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第八章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第1页,共23页。v掌握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正治反掌握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正治反治、三因制宜、调整阴阳、调和气治、三因制宜、调整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等治疗原则血、调理脏腑等治疗原则v熟悉未病先防及即病防变等中医治未熟悉未病先防及即病防变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养生原则;中医治疗观病思想;养生原则;中医治疗观v了解康复的意义和基本原则了解康复的意义和基本原则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2页,共23页。v巩固树立中医巩固树立中医“治未病治未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原则v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强化“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恒动观念恒动
2、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等中医思维等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3页,共23页。养生:养生: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体的原则及方法。预防:预防: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与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发展。治则:治则: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疗原则。康复:康复:指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指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疾病恢复的理论及方法。
3、急性病缓解期等疾病恢复的理论及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4页,共23页。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学的意义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体质一、增强体质二、预防疾病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三、延缓衰老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5页,共23页。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一、顺应自然二、形神共养二、形神共养三、调养脾胃三、调养脾胃四、保精护肾四、保精护肾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6页,共23页。预防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
4、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大方针之一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大方针之一治未病治未病中医学的重要预防思想中医学的重要预防思想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发生第7页,共23页。正气不足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预防的基本原则预防的基本原则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邪气侵入邪气侵入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第8页,共23页。治则治则:
5、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治法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候的具体治疗方法。中医中医治疗观治疗观1.整体调治整体调治 2.治病求本治病求本3.正气为本正气为本 4.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5.治病先治神治病先治神 6.以平为期以平为期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9页,共23页。基本基本治则治则1.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 2.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3.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5.调理气血调理气血 6.调整脏腑调整脏腑7.三因制宜三因制宜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6、第10页,共23页。扶正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原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祛邪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原则。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症。的病症。扶正与祛邪相兼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为虚实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为虚实夹杂证。夹杂证。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11页,共23页。扶正:扶正
7、:药物、针灸推拿、气功、食养、精神调摄、体育锻炼等。药物、针灸推拿、气功、食养、精神调摄、体育锻炼等。祛邪:祛邪: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消导、祛痰、活血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消导、祛痰、活血化瘀等。化瘀等。1.1.辨清虚实: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辨清虚实: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2.2.掌握主次掌握主次3.3.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12页,共23页。单独使用单独使用单独扶正单独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单独祛邪单独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合并使用合并使用扶正兼祛
8、邪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适用于邪盛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先后使用先后使用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证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夹杂证(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正虚不甚,尚耐攻伐,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夹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夹杂证杂证(正虚较甚,不耐攻伐,若兼顾攻邪更伤正(正虚较甚,不耐攻伐,若兼顾攻邪更伤正气)气)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13页,共23页。1.1.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2.2.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3.3.标本
9、兼治标本兼治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14页,共23页。正治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又称: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又称“逆治逆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反治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从治”。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适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第15页,共23页。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10、。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虚则补之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实则泻之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正治常用方法:正治常用方法: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16页,共23页。反治常用方法:反治常用方法:热因热用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真热假寒证)(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塞因塞用: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
11、通症状的病证: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真虚假实证)(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通因通用:用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病证用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病证(真实假虚证)(真实假虚证)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17页,共23页。1 1、损其有余、损其有余2 2、补其不足、补其不足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1 1、调气、调气2 2、理血、理血第18页,共23页。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1 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2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3 3、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9页
12、,共23页。1 1、因时制宜、因时制宜2 2、因地制宜、因地制宜3 3、因人制宜、因人制宜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20页,共23页。康复康复恢复平安或健康恢复平安或健康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康复的目的康复的目的促进和恢复病伤残者的身心健康促进和恢复病伤残者的身心健康第21页,共23页。康复的基本康复的基本原则原则1.形体保养与精神调摄相结合形体保养与精神调摄相结合2.2.内治方法与外治方法相结合内治方法与外治方法相结合3.3.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结合4.4.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第22页,共23页。谢谢!谢谢!第23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