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2010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2005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美国心脏病学会(AHA)主持召开了2005年心肺复苏国际共识会议,并根据会议内容和共识,编写了2005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取代了2000年版的美国心肺复苏指南。2005年版的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用除颤器除颤,如果用除颤器除颤23次仍然无效,则可用以胺碘酮除颤(这是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上第一次明确指出胺碘酮可以用于心肺复苏),如果没有胺碘酮,可以使用利多卡因,即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在心肺复苏时可以二者选其一(胺碘酮的针剂剂型:150mg/3ml,胺碘酮的用法:150mg胺碘酮+20ml 5%葡萄糖水缓慢推注,按3mg/kg计算,或者
2、400-600mg胺碘酮+500ml 5%葡萄糖水滴注,按3mg/kg计算)。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惯例,每隔5年要从新颁布一次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因此在2005年颁布了心肺复苏指南以后,于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邀请了29个国家的356位心肺复苏专家对最近几年来的有关心肺复苏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公正的评价、分析以后,终于于2010年10月份由美国心脏病学会颁布了2010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我科在美国circulation杂志,即循环杂志公布了20多天后立即组织人员翻译成中文在全科讨论学习,由于其内容繁多,犹如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故在这里我们不进行全文讨论,只是选择其中一部分主要改变加以介绍。顺便提一
3、句,美国的心肺复苏指南都是每隔5年由循环杂志公布的。2005年版 2010年版 1、胸外心脏按压频率 100次/分 100次/分 2、胸外心脏按压深度 4-5cm 5cm 3、心肺复苏顺序 ABC CAB(即强化了胸外心脏按压,弱化了人工呼吸)4、电击除颤 非常强调电击除颤 更强调CPR 5、CPR药物 肾上腺素、胺碘酮或利多卡因、阿托品 不常规使用阿托品 我科根据2005年和2010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成功抢救了多个心跳骤停的病人,现将我们的抢救体会介绍如下。1、关于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我们认为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应该尽可能的快,才能保证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在100次/分以上,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如
4、果尽可能快的话,有可能导致200次/分以上,这样做合适吗?我们的体会是如果按压标准,无论怎样快的按压,绝不可能达到200次/分以上,大概在100次/分多一点。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胸外心脏按压标准,则是一个非常费力的事,一个人最多只能坚持标准的胸外心脏按压5分钟,超过5分钟则按压动作走样,按压不标准,影响心肺复苏的效果,最后导致心肺复苏失败。因此最好有2-3名训练有素的医生轮番上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以争取最好的心肺复苏效果。2、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我们的体会是,由于无法测定每次胸外心脏按压的实际深度,只能凭估计按压深度在5cm以上,总之在保证不按断肋骨的前提下,每次尽可能的按压深一些,以达到
5、以下效果:即在给患者人工呼吸的时候,如果患者吸入的是空气(如口对口人工呼吸)而不是氧气,或者在气管导管插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抢救现场没有氧气(如院前急救),只能给病人空气(如简易呼吸皮囊),那么病人血氧饱和度应该在90以上,即表明按压深度可以;如果给患者的气体是纯氧,那么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应该95,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脑细胞是不会缺氧的。3、心肺复苏顺序2010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最重要的改变是将心肺复苏的顺序由过去的ABC改为CAB,即将2005年版的首先是人工呼吸,然后才是胸外心脏按压改为2010年版的首先是胸外心脏按压,也就是说一旦确诊病人心脏骤停,首先应当进行的是胸外心脏按压,而不是人工呼吸
6、,因为心肺复苏必须是争分夺秒的,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2010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中要求,由普通民众即非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时(如警察、消防队员、保安人员、航班乘务员),刚开始抢救时,可以只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暂时不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尤其是单人心肺复苏时。4、电击除颤2005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非常强调电击除颤,而2010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更强调CPR,即一旦确诊患者心跳骤停,不管现场有没有除颤仪,首先应当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而不是首先进行电击除颤,因为准备电击出颤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而心肺复苏必须是分秒必争的。(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开胸心脏按压只是在做开胸手术时遇见心跳骤停,才进行开胸心
7、脏按压,除此之外遇见心跳骤停都是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5、心肺复苏药物2005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提出常规运用阿托品,而2010年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则规定不常规使用阿托品,阿托品只是在心跳恢复窦性心律以后,视心律快慢决定是否给与阿托品。由于我科非常重视心肺复苏,可以说心肺复苏的概念深入人心,上至退休返聘的老医生,下至刚刚参加工作的规范化培训医生,都知道最新版本的心肺复苏指南,并且能够自觉的运用到麻醉实际工作中。勿须讳言,麻醉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一上麻醉,病人就有可能因麻醉死亡,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做麻醉,才能将与麻醉有关的死亡率降至最低。下面介绍一下发达国家与麻醉有关的心跳骤停与死亡率
8、。心跳骤停/万 死亡率/万 日本 3.3 0.54 加拿大 1.1 0.6 美国 1.4 0.75 目前我国没有权威的杂志和官方机构对与麻醉有关的心跳骤停与死亡率做出统计,因此我们无法得到一个权威的数据。但是有一点,我相信比上述国家的与麻醉有关的心跳骤停与死亡率肯定高。福建三明市第二人民医院发生的麻醉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个月重医附一院的闵苏教授组织了一个学习班,即重庆市麻醉科主任、手术室护士长学习班,在会上讲课的嘉宾中来自广州的佘守章教授刚从成都华西附一院参观学习后来到重庆,佘守章教授感叹的说,华西附一院与麻醉有关的死亡率为1/20-30万,这远远低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麻醉死
9、亡率,上个月我所在的医院组织了一批科主任到华西附一院参观学习,我也去了华西附一院麻醉科,据我了解,华西附一院去年做了7.7万台麻醉,没有出现一例与麻醉有关的心跳骤停,更没有与麻醉有关的死亡。这说明只要我们重视麻醉的安全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是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麻醉质量安全水平的。就我科而言,前面我谈到,我科非常重视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概念深入人心,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我科最后一例与麻醉有关的死亡发生在2006年初,这2006年以来的5年中,我科完成麻醉约13万例,没有出现一例与麻醉有关的死亡,但出现了一例与麻醉有关的心跳骤停 即我科的一位老师带领一名实习麻醉医师做一台
10、全身麻醉,当插好气管导管以后,老师就到隔壁手术间做下一台手术麻醉,在我们科里,一名老师带领3-4名实习医生或者进修医生负责3-4台麻醉是常事,大约7-8分钟以后,实习的麻醉医生发现病人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这名实习的麻醉医生没有经验,认为是麻醉机有问题,所以一直不断的检查和调整麻醉机,没有叫负责的老师来看,一直到十几分钟以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为0,血压为0,心率约40-50次/分,其他的实习麻醉医生见情况不妙,赶紧把负责的老师叫来 而负责的老师来到现场以后,立即意识到是气管导管插到食道里,而不是插到气管里,导致了病人缺氧,这名老师马上拔掉气管导管,改为麻醉面罩加压给氧,同时叫实习麻醉医生抽取1m
11、g肾上腺素静脉注射,以防止病人心跳骤停,正当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时,病人出现了室颤,由于当时正在推注肾上腺素,故不到10秒钟病人由室颤转为窦性心律,紧接着病人心率恢复到100次/分以上,血压也可以测到并且偏高(150/100mmHg),总之病人躲过了这一劫,成功的做完了手术并且是术后立即清醒的。事后我们总结这一教训时认为,这次心跳骤停的问题出在气管插管上,老师因为忙,虽然看见学生将气管导管插入,但老师没有用听诊器常规听呼吸音,只是主观的认为气管导管已经插入气管内的,少了一个环节,正因为少了这样一个环节,差一点导致病人死亡。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另外我们在最近5年所完成的约13万例麻醉中,也遇见过与
12、麻醉无关的心跳骤停,比如去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年妇女,因患乳腺癌,在全麻术后送回病房,当时病人恢复得很好,意识非常清醒,由我科一个刚参加工作4个多月的规培医生送回病房,在病房交接的时候,病人的生命体征都是正常的,当交接签字完毕以后,我科的规培医生离开了病房。就在这时病人对肿瘤科的医生和护士说,她想坐在床上而不是躺在床上,肿瘤科的医生护士同意了,她刚在床上坐了一会,突然对肿瘤科的医生护士说她心里不舒服,并且用手紧紧的抓住胸前的衣服,显得非常难受,并且很快倒在床上,于是肿瘤科的医生护士马上叫走到门外的麻醉科规培医生回来,看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规培麻醉医生一看心电监护仪其心电波形表现为室颤,这个麻醉医生
13、立即用手触摸颈动脉,没有发现颈动脉搏动,于是立即判断为心跳骤停,马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叫肿瘤科的医生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同时叫肿瘤科的医生护士通知麻醉科的老师来进行气管插管,在静脉推注了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以后,病人马上由室颤转为窦性心律,于是马上通知心内科带上心电图机会诊,其心电图显示为急性心肌梗塞。1小时后将病人送至ICU,ICU抽血检查发现其肌钙蛋白明显增高,第二天ICU抽血检查发现其心肌酶谱明显增高,从而也证明了病人急性心梗的诊断,第三天应病人家属的要求,我院派出救护车送病人回其家乡的当地医院继续治疗,以后再也没有她的消息了。但不管怎样,作为心肺复苏,这个病人抢救是成功的。总之从2006年以来,在我科完成的约13万例麻醉中,没有出现一例与麻醉有关的死亡,如果加上2006年初我科因麻醉死亡一人在内的话,我科的麻醉死亡率约为1/15万,这个比例在国内是比较低的,当然与华西附一院相比,我们的麻醉死亡率仍然偏高,几乎是华西附一院麻醉死亡率的一倍,这说明我科在麻醉质量安全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