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历史三轮复习:经典论述题与答案汇编1. 综合国力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观点:综合国力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得以在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上起着主导作用。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两个五年计划一跃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得以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平起平坐,战后建立了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一战后,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合理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地位;二战期间,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2、,中国回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之一。结论:综上,国家实力是其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国力;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2.世界政治格局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大国力量的消长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观点:世界政治格局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大国力量的消长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论述:一战后列强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等欧洲大国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美苏等国的崛起,国际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美苏开始了三十多年的争霸,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极大危害。苏联解体后,随着中国、日本、西欧的发
3、展,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都致力于实现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结论:综上,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带来国际格局的演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3.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观点: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论述:二战时,苏德战场对于减少美国的牺牲极为重要,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与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外交政策上把援苏放在最优先的地位;二战后,苏联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威胁到了美国国家利益,所以美国调整外交政策,1947年出台“杜鲁门主义”,与苏联开
4、始了“冷战”。结论:综上,外交政策的调整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我们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观点: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论述:17世纪,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已成为历史必然。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拉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结论:综上,资产阶级革命顺
5、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推动了本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5.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和法治是近代以来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观点: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和法治是近代以来各国人民的普遍追求论述:美国独立战争后,颁布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确立了美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用法律保障了自由、平等权力;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1789年,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颁布了法典,树
6、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建立中国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也是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用法律确保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结论:综上所述,实现民主和健全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不断完善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6.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观点: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论述: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在政治上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
7、,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这种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直到辛亥革命废除;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结论:综上先进的制度能够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制度创新可以改革弊端,解放生产力。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论述:战国时期,为适应当时社会变革潮流,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通过变法,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政府因时制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
8、,摆脱民族危机,迈入资本主义强国之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改革中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职工积极性。结论:综上所述,恰当的改革是实现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8.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观点: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论述: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内战,国家走向了分裂的边缘。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废除奴隶制的法令,扭转了战局,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大障碍,奠定了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大分裂状况,长期的动荡使得民不聊生。
9、公元前221年,秦朝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开创了统一的局面,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采取有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创了大一统局面,最终使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结论:由此可见,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我们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9.先进思想文化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观点:先进思想文化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论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帮助人们摆脱了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禁锢,把视角转向外部世界,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较快发展,为欧洲资本主义确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7
10、、18世纪,启蒙运动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思想,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理论,成为法国和美国政治民主化的坚实理论基础。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思想促进作用。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应将先
11、进思想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社会进步。10.结合中国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不断调整,拟定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持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持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论述: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但因具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的方案,但因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局限性,最终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2、在全国范围内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获得了真正的解放。结论:由此可见,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其本身存在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解决农民需要的土地问题,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最终圆了农民的幸福梦。(或者由此可见经济政策只有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11.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适宜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计划与市场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观点: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适宜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巨大的
13、推动作用/计划与市场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论述: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借鉴了西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33年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发展的经验,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缓解了经济危机,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面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结合国情,1992年中共十四大创造性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增强。结论: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4、我们要结合国情大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勇于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繁荣发展。12.技术革新密切世界各地经济联系观点:技术革新密切世界各地经济联系论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由于蒸汽机的的改良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火车和蒸汽轮船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密切了世界各各地的联系,并且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和推广,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网络使世界变成联系更加紧密的地球村,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结论:综上所述,
15、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坚持改革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13.中国紧跟经济全球化步伐观点:中国紧跟经济全球化步伐论述: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向全球化趋势发展。20世纪70年代,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阶段,中国在1978年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80年代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顺应全球化趋势。9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形成时,中国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一带
16、一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结论: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国踏着历史强相长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14.开放交流促进社会发展/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观点:开放交流促进社会发展/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论述:唐朝时期,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教,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也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隔绝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
17、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开开放形成布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结论:总之,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敞开国门对外交流,可以促进国强民富。15.合作共赢观点:合作共赢论述:19371945 年,国共两党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
18、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国际地位,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逐渐走向联合,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的联合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合作是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人类共同危机,我们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人类共同利益。16.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点: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1931年九一
19、八事变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17.科技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观点:科技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论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的大机器生产成为工
20、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得到了广泛运用,人们利用改良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工业发展获得更强大、方便的动力,垄断组织的产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结论:总之,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我们要坚持技术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18.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观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
21、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救国,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结论:综上所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真正实现民主富强。19.中国各个阶层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观点:中国各个阶层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论
22、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制度探索,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实现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富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观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23、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论述:在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放弃中心城市暴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21.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观点: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阐述:政治方面,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了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4、;经济方面,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等手段,在18世纪后期成为日不落帝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策方面,英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率先颁布专利制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其他方面,大学教育为科学中心向英国转移提供了巨大支撑。结论:综上所述,这些促使英国在17至18世纪成为世界科学中心。2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观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阐述:无论是意大利、英国、法国,还是德国、美国,在科学中心兴起之前,往往有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期。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早于西欧其他国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贸易,成
25、为日不落帝国;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工业中心。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利于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结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23.世界强国的崛起促使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观点:世界强国的崛起促使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阐述: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地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通过殖民战争,成为海上霸主,世界科技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世界的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的经济霸权,成为世
26、界强国,世界科技中心随之转移到美国。结论:综上所述,国家实力是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24.20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毁灭的世界观点:20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毁灭的世界论述: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破坏。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大量人口失业,生活贫困;二战后,和平与发展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人类面临着核战争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局部的冲突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传染病的流行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发展。结论:20世纪的欧洲灾难重重,是一个毁灭的世界。25.20世纪以来的历史是一个
27、新生的世界20世纪以来的历史是一个新生的世界。十月革命后苏俄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推动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并不断发展。总结: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既遭受了许多灾难和破坏,也有很多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下需要全球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