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2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3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5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6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
2、陈言(无择)著 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三因:内、外、不内外因)7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8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9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10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11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12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
3、350年。13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14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15脚气治法总要: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16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18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发明麻醉药草乌散。19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20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
4、特点(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21刘完素:火热论 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倡导“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1)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多; (2)六气皆能化火同化:风、湿、燥、寒化为火热兼化:风、湿、燥常与火热相兼同病; (3)创造清热或双解的治法及方剂。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 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
5、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确立了“脏腑辨证说”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23张从正:攻邪论 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是他的基本论点。反对囿于“局方”, 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24李东垣:脾胃论 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创内伤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调理脾胃”“升举清阳”,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25朱丹溪:相火论 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6、其“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提出了“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26王好古:阴证论 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号海藏老人,创立了阴证学说。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第七章、明代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撰辑。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载药1814种。每药以24则分别论述。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成就
7、: 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 1892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附方 1 万首。 先进的药物分类:排列原则是“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水、火、土、金石、草、谷、菜、 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 16 部) 科学地论述药物知识:对药物的记述,涵盖了药物名称、产地、品种、形态、炮制、性味、功效、主治等。(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尤其是“发明”一项,着重探讨药性疗效及用药要点,主要是李时珍本人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 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3救荒本草:明朱木肃主编,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书
8、.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特点:1.分类;2.不常用食物;3.图文并茂;4.详细。4滇南本草:明初兰茂,全书共3卷,载药459种。该书将中药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融为一体,反映了云南地区中医药和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为丰富中医药学宝库作出重要贡献。5普济方:明朱木肃等编撰。载方 61739 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不仅在中医方剂史上有重要价值,还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6瘟疫论:撰者吴有性。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首创戾气之说,自创名方达园饮,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
9、疫疗法。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 意义: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8薛己:(号立斋),明代,著内科摘要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9赵献可:明代,著医贯 ,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0张景岳: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 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提
10、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11理虚元鉴:撰者汪绮石,虚劳证专著,强调以肺脾肾为“治劳之三本”。12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13霉疮秘录:明陈司成著,较早的梅毒病专书。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14针灸大成:明杨继洲,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提倡针药并用,善用透穴。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出本书外,未有传本,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15修龄要旨: 撰者冷谦。一部养生保健专著,涉及气功、导引。16外科正宗:明陈实
11、功著,详述中医外科用药理论、多种外科病症及手术治疗方法,被称为“正宗派”。第八章、清1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载药900多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主要成就: 补充订正了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增加药物品种,订正了药物分类。以生物进化论观点认识了药物的变化和发展。(该书的主要创见在于较早地提出生物进化观点)2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濬著。3串雅: 撰者赵学敏。是一部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分内编、外编,各4卷。4温病四大家: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温病四大家)等人,则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
12、献。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吴瑭,字鞠通,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王士雄,字孟英,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
13、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5傅青女主科:由后世人将清傅山的有关女科病证的论述与经验和其他医家论述辑录而成,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6达生篇:清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7重楼玉钥:清郑宏纲著,喉科名著。首论咽喉结构及生理病理,首次阐述喉间发白的病因病机,创制“养阴清肺汤”。8医宗金鉴: 主编吴谦。内容涉及伤寒、金匮、方论、诊法、运气、杂病、妇科、幼科、等。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9吴医汇讲:清唐大烈,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10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
14、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11朱沛文:字少廉,著有华洋脏象约纂,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中西医有可通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古今评论方面比较开明。12恽铁樵:字树珏,著有药庵医学丛书,论及到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坚信中西医学可以贯通;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指出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主张中西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13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难事;主张中西医并用。14西方医学传入的形式:建立诊所和医院,创办医学校,吸引留学生: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医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学生,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