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n-depth ReportsYe Rongzhen深深 度度 报报 道道叶叶 荣荣 臻臻第第 一一 讲讲引引 言:言:一、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一、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该课程属于高级新闻写作系列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后学习该课程。深度报道是主流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新闻媒体获取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打拼点,业界亟需培育一批深谙深度报道采写的骨干新闻人才。所以,深度报道的教学是上海建桥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研究和学习深度报道写作是当代新闻传播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业界出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掌握深度报道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指导深
2、度报道实践,提高深度报道水平。二、本课程学习重点:二、本课程学习重点:1、系统阐述深度报道的内涵及操作路径2、了解深度报道的轨迹与反思3、熟悉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4、了解深度报道现场和风险意识5、熟练掌握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尤其要熟悉调查性报道、特稿以及深度人物报道的采写理念和策略。6、熟练掌握深度报道的互联网应用实践7、引导同学充分深入写作实践三、本课程教材及授课:三、本课程教材及授课:1、教材主要选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最新出版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深度报道,张志安著。辅助教材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深度报道原理杜骏飞、杜骏飞、胡翼青胡翼青 著著2、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
3、析及课程实验相结合3、随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课后思考题作为课程练习4、深度报道是一门以写作为目的的课程,课程将围绕深度报道写作来探讨和实践,每位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都必须写作一到两篇完整的深度报道作品。三、本课程阅读书目:三、本课程阅读书目: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 张志安 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0年01月出版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谢丽尔吉布斯、汤姆瓦霍沃,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深度报道写作原理 欧阳明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深度报道写作 杜骏飞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版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威廉E布隆代尔,华夏出版社,2006版 深度报道:理念与操
4、作 徐国源 著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08月出版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 张志安 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年08月出版 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 张志安 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年01月出版课程成绩组成:课程成绩组成:平时分平时分30%+30%+试卷考试分试卷考试分70%70%平时分:平时分:出勤出勤+课堂实验、讨论及提问课堂实验、讨论及提问+课程实践及课后思考题课程实践及课后思考题试卷考试分:试卷考试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5 5题)题)15%15%+简答题(简答题(4 4题)题)20%20%+论述题(论述题(1 1题)题)15%15%
5、+写作写作50%50%五、本课程考试及成绩:五、本课程考试及成绩:第一章第一章 深度报道的内涵及操作路径深度报道的内涵及操作路径本章要点:本章要点:一、深度报道的核心内涵是什么?一、深度报道的核心内涵是什么?二、二、深度报道的操作路径是怎样的?深度报道的操作路径是怎样的?三、深度报道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和从事深度报道三、深度报道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和从事深度报道的支撑条件有哪些?的支撑条件有哪些?第一节第一节 深度是不断逼近过程深度是不断逼近过程新闻事实背后的真相,一定是包含深度信息和潜在事实的。案例:案例:关于天安门广场乱扔垃圾的报道2013年10月2日,香港文汇报发表了这样一篇报道11万人观升旗
6、广场遗5吨垃圾(报道见教材P3)可是,有一条微博说:法制日报报道2005年五一黄金周天安门广场日产垃圾19吨。北京晨报报道说:2012年国庆日当天垃圾8吨。法制日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文汇报关于这篇报道的质疑未必全对,但至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单纯看5吨垃圾的数字,很难对市民素质下结论,还需要考察市民扔垃圾的原因,对比以往聚会扔垃圾的数量,对比其他地区广场聚会扔垃圾的数量等等。以下是一些每体总编辑对此事件的看法:F总编辑:素材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说记者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应全面观察分析S总编辑:我觉得信息量也很重要,只知道11万人留下5吨垃圾,就得出中国人
7、素质差的结论,而知道没有一个垃圾筒,11万人雨中静侯一夜留下这些垃圾,可以得出“中国人不可战胜”的结论。I总编辑:。这肯定不是习惯问题,这事儿不能深挖,香港、纽约的20吨、40吨,文中也没有交代扔在哪里。H总编辑:文中香港、纽约的比较是不恰当类比。人家狂欢节本来就是要求大量消费并生产大量垃圾的,好比官方在国庆产生的巨量烟火礼花及旗帜标语花车之类的垃圾一样。T主任:报道不能上来就占据所谓的道德高地,应该竟可能呈现更多的事实。还有下雨的因素,水分增加了垃圾的重量。S主任:报道是否应该给出更多的事实,综合以上意见,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呈现一个简单的事实并不难,难的是对这些事实做准确的判断
8、,下结论第二、事实的深度是一个不断挖掘和揭示的过程,而非简单采访就蹴一而就的;第三、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度,既需要更多现场采访,也需要社会科学的思维。一、深度报道的内涵:深度报道是什么一、深度报道的内涵:深度报道是什么(一)、对深度报道的五种误解(一)、对深度报道的五种误解1、误解之一:深度报道是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把一个新闻事件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加以说明,强调的是“何因WHY”“何事WHAT”是新闻六要素的核心。2、误解之二:深度报道就是调查性报道。这种报道是后起的,在国内外都存在,国内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新闻专栏“新华视点”,对深度报道情有独钟,但事实上这个专栏只是专攻“调查性报道”。此外,美
9、国的华文报纸侨报副主编李大玖女士,2007年曾在华中科技大学讲授过“深度报道”课程,他的课程考核分为来年感大部分,一是“调查性报道”,二是“阅读调查性报道”,所针对的仅仅调查性报道。因此,很多人就有了“深度报道就是调查性报道”的误解。3 3、误解之三:事实无深浅,不存在深度报道。、误解之三:事实无深浅,不存在深度报道。美国 麦尔文曼切尔认为记者采集报道事实的三个层次第一层:严格按原始记录(抄录转发)第二层:对新闻报道尽力核实推敲(积极求证)第三层:报道新闻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结果怎样(融入思考),因此,新闻报道行为本身,存在发现、认识、表达的差异,新闻报道不等于新闻事实本身。4、误解之四、
10、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文体或体裁要注意的事,深度报道既涉及报道又涉及采编,它不仅仅是可以用一种文体或体裁所能承载的。5、误解之五:深度报道就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大多数对深度报道的研究者、学者以及新闻从业者比较倾向于“深度报道是一中新闻报道方式”说。至于本教材作者则不倾向“方法”和“方式”说,值得商榷!(二)、深度报道的内涵(二)、深度报道的内涵1、深度报道还有其他相关提法:英美:”大标题后的报道“,法国:”大报道“,我国:“大特写、专题新闻,专题报道等”2、我们教材对深度报道的定义:”是对某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所进行的集中而专门的报道。3、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
11、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很显然,“报道形式”这一意旨并不具有理论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的价值。4、还有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高于消息、通讯等报道形式的“高级”报道形式。以上观点是把深度报道视同文体概念与消息、通讯并举。5、西方新闻业界往往是从新闻控制的角度去理解深度报道。美国专栏作家朱豪德(Roscoe Drummond)认为:深度报道是“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6、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深度报道是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使何时(when)扩展到过去和未来,使何地(where)扩展到现场以外的地域,使何人(w
12、ho)扩展到相关人和其他人,使何事(what)扩展到相关事和其他事,使为何(why)扩展到深层原因,使怎样(how)扩展到原来怎么样、将来怎么样以及应该怎么样等等。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s)的定义是:深度报道是以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为特征,以深刻深度报道是以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为特征,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和探索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和探索事件发展趋
13、势的报道方式。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二、外延:深度报道包括什么二、外延:深度报道包括什么(一)、对深度报道外延的三种误解(一)、对深度报道外延的三种误解1、误解之一:标准杂糅,界域混乱深度报道究竟是由什么来组成的?许多人在认识上有些模糊,从而将原因归咎与同时使用多种标准。因此,要弄清楚深度报道的外延,首先必须运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什么是深度报道。2、误解之二: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讯有人将深度报道看着是一种“有深度的通讯”,这是不对的。其实,对于深度报道而言,只要有助于报道由浅入深地把握并报道新闻事实,那么,通讯可以用,特写可以用,专访也可以用,甚至消息也可以用。3、误解之三:深度报道包括新新闻甚至
14、新闻评论这样的误解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我国的电视新闻业者。新新闻主义的概念来自美国,把文学描写的手法引入新闻报道,容易使报道走向主观性方向。而我国电视新闻业者总是把深度报道划为新闻评论栏目。要知道新闻评论所传播的是意见信息,而不是事实信息。(二)、深度报道的种类(二)、深度报道的种类深度报道究竟包括什么?没有争议的内容有: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至于预测性报道,其本身应属于解释性报道,将之从解释性报道中独立出来或不独立出来都不影响我们的研究。那么,除了上述报道之外,深度报道是否还有其他内容呢?譬如:具有人性深度或政治、文化意义的人物报道,如部分“典型人物报道”,达到一定深度的“精确性报道”等等也可以
15、归入深度报道行列。衡量深度报道的基本标准是报道的内容和方式,而不是以文体或体裁而论的。判断深度报道的内容深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材料,即报道所触及新闻事实其深度与高度如何?二是思想,即报道的新闻事实所表达的思想深度与高度如何?因此,深度报道的种类大体可分为:(一)、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一)、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1、解释性报道:一种用相关事实来解释和分析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2、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就某一新闻事实进行系统的专题调查研究的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报道者通过一定的调查积累、观察及分析研究,对某种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系统、详细的报道。3、精确性报道:是指在采
16、访新闻事实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并通过比较精确的数据、图表来进行报道新闻事实。4、典型人物报道:典型报道,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件进行的重点报道。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典型人物报道。人物报道记录着以人为核心的事件,应该说,是受众最为关注也是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包括具有一定深度意义的专访、通讯、消息等等。(二)、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就是通过多篇报道集合在一起,使(二)、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就是通过多篇报道集合在一起,使新闻报道获得一个新的力度和深度。新闻报道获得一个新的力度和深度。1、连续报道:在一定时间内围绕同
17、一个新闻事实所进行的持续报道。2、系列报道:在一个大主题的流域下,选择或组织多个相互独立而性质意义上又相互关联的热点问题进行的分篇系列报道 3、组合报道:对某一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组合性报道。3、组合报道:是对某一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4、整合报道(Column Report)是将有关某一类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的报道以编辑方法整合在一起,对新闻事件进行多方位报道的一种深度报道方式。或者将数篇同一主题或主题相近、不同体裁类型报道加以综合,体现了现代深度报道的整合化趋向。三、深度报道的特点三、深度报道的特点客观报道通常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叙
18、述“新闻六要素”的前四项内容“When”、“Where”、“Who”、“What”上,而深度报道则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叙述“新闻六要素”的后两项内容“Why”和“How”上。深度报道的首要任务是详细地告诉受众新闻的意义和它发生的前因后果,它经常要通过解释和分析表达客观报道难以表达的内容。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应包括如下9项内容的部分或全部:1、事件,即新闻事实的主体。2、新闻背景,即新闻发生的前因。3、新闻前景,即与此新闻事实相关的其他新闻事实。4、新闻过程,即这一新闻发生递变的过程。5、新闻分析,即对这一新闻事实所做的主观评价或意见倾向。6、主观感性,即新闻工作者在感觉上所得到的具体印象。7、新闻预测
19、,即新闻记者根据现有的新闻事实及相关材料对未来所做的预言,8、图片,即与此新闻事实相关的图表、照片等,包括图片本身的说明。9、对策,即记者对于如何干预新闻事实的现实化意见。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度报道的一般特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深度报道的一般特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A A、深刻性:、深刻性:深度报道能否“深刻”,取决于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内在联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一)(一)方法的科学性方法的科学性1、新闻事件中深层信息的潜在性与记者的开掘能力是一对基本矛盾,没有科学的指引,记者的认识能力将受到极大的局限。2、科学的态度:一分材料讲一分话。3、科学的采写方法:民意测验、田野观察、数理统计。
20、(二)(二)文本的拓展性文本的拓展性1、“深度”体现在新闻事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因此,事件本身的深刻意义最终由人来赋予。2、将新闻事实由表层拓展到深层3从事件本身拓展到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避免就事论事)(三)(三)内容的启思性内容的启思性1、注意留白技术;“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2、增加与受众之间能动;3、实现新闻效果的最大化。B B、广泛性:、广泛性: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受众广泛:积极受众与消极受众。影响力广泛:显在的影响和潜在的影响良性化的互动和受到激励的信息依赖,使得深度报道的传播具有独特的交叉感染力C C、整合性:、整合性:我们生活在一个整合
21、的时代,在新闻传播领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整合报道的现象显得尤其突出。网络对报刊、广播对电视等媒介技术的兼容就是一种典型的整合。其实,深度报道也是一种典型的新闻表现形式的整合。对新闻观念的整合 对新闻文体的整合 对新闻媒体的整合 对新闻角色定位的整合 D D、递延性、递延性.或者说互动性或者说互动性:为了体现深刻、全面,深度报道的操作常常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新近发生的某个新闻事实,必然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某一事实的后续,又必然会导致未来某一事件的发生。新闻事件在时空上的递延性本身就是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信息。从空间上讲,深度报道的操作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积极
22、的参与者,深度报道正在把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权利让给受众,使得深度报道的传播形成主体的互动。而这个延递性体现在三方面:承上、启下与互动。E E、深度报道表现的丰富性。、深度报道表现的丰富性。(一)文体以通讯为主,兼有多样,佐之以特写、专访、消息、评论乃至图片;(二)报道方式既可单篇,如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也可多篇,如连续报道、跟踪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三)叙事艺术空间开阔,有较大的弹性,甚至调动了写作技巧的更多手法。第二节第二节 深度报道概念的三种界定深度报道概念的三种界定一、深度报道是一种文体有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和消息、通讯、特写不一样的一种文体,它与“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
23、文体可以划为一类。另有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他是一种报道形式。如果将深度报道当成一种报道文体,则主要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报道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1 1、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按照西方新闻业的定义,调查性报道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报道题材是关于公共利益的事件,主要指向政府;二是记者主动参与报道,且大多数是个人调查;三是报道的内容主要是负面新闻。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跟西方的调查性报道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主要强调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中国:一方面也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同时还揭示社会复杂问题调查性报道
24、侧重揭示“是什么?”题材比较负面,调查结果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甚至读者的震惊(中国青年报1987年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2 2、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新闻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映性的事实”这样就能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加明白易懂。美国新闻学者卡尔.林兹特诺姆解释性报道侧重解释“为什么”,题材相对比较复杂,报道主题比较明确,需要运用较多的新闻背景来对复杂的事实进行解释3 3、预测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所谓预测性报道,就是新闻记者依据现有事实,对某一事态发展做出的推测,它在解释
25、过去的基础上,对事件的前景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做出远景预测,也就是说,预测性报道侧重与新闻事件会“怎么样”。譬如关于经济形势发展的预测等等譬如关于经济形势发展的预测等等 二、深度报道是一种形式二、深度报道是一种形式按照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深度报道是按照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挥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作用、发挥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宣传舆论学大词典对深度报道的解释是:通过系统的科宣传舆论学大词典对深度报道的解释是: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
26、、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道形式。如果将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组合报道、连续性报道、如果将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组合报道、连续性报道、系列报道则通常被认为深度报道的不同形式。这三种报道的系列报道则通常被认为深度报道的不同形式。这三种报道的形式特点分别如下:形式特点分别如下:1、组合报道南京大学杜俊飞在他的著作深度报道写作中对组合报道南京大学杜俊飞在他的著作深度报道写作中对组合报道给出这样的定义:组合报道是将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给出这样的定义:组合报道是将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的报道及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
27、新闻进行透视的面的报道及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新闻进行透视的一种报道。一种报道。综合各种问题形式,既有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和深度调综合各种问题形式,既有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和深度调查,也有专家观点、背景链接或者配发短评,兼顾深度性和查,也有专家观点、背景链接或者配发短评,兼顾深度性和实效性,这种报道形式充分体现出日报做深度报道的优势,实效性,这种报道形式充分体现出日报做深度报道的优势,力求针对当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全面剖析,以力求针对当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全面剖析,以呈现事实深度和认知深度。呈现事实深度和认知深度。2 2、连续报道、连续报道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
28、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实,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应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机其影响。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不可预知的,止于事件结束,因其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容易被读者持续关注。3 3、系列报道、系列报道系列报道是指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通常来说,不同的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但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上,通过将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意主题下,以求对新闻事实做出比较系统、全面、深度的解读,一般来说系列报道的题材大多是非事件性的新闻。三、深度报道是一种旨趣三、深度报道是一种旨趣美国学者詹姆士波普认为:新闻一词就是与深刻联系在一起
29、的,肤浅的不深刻的新闻根本就不是新闻。深度报道“是新闻执著于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个方面指出了新闻文体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我国学者陈作平在新闻报道新思路一书中也认为: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应过多地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即便足一条消息,只要它立意高远,对问题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报道。”这种观点更加强调深度报道不必拘泥于文体或形式,只要在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上有所作为的报道均可称为深度报道。四、深度
30、霸道的追求:真相四、深度霸道的追求:真相如何界定深度报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深度报道的核心价值,即超越表层的事实,接近深层的真相。如果把深度报道当成独立的报道文体,则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都是比较典型的深度报道文体:如果把深度报道当成非独立文体的报道形式,则组合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都可以归入深度报道的报道形式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我们认为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最接近它的 本质内涵的。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大学校 长罗伯特哈钦斯带领一群大学教授共同探讨新闻传播业可能而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体现“社会责任论”的观点,比如:报
31、刊既要坚持自己的自由传统,同时又要体现出它的社会责任;报刊要尽可能地去接近每日完整的社会现实并要站得比现实更高,能够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报告中提到:“所谓深度报道,是围烧社会发展的显示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这句话可以从两个纬度去解读。一是“脉络”,即深度报道需要更多、更充分、更重要的事实,必须在多重事实中加以把握和解读;二是真正意义”,即深度报道绝不满足于客观地呈现事实,而试图帮助受众建立对复杂事实的判断和理解,试图解释复杂事实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深度报道需要呈现的是有意义的事实脉络,多重事实的逻辑关联形成脉络,而这个脉络又呈现出事实的
32、核心意义。综上所述,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力图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揭示新闻背后更深层次意义的报道文体或报道形式。它试图 将重大的事实置于多重事实的脉络中去呈现其核心意义。就其本质而言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现象,深度报道的核心追求就是揭示真相。五、深度报道的层次五、深度报道的层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新闻报道有三个层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新闻报道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主体新闻事实的直接报道即动态新闻层面;第一个层次是对主体新闻事实的直接报道即动态新闻层面;社会新闻记者、条线记者所做的报道。社会新闻记者、条线记者所做的报道。第二个层次是对涉及主体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及实
33、质进行的调查,第二个层次是对涉及主体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及实质进行的调查,即调查性报道。即调查性报道。严格意义上来说,调查性报道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严格意义上来说,调查性报道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专注于事实背后的挖掘;第一种类型专注于事实背后的挖掘;第二种类型是通过大量事实的掌握呈现出事实背后的原因,即具有第二种类型是通过大量事实的掌握呈现出事实背后的原因,即具有解释性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的调查性报道。第三个层次则是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再做出解释,即解释性报道。第三个层次则是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再做出解释,即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基本上处于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即对新闻事实有所调查或有深度报道基本上处
34、于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即对新闻事实有所调查或有所解释所解释 第三节第三节 中美深度报道的简单比较中美深度报道的简单比较一种报道形式之所以能够受到垂青成为主流或重要的报道形式,报道形式报道功能现实社会的需求喻国明教授所言:“一种主流报道形式的出现,事实上总是与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要求联系在一起的”。对中美两国深度报道的差异作简要比较有利于我们结合特定的杜会情境来理解这种报道形式的现实意义。深度报道在中美两国产生和勃兴的时代都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20肚纪初的美国,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处于转型阶段,都面临着社会阶层的加速变化,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急剧增多等现状,
35、但两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迥然有别,社会发育和发达程度也非常不同。1、美国深度报道的发生和发展主流报道形式:政党新闻客观报道深度报道(1)政党新闻:为政党服务的新闻,新闻发言人制度等(2)客观报道:客观报道思想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客观和中立,客观客观报道思想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客观和中立,客观性至今也是所有新闻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性至今也是所有新闻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库珀库珀(前美联社社长):“客观性作为一种至美至新的道德观念,发展于美国,奉献于世界。”施拉姆:施拉姆:“客观性是对于新闻学的独特贡献。”麦康博(Maxwell Mccombs)“冰山理论”1)、将客观报道奉若神明,完
36、全摒弃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只传递一些不完整的信息片断给受众。2)、“客观主义”,有闻必录,不去深究某些言论的真假和其背后掩藏的事实真相。(3)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一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报道方法。20世纪60年代,精确新闻报道在美国逐渐盛行,并成为美国新闻界普遍重视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Philip Meyer)于1973年出版精确新闻学;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出现。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引进信度、效度、测量标尺等实用而科学的“测量”手段;借助民意调查、科学统计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精确新闻报道的优势:逐渐
37、摆脱消息来源的控制,使新闻报道能够在相对较为科学、规范和公正的层面上进行。反映普遍的民意。纠正某些错误的观点。监督政府的管理行为。精确新闻报道的不足:第一,新闻事件也不可能全部用数字语言来表述,尤其对某些事件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某些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和深远意义的阐述,不得不借助于普通语言。用精确新闻报道来取代其他形式的新闻报道是不现实的。第二,精确新闻报道搜集数据并加以归类、分析需要较长时间,所以时效性差,一般不适用于突发性事件,而比较适宜作社会问题的报道。第三,精确新闻报道一般都缺乏人情味,不生动,阅读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但要有相当的文化水平,而且很吃力,要仔细,要动脑筋思考
38、,所以读者面很窄。第四,精确新闻学的数据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排除人为的因素,当记者为某种目的而编造数字或玩弄数字游戏时,它就带有了欺骗的性质。(4)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新新闻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闻写作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它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传统新闻报道所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提出挑战。这种理论主张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联姻,即按照文学创作的方法来写新闻。按照这种写作方法写成的报道,被称为新新闻主义报道。新新闻主义的内容:用小说的笔法来写新闻故事
39、。“这种报道方式融合小说的创造力、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一反新闻界过分依赖新闻来源提供消息的传统,由记者到现场对一件事深入观察,并作详尽分析。”(葛昀:评议葛昀:评议“新新闻主义的新新闻主义的复活复活”,载新闻大学,载新闻大学,19991999年秋季号年秋季号)“新新闻主义的目标是要在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席卷读者。”(汤汤姆姆沃尔夫:新新闻主义沃尔夫:新新闻主义)新新闻主义的写作特点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采用多个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来描写事件,尽量避免历史叙述法;“第三者的眼光”,即通过一位特殊人物的眼睛来将其看到的场景如实地传递给读者;充分记录人物对话;在报道事件时,用作者的观点
40、来综合材料,安排布局;描写细节,包括记者人物的表情、姿态、穿着、习惯等;合成人物。“新新闻主义”作品的四种基本写作手法:1973年,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和约翰逊(E.W.Johnson)联合编辑了一本新新闻主义,文中收集了21位新新闻作家的文章。沃尔夫在该书的绪言中概述了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的四大特点,指出新新闻主义“新”之所在:第一,采用一幕幕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描写事件,避免使用传统新闻报道中的历史叙述方式;第二,每一幕场景由一个特定人物来呈现,即通过一个亲历事件者(如作者本人)的所见所想表现场景;第三,大量运用人物间的对话,集中使用对人物的社会生活地位有象征性作用的细节(如人物
41、的姿态、习惯、举止、表情、家庭布置、对上司下属的态度等),采用文学的表达技法;第四,描写细节,烘托气氛。“新新闻主义”的前两种写作手法通常能为传统新闻报道者所接受。因为它们基本上遵从现实逻辑。如果说有什么偏离的话,也只是在于新新闻在对新闻事件素材的选择与组合上试图达到一种描述的时序连贯性与逼真性。但这是对事实材料的外在的选择与组构问题,而不是对事实内容本身的加工,传统新闻报道里同样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两种手法,它们与新新闻的区别仅在于应用的自觉性有无与频繁程度上。这两种手法背后的主观性色彩是不在传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批判视野之内的。而“新新闻主义”的后两种写作手法被认为是有可能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相抵
42、触的。也就是说,新新闻中的对话有可能是现实逻辑的,也有可能是艺术逻辑的。如果作者本人是诚实的,他的采访对象也是可资信任的,并且他写下的每一句对话都能够提供确切的出处,那么这篇新新闻便是符合传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新新闻主义的致命弱点:1、新新闻主义无限夸大了新闻的社会作用。新新闻主义者试图以新闻来担当需要各个学科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全方位了解世界的任务,超出了新闻基本的功能范围,无疑是荒谬的,也难免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2、新新闻主义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新闻写作的各个方面。新新闻主义的某些写作技巧只能部分地运用于通讯、特写等长篇报道中,如果新闻媒介主要刊登新新闻主义者的文章,那么无异于取消了新闻媒介
43、赖以生存的条件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此外,新新闻主义的某些理论与实践是与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比如合成人物显然违背了真实性的原则。作品篇幅较长,采访写作耗时久,不符合时效性的要求。真实、及时是新闻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或最基本的要求,新新闻主义的主张违背了这两点,必然要被淘汰。深度报道在美国的出现深度报道在美国的出现根植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土壤深度报道重要形式之一的调查性报道起源于19世纪末。调查和揭露政府丑闻、企业舞弊、官员腐败、犯罪活动等,其中,政府的腐败行为和企业的违法交易更是调查性报道关注的焦点。譬如: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的下台,标志着这种报道
44、发展的颠峰;另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产生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闻学者将其称之为“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产物”探讨“为什么”变得与“是什么”同样重要总体而言:处于转型期的美国社会催生了以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同时,深度报道的产生,也给报纸提供了与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介抗衡的支撑。不过,美国新闻学界并没有将深度报道作为一个严谨的学术用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是直接就“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报道形式进行研究。1.深度报道出现的新闻学原因。深度报道是客观报道的发展和修正。深度报道依然强调“用事实说话”,又充分体现了主客观统一的新闻报道旨趣。深度报道广泛地吸收了各种
45、对立的新闻理念中的合理因素以充实自身的理论主张,并合理地剔除了已往新闻理念中的片面因素。2.深度报道出现及演进的社会原因。1)媒体激烈竞争导致深度报道的出现。2)受众的需求导致深度报道的兴盛。3)人类认知心理的转变:人大脑中的“文化地图”4)“社会责任理论”推动了深度报道的发展。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自由和负责的报刊中对记者提出要求说:“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的特定前后联系之中。”该委员会对深度的定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3.深度报道发展的宏观历史。18世纪后半期,普利策开始鼓吹社会变革,
46、鼓励大众同政府和巨商的贪污腐败作斗争。19世纪末:“扒粪运动”(Muckraking)代表人物: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麦克卢尔杂志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屠场1931年,美国太阳报开辟专栏对每周新闻大事进行综述和解释世界上第一报纸深度报道专栏193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通过决议,使深度报道的地位第一次得到确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各大城市的报纸开始建立调查性报道小组,并于1975年成立了调查性报道记者及编辑协会调查性报道不仅成为新闻界的重要报道方式,也成为了维护社会公益的一种新兴力量。调查性报道的高峰时期 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
47、与越南美莱(My Lei)事件:在美莱,我们发疯了美莱四号:对一场大屠杀和其后果的报道1970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1978年,深度报道被美国世界大百科列为20世纪美国新闻发展的一大趋势,这标志着深度报道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85年,普利策奖增加了解释性报道奖和调查性报道奖两个大奖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重要报纸的解释性报道篇幅占了70%以上的新闻版面当代中国深度报道的起源和发展:思想启蒙性思想启蒙性年代初期,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尼尔高普鲁的深度报道论被翻译成中文。这本书里说,深度报道实际上就是“将新闻带进读者关心的范围以内,
48、告诉其重要事实,相关缘故,以及丰富的背景材料”,颠覆了“文革”以来中国传统新闻观念,在我国新闻界引起很大争议。改革开放后的年,历经坎坷的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全国好新闻奖评选首次设立了“深度报道奖”,长江漂流系列报道和遗弃女婴事件连续报道获得了一等奖。年,关广梅现象,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获得了深度报道特等奖。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年”中国青年报有关大兴安岭火灾的“三色“报道1987年5月,一场特大森林火灾降临我国的大兴安岭,时任中国青年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的雷收麦(原林甸人),会同该报国内部记者李伟中、叶研、实习生贾永在火场奔波一个月时间,写下了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
49、色的悲哀。作为尝试,三色报道取得了成功。经济日报关于“关广梅现象”的大讨论1986年6月,经济日报上刊出了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文章以“本溪出了个关广梅”开头,既描写了关广梅实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种种成绩,更真实地反映了她在改革中面临的阻力和困惑。人民日报的鲁布革冲击亦称“鲁布革冲击波”。1984年,我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首次按照国际惯例对引水系统工程实行国际招标建成了鲁布革水电站。被称为“鲁布革冲击”。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为中国培养。经层层筛选,人入学,至年月完成学业。这是中国首批,为此,国家耗资百万。但位回国后,在整整一年时间内,没有一人能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
50、作。几经周折,由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拍板:给予这批“特殊政策”,允许他们自由流动。中国第一代就这样起死回生。2.我国深度报道的成长。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改革迅猛发展。报纸新闻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报纸扩版,周末版和晚报出现。电视新闻改革的重点:频道增多,多种形式的深度报道(包括访谈类节目)出现简要概括一下,中美深度报道的差异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就深度报道产生的动因看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深度报道均产生于现实社会的推动,社会转型是最重要的宏观背景。弥补客观报道的种种不足;与新兴的广播、电视对报刊的冲击密切相关,给平面媒介提供了重现优势的生机。对比之下深度报道在中国的产生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