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近年来,我国各省区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总共有七千多处。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代表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区代表有北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不同文化区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共融,在不断相互吸收彼此优秀文化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个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解析】依据材料“时间上有先后”,C项错误;根据材料“自成系统”,D项错误;A项材料无从反映;材料“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体现了“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B项正确。【答案】B
2、25.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在新兼并的边远地区置郡,至战国已普及于各诸侯国,如北方的燕国将境土划分为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郡下亦置有县。这表明战国时期的“郡县”A.仅存在于北方的诸侯国 B.具有军事割据性质C.具有拱卫边境的国防意义 D.加强了国王对地方的管理【解析】材料中所反映郡主要是防止北边少数民族的骚扰,能够看出具有拱卫边境的国防意义,故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普遍设置郡,不是仅仅局限于北方的诸侯国,排除A;郡没有军事割据的性质,排除B;材料看不出加强国王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答案】C26.唐中叶,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佣作工资种类很多,有日计工资,月计工资,还
3、有计件工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 B.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解析】从材料中“唐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可以看出随着作坊的发展,雇佣人数增多,手工业者比较自由,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答案为D;材料体现的手工业雇佣情况,没有体现政府对手工业管理的失控,A错误;商业市镇崛起是在明清时期,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严守的经济政策,C错误。【答案】D27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
4、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宋代书画消费 A使社会阶层分化逐渐扩大 B成为工商群体附庸风雅的工具 C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手段 D促使文人画和通俗画地位提升【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已经具有近代性,消费分层的意义在宋时已有所体现,材料表明书画消费不再单纯是宋代精神文化类消费,而已成为宋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A不能显现分化扩大;B现象片面解读材料。D选项无法体现。【答案】C28.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编纂的全盛时期,清廷早在顺治十七年就开始命令河南巡抚督修地方
5、通志,以备编筹大清一统志之需。康熙帝诏令各地设局修志,责成学正检查并限期完成。雍正元年,清廷严谕各省县修志。清代重视方志的编纂A.表明宗法观念源远流长 B.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C.扩大了清廷的统治范围 D.有利于形成皇权至上观念【解析】根据清代政府重视下方志编纂获得了巨大成就,清代民众通过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的修订和阅读,能够增强其家国认同感,B项正确;方志与宗法血缘观念无关,A项错误;修方志不能扩大清政府的统治范围,C项错误;国家方志所讲的地理历史与皇权至上观念的形成无关,D项错误。【答案】B29.下表是1843年-1853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统计表(单位:万英镑)该表能够说
6、明此时29【解析】表格主要呈现英国棉布在华市场变化情况,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地位,故A错误。英国棉布在华出售情况没有明显持续增长,甚至下滑,况且没有与中国棉布市场情况进行份额比较,故B错误。此时中国近代工业还没有形成,故C错误。英国对华输入棉布没有如英国预想的那样持续增长,反而呈停滞状态,其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故D正确。【答案】D年代年代184318441845184618481850185118521853总值总值145.6230.6239.5179.1144.6157.4216.1150.3175.0A.中国对外贸易仍处于出超地位 B.英国工业棉布已经占领中国
7、市场C.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D.传统自然经济对洋布有抵制作用30.1900年以前,诸如天津、武汉规模的城市完全没有负责公众健康的政府机构。1905年清政府学习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模式,于巡警部内设全国卫生科,随后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民国时期逐步在各大城市设立专门的卫生管理机构。这反映了中国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租界开放的差异【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仅为
8、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未涉及不同地区租借开放的比较,排除D项。【答案】C3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银行,发行的货币称为“边币”,当时根据地除了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外,还有日本发行的“军用券”等货币。边区政府通过努力斗争,逐步树立起“边币”信誉,占据了市场。“边币”的发行A阻止了日本的经济掠夺 B.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C主导了全国的金融市场 D.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解析】根据地的金融斗争与建设,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根据地生产发展.选项A、C、D的表述都夸大了边币发行的作用。【答案】B32.1953年到1957年间是中国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来
9、华的高峰期。据统计,截止1957年1月,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共有2739人,期中科学和文化领域的专家403人,经济领域顾问123人,工业技术援助专家2213人。这表明当时中国A.“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B.“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出现C.积极借鉴推进工业化建设 D.完全照搬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技术性的人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新中国正急于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即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推动了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转变,故选C。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出现是在1956
10、年,与材料时间“50年代初”不符,排除B;材料中中科院的这一行为只能体现为中国学习先进教育科技的迫切需求,这并不能等同于照搬苏联经验,排除D。【答案】C33.“我当代表为人民”是右图20世纪50年代宣传画的宣传口号。该作品A.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B.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 C.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 D.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解析】由年画中“戴好鲜花去选举”的文字信息可知,这幅年画集中体现了建国初期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故选B。年画的内容只能表现出人们群众在政治生活上的变化,与A项之间的关系过于间接,排除。材料并未就两幅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无法得出
11、C项结论,排除;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材料中的年画作品偏写实,不具备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排除D;【答案】B【解析】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C项。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
12、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答案】B34.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部分外交策略及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时间外交策略及成果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
13、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35.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材料意在强调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解析】概括材料可知,我国宪法修正案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权的内容和没有反映出公民的法制意识增加,故AB项排除。材料不仅除了体现出经济职能,还体现了习近平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
14、】C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宋代太学由国子监掌管,其学官由朝廷命官和优秀太学生担任。太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兼习诗赋、文论、经史及时务策。宋初,太学生来源主要是“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俊异者为之”,徽宗时推行“八行取士”,在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方面优异者可以免试入学。在管理上,神宗时推行“三舍制”,按不同程度将学生分至外舍、内舍、上舍学习。学行考察主要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业和操守,作为升舍参考,同时举行定期考试,根据成绩升舍定官。宋代还制定了五等“学规”管理生员,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道德进行约束,直接与升舍、定等次相关。摘编自闫孟祥、贾明杰宋代太学教育材料二 民国
15、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
16、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材料三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
17、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宋代太学教育与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者形成的背景。(15分)【解析】阅读材料一,“其学官由朝廷命官和优秀太学生担任”、“太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太学生来源主要是“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俊异者为之”,徽宗时推行“八行取士”,在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方面优异者可以免试入学”、“三舍制”、“学行考察主要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业和操守,作为升舍参考,同时举行定期考试,根据成绩升舍定官”、“制定了五等“学
18、规”管理生员”,分别可以从管理人员、教学内容、学生来源、考核选拔、学校管理、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概括出太学教育的特点。阅读材料二,从“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可以归纳出答案。结合所学,从民国时期的思想、教育及国际背景等方面可以分析出民国高等教育特点形成的背景。【参考答案】41题1.特点:宋代太学教育:管理人员具有灵活性;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学生来源广泛;考核选拔多样;校规严
19、格;因材施教;培养国家后备官僚为目标;重视道德教化。(任答3点得5分)民国高等教育: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重);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效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任答2点得4分)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入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6分)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材料和问题,说说你的认识。(10分)【解析】考察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
20、理解问题的能力。从“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可以知道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参考答案】2.背景:随着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亟需大量的各种专门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借鉴苏联经验(6分)认识: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钱穆将中国文化演进过程分成四期:一,先秦时期(宗教与哲学时期)。中国人把对人生的理想和信念确定下来,这是
21、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方针,也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所在。二,汉唐时期(政治与经济时期)。中国人把政治社会一切规模与制度大体上规划出一个轮廓。三,宋元明清时期(文学与艺术时期)。文学与艺术显著发展,人生的共同境界安定了,个性的自由发展也开始了。四,我们面临着的最近将来时期(科学与工业时期)。中国文化面临着东西接触与文化更新问题。摘编自 武才娃评钱穆的阅读材料,提取任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钱穆的观点。本题可以从“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我们面临着的最近将来时期”任选其一,来说
22、明“宗教与哲学”、“政治与经济”、“文学与艺术时期”、“科学与工业时期”。【参考答案】:观点: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以哲学与宗教为代表,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演进方针和终极目标。(2分)评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思想奠定了历代思想家和改革家进行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其他各学派亦有其自身之价值,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先秦时期,中国有鬼神观念,特别是商朝重鬼神,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但西周以来人世越来越受到
23、重视,宗教观念不强烈,更没有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宗教。(8分)结论:钱穆这一观点对认识我国古代文化演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分)4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义利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百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甚至会对自己的亲属提出词讼,导致民间好讼健讼之风盛行,民事诉讼案件激增。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
24、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9分)【参考答案】45.【参考答案】(1)特点:注重事实和证据;淡化伦理人情;诉讼程序渐趋规范化;带有理性化和近代化色彩。(任答3点即可得6分)(2)影响:有利于维护司法秩序和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化;对近现代司法改革提供
25、借鉴。(任答3点即可得9分)46.【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45年9月19日,在苏黎世,丘古尔提出:“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绝望沉默,这就是我们聚集在众多古老国家和民族之中的所有欧洲人的处境,这就是日尔曼人各族在相互残杀使浩劫蔓延所得到的一切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只有这样,千千万万辛辛苦苦劳作的人们才能够重新获得淳朴的快乐和希望。这个过程并不复杂,所需要的只是亿万男男女女的决心所以我对你们说:让欧洲站起来。丘古尔的战略幻想设定要建立一个“兄弟般的协会”,这个协会由英联邦、“欧洲联盟”和美国三个相互关联的集团组成。英国将发挥“他们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6、的作用丘古尔的观点使他自然而然地当选为在1948年5月7日到10日私下成立的欧洲议会的主席。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设想建立欧洲合众国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丘吉尔“欧洲合众国”构想与今天欧洲联盟的异同。(9分)【解析】(1)依据材料“人们才能够重新获得淳朴的快乐和希望”可知是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依据材料“让欧洲站起来”可知是加强欧洲合作,提升西欧的国际地位;依据材料“英国将发挥他们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知维护英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2)同:依据材料中“必须建立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要建立一个兄弟般的协会”的信息并
27、联系欧盟的特点可知二者都是欧洲一体化的表现,有利于欧洲地位的提高。异:依据材料中“这个协会由英联邦、欧洲联盟和美国三个相互关联的集团的信息和所学欧盟的性质从“欧洲合众国”与欧盟成员国组成以及与美国的关系思考回答。【参考答案】46.(1)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加强欧洲合作,提升西欧的国际地位;维护英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3点得6分)(2)同:都是欧洲一体化的表现,都有利于欧洲地位的提高。异:“欧洲合众国”由欧洲大陆国构成,与英国领导的英联邦并列,承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今天的欧洲联盟成员国德法是核心国家,对美国世界霸权形成挑战。(3点得9分)47.【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姚
28、锡光,字石泉,江苏人,晚清时期军事思想家。1900年,马汉的海权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军界和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07年,练兵处提调姚锡光奉命拟制海军规划,他提出,将全国海军编成巡洋、巡江两支舰队,设立海军提督统一事权,统一指挥。他在筹海军刍议序中说:“今天下一海军争竞剧烈之场耳。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盖海权者,我所固有之物也,彼虽束我,焉能禁我之治海军?”这对士大夫强调海口防御是一剂清醒针。他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经制舰队说帖中说:“海军与陆军相为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在他制订的两个分年规划中,他将中国
29、海军装备建设重点集中在具有巨大远洋作战能力的远洋战力舰上。在姚锡光的规划中,还有一个空前的建议,即在海军中成立一个海军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任务,不是研究驾驶、管轮,而是研究军事技术。然而,清政府没有采纳他的计划,认为其方案“不得要领”,被全部否决。摘编自舒习龙姚锡光述论【答案】(1)主张:海权竞争是世界之势,应重视海权;大力发展海军,维护海权;建立培养海军人才的教育体系。目的: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及清王朝的统治。(6分)(2)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近代中国国力贫弱,缺乏资金、技术等实施的必要条件;传统海防观念的影响。(9分)【解析】(1)依据材料“今天下一海军争竞剧烈之场耳。古称有海防而无海战,今环球既达,不能长驱远海,即无能控扼近洋”可知是海权竞争是世界之势,应重视海权;依据材料“海军与陆军相为表里,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将陆军亦运调不灵。”可知是大力发展海军,维护海权;依据材料“在海军中成立一个海军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任务,不是研究驾驶、管轮,而是研究军事技术。”可知培养海军人才的教育体系。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晚清背景,可知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及清王朝的统治。(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晚清的时代特征,可知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经济凋敝,资金技术缺乏、传统国防理念落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