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2993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PPTX 页数:375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5页
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5页
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5页
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5页
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2019河南,7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给母亲梳头发 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 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 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 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 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 长发在那钢针

2、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A组 河南中考题组,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 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 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 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 我们房间里有一

3、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 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 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 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 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 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

4、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 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 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 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 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 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

5、着一种母性的慈 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 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 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 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1.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

6、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 2.第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3.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 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 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一、 1.答案 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 况。母亲手术后接受“

7、我”的照料。(意思对即可。一方面1分,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提炼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必须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每段的意 思,梳理出文章主要内容。由文章第段第一句话“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 可概括出第点;从文章第段可分别概括出第点,第段的第一句分别是每段的中心句,就 是答案;第段主要写的是母亲手术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 2.答案 突出母亲长发的乌黑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 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为母亲手术后要 “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8、)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可从四个方面回答,一是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垂在背后的 一头乌亮的长发”“均衡而标致的髻子”等表现了母亲的优雅、美丽;二是表达情感方面,“我真是百看 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写出“我”对母亲美丽长发的羡慕,对母亲娴熟梳头技巧的喜爱;三是,情节内容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第段中“花白的发根”“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形成对比;四是 结构方面,对下文情节有铺垫作用。注意分点作答,用词要准确。 3.答案 (“词语运用”示例)“轻轻柔柔”,运用叠词,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体现了 “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典型词语,1分;分析,3分。共4

9、分) (“修辞方法”示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我”不愿打扰母亲休息 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关爱。(相关语句,1分;修辞方法,1分;分析,2分。共4分) (任选一方面,意思对即可。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记叙文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任选一方面作答。若选择词语运用,则要先找出句 中可赏析的词语,一般为形容词或动词,如本句中“轻轻柔柔”就形容“我”为母亲梳头时动作的小心翼 翼;若选择修辞方法,则先点出哪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如“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 她”,这是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往往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在这里就突出了“我”不愿打扰

10、母亲休息的心 理,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关爱。 4.答案 (示例1)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2)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母亲头发从“乌黑浓密”到“花白而稀薄”,母亲从 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等内 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表明观点,1分;结合相关内容,1分;分析,2分。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

11、章主旨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提供的两种看法都有道理,选出你赞同的一种分析即可, 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切记不要两种都答。如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从母亲的角度来谈,则要写她给 予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家庭无私付出;从“我”的角度来谈,则要写当母亲年迈和手术后,“我”给予母 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都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如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则从母亲头发 由黑到白的变化,母亲身体的变化,母亲逐渐衰老等方面谈。 解题思路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赞同哪一种;然后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自己观点的相关句子,再结合自己 的观点进行分析。,二、(2018河南,7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父亲的

12、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 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 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 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 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

13、转身跑回自己屋 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 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 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制 止。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 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14、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 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了!”“啪”的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 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 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

15、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 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 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 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 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

16、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 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去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 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 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 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分)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4分),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

17、,孩子们停止嬉闹, 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4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二、 1.答案 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 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意 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解析 题中已有明确的提示:以“长笛”为线索概括“四件事”。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件事,小时候父 亲爱吹

18、,女儿爱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女儿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六、七、八段讲了女儿扔掉父亲的长 笛,父亲从此不再提长笛;最后三段讲了女儿重新给父亲买了长笛,父亲又吹起长笛的故事。概括前可以先 划分好文章层次,文中如“小时候”“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上了初中”“多年以后”等表时间的词句 都是非常明显的标志。 2.答案 (示例1)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 扬。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 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意思对即可。第点一点1分,共2分;第点2分。共4分) (示例2)正面(直接)描

19、写。(1分)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意思对即可。1 分)侧面(间接)描写。(1分)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意思对即 可。1分)(共4分) 解析 由“如何描写笛声”可知是要求考生赏析句子的写作手法。可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答,再加上 修辞方法的运用。第一句直接描写笛声,第二句通过写大人和小孩们的反应从侧面描写了笛声的优美。 “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原文。 3.答案 她的心理: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

20、(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不想让父 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父亲的心理:为女儿的理 解、体贴而欣慰。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共4分) 解析 心理可从神态、动作和语言等方面来挖掘,如“抹一把泪” “挤出笑” 是为了掩饰,是不想让父母 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似问似答”等看似漫不经心,却写出了父亲内心的欣慰和高兴。注意当时 的故事背景,学会结合上下文分析。 失分警示 作答时一定要注意审题,是“她和父亲的心理”,不要缺少了某一个人,否则将会失去一半的分。,4.答案 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

21、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 澜、更完整合理。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 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 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第点2分,第点一点1分,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可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分 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加以分析。如第七自然段母亲欲言又止的话设置了 悬念,同时母亲的训斥与父亲的隐忍形成对比;最后两段通过母亲的话交代了父亲断腿的原因;等等。母亲 这一形

22、象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失分警示 本题是让分析“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不要误答成“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三、(2017河南,710)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6分) 唯有垂杨管别离 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之前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 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 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 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

23、那终 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 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 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 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便经常答不上来。比 如哪首诗中的两句,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

24、些干什么?”小病号问 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 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 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 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夜夜难眠。 深夜,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 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

25、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 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 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 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 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

26、唯有 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大哭一如既往,她没 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 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4分)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4分)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

27、一丝红晕。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三、 1.答案 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 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岳老师听到小病 号离别时背出了诗,大哭起来。(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先看“抗争的痕迹”一词出现在第几段,理解其含义,再依次筛 选、概括。“抗争的痕迹”出现在第段,仔细阅读“感慨”的内容来理解“抗争的痕迹”

28、的含义。由 “终究值得一过”“人人都无法逃脱”“至少”可知,该词的含义是:死亡不可怕,但不能屈服于命运,要努 力活着,而不是在消极中度过余生。明确了这一点,再从前后文找到岳老师积极面对生活的做法就可以 了。 2.答案 第一次大哭的原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 小病号的感受自责。(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2分) 第二次大哭的原因:为与小病号离别而伤感;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2 分)(共4分),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岳老师第一次哭在第段,结合两段来理解岳老师的心 情。直接原因是小病号的话“活不了几年”,让她为生命

29、痛心;间接原因,结合第段中岳老师的表现“反 倒是教他更多”“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可看出,岳老师做出了改变,说明哭中含有之前对自己不够 关心小病号的自责。岳老师的第二次哭在文章末段,直接原因是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并以背诗的形 式与岳老师告别,岳老师的哭中含有深深的感动、欣慰小病号终于理解了她的苦心,哭中也含有深深 的不舍也许是生离死别。 3.答案 A(示例)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 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B(示例)“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 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一句2

30、分,共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A先确定是人物描写,然后确定是神态描写,再分析人物心情 喜悦。B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般要看动词、形容词或副词。此句中“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词语,表现出岳老师迫不及待地要给小病号上课的心情。 4.答案 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背诵这句诗。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 命的意义。(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及其作用的能力。从内容情节、人物情感

31、、文章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去 理解。从情节方面说,文中主要情节是岳老师给小病号上课,而“唯有垂杨管别离”是授课的重要内容,所 以标题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情感方面说,这句诗最终被小病号记住了,小病号用它与岳老师道别, 表现出小病号对岳老师的依恋、感激之情;从主题方面说,诗句背后隐含着岳老师对生命的态度病房 里的生命也有诗意,要与命运抗争;从表达效果方面说,以诗句为题,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同时,写一种离别, 或者说是生离死别,轻描淡写地用一句诗来表达,奠定了文章哀而不伤的基调。,疑难突破 分析标题含义及其作用 (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有些文章标题中运用了修辞,要

32、先将它的本义 还原,再进行分析。 (2)把握文章情感的出发点。如“热爱生命”这一标题,无非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这也是标题的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一般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 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则是父亲去世。 (4)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义。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题,象征着勇敢坚强、乐观自信、拥有献 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5)寻找文眼。如心声一文,就在“心声”这一标题中透露出情感主旨,其标题的含义当然要围绕文章 主旨来分析。,四、(2016河南,811)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6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

33、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 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 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 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 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 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

34、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 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 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

35、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 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

36、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 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 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 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 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

37、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 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 。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 。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四、 1.答案 蜗牛尚小,母

38、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一处2分,共4分) 解析 “吃蜗牛”这件事可谓一波三折,开始时蜗牛较小,儿子却说要吃;再大一点,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跟 儿子谈过话后,儿子打消了吃蜗牛的念头,这时母亲却端出了一盆“蜗牛汤”。梳理出这一思路,即可概括 出答案。 2.答案 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为 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共4分) 解析 从本段来看,“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很久很久地守着”“便将蔬菜最嫩

39、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这些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对蜗牛的特殊感情,也为下文舍不得蜗牛被 吃掉埋下伏笔。 3.答案 (示例1)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2)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 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3)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 长大时的自豪,后用

40、“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 “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合理即可。4分。若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人物的心理时要考虑两个人物儿子和母亲。可以从两个人物的对话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也 可以从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入手加以分析。儿子开始时问“为什么还没长大”,最后“确定地说,它们已 经长大了”,因为蜗牛长大了他就可以吃了,写出了他心情的急切;母亲开始时说“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最后说“根本就没长”,因为蜗牛长大了就要被吃掉,写出了她的不舍。 解题关键 揣摩人物的心理一般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选

41、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即可。 4.答案 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 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 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 续照料它们。 (写出任意两个方面,分析合理即可。

42、一个方面2分,共4分。若有其他理解,分析符合文意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从文章开头“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可以归纳 出“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这一主题;从文中母亲精心照顾蜗牛,“似乎又有了需 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很久很久地守着”,可以归纳出“对小生命的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纳 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失分警示 此类题往往会因为忽略“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要求而失分。,五、(2015河南,710)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6分)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

43、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 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 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 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

44、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 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 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 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

45、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 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

46、我 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 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

47、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 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五、 1.答案 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 他的

48、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 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意思对即可) 解析 通读全文,对故事的脉络有清楚的了解。概述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不能前后 颠倒,语句要简练、通顺。要扣住两点,先是“我”帮“他”的情节,后是“他”帮“我”的情节。但文章 中“我”帮“他”的情节属于插叙,叙述时应把这一情节放在前面。 审题技巧 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要求,因为文章中“我”帮“他”的情 节是插叙,叙述时应提至前面。 2.答案 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主题: 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 分) 解析 分析作用时一定要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入手。老妇人的话交代了“我”面临的困境公交车,没有了,这也是“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也为后面碰到“他”作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妇人面对 陌生人给予了热情的帮助:“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 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这些言行充满了友善和关爱,使文章的主题更加丰厚。 3.答案 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细心体贴,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河南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