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9136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154 大小:88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五年高考,A组 山东省卷、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 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 B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试题以商周时期王位继承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 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 位继承方式以父死子

2、继为主,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 位世袭制,无法体现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情况与君主寿 命长短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兄终弟及体现了兄弟大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父死子继体现了 父子小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与前者相比,血缘纽带关系更加强化,故D项错误。,知识链接 夏商周时期创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在选官制度上采用世 官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2.(2017课标,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 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3、);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 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 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 表述不当,排除。,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选D项。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不熟悉导致失误。随着早期国家的出

4、现,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B组 课标、及其他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 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 本题考查秦国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影响,旨在考查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 结论的能力。试题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旨在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能够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

5、经过商鞅变法,强化了 中央集权,国家可以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型工程建设,即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选D 项。战国后期,公田制度逐渐瓦解,故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中的“普及”表述不当,排除;交通运 输网络通畅有利于大型工程建设,但并非支撑大型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C项,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失误。交通运输网络通畅可以为建造水 利工程提供条件,但并非支撑建造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因素。,2.(2019课标,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6、D.察举制,答案 A 本题考查宗法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 以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政治 文明包蕴的家国情怀。 材料“孝”“悌”“礼”表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与宗法制有关,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 始社会末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 度,均与题意不符,B、C、D三项错误。,3.(2018课标,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 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 记载意在说明

7、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 A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 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 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 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 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 文献史料的主观性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属于典型的文献史料。这类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反映了作

8、者对 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我们在阅读此类史料时,一定要理解作者在叙述这段史料时所要表达 的真实意图。,4.(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 “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 B 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 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5.(2016课标,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

9、表明西周时 (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 B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 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 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 青铜器主要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 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A项。其主要原因是对“铭文”概念不理解。铭文即金文,是商周时 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并

10、非全新的文字。,6.(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 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 D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 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 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7.(2016海南单科,3,2分)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 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

11、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 B 在古代中国,家国一体,“家天下”观念影响深远。材料中古代褒奖官员为“民之 父母”,体现了“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故选B项。官员与皇(王)室不一定有血缘关系,故A 项表述错误;“为民父母”“爱民如子”并不等于主张民本思想,也不等于官民之间具有共同 政治诉求,故C、D两项排除。,8.(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 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 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12、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 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 料中的“贵族朝会”特征不符。,9.(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 D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 宗法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项“父

13、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 仇”反映了一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课标,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 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答案 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 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知识拓展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雅言”就是中国最 早的

14、古代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2.(2013课标,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 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 C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 大的局面,这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错 误;战国时期分封

15、制已经遭到破坏,D项错误。,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存在着“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即人死后应该继续享受生前所有的物 质和精神生活。“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意味着秦国率先 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3.(2011课标,24,4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 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 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 C 董仲舒宣扬春秋是为

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局面而服务的,是 实现“大一统”局面的历史依据,故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全国后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仅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4.(2010课标全国,24,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 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答案 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与中国地名的关系。山东简称鲁,源于西周时期分封的鲁 国,山西简称晋,源于西周时期分封的晋国,故C项为正确答案。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 东、广西六个省、自治区的简称分别为豫、冀

17、、湘、鄂、粤、桂,均不是西周时期封国的名 称,故可排除A、B、D三项。,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属于容易题。解答本题既要对分封制的相 关知识牢固的掌握,又要结合一定的地理知识,因此属于史地结合题。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5.(2015上海单科,32,3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 会功能是 (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 A 从材料中“贵贱等矣

18、”“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 表述最为准确。C项曲解了材料意思,完全错误。B、D两项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佳选 项。,6.(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 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 要求不同;学习礼

19、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解析 (1)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第一小问旨在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概念的理解,分 析材料可知,孩提和孺子两阶段均不涉及礼乐制度;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则 体现了礼乐制度对儿童的要求。第二小问,通过对第一小问的回答可知,先秦时期为了更好地 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这套制度培养子弟,儿童不同阶段有 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对男女的要求也不同。,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及其他省(区、市)卷题组,1.(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

20、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 B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后世基本沿用了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符合材料中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虽然分封在秦汉以后王朝依然存在,但已不 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郡国并行制仅存在于汉朝,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故A、C、D三项错误。,2.(2015江苏单科,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 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 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

21、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 C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称颂秦始皇功绩,“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中说在秦始皇很久之前大禹就已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 沙”。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选C项。,教师专用题组,1.(2014课标,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 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 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

22、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 序,故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 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 不正确。,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要明白,统治者政治活动的主观目的都是要巩固统治。,2.(2010课标全国,25,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 之大

23、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 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材料中的“公天下”的含义是从天下选拔官吏,它与 世卿世禄制的“私天下”相对,由此可知D项与“公天下”含义相符。A项不是主要表现,B、 C两项虽体现郡县制的进步性,但不符合“公天下”的含义,故均可排除。,3.(2015上海单科,4,2分)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答案 C 啬夫是乡吏之一,由郡守、县令选,故C项符合题意。,4.(201

24、5海南单科,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 实行了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答案 A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否定了分封诸侯的主张,设置郡守等官职,与周代以来“分 土建邦”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相悖;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 现。,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A组 山东省卷、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 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25、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 阐释的能力。试题以汉代“皮币”的价格和使用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透 过现象看本质。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制作的“皮币”来 置放礼物,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 朝廷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选C项。“皮币”本身不是货币,该做法并不会加强 货币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此做法

26、有利于削弱地方诸 侯的经济实力,但材料无法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对“皮币”的实质理解有误。从某种意义 上说,“皮币”是汉武帝敛财的一种工具,并非真正具有货币职能。,2.(2018课标,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

27、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 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 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 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 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 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知识拓展 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致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社会动荡不安,这是唐朝灭亡的一个 重要原因。(2)唐朝灭亡后,出现

28、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实际上是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的 继续和发展,直到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消灭各地割据政权,藩镇割据局面才得以结束。,3.(2017课标,25,4分),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 观察表格可知,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国”和郡一样成为朝廷直接管辖的政区, 这反映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国数 量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据此可知,到汉武帝时,随着王国问题

29、的逐步解决, 内部分裂势力消除,朝廷解决匈奴等边患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故选C项。汉武帝实行“推恩 令”等措施,削弱了王国实力,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 故A、D两项错误;朝廷直接管辖郡、国反映了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知识归纳 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1)分化地方事权,使地方机构互相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4.(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

30、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四则史料都记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的事实,故 C项符合题意。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而非 “皇帝”,故A项错误;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述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将领而非主帅,故B 项错误;李世民患病只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记载,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 分析史料时要注意综合分析,孤证不立。,5.(2016课标,26,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 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31、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 A 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 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宋代史官所撰史书是否真实可信,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 官记录君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 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误区警示 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担心史官记录他的过失对他有不良影响,不能据此推断 宋代史书的真伪、君主与史官间是否存在尖锐矛盾、宋太祖对待史书记载的态度。,6.(2015课标,2

3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 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 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 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 “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

33、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 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解题思路 在“家国同构”的古代政治中,“宗庙”“社稷”强调的是父系血缘宗亲,而依照 “汉家之制”,皇帝依靠舅舅、外祖父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这是因为当时母族亲属关系 受到重视。,7.(2015山东文综,14,4分)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 B 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是为了避免其得到友人、宗族的支持而势力膨胀,威胁中 央集权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

34、解材料的含义。,B组 课标、及其他省(区、市)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 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 D 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的能力。试题以唐朝时期宗室子弟科考屡考不中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材料信息看,唐代

35、诗人刘得仁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 室子弟李洞也是屡考不中。这说明在科举考试中,即使是皇室贵胄也不能凭借特殊地位被 “破格”录取,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考生诗 才”,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仅凭材料中刘得仁与李洞的经历不能 得出“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的结论,故C项错误。,知识拓展 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2.(2019江苏单科,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 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

36、面推行郡县制,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 题以史记中的历史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 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汉定百年之间”是指从汉高祖到武帝前期。从材料信息看,在此期间,皇室亲族关系日益疏 远,诸侯骄奢,大诸侯叛逆,小诸侯常常违反法律,这说明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社会潜藏危 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是一 种选官制度,无法造成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不会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排除B项; 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打击诸侯国势力,加强中

37、央集权,故D项错误。,3.(2019课标,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 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 A 本题考查宋代募兵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 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 观念。 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的财政 负担,A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军队战斗力较弱,B项错误;材料

38、 强调的是军队兵员数量多,与弱化对地方控制、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无关,C、D两项错误。,4.(2018课标,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 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 误。材料体现的是

39、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错误;D项中“强 化”表述有误。,思路点拨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第一种是架空相权,如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其成员由皇帝挑选的亲信组成,重大决策由皇帝和中 朝商议作出,这样就架空了宰相的决策权。第二种是分散相权,如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通过 增加宰相的数量来分散相权,从而削弱相权。,5.(2018课标,25,4分)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担任宰相

40、的 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 明显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许多寒 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担任高官的,因此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知识拓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权的 弊端,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政,适应了庶 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封建中 央政府的吏部,必然也削弱了地方的士族势力。总之,科举制的创

41、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 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势力的削弱。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统 治需要。,6.(2018江苏单科,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 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 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 B “射爵射侯”即取得爵位侯位,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排除A项。“射爵射侯

42、”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诉求,故 排除C、D两项。,知识拓展 西汉武帝“推恩”之后,诸侯的权力进一步被剥夺,他们不再拥有封地内的政治权 力,只能衣食租税,诸侯对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威胁逐步解除。本题中“射爵射侯”,虽然在当时 可以取得爵位侯位,但这与“推恩”之前的诸侯已不可同日而语了。,7.(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 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 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

43、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 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 没有涉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排除A项;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 国行政,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8.(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 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44、.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 A 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 准,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 用,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误。,9.(2017课标,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 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 C 本题以史

45、书修撰主体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官修史书的本质特征。近年 来,全国新课标卷考查史学研究方法的命题经常出现,它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史学素养。本题 中朝廷收回史书的修撰权,并且由皇帝、宰相亲自过问,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对官修史书的重 视。朝廷重视的原因是让史书修撰成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这就使史书修撰打上了浓厚 的政治烙印,故C项正确。官修史书往往服务于皇帝统治的需要,在记述历史时经常有粉饰当 时朝廷的现象出现,因此很难做到记载的真实性、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 A、B、D三项错误。,解题方法 材料信息锁定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要准确锁定材料信息,并紧紧围绕材料信息 对选项进行判

46、断。具体到本题,材料只涉及朝廷对官修史书的重视,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 内容,所以凡是通过具体内容才能得出的结论均需排除。,10.(2017课标,27,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 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 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 B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 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从材料

47、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 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 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 C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 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错误。,方法技巧 史学素养类试题的解法 对史学素养类试题,考生应分辨备选项的内涵,排除过于绝对的选项。,11.(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 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

48、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 A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 中央,这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故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铸币权收归中 央并不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C项错误。D项混淆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12.(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 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 上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

49、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宰相的行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 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 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 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13.(2017北京文综,13,4分)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 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 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 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