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第1章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考点1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元谋人(1)距今时间:约170万年前 。(2)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3)生产生活状况:能够制作工具,知道 使用火 。(4)意义: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 古人类 。2北京人(北京直立人)早期人类的代表(1)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前。(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 周口店 龙骨山洞穴。(3)体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长,能 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状况:熟练制作和使用石器(旧石器时代
2、);学会使用火和长时间保存火种,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群居生活,捕猎、采集植物果实。(5)意义: 北京人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3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约3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3)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类基本相同。(4)生产生活状况:会 人工取火 、捕鱼、交换生活用品,懂得爱美,死后埋葬,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考点2 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1原始农业的发展(1)距今1
3、0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3)从“刀耕火种”,发展到“耒耜耕种”,农业生产水平提高。2河姆渡原始居民(1)距今时间:距今约7 000年。(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长江流域)。(3)生产生活状况:种植 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住 干栏式 房屋(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发现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乐器骨哨,农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会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
4、刻;会用天然漆。3半坡原始居民(1)距今时间:距今约6 000年。(2)发现地点:陕西西安(黄河流域)。(3)生产生活状况:种植 粟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采集野果,捕鱼,捕猎;住 半地穴式 圆形房屋,屋内有灶炕;制作并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骨器和角器,生活器具主要为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纹饰为主;有少量乐器,如陶埙;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考点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1炎黄联盟:五六千年前,相传黄帝炎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部落在 涿鹿之战 大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初祖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炎黄子孙 ”自称。
5、2炎黄的贡献(1)炎帝: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乐器琴瑟;教人们通商交换;发明纺织,会煮盐;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制造船只,挖掘水井,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3尧舜禹的“ 禅让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4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 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
6、还制定了历法,称为“ 夏历 ”。考点4西周分封制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周天子根据 血缘关系 远近和功劳大小,将 宗亲和功臣 分封到各地,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 分封制 ”,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意义: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考点5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
7、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4)内容:政治上确立 县制 ,由 国君 直接派官员管理,废除 贵族 的世袭特权;改革 户籍制度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 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较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 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 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 国力 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 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6)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国家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8、变化:(1)农业上 铁制农具 和 牛耕 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和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都有很大发展。(3)随着商品的增多,商业活动 逐渐活跃,城市出现 商品交易 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考点六 青铜器和甲骨文1古代青铜工艺(1)出现:在 原始社会 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2)灿烂时期: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 司母戊鼎 和 四羊方尊 最为著名;西周时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2甲骨文(1)概念: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
9、法、医药、天文历法等。(3)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 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朝 开始。考点7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 防洪灌溉 工程。考点8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1孔子:春秋晚期人,是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论语里。(1)思想主张:提出“ 仁 ”的学说,主张“爱人”、“ 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教育方面:创办 私学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提出“温故而知新”“谦虚好学”等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2 百家争鸣学派思想家时期主要思想儒
10、家孟子战国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用“仁政”治国,提出自然资源持续道家老子春秋晚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庄子战国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战国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墨家墨子战国主张“兼爱”、“非攻”兵家孙武春秋晚期“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第2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考点1秦统一中国(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定都 咸阳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1、(1)政治上: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 中央集权 制度,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 ,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立 丞相 、 太尉 和 御史大夫 ,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推行 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 半文铜钱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 小篆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4)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李斯的建议,实行“ 焚书坑儒 ”。(5)军事上: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 长城 ;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地区,兴修 灵渠 。3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
12、活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秦的统一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点2西汉统治1休养生息政策(1)背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与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2)内容:汉高祖让 士兵 回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轻徭薄赋 ,鼓励 农业生产 。(3)作用: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2文景之治(1)措施:继续推行 休养生息 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以农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 勤俭
13、治国 。(2)作用: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史称“文景之治”。3汉武帝的大一统(1)背景国家实力雄厚,经过休养生息,国库充足,兵强马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诸侯王与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社会秩序混乱。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不关心国家。(2)措施政治上:接受主父偃“推恩”的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定封号,以削弱大诸侯国的实力。建立 刺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
14、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思想文化的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 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经济上:将地方的 铸币权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 ;把 煮盐、铸铁 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 盐铁 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 作用: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 大一统 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鼎盛 时期。考点3丝绸之路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方称为西域。2张骞出使西
15、域(1)目的:第一次是为了联络 大月氏 ,共同夹击 匈奴 ;第二次是为了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2)概况: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最终返回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地方政权。(3)意义:加强了 汉朝 与 西域各国 之间的联系,丰富了汉族与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为“ 丝绸之路 ”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 西域都护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路线:西汉长安 河西走廊
16、 今新疆境内 中亚、西亚 欧洲。(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路线是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3)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实意义: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5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并长期留守西域。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到达,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考点4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医学(1)张仲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代表作是伤寒杂病
17、论,后人尊称他为“医圣”。(2)华佗: 东汉 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成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2造纸术: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人称这种纸为“蔡侯纸”,对世界文化传播有巨大的贡献。3史记: 西汉 时期由 司马迁 编写,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 汉武帝 时的史实。考点5三国鼎立1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时间混战。2著名战役(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大军,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赤壁之战:208年,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3三国鼎立的形成(1)魏国建立者:曹丕。建
18、立时间:220年。都城:洛阳。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2)蜀国建立者:刘备。建立时间:221年。都城:成都。经济发展: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4)吴国建立者:孙权。建立时间:229年。都城:建业。经济发展:开发江东, 造船业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考点6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1原因(1)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意义: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考点7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
19、合的措施1改革措施(1)迁都、移民:为了学习和接受 汉族 的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洛阳 。将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2)推行汉化措施:在朝廷必须使用 汉语 ,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2作用:促进了 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考点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科技(1)齐民要术:作者是北朝农学家 贾思勰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 农业科学 著作。(2)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 七 位;创制大明历;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2文化(1)书法:锺繇独创楷书书法。王羲
20、之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2)绘画:东晋著名画家 顾恺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第三章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考点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的统一(1)建立:581年, 杨坚 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掉陈朝,统一全国。(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4)统治政策(强盛原因): 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从605年起开凿,以 洛阳 为中心,
21、北抵 涿郡 ,南至 杭州 ,连接了五大水系。(3)意义(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2)过程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才制度。隋炀帝:创 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4) 意义: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2)时间:618年。考点2从“贞观之治”到“开
22、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618年, 李渊 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贞观之治(1)背景(原因): 唐太宗 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谋杜断)。(2)措施*政治上:完善 三省六部制 。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3)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3女皇帝武则天(1)简介:唐高宗的皇后,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政绩(措施):打
23、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殿试 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3) 影响(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善于纳谏,任用贤臣(魏征、房谋杜断)善用贤臣(姚崇、宋璟)改革吏治重视地方吏治戒奢从简勤俭节约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4开元盛世(1)背景(原因): 唐玄宗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改革。(2)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 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 鼎盛
24、 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考点3盛唐气象1经济的繁荣(1)农业: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发明 曲辕犁 和 筒车 ;重视兴修水利。(2)手工业纺织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冠于全国。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唐三彩 。(4) 商业:十分繁荣,贸易往来频繁;都城 长安 是国际性大都会。2民族交往与交融(1)交往:唐太宗时, 文成公主 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2)交融: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3)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 大可汗 ”。3开放的社会风气(1)社会充满活力,人们
25、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3)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4多彩的文学艺术(1)诗歌李白: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 诗仙”的美誉。杜甫:诗风淳朴厚重,反映历史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白居易:诗作平易近人,通俗易懂。(2)书法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欧阳询: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碑。(2)绘画题材和类型: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宗教画。代表:阎立
26、本、吴道子(画圣)。考点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遣唐使(1)学习内容: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2)意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鉴真东渡(1)时间: 唐玄宗 时期。(2)经过(事迹):6次东渡,在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中国文化。(3)影响(贡献):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4)精神:不畏艰难,矢志不渝,迎难而上的精神。3玄奘西行(1)时间: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2)经过(事迹):经过4年跋涉到达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4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1)国家安定统一。(2)经济文化
27、繁荣。(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4)对外交通发达。5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1)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考点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1)背景(原因)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2)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3)影响:唐朝 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 藩镇割据 的局面。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背景(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
28、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2)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3)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4)唐朝灭亡:907年, 朱温 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形成: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五个政权,南方地区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史称“五代十国”。(2)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3)影响: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第4章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考点1北宋的政治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 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 开封 ,史称北宋。(2)统一:宋太祖和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29、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 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 文臣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设置 通判 ;设置转运使。(4)影响(结果):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2重文轻武的政策(1)轻武目的: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措施: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结果: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重文内容: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科举制 。结果: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0、(3)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考点2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契丹族游牧在北方,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国号辽(有时称契丹)。(2)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11世纪前期,元昊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2辽与北宋的和战(1)战: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冲突加剧。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澶州之战)。(2) 和: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
31、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北宋。(2)和: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考点3金与南宋的对峙1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阿骨打 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2金灭辽及北宋(1)灭辽背景: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金与北宋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经过: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金军攻占辽的都城,1125年,辽被金灭亡。(2)灭北宋背景:金在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经过:金发动对宋的
32、战争,宋徽宗、宋钦宗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3南宋的偏安(1)建立: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称帝,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 临安 ,史称南宋。(2)岳飞抗金经过:岳飞等将领率军北伐,收复了许多失地。在 郾城 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结果:宋高宗和秦桧向金军求和,杀害了岳飞,宋金达成和议。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考点4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条件(即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宋代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2)表现农作物
33、:由越南传入 占城稻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经济作物:宋代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2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棉纺织业:兴起, 海南岛 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2)制瓷业:(哥窑、定窑、汝窑技艺精湛)北宋江西 景德镇 。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3)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3商业贸易的繁荣(1)城市:兴起商业都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2)商业状况:店铺增
34、加,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3)海外贸易:当时世界重要的海外贸易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 市舶司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 货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5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6归纳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对外交通的便利,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考点5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成吉思
35、汗统一蒙古: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成吉思汗 。2蒙古灭西夏与金(1)灭西夏: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于1227年灭亡西夏。(2)灭金: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灭金。(3)对峙: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 忽必烈 1260年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 大都 (今北京)。(2)灭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3)统一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
36、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考点6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2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中央: 中书省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设 枢密院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 御史台 负责监察事务。(2)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内容: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 腹里 ”,直属于中书省;全国除吐蕃、畏兀儿以外,设置了10个行省。目的:为有效管辖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影响(作用):进一步巩固了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3元
37、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2)史实东南地区:设 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西藏: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 宣政院 直接统辖。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考点7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2)市民文化:开封城内有 瓦子 、勾栏。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发达。(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4)传统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便已经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流传至今。2宋词(1)苏轼(豪放派):词风豪
38、迈而飘逸。(2)李清照(婉约派):词风委婉、细腻、清秀。(3)辛弃疾(豪放派):词境更为雄奇阔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元曲(1)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 关汉卿 ,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考点8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背景: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 雕版印刷术 。(2)经过:北宋匠人 毕昇 发明泥活字。此后,又出现了木活字。元代, 王祯 在农书中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3)意义: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4)外传:13世纪时,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
39、波斯,经过蒙古人的西征传入欧洲。2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发展:汉代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制成了 罗盘 。北宋末年,开始使用指南针。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外传: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2)火药发展:唐朝时,已经发明了火药。到宋代,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外传: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传到了欧洲。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3发达的中外交通(1)交通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驿站制)。元代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
40、罗斯等欧洲国家。海路: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 鼎盛 时期。(2)影响传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 传入:元朝在中央设置了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等机构,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视。第5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考点1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爆发农民起义。 朱元璋 领导的队伍消灭各地群雄,向北进军。(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3)灭元:明军攻
41、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2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2)措施:政治上:全面改革官制。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在中央废除 丞相 和 中书省 ,提升六部的职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权力统归 兵部 。司法上:设立特务机构。朱元璋设 警衣卫 ,明成祖成立东厂。思想文化上:实行 八股取士 。考试题目取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考试答卷必须用“八股文”的形式。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3)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3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
42、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玉米、甘薯、花生等)。(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 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青花瓷)。(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出现 商帮 :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考点2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1)背景(原因):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3)概况:14051433年, 郑和 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 ,和 红海沿岸。(4)意义: 时间之长,
43、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评价)。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戚继光抗倭(1)背景: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2)经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被人们誉为“戚家军”。1561年,在 台州 九战九捷,进入福建、广东抗倭。(3)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4)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正义民族自卫战争)。(5)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6)胜利原因:抗倭的正义性。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戚继光杰出的
44、指挥才能。考点3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科技名著(1)本草纲目(东方药学经典)作者: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李时珍 。内容: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地位(评价):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天工开物(科技巨著)作者:宋应星 。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评价(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作者:明代农学家 徐光启 。内容:全面总结我国古代
45、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评价: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2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简介:东起 辽东 、西至 嘉峪关 ,总长万余里,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评价: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坚固。作用: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2)北京城修建: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从1406年开始,1420年基本完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构造: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地位: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小说和戏剧(1)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作者 罗贯中 ,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体,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西游记:作者 吴承恩 ,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3) 戏剧: 汤显祖 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考点4明朝的灭亡1政治腐败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