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9217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132 大小:96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五年高考,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 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 阐释的能力。试题以汉代“皮币”的价格和使用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透 过现象看本质。 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

2、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制作的“皮币”来 置放礼物,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 朝廷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选C项。“皮币”本身不是货币,该做法并不会加强 货币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此做法有利于削弱地方诸 侯的经济实力,但材料无法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对“皮币”的实质理解有误。从某种意义 上说,“皮币”是汉武帝敛财的一种工具,并非真正具有货币职能。,2.(2017课标,25,4分),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3、)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 观察表格可知,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国”和郡一样成为朝廷直接管辖的政区, 这反映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国数 量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据此可知,到汉武帝时,随着王国问题的逐步解决, 内部分裂势力消除,朝廷解决匈奴等边患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故选C项。汉武帝实行“推恩 令”等措施,削弱了王国实力,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 故A、D两项错误;朝廷直接管辖郡、国反映了地方

4、行政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知识归纳 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1)分化地方事权,使地方机构互相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3.(2016课标,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 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 B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 “汉承秦制

5、”,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应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 之学,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 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知识拓展 汉承秦制:秦统一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 改动,但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4.(2015课标,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 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6、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 C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 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 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 “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 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知识拓展 外戚干政: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是外戚利用其特殊身份,对国家政 治实施干预,乃至完全把持政权的现象。,5.(2015课标,25,4分)汉宣帝曾称:“

7、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 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 A 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 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 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 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6.(2019课标,40,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

8、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 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 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 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 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 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 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

9、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 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 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 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 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 “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答案 (

10、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 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 第(2)问,结合所学从疆域奠定、民族统一和国家认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回答。,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 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试 题以史记中的历史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 问

11、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汉定百年之间”是指从汉高祖到武帝前期。从材料信息看,在此期间,皇室亲族关系日益疏 远,诸侯骄奢,大诸侯叛逆,小诸侯常常违反法律,这说明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社会潜藏危 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是一 种选官制度,无法造成材料中的现象,故A项错误;独尊儒术不会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排除B项; 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打击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2018江苏单科,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 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

12、“猴”“侯”同音。这类 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 B “射爵射侯”即取得爵位侯位,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排除A项。“射爵射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诉求,故 排除C、D两项。,3.(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 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

13、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 A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 中央,这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故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铸币权收归中 央并不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C项错误。D项混淆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4.(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 B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后世基本沿用了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符合材料中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虽然分封

14、制在秦汉以后依然存在,但已不再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郡国并行制仅存在于西汉,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故A、C、D三项错误。,5.(2015江苏单科,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 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 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 C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称颂秦始皇功绩,“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

15、的淮南子等书中说在秦始皇很久之前的大禹时代就已经“东渐于海,西 被于流沙”。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 息主旨无关;B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中石刻内容与文献记载并不是相互印证的,故D项错误。,6.(2015海南单科,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 实行了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答案 A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否定了分封诸侯的主张,设置郡守等官职,与西周以来“分 土建邦”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相悖;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 现。,7.(2015安徽文综,13,

16、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 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 体现了 (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 C 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 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 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8.(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 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

17、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 D 本题考查秦汉朝议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 正确。“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A、C错误;朝议制度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 B不正确。,9.(2018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 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

18、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 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 汉社会状况。(12分),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不同之处: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 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 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 族等群体的历史。 简述社会状况(答案要点示例): 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 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

19、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 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解析 (1)第一小问,可从两部史书的编写体例,记载的时间范围、内容等方面比较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可根据篇目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作答时要着重关注括号中 的提示信息,根据提示来归纳。,10.(2017天津文综,12,10分)(节选)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 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

20、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 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 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 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 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 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

21、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答案 (1)郡国并行制度。 失礼仪,乱制度。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海昏侯这一封号及所学知识可知,此项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第二 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 结。第二小问,运用史学研究的知识进行说明。,11.(2016北京文综,40,8分)(节选)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 考古发现。,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

22、 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1)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8分),答案 (1)原因: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证明其 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 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 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 争议。,解析 (1)根据表格中有关海昏侯墓的位置、形制特征、出土器物及其上面的文字即可判定 墓主身份。由西高穴墓“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及该时

23、期有三位 “魏武王”等信息可知难以断定墓主的身份。,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5上海单科,4,2分)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答案 C 啬夫是乡吏之一,由郡守、县令选任,故C项符合题意。,2.(2014课标,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 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 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

24、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 序,故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 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 不正确。,知识拓展 古代祭天仪式:华夏民族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华夏先民眼中,天地哺育 众生,是最高的神。祭天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历代王朝都由天子来亲自主持祭天仪式。 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在仪式上须诵读祭文、奏雅乐,并焚 烧祭品,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

25、劳动成果贡献给天,作为对天滋润万物的一种报答。秦汉以后皇 帝的祭天仪式带有明显的神化皇权的目的。,3.(2014山东文综,14,4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 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 B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级数不断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增强,故B项 正确。A项“中枢权力”与“行政区划”这一主题不符,C、D两项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亦与 题干的主旨无关,故均可排除。,4.(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

26、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 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 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答案 B 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 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5.(2012海南单科,3,2分)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 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答案 C 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全

27、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 和“帝”的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他把“皇”和“帝”的名称合为 “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见,其首要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6.(2012重庆文综,13,4分)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 战乱频仍 民族矛盾尖锐 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 A. B. C. D.,答案 D 本题考查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天下苦秦 久矣”表明秦朝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其表现为严酷的刑罚和土地兼并严重,故 D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全国后,没有出现战乱频仍的现象,错误;材

28、料反映的是秦朝内部社会 矛盾的尖锐,而非民族矛盾尖锐,错误。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秦朝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7.(2012广东文综,13,4分)“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 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诸侯丧失了地方管理权, 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君 主专制的削弱,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诸侯的权力问题,未涉及宗法制的变化,B项错误;

29、材料体现 的是诸侯权力的削弱而非扩大,分封制并未得到巩固,D项错误。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缺乏正确的、全面的把握。,8.(2010课标全国,25,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 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 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材料中的“公天下”的含义是从天下选拔官吏,它与 世卿世禄制的“私天下”相对,由此可知D项与“公天下”含义相符。A项不是主要表现,B、 C两项虽体现郡县制的

30、进步性,但不符合“公天下”的含义,故均可排除。,9.(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 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 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 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

31、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 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 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 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

32、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 本题考查汉初的政治制度。回答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皇 帝”“三公九卿”“郡、县、乡”等;第二小问要联系“汉承秦制”这个基本历史结论分 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封建王侯”“自置吏”“得赋敛”稍加概括 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汉初的重大政治事件“七国之乱”总结其危害。第(3)问第一小问归纳材 料要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10.(2011浙江文综,

33、38,8分)(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 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 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 主要差别。(8分),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 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 集权的官僚

34、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考查西周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属于基础题,结合所学知识较易解答。 第二小问,比较西周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差异。组织答案时,注意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分散的特点及秦朝政治制度的集权性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特 点。,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 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

35、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 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 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 纵税收,故D项错误。,概念阐释 自耕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于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于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 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一种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2.(2017课标,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

36、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 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 时 (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 C 本题以史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材料表明,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人们致 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A项错误;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说明 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不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

37、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解题思路 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富裕的人“不可胜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的发 展。,3.(2016课标,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 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 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 精耕细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

38、有制,C项错误。,方法技巧 图片类选择题解题技巧,1.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如本题中的“汉代”;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如本 题中的“农事”;三看图片反映的关键信息,如图中的劳动人数和劳动情形。,2.对备选项要三思:一思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本题C项;二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本题A项;三 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本题B项。,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 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

39、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B. C. D.,答案 A 本题考查战国至汉代政治经济状况。从题干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判断 符合题意;从题干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判断符合题意;中的 大运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不符。因此A项符合题意。,2.(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 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 依据材料“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

40、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C为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意。,3.(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 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 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 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 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 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

4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 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 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 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答案 答案要点: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

42、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 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 商政策和惠商政策。,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简要概 括即可。第二小问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教材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2)实际要求考生划分材料二的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注意一定要使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 (3)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

43、代的基本经济政策,其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惠商”只 是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据此回答二者的关系。,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所选材料比较新颖,其观点也与教材主流观点不太相符, 这就要求考生跳出习惯思维的圈子,就材料论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意图。,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大纲全国,12,4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 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 D 材

44、料显示汉初的商人不能“衣丝乘车”,但后来商人突破了这一限制,这主要是因 为商业发展和商人实力壮大,政府的原有规制受到严重挑战,故D项符合题意。,2.(2013广东文综,13,4分)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 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答案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富商大贾 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

45、人与封君勾结,故B项不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 谭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兼、长廉耻”,主张限制富商大贾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 意。,3.(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 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答案 D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入田货” 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 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

46、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4.(2011福建文综,14,4分)右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 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 在汉代就已出现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B. C. D.,答案 C 西北坎儿井出现于西汉时期,利用地势坡降变化,蓄积引用山脉冰雪融水。我国古 代灌溉农业发展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水利灌溉工程,表述错 误。,5.(2011福建文综,15,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 贫

47、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答案 D 材料反映出贱商而商贵、尊农而农贫的现象,说明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未达 到所期望的效果,并相背离。,6.(2011山东文综,10,4分)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答案 B 图片反映出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认真地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B 项正确。中国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

48、;汉代中国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 国,故C项错误;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7.(2011安徽文综,35,8分)(节选)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 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 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 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答案

49、(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解析 第(1)问要注意依据材料进行归纳,重点是农业经济的特征。,考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及科技文化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 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 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试题以道家学说和董仲舒新儒学 对其他思想的吸收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 释。 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