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江苏单科,18,3分)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 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 )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五年高考,答案 C 本题以马克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 史材料、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经典理论的特 征,增强对先进文化的认同感。 材料“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说明马克思主义的
2、诞生是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旧世界的批判,不是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也不是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A、D两项错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表明是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不是简单的否定,B项错误。,2.(2018课标,33,4分)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 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3、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 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材料信息看,共产主义者同盟强调全世界无产者 的联合,以实现财产公有和人类的解放为目标,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故选A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故B项错误;C项中“开始”表述有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命题评审 本题以历史文献为背景材料,考查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试题呼应马克思诞辰200周 年大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分析材料信息,联系基础知识解答。,3.(2018天津文综,7,4分)右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 文中提到,“在危机
4、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 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 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答案 D 材料表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破坏生产力,反映出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揭示的是资产阶级克服经济危机的一 般方式,而非对经济危
5、机的预见,A项错误;材料表明,消灭生产力只是资产阶级缓解经济危机的 方式之一,B项错误;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文明过度发展的危机,C项错误。,4.(2019天津文综,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16世纪的欧洲,手书新闻和单页印刷新闻已经较为流行。僧侣、贵族和富裕 起来的资产阶级,对外界事物很关切。一些人专门搜集消息,编写“通报”,抄送给有需要的客 户。消息来自一些中心城市如罗马、巴黎、伦敦,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和葡萄牙的里斯本,内 容包括当时的欧洲战事、王室消息、贸易商情。随着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们越来越需要准 确地了解远方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法乔治维尔世界
6、报刊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新闻流行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闻流行的历史背 景。(6分)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时,反英报纸波士顿公报印数一度达到2000份,相对于当地的人口 总数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数字。以赛亚托马斯在马萨诸塞州出版的报纸上呼吁工人投身到国 家独立的事业中。有评论说:“假如没有报纸,美国革命根本不会发生。”英国人出版的报纸 则鼓吹服从英国,宣传英国和北美殖民地的和解。到战争结束,美国报纸数量增加到43家,自主 的造纸厂、铅字厂等也相继建立起来,摆脱了对英国产品的依赖。 摘编自法乔治维尔世界报刊史,(2)依据材料二,概述报纸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关系。(4分) 材料三
7、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新莱茵报适应当时德国爆 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成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坚强组织中心,组织和领导了 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尽管新莱茵报仅存在了354天,但却 出版了301期,恩格斯说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 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总数多达几千封。 这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是个奇迹。 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莱茵报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的原 因。(4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评价报纸所起
8、到的历史作用。(4分),答案 (1)特定人群的需要;出现专门的从业人员;欧洲大城市成为新闻汇集和传播中心。 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 (2)报纸成为交战双方的宣传工具;独立战争推动美国报业的自主发展。 (3)1848年革命爆发,新莱茵报成为革命的机关报,适应德国人民革命的需要;组织领导群 众斗争,建立通讯员网,发表大量读者来信。 (4)适应了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发挥了传递信息、传播思想的作用;成为人民的喉舌,推动了 历史进步。,解析 本题以报纸为主线,考查文艺复兴、美国独立战争、欧洲1848年革命。通过不同时期 报纸的出现和作用,考查学生全面准确获取历史信息、准确描述和解
9、释历史事物、运用归纳 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新闻媒体的作用, 关注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形成正确的舆论意识。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僧侣、贵族和富裕起来的资产阶级”“一些人专门搜集信息”“消 息来自一些中心城市”等信息,从需求人群、从业人员、大城市的作用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报纸对交战双方的作用、战争结束时美国报纸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概 述。 第(3)问,根据材料中“新莱茵报适应当时德国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组织和领导了 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形成通讯员网”“
10、发表的读者来信”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新莱茵 报是1848年革命的机关报等知识回答。 第(4)问,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报纸在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传播思想、推动历史进步 等方面的作用评价。,5.(2017北京文综,40,8分)(节选)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 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 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2)在和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8分) 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 简述20
11、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答案 (2)参考答案要点: 转折点及理由: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 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传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析 (2)主要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依据问题,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历史意义作答。 需要运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进行阐述。联系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的宣传活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12、的活动思考作答。,教师专用题组 1.(2015上海单科,25,2分)下侧是哪一人物的生平年表 ( ) A.俾斯麦 B.马克思 C.圣西门 D.列宁,答案 B 由“发表共产党宣言”一项信息就可知答案为B项。,2.(2014广东文综,21,4分)“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 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 )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答案 B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据此可知此文件是 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献,故B项符合题意。A项虽然也是指导工人运动的
13、文献,但仅局限于 俄国,而材料中的“某国”不仅仅指俄国,故可排除A项。C、D两项均不是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的文献,排除。,3.(2011课标,28,4分)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 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 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 图是 (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答案 D 结合材料中“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渴望通过鼓励宣传 获得农村群众的支
14、持,D项为正确答案。从“1871年4月”这一时间上看,A项错误;巴黎公社并 未建立起工农革命联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废除财产私有,排除C项。,考点二 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2017江苏单科,17,3分)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 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 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 C 本题考查
15、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中“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 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论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 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论述的是十月革命的方式,C项正确。列宁的论断并未 提及武装起义的条件是否成熟,A项错误;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列宁 的思想,B项错误;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D项错误。,教师专用题组 1.(2014四川文综,12,4分)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 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依然怀有大国情
16、结 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B. C. D.,答案 B 从表格可以看出,在19902006年的所有调查项目中, 认可某一项咨询答案的人数 比例是在不断变化的,说明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并不是长期保持一致的,故错误。表 格中认为十月革命推动或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数并不占绝对优势,可见俄罗斯人并不是主 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故错误。均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得出,故B项正确。,评析 本题为表格式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数据并对数据做出合理解释的能 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表格中数据变化的规律及变化的原因。,2.(2012大纲全国,21,4分)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
17、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 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 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答案 A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经过,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 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含义,分析其提出的背景进行解答。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 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
18、埃” 的口号,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与史实不符。,考点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A组 课标卷题组 1.(2016课标,34,4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 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 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 B 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 间,美国深受经济危
19、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 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当时美国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经济陷入大萧条,而苏联工业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因此吸引美国人 民的并不是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而是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2.(2015课标,34,4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 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
20、.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 A 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 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 都没有涉及。,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天津文综,8,4分)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 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 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
21、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 C 本题考查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 力。试题以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外交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引导学 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从材料信息看,苏俄通过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一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 时间;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是指苏维埃政权向资 本主义妥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这说明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 根本利
22、益,故选C项。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故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苏维埃 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的方式处理内政,而非武装对抗,故B项错误;1918年,苏俄正值巩固政权和恢 复经济时期,并未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故D项错误。,2.(2016浙江文综,22,4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 C 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 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 时共产
23、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 就已消失,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俄)联历史上不同 时期经济政策的特征。,3.(2015山东文综,21,4分)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 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 A 19291938年,美国受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影响,工业总产值呈先下滑后上升的 状态,但总体上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持续下降,苏联受五年计划影响,工业生产能力增 强,B、D两项错误;苏联工业生产虽有发展,但仍落后于美国,C项错误。故答案为A
24、项。,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该时间段 内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位次。,4.(2015天津文综,9,4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 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 A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哈默与苏俄进行贸易活动得 益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哈默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得益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
25、选A。苏俄和中国并非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持敌视的 态度,故B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错误;材料与哈默 是否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错误。,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6江苏单科,19,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 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 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 C 材料表明,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农业
26、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并未带来农业的明 显增产,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明生产者即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抵消 了生产工具进步带来的优势,故C项符合题意。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会造成机械闲置,不会带 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个体经营能 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不是导致农业增产不明显的因素,B项错误;集体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D项 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状况,考查考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适中。解 题的关键是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2.(2015江苏单科,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
27、钢锭比传 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 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答案 B 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连续铸钢法”专利技术被28个国家购买,而自身的 采用率却很低,这与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关。计划经济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来管理和 调节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转化,B项正确。,3.(2015广东文综,22,4分)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 A.私营企业纷纷涌
28、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 C 本题考查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题干中“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实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买卖,故C正确。私营企业涌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才出 现的现象,故A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出现的现象,故B错误;农 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D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区别苏俄(苏联)各项经 济政策的内容。,4.(2014江苏单科,15,3分)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 苏俄(联)
29、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 B 从1921年开始,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年平均税 款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实行固定粮食税,故B项符合题意。1921年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和实物配给制不复存在,A、C两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始于1929年,D项错误。解题 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苏俄(联)历史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演变。,5.(2014大纲全国,21,4分)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 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
30、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 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 C 题干中“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的主旨是要把农业的生产资料 私有制改造成与工业生产资料相同的公有制,以巩固“苏维埃制度”,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 主要着眼于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造,因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中 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31、对材料的主旨进行准确解读。,6.(2014安徽文综,20,4分)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 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 B 1921年春的“严重的失败”是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不足就是不顾苏俄现实状况而企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 苏俄未向农民征税,而是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错误;实物配给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 一,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7.(201
32、3课标,35,4分)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 B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体现了苏联急于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愿 望。受此思想的影响,苏联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该思想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形 成,故B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C、D两项与史实不符。,解题技法 选项中如果出现诸如“完全”“全部”“彻底”等绝对化的用语时,这个选项多 数情况下是错误的。,8.(2013课标,33,4分)
33、1952年, 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 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 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 一论断 (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 D 材料充分肯定了苏联1952年的农业成绩,并认为以前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已得到彻 底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问题始终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项错误;1952年之前苏联已实 现工业化,B项错误;1952年,苏联并未进行农业改革,C项错误。,误
34、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注意时间是1952年,即二战后,马林科夫认为苏联已经永久地解 决了谷物问题,这不是实际状况。实际上当时苏联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因此不能选C项。马 林科夫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维护斯大林模式,不惜歪曲事实,旨在印证斯大林模式的正确性。,9.(2013课标,35,4分)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 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 B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 的作
35、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 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 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考点四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A组 课标卷题组 1.(2019课标,35,4分)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 A 本题
36、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通过数据对比,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和运用判断、比 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发 展中的问题,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表格数据显示,1970年,苏联钢、煤、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均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 任务,尤其是肉、蔬菜与瓜类的生产缺口更大,这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 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具体经济政策、 经济改革重点的信息,B、C两项错误;1970年苏联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远远低于1961 年的预测或计划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能满
37、足社会生活需求,不能说明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 化,D项错误。,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将经济体制与具体的经济政策混为一谈。,2.(2017课标,35,4分)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 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 D 本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在不同年代出版内容的不同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回忆 录这种史料的史学价值。本题属于典型的史料鉴别与应用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史料的特点
38、 和史学价值。根据题干描述,这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的版本在内容上有所不同,说明这本书受到 了外部因素的干扰,并没有展示出全部真相。这也就证明了时代对历史叙述会产生一定的影 响,故D项正确。题干明确指出该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它不能够准确记 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回忆录作为史料,主观色彩浓厚,与其他相关研究著作相比,其可信 度并不高,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到回忆录的内容因年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不能确定版本 越新越真实,故C项错误。,拓展提升 影响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B组 课
39、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课标,35,4分)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 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 A 七年经济计划仍然将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上,体现出鲜明的斯 大林模式的特征,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结束,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 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与新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材料表明七年经济计划延 续了此前的一贯做法,
40、没有体现出国家对经济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征。,2.(2018江苏单科,18,3分)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 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 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 C 把撤销的全联盟部管辖的企业移交给地方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体现出地方经济自 主权的适度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
41、是企业管理权由中央向地方的转移,仍然属于计划 管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管理权的转移,意图并非B、 D两项。,误区警示 本题易误选B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将汽车、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管理权的转 移理解为轻视或放弃重工业的发展。,3.(2017课标,34,4分)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 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 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 A 本
42、题以苏共中央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材料表明,苏联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的发放期限缩短,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 度,这一措施实际上是利用物质刺激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 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内部进行调整,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项错误;该措施的提出主 要是针对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农业落后的状况,并不是为了消除城乡差别,C项错误;20世纪 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D项错误。,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所述措施的使用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C组 教师专用题组 (2014福建文综,22,4分)1952年到19
43、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 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 D 提高谷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属于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 集体化主要推行于斯大林执政时期,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 代提出的,B项错误;当时在冷战格局下,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对苏联影响不大,C项错误。,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考点一 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 1.(2019新疆乌鲁木齐诊断,31
44、)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 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 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 映了 ( )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英国工人运动,三年模拟,答案 C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 强调英国工人运动发展状况,未反映世界工人联合斗争,故B项错误;1831年时工人阶级认为工 人是“中间和上层阶级
45、的支持者”,1834年时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却宣布“只有社会中真 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即要求对国家的管理权,这体现了工人阶级主 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C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D 项错误。,2.(2019辽宁沈阳质测一,31)近代某思想家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 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社会产业的管理。”该思想家 最有可能是 ( ) A.马克思主义者 B.自由主义者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人文主义者,答案 C 通过“讨论、证明、说服”这种方法不能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社 会
46、产业的管理”,只能是一种空想,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达到其 目标,而不是通过讨论、证明、说服的方式,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均不主张 用讨论、证明、说服的方式来实现工人阶级管理社会产业的目标,故B、D两项错误。x,3.(2019重庆调研一,31)巴黎公社起义并非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具 有非常强的偶然性。对“偶然性”的阐释,正确的是 ( ) A.必然遭遇暂时的失败 B.普法战争后巴黎形势 C.违背多数工人的意愿 D.客观原因导致其失败,答案 B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国内矛盾激化,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 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
47、巴黎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这次起义具有偶然性,当时法国资本主 义尚处于上升期,工人阶级无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项是对“偶然性”的正确阐释。巴黎 公社的最终失败是必然的,而不是暂时的失败,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迎合了多数工人的意愿, 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的失败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D项错误。,4.(2018辽宁沈阳质测二,29)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 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 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的依据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完善 B.共产主义
48、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 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答案 C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兴起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 前后共产主义运动都受到各国的压制,与材料“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 符,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与时俱进,故C项正确;工人和资本 家的政治地位不会相同,工人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故D项错误。,5.(2018吉林调研一,21)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初步阐述了剩余
49、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 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答案 A 共产党宣言“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反映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 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成果和结论属经济学范畴,与社会主义 理论学说无关,故B项错误;这些成果和结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共产党宣言发表时,资本主义还未进入垄断阶段,故D项错误。,考点二 俄国十月革命 1.(2019东北名校联考一,31)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 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