能
12、:传道、受业、解惑。: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第三层,然后然后从从反面论证反面论证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再第四层,再然后然后从正面提出从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择师的标准。第五层,第五层,最后最后归纳上文,点明从师的原则归纳上文,点明从师的原则。研读第二段尊师学习尊师学习的风尚的风尚超出一般人超出一般人以以为耻为耻尚且,还尚且,还低于低于的原因的原因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一般人一般人圣明的人圣明的人更加更加对于对于以以为耻为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宾前,不知句读,不解惑宾前,不知句读,不解惑通通“否
13、否”指示代词,指示代词,那些那些糊涂糊涂有的有的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大的方面从师学习从师学习代词,代词,这些这些以以为耻为耻拜别人拜别人为师为师这类人这类人如此之类如此之类名词作状名词作状语,成群语,成群恢复恢复并列、排列并列、排列竟竟反问语反问语气词气词属、伦、辈、侪、俦、属、伦、辈、侪、俦、曹、徒曹、徒感到羞耻感到羞耻2、研习、研习课文课文第第二二段段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明确:分分论点: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正
14、反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古之古之圣人圣人今今之众人之众人于于其子其子于于其其身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士大夫之族之族对对比比论论证证三组对比,矛头所向?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研读第三段固定的老师固定的老师以以为师为师这类人这类人超过超过专门专门研究研究不一定不一定懂得懂得道理道理学术学术技艺技艺3 3、研习第三段、研习第三段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采用了怎样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的论证方法?明确:明确:本段的中心论点是:本段的中心论点是:圣人无常师圣人无常师。采用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
15、法。的方法。研读第四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先秦两汉先秦两汉的散文的散文全面全面介词,向介词,向赠送赠送介词,被介词,被解释经书解释经书的著作的著作古人从师古人从师之道之道4 4、研读课文第四段、研读课文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明确:明确:作者赞扬作者赞扬李蟠,李蟠,既是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也的中心是对士大夫们的中心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不从师”的有力批判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既针砭时弊,又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从师。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6、这这段点明作者段点明作者作作师说师说的缘由的缘由,树立,树立“不拘于时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能行古道”的榜样,的榜样,总结总结全全文文。同时。同时“不拘于时不拘于时”照应第照应第2 2段段,“能行古能行古道道”照应第照应第3 3段。段。课堂探究1.试试分析本文的分析本文的语言语言特色特色句式句式灵活,整灵活,整句散句结合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例如,第,第2 2段:段:“古之圣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旦从师而问焉其出人也远矣,犹旦从师而问焉”,与,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
17、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则是散句。语气语气多变多变。“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其皆出于此乎此乎”,推测推测语气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否定、责备责备语气;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讽刺语气,感情强烈。语气,感情强
18、烈。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受业解惑也。”2.试试分析本文的分析本文的论证论证特色特色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立。立破破立。首先开门见山,立。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其次从反面论证不从师的危害;最后得出提出论点;其次从反面论证不从师的危害;最后得出行古道的结论。行古道的结论。递进结
19、构递进结构。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解惑”说到说到“从从师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论证严密。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论证严密。论证方法多样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运用了对比论证、反面对比论证、反面论证、引用论证、引用论证论证,举例论证,举例论证。3.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哪些观点值得商榷?(1)师说中所体现的)师说中所体现的
20、进步思想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至少有三点: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从“授之书而习其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的的“受业受业”,拓展到,拓展到“传道传道”“”“解惑解惑”,明确提出明确提出“师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即教书育人相结合即教书育人相结合。针对针对“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
21、新的的全新的从师观念从师观念。这种新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在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辉。(2)在对待)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与“士大夫之族士
22、大夫之族”的态度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句意看,看,对前者存有偏见对前者存有偏见。课外拓展杏坛杏坛中国最早的讲堂中国最早的讲堂杏坛讲学图“杏坛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把“杏坛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也泛指聚众
23、讲学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山东曲阜孔庙大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环植杏树,遂以“杏坛杏坛”名之。名之。“杏坛杏坛”和和“杏林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提起提起“杏林杏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洪洪神仙传神仙传董奉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
24、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
25、益的事。再以后,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人们又将“杏林杏林”引申为引申为“杏林春暖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官学官学:官学是指中国封建: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包括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和和地方官学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的官学教育制度。私学私学:私学,是
26、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相对而言。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影响最深,历时20002000余年,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学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辟雍辟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取名“太学太学”。国子监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文化常识:古代学校文化常识:古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