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仪规范教程礼仪规范教程汉族、壮族、满族及回族礼仪第一节港澳台地区礼仪第三节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礼仪第二节 第 六 章第 六 章 我 国 部 分 民 族 及 地 区 的 礼 仪我 国 部 分 民 族 及 地 区 的 礼 仪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大地上。千百年来,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伟大历史章前导读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经
2、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
3、独龙、京、毛难(现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中。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一阶段,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在本阶段,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分的恢复、更改和对某些族体进行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人数在1 200万人以上。第一节第一节 汉族、壮族、满族及回族礼仪(一)简介一、汉族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
4、成员,它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混合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和各少数民族相融,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分布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汉语言属汉藏语系,通行的汉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表意表音文字。汉民族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汉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盛行祖先崇拜和天地崇拜。汉民族是伴随着古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祥而逐步孕育成熟的,这个民族称号的来源与伟大的汉朝的崛起和强盛紧密相连。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祭
5、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二)、礼仪习俗1.春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据传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来,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发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那些绚丽的灯火,更使元宵节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后来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二)、礼仪习俗2.元宵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
6、,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节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二)、礼仪习俗3.清明节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纷纷仿效,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成为一项传统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此时中秋节
7、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礼仪习俗5.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二)、礼仪习俗6.重阳节(1)喜庆日不穿白色衣服。(2)有些地区有喜“8”厌“4”的习俗(3)热恋中的男
8、女忌吃同一只“梨”,探望病人忌送“梨”,因为“梨”与“离”同音。(三)禁忌(4)祝寿忌讳送钟,因“送钟”与“送终”同音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文山、湖南江华、广东连山和贵州从江等地。信仰多神教,以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等自然物为崇拜对象。崇拜祖先也占有重要地位。还有的信奉佛教二、壮族(一)简介(1)客人来访,必由主人出面热情招待,让座递烟,双手捧上香茶。茶不能太满,否则视为不礼貌。(2)有客人在家,不得高声说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与客人共餐,要两脚落地,与肩同宽,切不可跷起二郎腿。(3)尊重老人,德高望重的老人自然成为村寨的领袖,办事多听
9、从老人意见。赴宴做客,老人坐上座。(二)礼仪习俗(1)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2)壮族人一般不吃青蛙肉,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3)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牛肉和狗肉(4)壮族人忌讳戴着斗笠,或扛着锄头,或带着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5)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6)壮族青年的婚礼忌讳孕妇参加,孕妇尤其不能看新娘(7)门口挂有草帽、青竹子或张贴红纸,暗示外人不得入内(三)禁忌满族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余散居在内蒙古、河北、新疆、宁夏、甘肃或山东等地以及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信仰萨满教,还敬神信佛,敬观音、如来、太上老君等。三、满族(一)简
10、介(1)敬客重客、敬重老人是满族的传统礼仪。(2)祭天、祭神、祭祖先时,以猪和猪头为祭品。(3)满族有重视小姑(未结婚的姑娘)的习俗。(二)礼仪习俗(三)禁忌(1)满族忌讳杀狗,忌讳戴狗皮帽子或狗皮袖头。(2)满族家里有人去世,送葬之后不能在家哭泣。回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河南、云南、山东等省(自治区)也有不少聚居区。信仰伊斯兰教。四、回族(一)简介(1)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2)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3)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4)回族
11、把人的去世称作“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5)喜欢喝茶,但禁止饮酒。(二)礼仪习俗(1)回族人忌吃猪肉、驴肉、狗肉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和无鳞鱼类。(2)谈话时忌讳“猪”字或同音字。(3)回族人外出要戴帽子,忌露顶。(4)忌讳别人在背后议论其民族风俗。(5)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忌讳的东西做比喻,如不能说某东西像血一样红。(6)禁止在背后诽谤别人和议论别人短处。(7)忌用左手递送物品。(三)禁忌第二节第二节 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礼仪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广西、海南、云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以贵州最为集中。苗族崇拜多种鬼神,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最为突出。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
12、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一、苗族(一)简介(1)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2)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分给年纪最小的客人。尤以心、肝为贵重,要分给老人或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分给众人享用,先长后幼。(3)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若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二)礼
13、仪习俗(1)不喜欢别的民族称他们为“苗子”。(2)忌食狗肉,禁止打狗、杀狗。(3)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不让人坐,也不许人在家里或在夜间吹口哨。(4)禁止已婚妇女穿蓑衣,否则会认为冒犯祖宗,招致大祸。(三)禁忌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分布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多信仰伊斯兰教。二、维吾尔族(一)简介(1)维吾尔族人十分重视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或朋友,习惯将右手按在胸部中央,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声道“您好”。(2)端茶和接受物品都用双手,以示尊敬。(3)做客时,洗手后不可将湿手乱甩。(二)礼仪习俗(1)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吃。(2)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
14、盘中食物,不要剩食物在碗中。(3)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4)屋内就座时应跪坐,忌双腿直伸将脚朝向他人。(三)禁忌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多信仰喇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也从事农业。三、蒙古族(一)简介(1)传统礼节有献哈达、递鼻烟壶等。(2)热情好客,在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于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行。(3)招待客人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4)送礼品要成双成对。(5)祭敖包。(二)礼仪习俗(1)路过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2)进蒙古包以前要将马鞭子放在门外;进门要从左边进,
15、进入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开时也要走原来的路线。(3)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待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4)锅灶不许用脚踩碰,烤火时不要从火盆上跨过去,也不要在火盆上烤脚、烤鞋等。(三)禁忌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多信奉喇嘛教。四、藏族(一)简介1.敬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而崇高的一种礼节。在藏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乔迁之喜、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即向对方表示纯洁、友好、虔诚、祝福(葬礼上表示哀悼、安慰)等意思。(二)礼仪习俗2.敬献青稞酒和酥油茶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而崇高的一种
16、礼节。在藏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乔迁之喜、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即向对方表示纯洁、友好、虔诚、祝福(葬礼上表示哀悼、安慰)等意思。(二)礼仪习俗3.见面礼节藏族人在见面打招呼时,对长者、平辈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一下即可。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并用。(二)礼仪习俗(1)凡行人碰到寺庙、金塔、玛尼堆时必须要下马,并遵守从左边绕行的规定,信仰本教的人则从右边绕行。(2)不许在寺院附近砍伐树木、大声喧哗。(3)不准单手接递物品。(4)不得动手摸弄藏民的帽子或头发。(5)进入藏民帐篷后,男士坐左边,女士坐右
17、边,不能坐错位置或混杂而坐。(6)进寺庙时,忌讳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对于喇嘛随身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动手触摸。在寺庙内要肃静,就座时身子要端正。(三)禁忌彝族主要居住在川、滇、黔、桂等省(自治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聚居地。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五、彝族(一)简介(1)热情好客,习惯以酒待客。(2)泼水抢亲。(3)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火把节”。(二)礼仪习俗(1)大年初一忌讳很多,如:不许扫地、不许泼水、不许串门等。(2)在田里劳作时忌闻雷声。(三)禁忌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宗教信仰以民间宗教(信鬼神、崇拜祖先)为主。主要从
18、事农业,其手工刺绣精美,土花被面尤为著名。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六、土家族(一)简介(1)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常常以糖开水招待客人。(2)过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动最丰富、民族特色最浓厚的一个节日,节日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也就是摆手舞。(3)婚俗是“哭嫁”。(二)礼仪习俗(1)不许小孩吃鸡爪子、猪鼻子、猪尾巴。(2)禁止儿童、未婚男女吃猪蹄叉。(3)吃饭时不许端着碗站在他人背后。(4)土家族的姑娘和产妇不能坐在门槛上。(5)不能扛着锄头、穿着蓑衣或担着空水桶进屋。(6)不能脚踏火炕和三脚架。(7)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8)祭神时忌闻猫叫,死者停灵的地方不能让
19、猫出现。(三)禁忌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的音乐舞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信奉伊斯兰教。七、哈萨克族(一)简介(1)招待客人十分殷勤,通常要宰羊。吃手抓羊肉,主人会将羊头献给客人。吃东西之前,主人会提一把“阿不都瓦壶”请客人洗手。洗手时只洗三次,洗完后不要甩手,要用毛巾擦干。(2)对拜访或投宿的客人,不管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接待,太阳落山后必定留客住宿,客人被安置在毡房正上房。(3)见面时,或右手抚胸躬身,或握手致意,说一声“夹斯克么”(意为“身体好”)。(二)礼仪习俗(1)忌当着主人的面数羊、马的数目。(2)忌跨越拴着牲口的绳子。(3)忌赞美他
20、们的牲口和小孩肥胖。(4)客人忌坐在主人家床上,坐毡子时要么盘腿,要么跪坐,不可将两腿伸出去。(5)严禁坐在装有食物的贮存器具上。(6)绝对不可跨过进餐用的餐巾。(7)吃饭时忌讳摘帽子。(8)忌讳客人在门口下马,更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三)禁忌傣族散居在云南省境内,主要集中居住在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州。傣族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八、傣族(一)简介(1)傣族人讲究礼貌,说话和气,吵架的情况很少发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是傣族的传统美德。(2)傣族人家庭关系十分和谐,邻里之间互相照顾。(3)傣族人热情好客,盛情款待来投宿的过往客人。(4)主要的节日是泼水节。(二)礼仪习俗(1)佛寺是神圣的地方,在佛寺内不
21、许触摸佛像、法器、仪杖,不许敲寺内的芒锣和鼓,不许跟僧侣攀谈、嬉笑,更不许触摸僧侣的身躯和头部;走路时禁止踩僧侣的影子。(2)忌讳外人赶牛、骑马、挑担子或蓬头散发进入寨子;不能赶着猪通过寨与寨之间的桥梁;也不许将本寨的牛马拴在别寨的桩上;在祭村寨神时,禁止出入寨子。(3)客人进入傣家竹楼必须将鞋脱在外面;火塘里面的位置是老人专座,客人不能坐,忌讳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越火塘;客人不能进入主人的卧室。(4)晾晒衣服时,上衣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下方。衣服不能用来当枕头。(三)禁忌白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占其总人口的80%,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四川和贵州有零星分布。白族
22、人大多信仰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道教。九、白族(一)简介(1)白族人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2)白族人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对于家中来的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3)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4)白族的盛大节日有“三月街”和“火把节”。(二)礼仪习俗(1)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2)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3)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4)“火把节”这天,忌讳女婿回岳父家过节。(
23、三)禁忌朝鲜族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以吉林省最多,占60%以上。朝鲜族聚居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也是我国主要烟叶产区之一。朝鲜族的原始宗教是图腾崇拜、始祖崇拜,部分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十、朝鲜族(一)简介(1)朝鲜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家中如有来客,家庭成员都要起立让座,躬身相迎。(2)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并有“老人节”。与老人有关的庆典有60岁的“花甲宴”、70岁的“古稀宴”,还有结婚60周年的“回婚礼”。(二)礼仪习俗(1)不喜欢吃鸭、羊、鹅、肥猪肉和河鱼。虽然喜欢吃狗肉,但在婚丧及佳节禁止杀狗和忌食狗肉。(2)陪客用餐时,主人绝不可以先把匙子放在桌上,否则被视为严重失
24、礼。(三)禁忌第三节第三节 港澳台地区礼仪香港,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另一个为澳门)。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以及附近的262个小岛组成。东北部东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对岸就是广东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万山群岛。香港一直都是中国领土,但于1842年至1898年间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让或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一、港澳台简介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它由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组成,北面和广东省的珠海市拱北连接,西面与同属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一、港澳台简介台湾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25、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之间,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一、港澳台简介(1)港澳台地区通行的礼节为握手礼。亲朋好友相见时也有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2)数字3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3”和“升”谐音;数字8和数字6在香港也很受欢迎。(二)礼仪习俗(1)港澳台同胞,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喜欢讨口彩。逢年过节,香港人习惯说“恭喜发财”,而不愿说“新年快乐”和“节日快乐”。(2)港澳台同胞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年龄及婚姻状况,不欢迎别人询问他们的家庭地址,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经济收入。(3)在台湾,忌用扇子赠人,因有“送扇不相见”的说法;也忌以伞、手巾、刀剪、甜果赠人。(4)在香港,不要送钟,因与“送终”同音。(5)港澳台同胞忌送茉莉花或梅花给商人,因“茉莉”与“没利”谐音,“梅”与“霉”同音。(三)禁忌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