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21 创造宣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4.理解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创造?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创造”的文章,请的文章,请先思考一下,确立题目,再想想该选用的材料,先思考一下,确立题目,再想想该选用的材料,以及你的观点以及你的观点创 造 宣 言陶行知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
2、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快速自读课文,把握关键信息1.读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3.这篇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一)自读课文,分组讨论问题4.第24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5.第511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6.“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
3、想到谁?1.读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文中写了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二)讨论明确,归纳总结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3.这篇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总领全文。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这一分论点。第三部分(第511段):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第四部分(第12
4、16段):以“东山樵夫”砍树的故事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最后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根据每部分开头的句子来划分的层次。4.第24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5.第511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土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成为禅宗的南宗创始人;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
5、错误观点: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了;陷入绝境。结论: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6.“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例,指出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课堂小结课堂小结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不但不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了解陶行知先生创造精神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2.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环境太平凡 (石头不朽的塑像)时时生活太单调 (监牢里正气歌)处处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音乐家)人人太无能了 (慧能传黄梅教义)皆可走投无路 (玄奘得佛经)创造创造宣言创造宣言 驳 举例 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