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六单元第 18 课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的抗战第六单元第 19 课3正面战场的抗战第六单元第 20 课4正面战场的抗战第六单元第 21 课5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六单元第 22 课二、(一)课标要求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标题是“中华民族 的抗日战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 决
2、西安事变的意义。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4.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5.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单元主要讲述了从 1931 年至 1945 年这 14 年间的抗战历史。通过学习,学 生要了解本段历史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 的历史材料,涵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知道民族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3、,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 情怀。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察抗日战 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亲历抗战的老人,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 证人。举办故事会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战的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在 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举办抗战歌曲演唱会。(二)教材分析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旧例,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起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因此,关于抗日战争的学习,在中国近代史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4、1931 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日军很快占据中国 东北,并威胁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是第 18 课的主要内容。1937 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 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此为第 19 课的内容。第 20、21 课分别讲述正面 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历史。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多次组织战役英勇杀敌,在敌后 战场,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 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为抗战胜利作出
5、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历了 14 年艰苦曲折的斗争,特别是八年全 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是 22 课内容。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了两次鸦片战争、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抗日 战争的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在要求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他们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历史地位以及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6、的理性思考。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了解中国逐步抗战的开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展现出民族大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通过呈现各种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时空观念。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4.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
7、精神,激发学 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家国情怀。5.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23123初中历史课程是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具备初步学习历史的方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本单元历史作业的设计,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秉 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科素养的养成为导向,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不忘立 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立人为国立材的使命。历史作业作为历史课程的一个重 要环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前,需要对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评价 等进行整体的规划。首先要建立起历史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8、、学情之间的关联,即作 业的设计,应综合考虑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设计,作业除了巩 固知识技能目标以外,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实践创新、综合解决 问题的能力、道德等方面的目标。还特别凸显作业目标的层次性,照顾到不同学 习水平的学生。课时作业目标应与单元作业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注重基础性,思 想性和综合性,差异性,同时应具有可检测性,以了解诊断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与 共性问题。作业内容依据作业目标来确定,包括作业任务和作业分析(答案),不仅包括学科知识技能的巩固,学科素养,人文情怀的培养,而且包括一些实践 类、合作类等学习任务和活动,强调内容与教学紧密相关,有机互补。本单元的 作
9、业内容有课时作业和单元检测作业两类。单元作业不是课时作业的简单累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单元的知识和方法完成作业,是综合性的作业。课时作业更侧 重于解决学生了解本课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本课的基本方法。每课的课时 作业之间要建立关联,减少一些低水平目标作业,简单机械的重复,减轻学生不 必要的作业负担。强调作业类型灵活多样,包括巩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诊断性书面作业,学生自主完成的作业,学生间合作性作业;跨学科性的作业,培养学生交 流与表达的口头作业,调查、社会实践等。作业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 探究合作和自主精神。作业形式设计力求让学生感觉赏心悦目,作业字体间距合适,颜色、图表、配图等活泼生动
10、。作业时间与作业量,作业难度和学生作业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 等密切相关。我们根据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水平,课时作业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单元检测作业约为 30 分钟。一是通过作业的不同难度来体现差异。二是通过不同作业类型来体现学生学习风格或兴趣的差异。三,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层次的作业来体现差异。根据作业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并用清晰的语言进行描述,不使用负面、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词汇。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的师评,也可以学 生本人的自评,还有学生之间的互评,甚至家长和其他社会工作者也可参与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含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与能力、方法,还要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作业评价设计要注意评价
11、功能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使教师发现学 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功能了解自身发展存在 的优势与不足,从正反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18设计用时10 分钟串一串 放学回家的路上,吃几串烧烤,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是最惬意的事了。经科学研究,高温烧烤过食物,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不可多吃!同学们,下面 我们一起来历史连串串,请将下面方框中的历史关键词串到下图相关数字编号处。1931 年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北平学生1935 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抗日救亡柳条湖张学良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6 年西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评价等级(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优秀自评师评良好
12、合格须努力关键词和事件填写准确、清晰为“优秀”,错误 1-2 个为“良好”,错误 3-4 个为“合格”,错误在 4 个以上为“须努力”。历史学习的基础是形成历史认识,理清基本概念 掌握好基础知识 才能做到论从史出,以史为鉴。本题以连串串的形式,让学生将本课关键词串成 历史事件,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序号 14:1931 年、柳条湖、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序幕。序号 58:1935 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北平学生。序号 9-12:1936 年、西安、张学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课程标准规定: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初 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
13、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 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本题回归课本,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将基本史实串成历史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增 强他们史料阅读能力。请你根据所给的示例,思考本课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动手制作你自己独特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示例一思维导图示例二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仔细观察所给示例,了解它们的异同。态度认真,不敷衍了事。线索清晰,框架结构完整。思维导图布局合理,干净整洁。史实正确,详略得当。自评互评师评总评 优秀()合格()良好()须努力(以下)【】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业。两则示例旨在向学生说明:思维导图没 有固定的模式,可以
14、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通过完成作业,能够让 学生更明晰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锻炼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评价设计”中五项评价标准,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完成这项实践题。“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 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 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1936 年 12 月 24 日
15、桂林日报“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请回答:材料一所说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二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强邻压境”中的“强邻”是指哪一个国家?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中国共产党派谁去谈判?这次事件的解决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作业内容三评价主体和方式作业编号评价等级(标准)自评师评(1)了解的层次答 案 见作 业 分析正确得(2)了解的层次正确得(3)理解的层次正确得(4)
16、理解的层次正确得 总评 优秀(8 个以上)合格(6 个)良好(7 个)须努力(5个以下)【】(1)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 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 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序幕。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根据所学可得出蒋介石主张不抵抗政策。(2)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 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 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
17、到联合 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结合以上分析可得出是日本。(3)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 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联 共抗日,遭到拒绝后,发动了西安事变。(4)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派周恩 来到西安谈判。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 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九一八
18、事变;不抵抗政策(2)西安事变;日本(3)停止内战,逼蒋抗日(4)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谈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 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本题以材料分析的方式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串联起来,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 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精神。19设计用时:10 分钟小明同学在学习完本课之后,依据本课的知识编写历史课本剧,其中部分场景旁白如下:“1937 年 7 月 7 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士兵失踪 为借口,要求进入北平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发
19、动进攻,七七事变爆 发,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 登禹和杨靖宇两位爱国将领壮烈殉国”“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通过协商,改编红 军。9 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 合作,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日本在占领北平、天津后,又对上海发起进攻,国民党守军奋起抗击,淞沪会战爆发,会战中涌现了以姚子青、谢晋元等为代表 的积极抗战的爱国官兵。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了,但它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攻占南京,国民政 府迁往成都。日军
20、攻占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遇难人数达 30万人以上”请你帮助小明鉴定一下,上面四段场景旁白中有没有错误。如有,请将其一一找 出并写出正确信息。作业内容编号评价等级(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自评师评场景一答案:见“作业分析”正确 错误场景二 正确 错误场景三 正确 错误场景四 正确 错误总评 优秀(4 个正确)合格(3 个正确)须努力(2 个以下正确)本题以辨析改错的形式考查本课的基础知识,覆盖了主要知识点。文中的错误涉及了七七事变的具体地点和影响,抗战中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国共 合作以及抗战陪都地点等知识,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线索。:“北平”改为:“宛平”;“局部抗战”改为:“
21、全民族抗战”;“杨靖宇”改为:“佟麟阁”:“第一次合作”改为:“第二次合作”;:无错误:“成都”改为:“重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薄 弱的同学。帮助其复习巩固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增强学习信心。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七七事变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九一八事变A.B.C.D.2、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创作漫画“七七”与“切切”,见下 图(注:图中两人为日本人),对这幅漫画理解比较准确的是()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表明了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A.BC D3、观察下图,
22、当时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A.出师讨伐北洋军阀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C.正面战场组织抗战D.倡议国共两党合作4、“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 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84 岁的钟南山院士让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带着团队奔向了武汉;73 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 3 个小时,.。他们被 称为“最美逆行人”。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逆行者”。下列人物与其相关事 迹搭配不正确的是()A.赵登禹北平保卫战B.姚子青 四行仓库C.张自忠枣宜会战D.左权反“扫荡”战役5、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中见证了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是()ABCD作业内容编
23、号评价等级(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自评师评(1)答案:C 正确 错误(2)答案:A 正确 错误(3)答案:C 正确 错误(4)答案:B 正确 错误(5)答案:D 正确 错误总评 优秀(4 个以上正确)合格(3 个正确)须努力(2 个以下正确)考查历史时间的顺序,七七事变发生于 1937 年 7 月 7 日;九一八事 变发生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淞沪会战发生在 1937 年 8 月;南京大屠杀发生在 1937年 12 月,故正确。依据图中的文字“七七”寓意是为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发动了卢沟 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国共第二次合作,坚定中
24、国必胜的信念;“切切”指的是切腹自杀,切腹是日本侵略者经常在打败 仗后自杀。图中的两个日本人忍痛切开自己的腹部,寓意着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必然是自取灭亡。正确,A 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日本人的普遍观点,反映的是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错误,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是错误的理解,反映的应该是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解,而不是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错误,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B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A。考查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要求解读图文信息。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应该是 1938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是1926 年开始。A 错误。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应该是 1936 年底。
25、B 错误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一个阶段,蒋介石领导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抵抗,所以会赢得毛泽东的尊重。C 正确。D.国共第二次合作在 1937 年已经实现了。D 错误。故选 C。依据知识可知:B.姚子青在淞沪会战中,率全营守卫宝山,故 B 搭配不正确。A.七七事变后,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壮烈牺牲,7 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故 A 搭配正确。C.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牺牲,故 C 搭配正确。D.在反“扫荡”战役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故 D 搭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1937 年的卢沟桥事变。D 是卢沟桥事变的
26、发生地。A 是中共“一大”会址,B 明显不是卢沟桥,C 是遵义会议会址。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第 1 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掌握程度,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形成清晰的历史时空意识。第 2 题 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历史信息,并从中提炼、归纳历史 本质,从而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第 3 题 考查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要求学生能解读图文信息,特别是对民 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区别能否做到正确理解。第 4 题 考查人物与其相关事迹搭配正确,题干部分涉及当下社会,以古鉴今。要求学生识记基础史实,不能张冠李戴,混淆
27、不清。第 5 题 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题目中四个图片的认识,逐一分清对 应的历史事件,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 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历史证据的意识。1、材料一:国共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取得最为突出的 两项成就,其一是创办了一所新式的军事院校,其二是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 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材料二: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 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 流,
28、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摘自人民日报(2005 年 8 月 15 日)(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和正式建立的标志。(3)从以上问题的探究中,你能得到了哪些感悟与认识?2、右图是国家公祭仪式现场(1)结合图中信息,国家公祭日是为纪念哪一历史事件而设立的?你能从图片中获取哪些与该历史事件的有效信息?(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设立该纪念日的认识?作业内容三评价主体和方式作业编号评价等级(标准)自评师评1(1)了解的层次答案见作业分析正确得 1(2)了解的层次正确得 1(3)运用的层次正确得 2(1)理解的层次正确得 2(
29、2)运用的层次正确得 总评 优秀(9 个以上)合格(7 个)良好(8 个)须努力(6个以下)(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 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施的重大胜利。它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 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 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亲密合作,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蒋介石发表庐山谈 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红军。9 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
30、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国共两党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团结一致才能取 得最后的胜利。【】(1)1924 年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 作宣言的发表(3)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敌人;中国军 民具有不屈不挠、顽强抵抗、不怕牺牲的精神(符合题意即可)(1)结合图中“1937.12.13 1938.1”“300000”等信息,可知 这是为纪念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大屠杀而设立的公祭仪式。南京大屠杀中国遇 难者达 30 万以上。南京大屠杀发生于 1937 年 12 月份。(2)结合材料
31、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等 方面作答。】(1)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中国遇难者达 30 万以 上。南京大屠杀发生于 1937 年 12 月份。(2)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等。(言之有理即可)第 1 题 旨在考查学生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养成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第 2 题 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开放性试题。要求 学生能学会初步掌握解释和回答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 能够言而有据,涵养他们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20设计用时:10 分钟下图是某同学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设计的照片纪念墙
32、部分,请你仔细观察,将下面的图片按照要求进行分类并把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当然,这面照片墙的设计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你能加以改进吗?评价等级(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优秀自评同学评师评良好合格须努力说明:共 12 个空,9 个及以上正确为“优秀”,8 个正确为“良好”,7个正确为“合格”,7 个以下正确为“须努力”。)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本 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完成分类。【答案】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本题采用照片墙形式的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将正面战场的几次战役的概况,通过历史人物照片,历史地图
33、和文字展现出来,图案错落有致,色彩丰 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做题欲。从作业内容上看,有基础题和拔高 题。基础题是从会战地图、与会战有关的重要人物、会战影响三个方面,描述国 民党正面战场几次会战的概况。学生通过辨认人物、地图和文字,然后分类总结,在做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涵养了情怀。“如何改进照片墙的设计”这一小问 是一道跨学科的拔高性的题目,不必要求每位学生完成。1.单项选择题。(1)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世 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日本军方也公认战役的失败是因为中国 方面“集中国力”,提出要促使国共“两党分裂”,这些材料说明,台儿庄战
34、役 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国军将士不惜牺牲B.后方同胞全力支援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八路军的支援配合(2)1942 年 1 月美国华盛顿报说:“(1941 年)12 月 7 日以来,同盟国 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大捷。”材料中的“大捷”发生在()A武汉B枣宜C长沙D太原(3)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影像(1838-1938)这本书编入了一系列或细致入 微或宏阔壮丽的图像,以下图片不能编入的是()ABCD(4)根据以下新闻报道,指出司母戊鼎出土的时期()A.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作业内容编号评价等级(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自评师评(1)答案:C 正确 错误(
35、2)答案:C 正确 错误(3)答案:B 正确 错误(4)答案:C 正确 错误总评 优秀(4 个以上正确)合格(2 个正确)良好(3 个正确)须努力(2 个以下正确)第(1)题:从题干所给信息“前方将士、后方同胞共同奋斗”,中国 方面“集中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指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结果【答案】C。第(2)题:依据题干“1941 年 12 月 7 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 年 12月,日军调集 10 万余兵力,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C 正确;其他选 项均不符合题意。第(3
36、)题: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历史时空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的能力。本题涉及的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干内容。通 过“大武汉”、“1838-1938”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本书内容涉及的地点和时间,再逐一阅读选项,解决问题。选项 A.汉口开埠反映的是天津条约的内 容是这一时间段发生的事件;选项 C.辛亥革命和选项 D.武汉会战都是 武汉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选项 B.江南制造总局涉及洋务运动期间李 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军事工业,地点不符,故答案 B 符合题意。第(4)题:课程标准要求掌握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方法。可根据新闻报道 上的关键信息“2019 年”、“80 周年”计算司母戊鼎
37、出土的时间是 1939 年,此 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答案选 C.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第(1)题:本题选取了本题以一则史料作为作业情境,旨在要求学生 认真阅读材料,找到关键词,并运用这些关键词,找出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根本原 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第(2)题:本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联 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涵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第(3)题:本题在设计上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影视作品,以抗日战争为主题,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力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注意历史发展的纵 向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对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的掌
38、握情况,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第(4)题:本题在设计上选取了一则新闻报道为学生创设了作业情境,考查 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养成情况,同时关注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 的联系。材料: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一座承载了苦难与辉煌的城市。武昌起义武汉会战钟南山谈武汉疫情(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昌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会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影响。(3)从武昌起义到武汉会战,以及 2020 年的武汉抗疫,都传递着中华民族生生 不息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什么?作业内容三评价主体和方式作业编号评价等级(标准)自评师评(1)理解的层次答 案 见作 业 分析正
39、确得(2)理解的层次正确得(3)应用的层次正确得 总评 优秀(6 个以上)合格(4 个)良好(5 个)须努力(3个以下)(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2)1938 年 6 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 40 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 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 100 多万人参战,并在江西万家岭重创日军,万家岭战役 大大杀伤日军有生力量,压制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嚣张气焰,1938 年 10 月,武 汉失陷,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武汉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此后抗日
40、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3)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不懈;敢于挑战;永不认输;直面困难等等。本题以三幅图片作为作业情境,将不同时期发生在武汉的武昌起义、武汉会战和武汉抗议串联起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英雄的武汉传递给人们的精神力量又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敌后战场21设计用时:10 分钟战场与战场相互配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部分。请你根据所学思考两个战场的不同,并在数字编号处填写正确内容。(1)抗战路线评价等级(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优秀自评师评良好合格须努力说明:关键词和事件填写准确、清
41、晰为“优秀”,错误 1-2 个为“良好”,错误 3-4 个为“合格”,错误在 4 个以上为“须努力”。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分别是:1.全面 2.八路军 3.新四军 4.淞沪会战5.武汉会战 6.平型关大捷 7.百团大战8.相持阶段设计本题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作比较,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1对下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正面战场A.敌后战场抗日力量壮大B.全民抗战取得重大成果B 正面战场地位遭到削弱D 日本“囚笼”政策破产2.下列形势图中,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敌后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场战役的是()ABCD3 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
42、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 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A 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B 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C 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4.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对陕西延安考察团考察主题归纳最恰 当的是()A.生死攸关历史转折B.长征会师伟大胜利C.革命圣地战略后方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1938 年 4 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 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
43、汉。后来考虑到华北地区八 路军频繁出击,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华北方面军的南下计划。这说明()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日军侵华方针D.敌后战场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作业内容编号评价等级(标准)评价主体和方式自评师评1答案:A 正确 错误2答案:A 正确 错误3答案:A 正确 错误4答案:C 正确 错误5答案:D 正确 错误总评 优秀(4 个以上正确)须努力(2 个以下正确)合格(3 个正确)(1)依据示意图信息 1937 1940 年“共产党员人数不断扩大”“中 共领导的军队在扩大”“抗日根据地不断增加”“根据地人口在不断增
44、长”分析可知,示意图反映了敌后战场抗日力量壮大。故A(2)依据题干“中国军队在敌后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场战役”,结合课本所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40 年中国共产党在华北两千公 里的战线上,组织了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取得了敌后战争的 一次重大胜利。故【答案】A(3)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利用互助组、合 作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抗日 根据地建设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故【答案】A(4)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西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C 符
45、合题意。“生死攸关历史转折”是指遵 义会议。“长征会师伟大胜利”是指会宁会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指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的开创。故【答案】C(5)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由于受到华北地区八路军的掣肘,日军放弃了华北 方面军南下参加武汉会战的计划,这说明中共敌后战场给予正面战场以极大支持,故【答案】D。(1)本题以柱状图和时间轴的形式,说明敌后战场抗日力量的壮大。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生的时空观念。(2)设计意图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以及对百团大战的意义,发生地点和时间的掌握情况,旨在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3)用教材以外的材料,说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
46、力和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4)本题是一道跨课时的作业,难度比较大。延安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 中央所在地。本题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延安这座城市的时空理解。(5)用课本以外的材料来说明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世纪 30-40 年代,面对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军民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 奴,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捍卫民族尊严的铜墙铁壁,用誓死不屈的意志 竖起了国家独立的风帆。重温抗战史再次感受悲壮而振奋的过去,并完成探究任 务。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第 115 师准备前往平型关一带。1937 年9 月 23
47、日,第 115 师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议。会议强调:“中华民 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 国救民的重任!”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政策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 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48、所学知识,八路军取得了哪场战斗的胜利?指挥者是谁?(2)材料二中“某次战役”指什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役的目标及重大影响。(3)材料三中的“政策”是什么?发挥了哪些作用?作业内容三评价主体和方式作业编号评价等级(标准)自评师评(1)了解的层次答 案 见作 业 分析正确得(2)理解的层次正确得(3)理解的层次正确得 总评 优秀(7 个以上)合格(5 个)良好(6 个)须努力(4个以下)(1)根据材料一“八路军第 115 师准备前往平型关一带。1937 年9 月 23 日,第 115 师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议。”结合所学知识,1937 年的八路军 115 是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
49、关大捷的指挥者是师长林彪。(2)根据材料二“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 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某 次战役”指百团大战。根据所学知识,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 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3)第一小问由“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第二 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点概括即可(1)平型关大捷;林彪。(2)百团大战。目标是
50、破袭日军交通线,摧 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影响: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 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3)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调动了农村各阶层的积极性,巩固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本题的知识点属于敌后战场的抗战的范围,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 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为捍卫民族尊严坚贞不屈的民族意识。22设计用时:10 分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课,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用简单的数字对这段历史作一个简要的总结。请你根据提示,在括号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