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雨的美感 表达心中雨景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下册下雨啰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下雨啰”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如何表现好雨中的人和景是本课要侧重关注和教学的。学生对雨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下雨别样的美,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揭示下雨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激情;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不同画雨的方法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表演的方式激发学生感受和体验绘画情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诗文的介入,引发学生对雨的体会。本节课的表现可以是真实的回忆,也可以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想象。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雨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进行创作,可以画、可以做,只要是自己的感受都是美的!2、 学情分析
2、:四年级的孩子对雨很熟悉,但对于雨中人的表现,缺乏一定的观察和表现方法,此外,学生对雨的感受也是比较片面,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下雨的美,表现出有生活情趣的作品,是需要教师进行适度引导的。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雨的多样、雨景的美好,表达出心中的雨。3、 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下雨场景,体验下雨给人带来的丰富体验。2、学画雨中的人,能表达自己心目中独特的雨中之景。3、通过观察雨景,畅谈关于雨的诗文,感受下雨别样的美。4、 教学重难点:1、学画雨中的人及雨2、表现雨中的情境与情趣5、 教学准备: 教师:范作、PPT课件 学生:彩色工具及其他辅助材料六、教学流程:课前游戏:请同学画2人。点评:线条的流畅,动
3、态的表现。【设计意图:回忆动态人的表现方法,为画雨中的人作好技能上的准备。同时,也是活跃气氛,为进入教学作好情感的铺垫。】(1) 故事导入、揭示课题:1、 同学们,刚才课前我们画了几个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朋友想让大家认识一下,他就是小明。(教师出示简笔画小明)2、 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小明身上。吃过早饭,小明一家子就忙活开了,爸爸、妈妈去上班,小明去上学。途中,天气变了,你们听3、 听到了什么?是的,下雨了板书:下雨了【设计意图:故事引入,引人入胜,自然地引出课题,并顺利进入新授环节。观雨,体验生活中的雨景;听雨,进一步感受雨的魅力;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加强体验雨中的感觉。】(2) 观察体验
4、,尝试表现:1、问:一开始,下的是什么雨,后来呢?(小雨中雨雷阵雨)2、下雨了,爸爸妈妈会怎么做?(爸爸穿起了雨衣、妈妈撑起了伞)教师示范:穿雨衣的人的画法。教师演示:撑伞人的遮挡变化(道具演示)3、学生试画一个穿着雨具的人。4、小明忘记带伞了,他该怎么办呢?(演一演躲雨的人)5、图片欣赏:雨中各种人的表现。6、学生试画雨中的人,教师点评。(动态的把握,表情的表现)【设计意图:从一家三口下雨天不同的表现,自然的引出本课的技能教学,雨中的人,通过道具演示的方式,很好地降低了教学的难度,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躲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了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三)情境欣赏、整体感悟1、过
5、渡:刚才同学们试画了雨中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大雨,有人会说:真糟糕,真讨厌!又下雨了;有人却会说:下雨真好,下雨真浪漫。对于雨,自古就有文人来描绘它。你能吟诵几句关于雨的诗句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2、小结:从这些诗句,我们发现古人都是用欣赏的眼光来欣赏雨、赞美雨。可见,当我们无法改变天气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看雨、听雨的心情。3、下面,让我们也换种心情来读一下课题下雨啰。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心情来欣赏一下雨景吧。4、配乐欣赏,诗朗诵(雨中的景)5、欣赏完雨中的景,你现在觉得雨美吗?美【设计意图:通过诗文的介入,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表现
6、雨的心境,通过配乐诗朗诵欣赏,进一步体会雨中的美,再读课题,学生对雨的感受已是截然不同。】(四)欣赏评述、实践创作1、 (范画半成品演示)配上景物,再画上雨,作品也就生动起来了。(演示:雨的几种表现)2、 画之前,我们再来欣赏几件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在表现雨景上,又有怎样独到的地方。利用摇曳的枝条来表现风雨熟悉的场景、乌云利用对比,表现空间有意思的想象3、 欣赏学生作品4、 讨论:如何添画自己的作品,让自己的作品富有创意。【设计意图: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有特色,半成品的呈现很清晰地表现出了创作的过程,通过欣赏优秀范作,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五)作业创作,表达心情1、 情境主题创作:雨中的美好回忆2、 要求:技法合适、主题突出、细节生动【设计意图:主题创作,目标清晰。】(6) 作业展评,延续兴趣。1、作业展评。2. 多媒体播放影片雨中曲片段,学生可以模仿演员的雨中舞姿,感受人物在雨中的心情。3. 了解雨的用途。雨水能灌溉庄稼,滋润大地,净化空气,使花儿红艳艳,草儿绿油油,它会给地球洗澡,雨后会有美丽的彩虹出现。 【设计意图:雨中曲,当“Singing in The Rain”响起,主角在雨中欢歌的场景,学生积蓄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在拓展环节了解了雨的用途,进一步引导大家在生活中更多地发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