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713199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0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一、一、概概述述(一)震级和地震烈度(一)震级和地震烈度1.震源震源深度 震中震中距浅源地震(60km)中源地震(60km300km)深源地震(300km)2.震级反映地震能量大小指标,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后,地震区的地表面和各类建(构)筑物遭受破坏程度、人的感受状况等因素宏观确定。它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有关。一、一、概概述述1211910786745312震中烈度8以上8765432震级(M)震级和震中烈度的对应关系(近似)I=0.92+1.63M-3.49lgR式中 I某地地震烈度;M震级;R某地的震中距。(一)震级和地

2、震烈度(一)震级和地震烈度一、一、概概述述4.地震基本烈度50年超越概率为10%地震烈度,相当于475年一遇的烈度值。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给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g)0.05 0.050.10.15 0.2 0.3 0.4地震基本烈度66789(一)震级和地震烈度(一)震级和地震烈度一、一、概概述述(一)震级和地震烈度(一)震级和地震烈度5.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又称“偶遇地震”。6.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动参数(比设防烈度低1.55度)7.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

3、率为2%3%的地震动参数(比设防烈度高1度)一、一、概概述述(一)震级和地震烈度(一)震级和地震烈度烈度6789 max 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偶遇地震0.110.23(0.34)0.45(0.68)0.90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g一、一、概概述述(二)地震动三要素(二)地震动三要素1.震幅一般指加速度波、速度波和位移波的峰值大小2.频谱地震波是各种频率波的集成,可按频率高低分解出一系列波,每次地震的波均不相

4、同,而传播到地震影响区的地震波也各不相同。低频、中频或高频为主。一、一、概概述述(二)地震动三要素(二)地震动三要素3.持时地震最激烈一段的持续时间,与震级与震中距和场地条件有关。震级大持时长,震级相同但持时长的建筑物破坏重。目前给出的设计反应谱还未反应持时的因素。但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弹性或弹塑性计算时,其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可考虑持时的影响。一、一、概概述述(三)地震小区别(三)地震小区别一般针对一个城市、厂区或一个重点工程场地,用1/10000或1/50000的比例尺给出区域的地震动参数、土层液化(或震陷)断裂活动性和分布、滑坡和崩塌等研究成果。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400万分

5、之一。一、一、概概述述(三)地震小区别(三)地震小区别 1.地震危险性分析 一般以200km300km为半径,对小区周围的地震背景资料(历史地震、地震地质构造、区域地质等),把地震事件及其作用看作是随即事件,用概率理论进行分析,给出不同时段内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及其反应谱等)2.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前者给出的是小区基岩的地震动参数,根据小区内的不同工程地质条件(覆盖层厚度、不同土层的土性和分布、地下水深度等),按一维或二维模型计算场地地面的地震反应,即给出地面地震动参数。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一)抗震设计理论1.静力理论 1900年,日本

6、大森房吉教授提出:地震时,结构的各部分的水平加速度峰值m均相等。GgaagGmaFmmmgakmkGF 式中:m结构的质量;G结构的重量;g重力加速度;k地震系数,日本称为“震度”;F地震荷载,现称”地震作用“。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一)抗震设计理论1.静力理论 该方法又称为“震度法”,适用绝对刚性结构,少数国家的设计规范仍采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采用静力法。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长悬臂和其他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仍采用78规范的静力法。计算出地震荷载后,按静力学原理计算结构的内力

7、。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一)抗震设计理论2.准动力理论(反应谱理论)20世纪20年代提出,50年代美国加州建议的抗侧力要求正式采用该方法。我国于1964年在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中首次应用,并给出4类场地上的相应反应谱。现行国家标准中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动力理论 两个分支 随机振动输入随机波(地震波)确定性振动输入谐波 时程分析法 动力反应线性分析 动力反应非线性分析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一)抗震设计理论不规则结构甲类以及表中规定的建筑进行补充计算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一)抗

8、震设计理论(一)抗震设计理论3.动力理论 加速度时程曲线的选用 至少有2组实际强震记录和1组人工模拟波 每组水平二向和竖向,共3条波 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一)抗震设计理论3.动力理论 (1)场地类别()(2)设计地震分组(Tg)(3)峰值加速度 max (4)时间步长(t=0.1s)(5)持时(15s45s)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二)地面运动反应谱(二)地面运动反应谱“谱谱”将包含有复杂成分的东西,分解成单纯的成分 按特征值大小一次排列形成的图形如光

9、谱、频谱1.设计反应谱 单质点体系 结构阻尼比0.05 弹性结构(1)用每条地震记录,均可改变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和阻尼比,计算加速度、速度、位移反应最大值,如下图所示。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设计反应谱,选用M5级的地震记录515条。用连续的场地指数、周期T计算出加速度最大值(图3.2.4),又称(T)谱。(3)(T)反应谱 地震部门一般给出(T)谱。(T)是将各种地面运动(地震记录)按单质点弹性结构体系,结构阻尼比为0.05作出结构地震反应放大系数谱,通常称为结构的动力系数。max=kmaxgkmax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m

10、:7度0.1,8度0.2,9度0.4场地类别 地震记录来源国内国外混合国内国外混合国内国外混合记录数量82533516111292938m2.462.252.262.302.321.832.082.461.72Tm(s)0.130.180.180.170.330.290.230.750.73动力系数最大值m与Tm关系统计表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不同场地的m是相近的,平均值为2.25 由mm 7度 m=km=0.12.250.23,0.152.250.34 8度 m=k m=0.22.250.45,0.302.250.68 9度 m=k m=0.42.250.90二、抗震

11、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为设防烈度降低1.55度,即设防烈度乘以平均结构影响系数(c)0.33后的烈度值 7度 m=0.330.12.250.08,0.330.152.250.12 8度 m=0.330.22.250.16,0.330.302.250.24 9度 m=0.330.42.250.32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三)结构地震估用计算方法的演变(三)结构地震估用计算方法的演变1.78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小震不坏,大震不倒”7度9度 三类场地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PHWH

12、WPniiiiii1WCP1式中 Pi适用于i质点的水平地震荷载;P底部剪力(总地震荷载);C结构影响系数,钢结构为0.25,R.C结构为0.3,无筋砖结构为0.45;1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的地震影响系数;W产生地震荷载的总重量。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脆性结构=1 塑性结构1一般砖结构=23 一般R.C结构=4 一般S结构=3.5 令A1A0A0=A0A22012011PPC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三)结构地震估用计算方法的演变(三)结构地震估用计算方法的演变2.89和2001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J11-89和GB50011-2001 “小震

13、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6度9度 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丁四类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抗震设防烈度6789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0.10(0.15)g0.20(0.30)g0.40g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分组(三组)设计地震组场 地 分 类第一组0.250.350.450.65第二组0.300.400.550.

14、75第三组0.350.450.650.90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反应谱的结构自振周期由3.5s6s 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值进行修正。强制性条文 水平地震作用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eqEkGF1nEknjjjiiFHGHiGF11式中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Geq结构总重力荷载,单质点100%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85%Fi质点i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根据Tg取值不同EknFF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抗震变形验算 (1)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层间位移

15、验算 ue=e结构类型eR.C框架1/550R.C框架-抗震样、板柱-抗震样、框架-核心筒1/800R.C抗震样、筒中筒1/1000R.C框支层1/1000多、高层钢结构1/300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抗震变形验算 (2)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up=ph结构类型p单层R.C柱排架1/30R.C框架1/50底部框架砖房中的框架-抗震样1/100R.C框架-抗震、板柱-抗震样、框架-核心筒1/100R.C抗震样、筒中筒1/120多、高层钢结构1/50弹塑性层间位移限值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结构类型6、78度9度框架11

16、09050框架-支撑(抗震样)220200140筒体(筒中筒、束筒)和巨型框架3002601803 2001规范增加“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一条烈度6、789最大高宽比6.56.05.5 高宽比限制 最大高度限制(m)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四)强制性条文(部分)(四)强制性条文(部分)1.所有建筑均按重要性划分:甲、乙、丙、丁四类2.四类建筑的设防标准3.场地的选择:甲、乙类严禁建在危险地段,丙类不应建在危险地段;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4.结构体系(第3.5.2条和第3.5.4条)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经 避免因部分构件

17、或结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承重能力 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RC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楼、屋盖,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保证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5非结构构件、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结构可靠连接或锚固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6.材料性能指标 烧结砖不应低于MU10,砂浆不应低于M5 混凝土、砌块不应低于MU7.5,砂浆不应低于M7.5 一级RC框架不应低于C30,构造柱(240180

18、)、芯柱(120120)不应低于C20 一、二级框架,纵向受力钢筋强屈度比不应小于1.25 实测的屈强(标准值)比不应大于1.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钢材屈强比实测值不应大于0.85 钢材应有明显屈服台阶,伸长率不应小于20%(标距50mm)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类别7度8度9度扭转明显或T1小于3.5s0.016(0.024)0.032(0.048)0.064T15.0s0.012(0.018)0.024(0.032)0.040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njjEKiGV1剪力系数,按表确定最小值Gj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7.

19、剪重比要求: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满足: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8.R.C房屋(丙类)按烈度,结构类型和高度确定抗震等级一级四级9.梁柱的钢筋配置 梁的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底面与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之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级不应小于0.3;框筋加密区长度、最大间接和最小直径 柱的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每一侧不应小于0.2%,类场地应增加0.1%;箍筋加密区范围、最大间距、最小直径;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10.一、二、三级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不应小于0.20%;最大间距不应小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部分框支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横分布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间距不应小于200mm11.钢结构 框架柱的长细比不超过12层68度 ,9度 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ayf235120ayf235100二、抗震二、抗震计计算理算理论论和方法和方法 超过12层的框架柱的长细比烈度6789长细比120806060梁柱刚性连接时,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mm节点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或箱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偏心支撑框架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45MPa;非消能梁段,板件的宽厚比不应大于规定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建筑工程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