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2届中考语文阅读系列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杏树下 路遥 他立在这杏树下。故乡山野的风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摸他夹杂着几根白发的头,抚摸他的脸颊,抚摸他的心。 杏树,你应该认识我。尽管我们分别有许多岁月,但我可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当我想起了你时,也想起了她,小萍;想起了我们小时候 他那时在村里上三年级。她也只念四年级。一家在村东,一家在村西,平时谁也不见谁。就是上了学,两个年级不说,在这种年龄,男孩和女孩的界限是很严格的,他们往往都生活在各自的天地里,互不交往,互不侵犯。 但是,我敢
2、肯定地说,和小萍这样生疏,还不仅仅是这些原因。那时,学校也有一些集体活动和游戏,不分年级,不分大小,不分男女我和她的这种生疏是由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所决定的。那时我是这学校穿戴最破烂的学生。可小萍呢?虽说她母亲也在农村,可她父亲是县城里的医生。她经常穿戴得像一位小公主,无疑是学校最尊贵的学生。 他当时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已经懂得为自己的寒酸而害臊了。因此专意躲避那些穿戴体面的同学,尤其是躲避小萍。在他看来,她大概时刻都在笑话他。别人也躲避他,就是那些家境不怎好的同学也尽量不和他为伍,以便证明比他高一等。他常常孤孤单单一个人 可是,就在那天,就在这棵杏树下,发生了那样的事 你记得,那是四月的一天。你
3、靠在这棵杏树干上,看同学们玩得多快乐呀,可是当时你脊背靠在这树干上动也不敢动。谁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去玩。你也无法说出不去玩的原因。 一直到大家都回学校了,我仍然没动。杏树下,只剩下我和她。 “你怎啦?”她问。 我不敢看她,也不回答。 她走近我,大胆地用手在我汗淋淋的额头上摸了摸,大概是看我发不发烧。 我感到额头像被烧红的烙铁烫了一下。 我扭过头,不看她,说:“我没病。” “那怎啦?有什么你给我说,好吗?”她的口气像大姐姐一样。 我犹豫了一下说:“那你不能给别人说。” “我肯定不说。” “我的裤子破了。” “哪儿破了?” “在后边” “唉,倒说你不玩呢!让我看看。” “不。” “怕什么哩!我带着
4、针线。我给你缝。” 她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荷包,开始笨拙地往针眼里穿线。鼓弄了很长时间,她才说她缝完了。我用手在后面摸了摸,已经不露肉。 她像没事似的抬头望了望树上的青杏说:“毛杏子最好吃了,酸酸的现在咱们回吧?”她对我说。 “我先不回去,你走” 她冲我笑了笑,就走了,消失在山下的小土路上。 我抬起头,望了望绿叶间那颗颗毛茸茸的青杏子。尽管我不太会上树,但我还是挣扎着往这棵杏树上爬去。刚摘了一颗杏子,由于没站稳,一下子从树上摔下来了。跌倒在地上时,我听见“嘶”的一声。天啊,刚刚缝住的裤子又一次破了! 泪水顿时盈满了我的双眼。这使我伤心的是无法把手中的杏子送到小萍手里了。
5、正是为了报答她,我才冒险上树的。在地上呆呆地坐了一会,我决定非把杏子送给她不可,于是硬着头皮从山里下来,磨蹭着来到学校下边的小河边。我看见同学们正在院子里大扫除却不敢上去。突然,我看见小萍到院畔上来倒垃圾。 她也看见了我,喊:“你快回来!” 我没动。 她站了一会,看我这样子,就从小路上转下来了。站在我面前,问:“你怎不回去?” “给!”我把杏子递到她面前。尽管这杏子已被我的汗手弄得又脏又黑,小萍还是惊喜地一把夺过去,扔在自己的嘴巴里。她一边吃,一边说:“真好吃,酸酸的咱们回” “我回家呀” “现在还没放学呢!” “我的裤子又扯烂了!”我说完,掉转头就跑,并且没忘了用一只手过去遮住 从那以后,我
6、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一个富足人家的女儿和一个穷人家孩子的友谊。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这一切,只是感动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宝贵。 一年以后,小萍一家离开了村子。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她。后来听说她考上了医学院。再后来,我也考上了农林学院,毕业留了校,又当上了副教授 副教授立在这杏树下,望着绿叶间那毛茸茸的青杏,两颗泪珠不知不觉从眼角里滑了出来。为了那逝去的愉快和忧伤,为了那又酸又甜的回忆,他微笑着哭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时贫寒的家庭状况,不仅给“我”带来孤孤单单的人生境遇,而且也造成“我”自卑而敏感的心理。 B为了赢得小萍
7、的青睐,“我”虽不太会爬树,却奋不顾身地摘下青杏子送给她,这确立了两人之间的友谊。 C小说构思精巧,首尾描写既相互照应,又极具镜头感,使文本结构完整,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有渐趋清晰之感。 D小说以质朴的文字,深情的笔触,叙述了“我”少年时期的一段往事,传达了对纯真美好情感的感动和珍视。 2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小萍这一人物形象的。 3小说以副教授的视角回忆往事,但文中却交互使用了“他”“你”“我”三个人称来叙述。请结合作品,从叙事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B 2动作(细节)描写。如为“我”缝补裤子等细节动作,凸显了小萍的主动热情并细心能干的个性特点; 语言(对话)描写
8、。如主动与“我”交谈,打消“我”的顾虑和尴尬等,显现了小萍的善良纯朴的品性; 场景烘托。如杏树下的游戏活动及看杏树摘杏果等场景,烘托出少年小萍天真活泼的年龄段特有的状态; 对比手法。通过与有严格男女界限的同龄人群体及感觉尴尬的“我”的对比,衬托出小萍的开朗大方。 3(1)叙事内容更加丰富。以“他”“你”为人称叙述“我”的现在变化和当年的遭遇等情节,对以“我”为人称叙述的回忆情节作了补充交代。 (2)叙事结构更具层次。小说以回忆往事为主体叙事,以“他”引起往事,以“你”进入往事,以“我”讲述往事,最后又以“他”结束叙事。使用人称转换,打破单一人称叙述的结构。 (3)叙事方式更加灵活。叙述往事的前
9、因后果时,选择更加客观冷静的“他”;叙述一往情深的往事时,选择更加真实感性的“你”和“我”。根据叙事的需要,灵活地为副教授选择不同人称。 (4)叙事效果更加明显。通过人称的变化,带领读者进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尤其是以“我”来展开与小萍的对话,使读者具有了现场感,情感的真实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原文有“正是为了报答她,我才冒险上树的”的表述,可见“为了赢得小萍的青睐”的表述有误;另外,依据文中“从那以后,我和小萍之间就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协调的友谊”的表述,可知“我”和小萍的友谊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因为摘杏子这件事。 故
10、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拯救 李睿 小哲坐在球场边,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脱球袜和球鞋。他穿的是阿迪达斯“猎鹰”,是去年比赛上演“帽子戏法”后爸爸给他的奖品。踢了一年,鞋子都旧了,尤其是左脚,红颜色的鞋面黯淡无光。 踢完球,人也放松下来,小哲还在想刚刚结束的球赛。疫情让他在家整整待了三个月,没有球踢的日子太难熬了。城市的病例终于清零了,球队的训练、比赛恢复正常。小哲上场前,弯下腰,摸了摸草皮,像是和久违的朋友打招呼。跑着跑着状态就有了,他一个人进了三个球,还给同伴喂了“两个饼”。和队友击掌、拥抱,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当然,小哲还是有遗憾的。伤停补时阶段,他一点劲都没有了,不然
11、那个单刀球肯定能进,他错过了自己第一个“大四喜”之前,小哲和爸爸说过,想要一双新球鞋。爸爸说,可以,但你必须超越自己! 小哲忽然觉得身边无比安静,听不见队友的喧哗,听不见教练的嚷嚷,连爸爸的催促声也没有。爸爸是个外科医生,平时风风火火,他只要看见小哲慢吞吞的样子就着急,还要加上一句,你这性格一点都不像我,真是你妈的好儿子! 球场空空荡荡,而附近停车场却是另一番景象。群人围在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在乍暖还寒的四月,他们的额头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汗珠。还有人拿着手机,站在路边,焦急地向远处张望。 小哲还是慢吞吞地往球场外面走,等他快透到停车场的时候,人群散开了,一辆救护车刚刚驶过来,顶棚上的灯放
12、射着幽幽的蓝光。一个男人刚刚戴上口罩,向救护者叮嘱着什么。救护者用担架将躺在地上的男子抬上了车,砰的一声,车门关上,蓝光渐行渐远。旁边的人再次围拢过来,正中间的男人高大、瘦削,他看见了小哲,向着他招了招手,是爸爸。围观的人愣在那,但很快像是被按下了启动键,突如其来的掌声让小哲和爸爸都有些不知所措。 爸爸搂着小哲,朝车子走去,爸爸的手在抖。 “还有水吗,儿子?” “没了,都喝没了。” “你去对面的便利店,给我买瓶可乐,要冰镇的,快!” 小哲回到车上,里面弥漫着酒精消毒液的气味,爸爸摘下口罩,抓过可乐,一口气灌下半瓶,然后打了一个大大的饱嗝,很心满意足的样子。 “爸,刚才怎么了?” “啊,没怎么,
13、有个人在路边昏倒了,我给他做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没事了,活过来了。” “我怎么不知道?” “你,慢慢腾腾地,我要是像你那么磨蹭,那个人早不行了。我先把你送回家,然后回医院。” “晚上要和妈妈一起吃饭吗?” “再说吧。” 小哲回到家,姥姥正拿着手机,一边看还一边唠叨:“今天那个年轻人命真大,要不是遇上欣力就完了。”储欣力,是爸爸的名字!“小哲快来,朋友圈都是你爸爸。” 图像一直晃动,地上躺着一个人,年纪不大,脸色正由紫变黑。爸爸先是检查了病人的呼吸和脉搏,又用双手按住他的胸口,一下,两下,三下接着他一把扯下了口罩,眼镜也甩了出去。两个男人的嘴紧紧地贴着,一个男人的气流进入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体,一
14、条触礁的船渐渐启动。视频的时长只有短短几十秒,但小哲却觉得无比漫长。 妈妈给姥姥打了一个电话,说不用给她留饭,她要去医院采访,采访储欣力。姥姥还特意叮嘱你和欣力好好唠唠,两口子有啥话不能说的,你俩就是犟驴。 晚上,妈妈的新闻栏目播出了对爸爸的专访,镜头前的男人让小哲有点恍惚。他从没见过爸爸正襟危坐的样子,电视中的男人说话不紧不慢,但语气却很镇定,他说根本没考虑疫情,自己是个医生,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是常规操作,救死扶伤更是天职! 这件事动静不小,就连央视的记者也来采访了。在央视微博的评论区里,网友更是开了锅,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反正都是正能量的硬词。 爸爸发了一条朋友圈,除了对亲友的关注表示感谢之
15、外,还在央视的话题“医生路边救人连眼镜都甩飞了”旁边加了一个捂脸的表情。 没多久,小哲换了一双新球鞋,梅西同款2020猎鹰,是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注:小说取材于发生在哈尔滨的真实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为“拯救”,含义丰富,既指医生爸爸对病人生命的拯救,也暗指这件事的发生是对医生家庭的拯救。 B全文采用多种手法来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比如运用了细节、动作、对话等描写手法,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儿子问起救人之事,爸爸只是轻描淡写,但当时的救人过程应该很是紧张,这从事后“爸爸的秀手在抖”可以看出来。 D小说中也塑造了生活中父
16、亲的形象,他对儿子表面冷,内心关心,结尾时捂脸的表情表现了他柔和的一面。 2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爸爸在救人过程中表现出的形象特点。 3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来呈现这个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 1B 2形象特点: (1)做事果断。对突发事件,应对果断。 (2)履职尽责。抢救陌生人,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 (3)无私无畏。事情发生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进行人工呼吸。 3好处: (1)多人物、多角度呈现故事,能全方位展现救人事件,使小说内容更丰富。如:爸爸是事件的亲历者,爸爸描述事件轻描淡写,造成悬念:小哲、姥姥、妈妈、现场围观者及网友是旁观者,小哲见证故事
17、,姥姥还原故事现场,妈妈、现场围观者和网发传播故事。把个体救人的故事,变成了全社会参与的故事。 (2)使人物形象更多维、立体。医生对病人的无私尽责,爸爸对儿子的外冷内热,姥姥口中传达出的夫妻的日常矛盾(最后化解矛盾),网友口中的“医者仁心”以及结尾医生在央视话题下的“捂脸的表情”,使主人公的形象更丰满,立体。 (3)从不同角度展现“人间温情”的生题。医生救人,社会传播正能量。好人好事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宣扬,主题深化。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错误。“两个男人的嘴紧紧地贴着,一个男人的气流进入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体,
18、一条触礁的船渐渐启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但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将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
19、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履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戴红帽子的搬运工正向车厢里给他小费的什么人致谢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我好不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牵
20、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
21、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我一动不动地将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
22、一阵低齿木履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了。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
23、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砰地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
24、好的。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
25、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
26、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六次写到晚报,晚报看了又放,放了又看,最终被撇在一边,暗指令人烦闷的庸碌无为的人生即将发生改变。 B“我”不明白姑娘特地打开车窗的原因,姑娘开窗后浓重的烟气让我窒息咳嗽,“我”出于绅士风度选择默默忍受。 C阴郁把天空笼罩,“我”心中的灰色被橘子的鲜艳和姐弟之间的亲情和爱意所冲破,阴霾的天空中露出了曙光。 D姑娘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是小说的重要情节,姑娘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散发出精神的光芒。 2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火车鸣笛发动,“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
27、后面的窗框上休息之时,姑娘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出场,打破了环境的沉寂。 B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对姑娘的不满,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C姑娘出场时的外貌描写突显出姑娘的家境贫寒,为后文“我”有感于姑娘打开窗户扔橘子的意外之举做铺垫,体现了普通人的温暖与爱。 D这篇小说人物描写先抑后扬,“我”对姑娘的看法由厌恶到欣赏,小说的结尾清晰地表明“我”已看到希望之光,人生已发生改变。 3文章开头写自己在车站发车时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4这篇小说是采用哪种叙述视角叙事的?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B 2D 3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勾勒
28、了灰暗压抑的环境,渲染了冬日寒夜的冷寂。 刻画了车厢里孤独的“我”的形象,表现了“我”的疲劳倦怠的冷漠情绪。 表现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为后文写姑娘抛橘子的细节能让我的心情云开雾散作了铺垫。 4(1)有限视角(限知视角)。 (2)好处: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便于抒发情感,使文末“我”的情感转折更加合情合理。 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推动情节发展,形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赏析评价能力。 B.“出于绅士风度选择默默忍受”错误,“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
29、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可见并没有表现出是出于绅士风度选择默默忍受,而是后来“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让“我”又止住了咳嗽,所以没有咒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小说的结尾清晰地表明我已看到希望之光,人生已发生改变”错误,原文结尾段信息是“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可见是朦胧而含蓄地表达感情,而且只是暂时忘却,并没有表现为看到希望之光,人生已经发生改变更是无中生有。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分两步回答:
30、首先要分析景色描写的作用,这要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答题。此外,还要注意景色描写所在的位置是在文章第段,即要回答开头段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找到相关文字信息,从内容上看是写景的文字,“天色阴沉”“昏暗的站台”“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渲染了阴沉孤寂气氛,影射卑俗的社会现实。 “我”“呆呆地”“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烘托作者烦闷阴郁的心境。 结构上则要考虑到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营造阴沉孤寂的氛围
31、,影射卑俗的社会现实,烘托作者烦闷阴郁的心境。为后文写姑娘抛橘子的细节以及结尾段“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能让我的心情云开雾散作了铺垫。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毛利先生(日本)芥川龙之介 初中三年级时,教我们班英语的先生病故。由于事发突然,学校便请时任某中学英语教师的一位叫毛利先生的老人,临时任教我们的英语课。 毛利先生,给人第一眼印象便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演杂耍的小丑。那光溜溜的秃头与鸵鸟蛋毫无二致。那身礼服,古色苍然,令人忘却原先曾经是黑色的。可是在那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犹如一只展翅的蛾。所以
32、,在先生走进教室的同时,不期而然地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毛利先生回答了学生们的敬礼,尖声招呼道:“诸位!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 所幸的是我们还未笑出声来,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让他译读一节课文。毛利先生不时地摸摸紫色的领带,对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责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然而,当那个学生回到座位上,先生开始译读那一段时,同学们失笑声此起彼伏。尽管如此,毛利先生仍继续译读下去,直到响起课间休息的号声。 其后不久,有天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解英语诗歌人生领。我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竟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大概过了
33、二十分钟,忽然毛利先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就着正讲着的诗歌,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喋喋不体:“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对吧?就是想了解,也还是无法了解。惟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苦恼的事也多。是不是?苦恼的事真是不少,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一上学学费怎么办?就是嘛,就得交学费。是不是?所以苦恼的事多着呢” 大家不由得又窃笑起来。与我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向您学英语的,所以,如果您不讲英语,我们就没必要进这个教室。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 毛利先生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呆立在桌旁,朝着那个剽悍的学生的脸直盯了一两分钟。他突然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秃脑袋朝下低了两三次,说道:“哦,是我不对,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不教诸位英语,是我不对。我错了,我郑重道歉。好吗?我郑重道歉。”他面带着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在先生向我们赔不是的当儿,那个柔道选手却回头瞥了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