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复习.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20026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复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复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复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复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复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单元整合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罚。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发展也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

2、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夏商: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1)德治的产生出刑入礼(2)法治的产生法律的出现: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最早的成文法: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中华法系拉开序幕)原因: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原有统治秩序不适应时代要求;兼并战争的需要;法家思想的影响。意义:打破了法律的秘密状态和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旧贵族垄断法律的特权,使法律内容日益具有客观性并走向公开化,动摇了宗法等级

3、制度的社会基础。一、礼 法 之 争 先 秦 时 期 德 治 与 法 治1.夏商西周时期,法治与德治思想出现: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派别儒家法家理念德治(礼治)、教化法治人性人性善人性恶代表人物及主张孔子: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韩非子: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效果不适应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需要,难以实行;富国强兵且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认识是社会改造方案之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百家争鸣的反映;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如战国末期儒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2.

4、春秋战国时期,法治与德治思想之争(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春秋战国时期法治与德治之争的表现:.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a 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反映了当时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之争;b意义: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稳定郑国社会秩序;顺应时代潮流,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儒家与法家的德、法之争: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汉朝是礼法结合的开始。(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特点:3.唐朝(1)法律;唐律疏议是我国

5、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教化: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汉代:律令儒家化启动律令儒家化注意点:汉代相较于秦朝更加注重维护伦理秩序。汉律特点:崇尚宽简、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特别重视儒家伦理中的“孝”,强调儒家的礼教。律令儒家化完成(礼法结合)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1

6、)背景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2)内容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材料 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

7、,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摘编自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特点: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思维拓展】: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原因1.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刑并用。2.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专制色彩浓厚。3.传统法律制度有着浓重的等级观念,“刑不上大夫”,在天理、国法、人情关系上协调统一。4.在“天下本位”和“义务本位”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只规定义务而忽略权利。5.重伦理关

8、系,孝亲亲伦;重社会和谐,强调调解息争。原因: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儒家思想;【典例研析】(2014课标,25,4分)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 秦、西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视养子如亲子,并未淡化血缘亲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

9、护,C项错误。【典例研析】(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汉代法律规定,幼者不得告发长辈犯罪,不得殴打长辈,否则以不孝罪论处。同时还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也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汉代()A基层治理卓有成效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C律令呈现伦理色彩D法律的实用性增强【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长幼尊卑,容忍包庇家庭成员的部分罪行等,反映出汉代法律具有伦理色彩,C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治理成效无关排除A项;汉代法律中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排除B项;律令注重

10、血缘伦理不能说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广东深圳高三阶段练习)大明律将唐律的十二篇改为七篇,除第一篇仍为名例律外,其他六篇则按六部设目,形成了以名例、吏、户、札、兵、刑、工等为构架的格局。明会典也以六部官制为纲,规定了文武衙门的组成、权限和活动原则。明代这些举措旨在()A规范政府行政活动B防止宦官干预朝政C削弱武人政治地位D革除唐宋律例弊端【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述为明代律令对政府的相关要求和规范,这些律令的颁布旨在规范政府行政活动,A项正确;B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示并非武人政治,更不能说明对武人政治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明

11、代律令更改是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革除唐宋律例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材料一 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俟余勖哉?”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明人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摘编自徐少锦等中国家训史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

12、知识,分析其影响。特点: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重视灌输忠孝观念(或树立社会责任感);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传家。影响: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形成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家风,维护家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和积极作用【思维拓展】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和积极作用(1)特点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即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教化手段多

13、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包拯家训(2)和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华民族)。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典例研析】(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

14、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

15、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答案】B【典例研析】(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

16、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家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下列对乡约演变解读正确的是A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B促成了礼法在乡村的完美结合C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乡村的统治【答案】C【详解】据材料“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及所学知识可得,在加强地方管理时,乡约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C项正

17、确;乡约并不是法治,排除A项;B项错在完美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1.罗马法发展历程:(1)开端: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产生原因: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使判决和量刑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2)发展:公元前3世纪以来,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代表法律适用范围特点变化的原因公民法十二铜表法罗马公民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罗马扩张,巩固统治的需要;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万民法罗马民法大全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简洁灵活,注重调节贸易和经济纠纷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一)渊源(3)完善、成熟:6世纪

18、,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2.罗马法的特点:维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证据和司法程序;体现公平、正义、自由等自然法精神;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法律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3.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立法: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提供了蓝本(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思想:罗马法中蕴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被近代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反对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司法:对后世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影响深远(二)发展1.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

19、园法庭审判的依据。2.教会法3.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根本原因:城市经济的兴起中古时期,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12世纪13世纪英国普通法形成英国通过大宪章1689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19世纪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初步确立法国地方法律统一化遵循先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1787美国通过联邦宪法英美法系法国颁布民法典1804大陆法系1896德国颁布民法典以罗马法为基础,形成一个以宪法为指导,以民法和商法为基础,包含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六大领域法律在内的完备的法律体系。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创立先例,或对先例做出新解释普通法

20、系(三)形成法系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海洋法系)大陆法系(民法系)涵盖国家 英、美、加、澳、印等 法、德、意、日特点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遵循先例;法官地位突出,可创立、解释先例;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影响因素受日耳曼习惯法及英国法律体系的影响更大受罗马法及法国启蒙运动、大革命的影响更大都受到罗马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都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都以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基础。都继承了罗马法、日耳曼法、教会法的传统。【典例研析】(20

21、22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期末11)罗马共和国时期,甫拉维斯把诉讼程序和进行诉讼的日期表公之于众,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律由秘密转向公开。帝制时代,奥古斯都则明确授予某些有名望的法学家以“公开解答权”,使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发生约束力。材料说明A罗马人具有普遍的民权意识 B国家官吏的从政行为日趋规范C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D罗马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改变【答案】C【解析】据材料“诉讼程序和进行诉讼的日期表公之于众法律由秘密转向公开”“他们的解答对各个具体案件发生约束力”,可知诉讼程序和日期公开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知度,体现了罗马法的开放性,而法学家的“公开解答”具有同等约束力,体现了罗马法在内容上的

22、包容性,更加灵活地适应案件审理的需要,故选C项;罗马共和国时期依然属于奴隶制时期,民权意识诞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司法审判权和法律解释权,排除B项;罗马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始终是奴隶阶级,排除D项。【典例研析】(2022安徽蚌埠高三阶段练习)拿破仑本人对法律输出作出过如下表态:“拿破仑法典的种种利益,公开审判,采用陪审团制,要成为你政府的主要特色。出出对于一个像在你的职位上的人来说,宪治将是好政策;你会发现公众舆论的支持会给你以优于四邻专制国王的天然的优势地位。”这说明()A拿破仑借助法典宣传扩张B拿破仑法典巩同了封建帝国C法国战胜了欧洲封建势力D拿破仑法典对世界影响深

23、远【答案】A【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拿破仑想借助法典宣传对外扩张,打击封建势力,A项正确;法国当时不是封建帝国,排除B项;当时法国并没有完全战胜欧洲的封建势力,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信息,排除。故选A项。积极:有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法官专断和任意处理问题,保持法律的公正。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司法实践方面国家权力结构层面法律内容方面注重人权程序公正无罪推定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立法与司法独立坚持权力制衡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局限: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确认了私有财产

24、制度,每个人的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 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以及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同:欧洲近代:强调法律至上;立法司法独立;服务于资产阶级;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国古代:强调礼法结合;立法司法合一;为君主统治服务;司法实践中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原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政治: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思想: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

25、“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可以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如果你无力聘请,将会为你指定一名律师并由州政府承担律师的费用。”这表明美国A树立并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 B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C法院根据宪法独立掌握司法权 D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序正义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其中“米兰达警告”反映的是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B项正确;材料与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法院独立掌握司法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非打击刑事犯罪

26、的效能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第4条: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拿破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以上材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依法保障公民人权B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D权利不因性别受限【答案】A【详解】根据“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等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可得出,近代西方的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财产安全,A项正确;

27、材料没有体现平等,排除B项;C项不全面,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三、宗教伦理与教化1.宗教改革前(1)基督教演变:(2)教会宣传: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教会的支持,逐渐都接受了基督教。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奠定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教育和文化发展。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日常行为。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宣讲教义,保存了一些古典文化;开办宗教学校和世俗学校,讲授宗教内容以及自然人文科学;介入社会生活各方面:人

28、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3)宗教的作用:2.宗教改革后(1)教会的分裂:(2)新教的主张: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3)新教的局限: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原因: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剥削日益不满。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

29、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结果:形成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以路德派、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影响最大。意义: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典例研析】(2022黑龙江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末)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当钱投入钱柜里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据此

30、可知,马丁路德()A认为人应追求财富B认为信仰即可得救C极力反对教会神学D主张教会高于国家【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为,认为人的灵魂得救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而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主张信仰即可得救,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应追求财富”,排除A项;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皇的搜刮,不反对教会神学,排除C项;马丁路德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2022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12)农民看到教会获得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

31、宗教目的,而是用在享乐,感到无比愤慨。城市市民认为天主教的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觊觎教会的财产,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了()A各阶层对“因信称义”的认同 B天主教会的腐败问题严重C西欧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发展 D宗教改革有一定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农民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城市市民因天主教的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而不满,世俗君主和贵族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觊觎教会的财产,即天主教会受到各阶层的反对,宗教改革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D项;因信称义指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天主教会的腐败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B项;宗教改革反对罗

32、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主张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1.开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进程。2.奠基50年代,婚姻法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等,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3.破坏“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4.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1982年宪法以及一批基本法律。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

3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7.新阶段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2018年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5.加强6.形成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材料 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

34、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及意义【思维拓展】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及意义(1)原

35、因吸收历史的教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2)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3)意义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二、社会主

36、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90年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运动;2001年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历程: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2007年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

37、012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杨善洲、黄大年等全国道德模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38、。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精神文明建设是法治建设发展的价值基础、社会心理基础和重要条件。2.法治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1)法治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导向。(2)法治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3)法治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3.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三单元测试)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

39、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的颁行()A摒弃了原有的法律规范 B建构了全新的法制体系C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 D使中国进入成文法时代【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在原有法律基础上进行编纂的,两者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并非摒弃,排除A项;B项“全新”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成文法,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是发行于1953年的宣传画。该作品A旨在宣传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B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C为了推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D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时代新风【答案】D【详解】根据时间“1953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依据和宣传画中的信息“创造先进工作法,提高生产”可知,反映出倡导适应国家建设的时代新风,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合作化运动”,排除A项;文人画强调写意,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与宣传画特点不符,排除B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复习.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